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芥子气角膜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8只,用浓度为200mL/L的液态芥子气致伤双眼角膜5min,一眼为治疗组,用bFGF稀释液滴眼,6次/d,另一眼为对照组,用2.5g/L氯霉素眼液滴眼,6次/d,分别于染毒后2,8,16,24,36,48和72h对角膜荧光素着色区拍照,计算其上皮愈合速率和上皮破损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分别为L 276mm^2/h和1.094mm^2/h,两者差异显著(t=14.94,P&;lt;0.01);角膜上皮破损率分别为51.8%和68.0%,两者差异显著(χ^2=11.81,P&;lt;0.01)。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芥子气染毒引起的兔眼角膜损伤的上皮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在翼状胬肉术后的疗效。方法翼状胬肉术后患者148例(148眼),男66例(66眼),女82例(82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4眼。试验组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对照组用妥布霉素眼液,比较角膜刺激症状、结膜瓣愈合、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胬肉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角膜刺激症状更轻,结膜瓣愈合更快,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试验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用于翼状胬肉术后,对减轻角膜刺激症状,促进结膜瓣愈合,促进角膜上皮缺损修复,预防胬肉复发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对成骨细胞与多孔生物材料粘附特性的影响.方法分别用0.1、1、10、100、1000ng/ml系列浓度的bFGF诱导培养基诱导培养成骨细胞24h后,接种成骨细胞于多孔生物材料上,测定接种后1h的粘附细胞率.结果bFGF在0~10ng/ml范围内能促进细胞在材料上的粘附,并在10ng/ml浓度下达到最大粘附率(P<0.05),当bFGF浓度进一步增加时,细胞粘附率不再增加,在1000ng/ml时细胞粘附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10ng/ml的bFGF诱导可明显促进成骨细胞与多孔生物材料间的粘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吲哚关辛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persistent corneal epithelial defects, PCE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48眼)PCE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应用吲哚关辛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滴眼,对照组单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滴眼。上述2药的用法均为每日滴眼4次,每次1—2滴,疗程2周。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相应为6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未出现眼部刺激症状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吲哚美辛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PCED疗效确切,可供临床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h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慢性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将 58例慢性创面 (烧伤残留肉芽创面 41例,溃疡创面 17例 )患者按随机表法被随机分为治疗组 A、 B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国产 rhEGF和 bFGF进行局部治疗,并外用抗菌素;对照组仅使用抗菌素.比较创面愈合时间,判断疗效. 结果 rhEGF和 bFGF联合用于慢性创面的治疗,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 A和 B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约 5.27 d和 3.32 d,差异显著性意义 (t=3.129, 2.344, P< 0.05).但 A、 B两组间无差异. 结论 rhEGF和 bFGF联合应用能有效促进慢性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6.
黄芪注射液对兔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时IL6和bFGF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IR)性肾损伤肾组织中白介素6(IL6)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探讨黄芪注射液减轻IR肾损伤的机制.方法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均分为手术对照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黄芪注射液处理组(黄芪+IR组).用右肾动脉夹闭法制备肾IR损伤模型.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检测血清肌酐(SCr)含量和肾组织中IL6、bFGF含量.结果肾缺血1小时再灌注48小时,电镜下观察IR组肾组织变性改变显著,黄芪+IR组病变明显减轻;SCr含量和肾组织中IL6含量IR组高于手术对照组,黄芪+IR组低于IR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肾组织中bFGF含量IR组低于手术对照组,黄芪+IR组高于IR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IR肾损伤时肾组织中IL6含量升高、bFGF含量降低;黄芪可能通过调控IL6和bFGF的产生或破坏而减轻IR肾损伤.  相似文献   

7.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供皮区创面愈合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供皮区创面的影响。方法 :10 4例烧伤患者供皮区外用bFGF ,作自身随机对照 ,对创面愈合进程、全身及局部反应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应用bFGF治疗创面愈合时间为 (11 2 0± 2 41)d ,愈合后上皮不易撕脱 ,表皮内张力性水疱少 ;对照创面愈合时间为 (13 2 2± 2 95)d ,两者愈合时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用药后未见患者肝、肾功能异常及过敏反应。结论 :局部外用bFGF可加速供皮区创面的愈合 ,愈合质量佳 ,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背景:单独应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无血运区半月板损伤的愈合无明显影响,考虑主要与其在体内易被吸收和降解等有关。近年来Ⅰ型胶原作为生物性载体的应用逐渐增多。目的:观察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复合材料修复兔半月板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首先在兔半月板上造成统一的无血运区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组。术后2,6,12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对无血运区损伤愈合无明显影响,但对半月板边缘滑膜中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组表现为纤维软骨样组织愈合,但其愈合组织与正常半月板组织仍有差异。结果表明应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复合型材料治疗半月板无血运区的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于深度褥疮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褥疮45例处,其中Ⅱ期褥疮19例处、Ⅲ期21例处、Ⅳ期5例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将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喷洒于褥疮创面,结合微波治疗;对照组用抗生素药液湿敷,予红外线局部照射,观察创面修复情况及愈合速度。[结果]实验组创面愈合速度为0.1mm/d~0.3mm/d,对照组为0.07mm/d~0.15m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于深度褥疮的治疗,疮面愈合效果好于传统的抗生素湿敷及红外线照射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单独应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无血运区半月板损伤的愈合无明显影响,考虑主要与其在体内易被吸收和降解等有关.近年来Ⅰ型胶原作为生物性载体的应用逐渐增多.目的:观察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复合材料修复兔半月板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首先在兔半月板上造成统一的无血运区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组.术后2,6,12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对无血运区损伤愈合无明显影响,但对半月板边缘滑膜中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组表现为纤维软骨样组织愈合,但其愈合组织与正常半月板组织仍有差异.结果表明应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复合型材料治疗半月板无血运区的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徐维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6):736-738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滴眼液对角膜损伤修复的疗效。[方法]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bFGF组各54例,分别给予抗生素治疗以及bFGF滴眼液加抗生素治疗。43例单纯角膜穿通伤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秦利必妥滴眼液,治疗组23例,加用bFGF治疗。[结果]角膜炎患者.bFGF组的治愈率为83.3%.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治愈率为77.8%,有效率为85.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bFGF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治愈率;bFGF组治愈时间12.5d.对照组为22d,治愈时间显著缩短。角膜穿通透伤痛例,手术后,bFGF治疗组.1周内治愈的例数为82.6%,2周内为100%;对照组1周内治愈的例数占25%,2周内达到80%。bFGF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bFGF可以促进角膜炎及角膜穿透伤的治愈率,显著缩短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7月-2009年3月行LASEK术患者80例160眼,屈光度范围-4.86D±2.15D(-1.25D~-6.50D),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术后角膜刺激症状、上皮愈合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第1、3天角膜刺激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上皮愈合速度较对照组更快(P〈0.05)。结论在LASEK术中合理使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可明显减轻术后患者角膜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的更快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滴眼液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角膜雾状混浊(haze)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3月行LASEK的患者45例90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屈光度(4.68±2.30)D(1.75~6.50 D),随机分为聚乙二醇滴眼液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定期随访观察两组角膜haze形成、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恢复情况及屈光度。结果术后1、3、6个月,两组haze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1、3、5天角膜刺激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上皮愈合速度较对照组更快(P<0.05)。结论 LASEK术后应用聚乙二醇滴眼液虽然能减轻术后患者角膜刺激症状,能促进角膜上皮更快愈合,但是不能减轻haze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LCAT)后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预防翼状胬肉的效果及对眼表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住院治疗的66例翼状胬肉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所有患者均行翼状胬肉切除术配合LCAT,对照组术后予以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滴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6、8 d的眼表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3 d的角膜上皮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SⅠt、BUT优于对照组,F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CAT术后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可显著改善翼状胬肉患者的眼表症状、眼表功能,促进角膜上皮愈合,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5.
背景: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制剂临床上已经用于眼表创伤的修复,但是对于使用何种浓度的生长因子就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愈合以及两种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比较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初步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对培养的人角膜上皮细胞克隆的影响。 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角膜上皮细胞,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分别在不同浓度的生长因子作用人角膜上皮细胞3,5,7 d后检测人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能力;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法观察细胞克隆形态及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 结果与结论:不同质量浓度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分别对人角膜上皮细胞干预5d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在10μg/L质量浓度时MTT值最大;质量浓度10μg/L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人角膜上皮细胞克隆形成率高于质量浓度10μg/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P=0.02)。结果证实,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均能促进人角膜上皮细胞增殖并增加其克隆形成能力。质量浓度10μg/L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干预5 d促进人角膜上皮细胞克隆形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背景:角膜碱烧伤后损伤修复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热休克蛋白可促进变性、损伤蛋白质的迅速恢复或清除。目的:观察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及其与角膜损伤修复的关系。方法:检查大鼠眼无炎症及其他病变后,奥布卡因滴眼液点眼2次,棉签吸除结膜囊液体,将统一规格直径5mm的滤纸片浸泡于1mol/L NaOH溶液中10s,然后置于大鼠角膜中央30s制作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分别于碱烧伤后6h,1,3,7,14,21d取材。结果与结论: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热休克蛋白70mRNA和蛋白在角膜碱烧伤后1d即开始升高,7d时达高峰,14d后开始下降。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镜观察显示角膜损伤在烧伤后6h即较明显,烧伤后7d逐渐恢复。提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与碱烧伤后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一致,参与了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细胞的自我保护及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Ⅰ型胶原不仅是角膜的主要组成成分,还能对受伤角膜起到营养修复作用,具有很好的药物缓释功能.目的:了解胶原润眼液对兔损伤角膜的修复作用,并评价其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角膜环钻制备兔双眼角膜损伤模型,抗感染处理后,右眼滴胶原润眼液作为实验组,左眼滴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以结膜分泌物及水肿度、2%荧光素角膜染色评分、损伤愈合率等指标评价胶原润眼液对损伤角膜的修复作用.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兔术后结膜分泌物增多,水肿严重;实验组动物术后结膜分泌物较少,无严重水肿和充血.实验组术后第11 天,13 天角膜损伤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不大于2 级反应,且无致敏和刺激反应,结果显示胶原润眼液无生物学危害,能够加快兔损伤角膜的愈合.  相似文献   

18.
普拉洛芬滴眼液在LASEK中应用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普拉洛芬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行LASEK术100例200眼,随机分为试验组(普拉洛芬滴眼液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病例术后角膜刺激症状、上皮愈合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试验组术后d1、d3角膜刺激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上皮愈合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中合理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可以明显减轻术后患者的角膜刺激症状,不会影响角膜上皮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年研究表明,生长因子作为一种分子信号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与代谢,其表达与调控在慢性创面愈合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创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分析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作用途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科。材料:实验用新西兰白兔6只,兔龄48~60个月。纳米微囊包裹的重组质粒DNA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贾宁硕士惠赠。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6在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①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为目的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VEGF165,利用纳米微囊包裹制成纳米微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复合体。兔经麻醉后,在其耳腹侧制成直径为6mm的3个圆形创面,暴露软骨。以明胶海棉薄片蘸取纳米微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复合体100μL覆于每只兔一侧耳创面,外层覆盖无菌密封薄膜,作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对侧每一创面以明胶海棉薄片蘸取100μL纳米微囊-空载质粒覆于创面作为对照组;在环切部位近端的兔耳皮肤作为正常皮肤组。②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观察术后14d损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③术后14d,以创面为中心,切取1cm×1cm正方形组织块(含兔耳全层),制成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创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达。结果: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创面肉芽生长及上皮爬行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损伤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及正常组(P<0.01)。结论: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上调创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作用于其受体,通过与其他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来实现其对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