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张水成像联合多模态MRI在十二指肠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十二指肠原发性病变的低张水成像联合多模态MRI征象及病理结果,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间各形态评价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差异。结果良性组25例,恶性组15例。良性组形态较规则18例(72.0%)、黏膜完整18例(72.0%)、管壁柔软16例(64.0%),恶性组形态不规则10例(66.7%)、黏膜破坏13例(86.7%)、管壁僵硬12例(80.0%),两组3个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组浸润周围组织与发生转移的比例均高于良性组(P<0.001);良性组ADC值>0.7×10^-3 mm^2/s 23例(92.0%),恶性组ADC值≤0.7×10^-3 mm^2/s 10例(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组TIC曲线Ⅰ、Ⅱ型23例(92.0%),恶性组TIC曲线Ⅲ型8例(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55,P=0.003)。结论良、恶性十二指肠原发性病变的形态学特征不同,且恶性病变的ADC值比良性低,TIC曲线以Ⅲ型为主。低张水成像MRI较常规扫描更有利于观察病变的形态学特征,联合多模态MRI有助于十二指肠原发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常规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DCE)MRI在宫颈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35例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宫颈癌患者按临床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20例)和非手术组(15例),以病理及临床分期为参照,评估常规MRI联合DWI、DCE-MRI(多模态MRI)对宫颈癌的分期诊断准确性。结果:手术组中常规MRI和多模态MRI对宫颈癌分期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80%(16/20)和95%(19/20)。术后病理证实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MRI检出3例。非手术组中多模态MRI分期与临床分期符合率为67%(10/15)。结论:常规MRI联合DWI和DCE-MRI可提高对宫颈癌分期的准确性,有助于宫颈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数字乳腺三维成像(DBT)与MRI对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评价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临床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病变的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均采用FFDM、DBT及MRI检查。观察肿瘤大小、形态、边缘、有无钙化等,强化方式、早期强化率(EER)、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表观扩散系数(ADC),根据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进行分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评价单纯的FFDM、DBT、MRI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结果:253例乳腺病变患者中良性病灶112例,恶性病灶141例。FFDM、DBT及MRI诊断乳腺癌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26、0.897、0.884;诊断其敏感度分别为84.2%、92.3%、95.6%;特异度分别为82.5%、85.5%、84.5%。DBT及MRI 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大于FFD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BT与MRI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T及MRI较FFDM检查能够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效能,DBT和MRI 对乳腺病灶的检出及诊断效能相近,但DBT更为经济适用,且禁忌证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MRI(DCE-MRI)在口底病变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经病理确诊的75例非囊性口底病变的磁共振图像.经后处理获得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这两个指标与口底病变良恶性的相关性.结果:良恶性口底病变的ADC值和TIC形态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和P<0.001),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和0.704.当联合应用ADC值和TIC形态进行良恶性鉴别时,诊断效能更佳,最佳诊断标准为ADC≤1.23×10-3mm2/s且平台/退出型TIC曲线,其AUC值为0.820,敏感度98.3%,特异度88.9%.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对于口底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辅助诊断价值,两者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MRI多参数联合评分对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腮腺肿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过多模态MRI检查,包括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扫描(DCE),采用ROC曲线分析MRI多参数联合评分(MPCS)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效能。结果:共纳入腮腺肿瘤患者116例,其中良性肿瘤75例(64.7%),恶性肿瘤41例(35.3%)。MRI平扫图像中良、恶性肿瘤的边界和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灶位置和信号均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1.15±0.22)×10-3mm2/s,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0.95±0.17)×10-3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的TIC曲线以A型最多(43/75,57.3%),恶性肿瘤则以C型曲线最多(29/41,70.7%)。良性肿瘤的MR多参数联合评分平均分值为(2.23±1.23)分,恶性肿瘤为(5.00±1.05)分,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PCS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明显高于ADC值(0.75)和TIC曲线分型(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CS为3分时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效能最高,AUC为0.8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和88.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和93.0%,准确率为87.9%,约登指数为0.76。结论:MRI多参数联合评分可有效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是腮腺肿瘤术前定性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在宫颈癌病理分化程度及组织学分型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1-12月收治宫颈癌患者60例,据组织学分型分为宫颈鳞癌组及宫颈腺癌组,据病理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所有患者均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比较各组患者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转运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数(Ve)及数率常数(Kep)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多模态MRI在宫颈癌病理分化程度及组织学分型的价值。结果:宫颈腺癌组患者ADC值明显低于宫颈鳞癌组,Ktrans、Ve、Kep水平明显高于宫颈鳞癌组(P<0.01)。ROC曲线分析得出ADC、Ktrans、Ve、Kep鉴别宫颈癌病理类型的AUC分别为0.726、0.798、0.719、0.685;DWI+DCE MRI鉴别宫颈癌病理类型的AUC为0.849。中、低分化组患者ADC水平明显低于高分化组,Ktrans、Ve、Kep水平明显高于高分化组,低分化组患者ADC水平明显低于中分化组,Ktrans、Ve、Kep水平明显高于中分化组(P<0.01)。ROC曲线分析得出ADC、Ktrans、Ve、Kep鉴别宫颈癌分化程度的AUC分别为0.725、0.815、0.659、0.741;DWI+DCE MRI鉴别宫颈癌分化程度的AUC为0.869。结论:DWI、DCE-MRI检查参数水平变化与宫颈癌病理分化程度及组织学分型存在一定联系,多模态MRI在鉴别宫颈癌病理分化程度及组织学分型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MRI在评价腮腺肿瘤的定位、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原发性肿瘤的CT、MRI表现,其中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4例。结果:10例均表现为腮腺内或腮腺区肿块,良性肿瘤形惠规则,密度(信号)较均匀,边界清楚;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信号)欠均匀,边界模糊不清:结论:CT、MRI扫描对腮腺肿瘤定位敏感,对其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单纯型与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与16例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的MRI资料,观察比较两组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黏液腺癌的MRI表现特征。结果:①边缘:29例单纯型黏液腺癌边缘清晰(29/40),11例混合型黏液腺癌边缘不清晰(11/16);②TIC曲线:24例单纯型黏液腺癌延迟期TIC曲线呈上升型(24/40),11例混合型黏液腺癌TIC曲线呈平台型(11/16);③ADC值:单纯型黏液腺癌平均ADC值(1.62±0.47)×10-3mm2/s高于混合型黏液腺癌平均ADC值(1.23±0.32)×10-3mm2/s。ADC值ROC曲线下面积0.733,最佳临界值1.615×10-3mm2/s,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7.7%、88.9%。单纯型和混合型黏液腺癌在肿块边缘、TIC曲线及ADC值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黏液腺癌MRI表现有所不同,MRI多种成像序列相结合在单纯型与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MRI动态增强(DCE-MRI)技术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患者资料.采用1.5 TMR行乳腺肿块DWI,对感兴趣区( ROI)求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然后行动态增强扫描,获得第一分钟强化率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分析病变的MR信号、ADC值及TIC,并经统计学处理,比较良恶性病变的差异.结果 乳腺ADC值分别为:恶性肿块组(0.826±0.064)×10- 3mm2/s,良性病变组(1.214 +0.028)×10- 3mm2/s,正常腺体组(1.403±O.150)×10- mm2/s,经t检验,各组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第一分钟强化率良、恶性肿块组分别为(51.44±17.62)%、(68.46±14.75)%,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块多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26个良性病灶均表现为类圆形均匀强化,减影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像上未见环状强化或血管纠集,TIC类型分别为Ⅰ型20个,Ⅱ型5个,Ⅲ型1个;24个恶性病变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减影后11个显示环形强化,MIP示12支迂曲的异常血管向肿块聚集,TIC类型分别为Ⅰ型6个,Ⅱ型4个,Ⅲ型14个.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预测,单独使用DWI、DCE-MRI及联合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分别为75%、80%、87.5%,特异性分别为76.92%、88%、92.3%,准确性分别为76%、84%、90%.结论 结合ADC值与TIC,较单独使用一种方法可明显提高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3.0T MRI影像学特点,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纯DCIS 97例,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MRI),记录DCIS的形态学、病变强化至120s时的峰值(%)、时间-信号曲线(TIC曲线)及DWI特征.结果 97例共检出100个DCIS病灶.其中点状/斑点状病灶3个(3%),非肿块样强化病灶83个(83%),肿块型病灶14个(14%).非肿块样强化病灶中,以段状(48个)和局灶区域状(22个)分布最常见,43.4%呈集簇状强化.所有病灶平均120s强化峰值为172%±54%.TIC曲线以平台型(Ⅱ型)最多见.87个病灶DWI扩散受限,肿块型与非肿块型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1.07±0.22)×10-3mm2/s及(1.23±0.15)×10-3 mm2/s.结论 DCIS的典型形态为段样分布的集簇状强化,TIC常表现为Ⅱ型.DWI可提高DCIS检出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MRI影像学表现与分子分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并分析187例非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MR图像,分析病灶的强化方式、分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腋窝肿大淋巴结及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分子分型的关联。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用方差分析分析不同分子分型ADC值差异;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分子分型非肿块样强化病变强化方式、分布、TIC、腋窝肿大淋巴结组间差异。结果 非肿块样强化病变不同分子分型间强化方式、分布、腋窝肿大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C与非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分子分型ADC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94,P=0.597),按α=0.05水准不拒绝H0,尚不能认为各分子分型间ADC值存在不同。结论 非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的MRI征象与分子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多模态 MR 小肠口服造影法与 CT 小肠造影在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对本院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对怀疑有小肠肿瘤的65例患者行CT和多模态MR小肠造影检查。由两位腹部影像学医师分别对CT及 MR图像进行分析,记录十二指肠、近段空肠、远段空肠、近段回肠以及远段回肠肠管的病变累及情况,并与手术以及内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经手术及内镜病理证实,65例中共37例患者有38个小肠肿瘤病灶(腺癌6例,淋巴瘤7例,间质瘤18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脂肪瘤2例)。CT及 MRI对小肠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97.4%(37/38)和94.7%(36/38);McNemar检验结果显示,CT小肠显像与多模态小肠 MR口服造影法对于多部位侵犯的小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例黏膜海绵状血管瘤伴出血仅在CT图像上显示。结论:多模态 MR小肠口服造影法与CT小肠造影均是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多模态MRI下子宫内膜癌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的4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进行MRI扫描及后处理分析,包括常规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及时间-信号曲线(TIC).结果 DCE-MRI联合DWI的分期确诊率达93.3%,常规MRI为77.8%.肿瘤分化程度与ADC值呈负相关,在G2、G3及G1、G3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G1、G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子宫内膜癌TIC呈Ⅰ型及Ⅱ型,2例呈Ⅲ型,正常肌层主要为Ⅲ型,前者TIC各期信号差值(D)、强化率(ER)均低于后者,在>30 s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达峰时间(TTP)在 (50±10) s.结论 多模态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与分级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对四脑室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脑室区肿瘤35例,均接受常规MRI,其中,30例还经Gd—DTPA增强MRI。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在35例的MR像上,室管膜瘤1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7例,血管母细胞瘤6例,髓母细胞瘤5例,转移瘤2例,星形细胞瘤2例,表皮样囊肿Ⅰ例。结论磁共振成像(MRI)对四脑室区肿瘤能清楚显示其部位、形态、生长方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因而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T MRI化学位移成像(CS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肾上腺高密度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61个CT值大于10HU的肾上腺高密度病变CSI及DWI成像,对肾上腺肿块同反相位的信号衰减值(SII)、肾上腺肿块-脾脏信号比(ASR)、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行散点图分析.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通过ROC曲线确定最佳诊断阈值、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23个良性嗜铬细胞瘤,CSI信号衰减SII平均为3.73%;ASR平均为0.97,病变实性部分ADC值平均为(1.17×103)mm2/s.20个高密度腺瘤CSI示信号衰减SII平均为34.48%;ASR平均0.70,ADC值平均(1.08×103)mm2/s.13例恶性肿瘤CSI信号衰减SII为16.58%;ASR为0.96,ADC值为(0.88×10-3)mm2/s.良恶性病变间ADC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2<0.05),以ADC值小于0.99为标准,诊断高密度腺瘤的敏感性为70.8%,特异性为84.6%.高密度腺瘤的SII及ASR与其它高密度肿瘤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嗜铬细胞瘤的SII及ASR与其它高密度肿瘤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CSI可有助于鉴别高密度腺瘤、嗜铬细胞瘤和恶性肿瘤;但无法鉴别嗜铬细胞瘤和恶性肿瘤.ADC值可有助于鉴别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规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鉴别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瘤患者的MRI及DWI影像资料,将非侵袭性(6例)和侵袭性垂体瘤(29例)分成A组和B组,选用Fisher检验对两组某些MRI表现的例数进行比较,而对肿瘤大小和ADC值比较用t检验。结果:肿瘤的发生部位、周围侵犯、肿瘤形状、大小及ADC值等MRI特点的比较,A组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当应用ADC值0.903×10-3mm2/s作为鉴别两组肿瘤的指标时,诊断符合率达97%。结论:常规MRI联合DWI(包括ADC值)对鉴别诊断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瘤及其邻近结构的受累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0T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65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行MRI及DWI检查,b值取50、450、850s/mm2。计算DWI的病灶检出率,比较不同b值时正常腺体组织、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以及肿块样病变和非肿块样病变的ADC值。以恶性病变ADC值95%可信区间上限作为诊断阈值,计算不同b值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DWI对病灶的检出率为95.4%(62/65),包括32例恶性病灶和30例良性病灶;3例导管原位癌未显示。b=50~850s/mm2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83.3%、85.5%、84.8%、86.2%,高于b=50~450s/mm2时的84.4%、80.0%、82.3%、81.8%、82.8%。不同b值时正常腺体组织、良性病变、恶性病变之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块样与非肿块样良恶性病变之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0TMR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但诊断时需结合常规MR扫描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的X线、CT、MRI及超声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超声、CT及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5%、90%和100%。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大小无显著差异。Cr与MRI能较直观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成分及与周围组织的情况。结论:超声、Cr、MRI均具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CT及MRI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境界及质地,对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具有无创、高效、操作简便等优势,能反映活体组织细胞内水分子的扩散特性,通过测定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大小,可获得组织内病理、生理信息,进而对组织结构及功能状态进行无创诊断。 DWI结合常规MRI影像可提高膀胱肿瘤早期诊断、临床分期、鉴别复发与放化疗炎症反应、放化疗疗效评价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在膀胱肿瘤治疗策略的选择和优化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肝脓肿和坏死囊变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0例肝脓肿和31例坏死囊变肿瘤术前或治疗前均行常规MRI、增强MRI和DWI检查。分析各病变DWI及ADC图像并测量感兴趣区(RO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DC值对肝脓肿与坏死囊变肿瘤鉴别诊断价值;所有图像分三组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Ⅰ组为为CE-MRI结合常规MRI;Ⅱ组DWI结合常规MRI;Ⅲ组为DWI、CE-MRI联合并结合常规MRI,分别计算敏感性、特异性,组间敏感性、特异性差异应用McNemar’s test方法,设定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肝脓肿脓腔部分与肿瘤的坏死、囊变部分在T1WI上均呈低信号、在T2WI上均呈高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17例肝脓肿(脓腔未液化)脓腔部分DWI上为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3例肝脓肿(脓腔完全液化)脓腔部分及肝脏肿瘤的坏死、囊变部分在DWI上为低信号,ADC图为高信号。肝脓肿脓腔的平均ADC值(0.89±0.21)×10-3 mm2/s明显低于肿瘤囊变、坏死部位的平均ADC值(2.36±0.47)×10-3 mm2/s,并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OC曲线评价以ADC值1.81×10-3 mm2/s为阈值鉴别脓肿与坏死囊变肿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9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3%、85.7%;Ⅰ组、Ⅱ组、Ⅲ组诊断肝脓肿的敏感性分别为65.0%、85.0%、100.0%,Ⅰ、Ⅱ组间及Ⅰ、Ⅲ组间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Ⅱ、Ⅲ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WI、ADC图和ADC值的测量在鉴别诊断早期及成熟期肝脓肿(脓腔未液化)和坏死、囊变肿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对吸收期肝脓肿(脓腔完全液化)的诊断仍需结合增强检查,并DWI能为肝脓肿的分期、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及追踪随访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