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①目的 探讨胆汁中纳米细菌的培养、鉴定方法及微生物学特性.②方法 对6例胆结石患者胆汁标本进行纳米细菌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采用透射电镜、间接免疫荧光染色、Von KOSSA钙染色进行纳米细菌鉴定并采用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能谱分析.③结果 6例胆结石患者胆汁标本纳米细菌培养均为阳性;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细菌约为80~350nm,呈椭球形或短棒状,聚集成簇状,其表面被覆细菌被膜;经Von KOSSA法钙染色,其形成的矿化外壳呈黑色;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纳米细菌被荧光标记抗体结合,呈绿色荧光颗粒.扫描电镜能谱分析(EDX)显示,纳米细菌外壳含有钙、磷、镁等元素,其钙/磷比值为1.62;④结论 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中存在纳米细菌感染.纳米细菌体积微小,生长缓慢,能在生理条件下于其菌体表面产生矿化外壳.纳米细菌单克隆抗体联合透射电镜可鉴定纳米细菌,钙染色对纳米细菌的鉴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胆汁纳米细菌的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Li Y  Wen Y  Yang Z  Wei H  Liu W  Tan A  Wu X  Wang Q  Huang S  Kajander EO  Ciftcioglu N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2):1557-1560
目的:探讨纳米细菌在胆汁中的分布情况及微生物学特征,并对其鉴定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对75例胆囊胆汁标本进行纳米细菌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透射电镜扫描和钙染色进行纳米细菌鉴定。结果:胆汁中纳米细菌感染率为61.3%,其中出现完全或部分黏附于管底壁的白色沉淀者,纳米细菌阳性率为75.7%,而沉淀完全呈絮状或无沉淀者,阳性率为47.4%,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胆汁标本经透射电镜扫描均发现纳米细菌。钙染色的阳性率为38.7%,与免疫组化染色相比较,其灵敏度为58.7%,特异度为93.1%,假阳性率6.9%,假阴性率41.3%。结论:纳米细菌单克隆抗体联合透射电镜扫描可鉴定纳米细菌;钙染色对纳米细菌的鉴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紧密黏附于管底的白色沉淀是纳米细菌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微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前列腺结石患者结石中纳米细菌的培养和形态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离、培养、鉴定纳米细菌(nanobacteria, NB),探索其在前列腺结石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其在前列腺结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手术中无菌收集前列腺结石患者的结石标本,经过稀释、过滤、离心处理后,用细胞培养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运用透射电镜、钙染色和革兰染色等手段观察其形态特征,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细菌鉴定.结果 ①培养3~4周后,对前列腺结石标本进行观察,发现部分培养管底部出现紧贴管壁生长的白色沉淀物.②钙染色和革兰染色观察可发现NB成簇分布.③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发现26例标本中存在着NB,阳性率为65.0%.④免疫荧光阳性标本透射电镜下观察,NB呈球状或球杆状,大小100~500 nm.结论 前列腺结石患者的结石中存在着NB的感染,表明NB与前列腺结石发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清标本中纳米细菌分布情况。方法对30例正常人群和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进行纳米细菌培养,用钙染色技术对培养物进行纳米细菌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纳米细菌鉴定。结果30例正常人和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纳米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7%(2株)、30.0%(9株),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19,P=0.02〈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存在纳米细菌。提示纳米细菌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从胆汁培养中获得1株荧光假单胞菌的鉴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鉴定分析从胆汁标本中获得的1株假单胞菌是否是荧光假单胞菌。②方法 采用细菌学鉴定法,包括细菌培养,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荧光素试验,同时应用ATB Expression细菌自动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③结果 荧光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及生化反应特性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符。④结论 从胆汁标本中获得的假单胞菌为荧光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6.
胆道细菌感染的菌群分布与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胆道疾病多因细菌诱发或多合并有细菌感染。笔者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1998~ 2 0 0 0年 185例胆道疾病患者胆汁培养阳性的标本进行统计和分析 ,探讨胆道细菌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 本院胆道疾病患者胆汁培养阳性标本 185例。细菌鉴定系统采用全自动细菌分析仪 (Vitek- 6 0型 ,法国梅里埃公司 )、细菌鉴定卡及药敏卡。1.2 方法 将临床送检胆汁标本接种于血平板、中国蓝平板分离细菌 ,不同的细菌选用不同的鉴定卡上机鉴定 ;有的细菌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按常规方法鉴定菌种 ,Vitek仪和 K-…  相似文献   

7.
正常胆汁是无菌的,当胆道发生梗阻,结石,急慢性感染时,可培养出细菌。为了解临床标本中的细菌分布及对药物的敏感性,以期给临床医师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湘雅医院306例胆道疾病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细菌DNA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细菌DNA,探讨胆结石形成与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70例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中5种细菌DNA进行研究。结果5种细菌中细菌DNA存在56例,其中单菌DNA29例,双菌DNA19例,多菌DNA8例;首次在胆汁中检测出幽门螺杆菌。结论胆结石患者胆汁中存在多种细菌DNA;胆结石核心形成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陈宗宁  沈伟民 《河北医学》2004,10(10):880-882
目的:了解胆汁中病原菌菌群分布情况,分析胆汁中细菌药物敏感性。方法:应用BACTEK9120培养系统和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81例胆汁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8.9%,主要菌种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肠球菌比率较高;需氧茵中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的敏感性较好.肠球菌只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敏感性较好。结论: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很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已临床确诊的布鲁杆菌病患者血培养样本ATB NEW细菌鉴定仪、手工鉴定和VITEK 2细菌鉴定仪的细菌鉴定结果,说明ATB NEW 对布鲁杆菌鉴定的局限性.方法:按照3种鉴定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对900例临床确诊的布鲁杆菌病病人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对ATB NEW细菌鉴定仪鉴定为人苍白杆菌的标本用手工方法复检;同时随机抽取10例标本用VITEK 2细菌鉴定仪进行确认.结果:170例血培养阳性标本用ATB NEW细菌鉴定仪鉴定为人苍白杆菌,用手工法鉴定为布鲁杆菌,10例随机样本VITEK 2鉴定为马耳他布鲁杆菌.结论:ATB NEW细菌鉴定仪鉴定为人苍白杆菌的标本应采用其它方法进行复检,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1.
正常人胆汁是无菌的 ,当胆道发生结石而造成急慢性感染时 ,可培养出细菌。笔者对近年本院 32 0例胆石症感染患者术中采取胆汁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其药敏试验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自 1998年 10月至 2 0 0 0年 7月我院外科经手术证实为胆石症患者 32 0例。其中急症手术 75例 ,择期手术 2 45例。所有病例中 ,男 12 6例 ,女 194例 ;年龄 18~ 84岁 ,平均 5 1岁。1.2 方法 在患者术中采取胆总管胆汁或胆囊胆汁 ,直接接种于血平板、麦康凯平板、沙保弱氏平板 ,同时以肉汤培养增菌 ,置 35℃培养 2 4h。细菌的分离、鉴定严格…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 通过对胆汁培养的纳米细菌(Nanobacteria Nb)感染日本大耳白兔致胆结石形成,探讨纳米细菌感染与胆石症发生的相关性.②方法 用从胆汁中培养出的纳米细菌感染日本大耳白兔,3周后处死日本大耳白兔,记录成石情况.③结果 胆石症患者胆汁纳米细菌感染性实验中纳米细菌感染组胆结石发生率81.25%与DMEM对照组6.25%和羟基磷灰石(Hap)对照组18.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本大耳白兔胆汁纳米细菌感染性实验中Nb感染组胆结石发生率56.25%与含各种氨基酸和葡萄糖的培养基(DMEM)对照组6.25%和灭活纳米细菌对照组1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 实验动物感染纳米细菌后能在短期内产生胆囊结石;由被感染的实验日本大耳白兔胆汁培养出的纳米细菌能再次感染日本大耳白兔并致胆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常见的3种胆结石胆汁中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性对比。方法选择3种类型胆结石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并对其胆汁细菌群落进行基因序列分析探讨。结果(1)细菌16Sr DNA基因片段的阳性检出率为76%,3组之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组细菌16Sr DNA基因片段分析,纯胆固醇组的细菌群落主要以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胆色素结石组主要包括普通变形杆菌#厌氧消化球菌等;混合性结石胆汁组主要为厌氧消化球菌/丙酸杆菌,其中还包括了胆色素结石胆汁组中未检测到的黄微杆菌和希氏短杆菌。结论胆结石患者胆汁标本中细菌检出率较高,但各组细菌群落构成各有不同,且成分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4.
胆道感染是外科常见病 ,对引起胆道感染的细菌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用药的选择。本文对 90例胆道感染患者共 137株细菌的细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90例细菌标本均由外科医生在术中采集胆汁 ,无菌培养杯送检。分别对所采集标本行常规细菌培养、L型细菌培养和厌氧菌培养。药敏试验以MIC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选取其中 8种临床常见抗生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2 结果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见表 1,表 2。   90例标本共检出 137株细菌。单一种类细菌感染占6 2 % ,2种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肝硬化并发胆道细菌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56例肝硬化并发胆道细菌感染患者的胆汁标本,对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菌株种类分布情况以及对常见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56份胆汁标本中共分离出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占57.3...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245例因急慢性胆道感染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结果老年组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患胆总管结石者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胆总管结石者.老年组胆汁中最常见的细菌为大肠杆菌.结论年龄及有无胆总管结石对胆汁细菌培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探讨细菌在胆结石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胆汁中5种需氧菌和4种厌氧菌DNA进行检测。结果检测70例,存在需氧菌56例(80%)和厌氧菌DNA23例(32.86%)。两类细菌DNA同时存在者为20例(28.57%)。首次从21例胆汁中检测出幽门螺杆菌DNA。结论胆结石胆汁中存在多种细菌DNA,胆结石核心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8.
海南地区胆结石患者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98例胆结石患者胆汁细菌培养与药敏的结果及意义.方法:对1998年10月-2000年5月98例胆结石患者胆汁进行需氧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分析其结果.结果:有47例细菌培养阳性,总阳性率48.0%.其中G-杆菌33例,大肠埃希氏菌占19例;G+球菌14例,肠球菌占8例.对G-杆菌敏感性最高有丁胺卡那霉素、泰能、菌必治,分别为88.9%、87.4%、75.4%,对G+球菌敏感性最高的有氨苄青霉素/舒巴坦、万古霉素、氨苄青霉素,分别为85.3%、83.6%、81.8%.结论胆结石胆道感染以G-杆菌为主,抗生素首选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舒巴坦等廉价的药物为宜.  相似文献   

19.
肾结石患者血清中纳米细菌的培养和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米细菌(nanobacteria,NB)在结石患者血清的感染情况,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特征描述。 方法:采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4 例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的肾结石患者和3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进行NB的培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von kossa 染色、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方法对培养的NB予以观察和鉴定。 结果:经鉴定,24位结石患者中有22例感染NB,而健康志愿者组未见NB感染,结石患者组NB的感染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培养4周后,NB在光镜下成球形,直径约100~500 nm,能够被免疫组织化学和von kossa 染色特异的识别。NB在透射电镜(负染法)下具有“毛刺” 状磷灰石外壳、内部为着色较浅的菌体结构,并能够进行出芽繁殖。 结论:绝大多数结石患者的血清中可以培养出NB,且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这说明它可能与肾结石形成密切相关。免疫组织化学、von kossa 染色、扫描电镜、透射电镜都是在不同方面对NB进行检测和鉴定的特异方法。NB的特异形态与特征是它区别于其他纳米颗粒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细菌16S rDNA 序列为分子标记,对12例来自华南地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GLM)患者的脓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分子鉴定,从而探讨该地区肉GLM与潜在致病细菌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收集到的12例脓液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对在平板上生长的细菌进行革兰染色并进行初步的鉴定。进一步通过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菌总DNA并利用通用引物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PCR 扩增,然后测定其核酸序列,在Gen-Bank中通过BLAST比对查找其同源序列并进行分子鉴定,最后利用MEGA 6.0软件构建所鉴定细菌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12例脓液标本经血琼脂平板培养后2例呈阳性,细菌检出率为16.7%,革兰染色结果表明细菌为革兰阳性杆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标本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的棒状杆菌属16S rDNA序列达到99%的相似度,并且在系统发育树中与Corynebacterium kroppenstedtii DNF00591( KJ082041)和Corynebacterium kroppenstedtii CIBU 090024(JF299190)聚类成为一枝。结论基于收集到华南地区12例GLM标本,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够对GLM的细菌进行鉴定与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由kroppenstedtii棒状杆菌为致病菌导致华南地区GLM的概率约为1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