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目的总结CampanacciⅢ级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瘤段切除后,采用带血管蒂自体腓骨瓣移植重建桡腕关节的远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10例CampanacciⅢ级桡骨远端GCT患者。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2~65岁,平均39.9岁。病程1.5~6.0个月,平均2.6个月。4例合并病理性骨折。肿瘤切除后桡骨远端骨缺损长度为6.0~12.5 cm,平均8.4 cm。采用自体腓骨瓣移植重建桡腕关节,6例吻合膝下外侧血管,4例吻合膝下外侧血管+腓血管双套血管蒂。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4~8.3年,平均6.0年。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25~85°,平均55.0°;掌屈15~40°,平均26.5°;桡偏5~25°,平均12.0°;尺偏10~30°,平均19.6°;前臂旋前5~90°,平均50.5°;旋后20~90°,平均66.5°。患侧握力达健侧60%~85%,平均75%。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为75%~90%,平均82.7%。X线片复查示移植腓骨瓣均愈合,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4.1周;9例出现影像学并发症。结论CampanacciⅢ级桡骨远端GCT切除后,采用带血管蒂腓骨瓣移植重建桡腕关节,能够有效保留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背侧入路桡骨远端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诊治的22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采用背侧入路置入桡骨远端背侧钢板,骨质缺损明显者行异体骨移植。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0~26)个月。22例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0(8~12)周。术后X线片显示桡骨短缩平均1.7(0~3)mm,掌倾角平均10°(7°~13°),尺偏角平均20°(14°~25°)。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41°~58°,平均54°;掌屈43°~56°,平均50°;桡偏16°~31°,平均25°;尺偏21°~35°,平均29°;前臂旋前62°~80°,平均74°;前臂旋后54°~85°,平均71°。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优16例,良4例,可2例。结论背侧入路桡骨远端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桡骨远端背侧骨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术前需准确判断骨折类型,术中需精细分离软组织并尽可能使复杂骨折简单化,同时术后循序渐进完成功能锻炼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掌侧入路双柱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MayoⅣ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采用掌侧入路双柱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8例桡骨远端关节内MayoⅣ型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7~67岁,平均46.2岁;右侧7例,左侧11例。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19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掌倾角7°~15°,平均11.2°;尺偏角18°~24°,平均22.5°;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范围88°~137°,平均106.4°;腕关节尺偏活动平均29°,桡偏活动平均24°。术后半年随访患者腕关节疼痛按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0分10例,1分4例,2分3例,3分1例;按照改良Mayo法评价术后腕关节功能,优8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3.3%。结论采用掌侧入路双柱钢板内固定可有效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MayoⅣ型骨折,尤其对于损伤严重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可靠固定术中恢复的解剖形态,便于患肢的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7):1577-1581
[目的]回顾性比较研究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采用腓骨近端移植行腕关节成形术和腕关节部分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2月~2012年5月,采用桡骨远端瘤段切除自体腓骨移植重建腕关节方法治疗16例桡骨远端Ⅱ、Ⅲ级(Campanacci分级)骨巨细胞瘤患者。男8例,女8例,年龄19~55岁,平均35.40岁。病程1个月~2年,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9例行部分腕关节融合术,7例行腕关节成形术。[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00~10.20年,平均6.40年。1例融合病例出现腓骨-舟月骨界面不愈合,排除出该研究。随访期间所有病例肿瘤无复发。融合术病例:腕关节屈伸(55.63±6.78)°,前臂旋转(126.25±14.58)°,平均握力为对侧的(75.14±5.74)%,MSTS评分平均为(25.5±0.76)分。成形术病例:屈伸(72.86±15.24)°;前臂旋转(140±14.72)°,平均握力为对侧的(60.62±11.83)%,MSTS评分平均为(25.86±1.46)分。前臂旋转功能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腕关节屈伸活动成形组优于融合组,而手腕握力融合组优于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MST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瘤段切除自体腓骨近段移植重建腕关节是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良好方法,腕关节成形术和腕关节部分融合术都能保留一定的腕关节功能,都是安全、有效的重建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作出个性化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游离自体腓骨移植并腕关节成形术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本院2008年8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22例,采用自体腓骨移植修复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随访记录复发、转移、骨愈合时间、关节脱位、患侧握力及腕关节功能等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平均随访(73.18±26.12)个月,1例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病例;平均骨愈合时间(8.45±2.86)个月;3例出现下尺桡关节半脱位;术后握力平均恢复至健侧的72%。腕关节功能评价:背伸平均(44.77±9.22)°,掌屈(52.00±6.22)°,桡偏(16.50±3.28)°,尺偏(18.73±3.80)°。术后功能对比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自体腓骨移植并腕关节成形术是修复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一种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桡骨远端巨细胞瘤切除后取自体腓骨头移植重建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994年3月至2004年11月31例桡骨远端巨细胞瘤患者行肿瘤大段切除,取自体腓骨上段移植重建.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年龄19~48岁,平均31岁.Campanacci分期Ⅲ期24例,Ⅱ期7例.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6例,其余25例行单纯腓骨移植.对本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估,测量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旋前及旋后的活动度,测量患肢的握力.分别以MSTS评分及Mayo腕关节评分系统评价上肢及腕关节功能.结果 随访时间41~169个月,平均86.3个月.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骨愈合时间为3~9个月,平均5.1个月.单纯腓骨移植患者骨愈合时间为7~15个月,平均10.3个月.1例单纯腓骨移植患者术后出现骨不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复发率为3.2%.5例患者术后出现桡腕关节脱位.患者术后腕关节活动度为背伸(67.3±9.4)°、掌屈(31.2±5.1)°、桡偏(14.1±4.7)°、尺偏(19.4±3.9)°、前臂旋前(33.8±6.6)°、前臂旋后(15.3±4.0)°.对桡腕关节成型的28例患者进行握力测量为15.5~52.1 kg,平均33.1 kg,占健侧握力的73%.MSTS评分为23~29分,平均25.5分,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40~65分,平均56分.结论 取自体腓骨上端移植重建是治疗桡骨远端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术后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理想.腕关节囊的重建对于维持桡腕关节的术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分期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缘粉碎性骨折伴桡腕关节半脱位或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缘粉碎性骨折伴桡腕关节脱位26例进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分期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0-38个月,20例骨折愈合且无明显的对线不良,6例出现骨折移位或桡腕关节半脱位,其中4例进行手术修复,2例拒绝手术治疗,采用非手术治疗。腕关节和前臂最后平均活动度为:掌屈62°,背伸54°,桡偏27°,尺偏25°,旋前85°,旋后75°。最后评估时所有患者的每个指尖均可顺利地触及远侧掌横纹。平均为健侧握力的80%。根据Gartland和Werley评分:优14例,良9例,可3例。结论利用韧带整复原理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缘粉碎性骨折伴桡腕关节半脱位或全脱位可使大多数患者恢复满意的疗效,但围治疗期处理同样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带血管蒂腓骨头移植代替桡骨远端重建腕关节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用带血管蒂的游离腓骨头移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重建腕关节的效果。方法1978年7月~1993年11月,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头移植代替桡骨远端重建腕关节的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5例,对其中12例进行了腕关节功能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15年,评估患者腕关节的活动范围、握力及疼痛情况。结果11例腕关节疼痛消失,1例有轻微疼痛不适,平均腕关节掌屈34.05°、背伸52.80°、尺偏26.25°、桡偏19.75°,握力44.6kg,分别占对侧的46.2%、72.7%、76.1%、80.6%和76.7%。结论带血管蒂腓骨头移植代替桡骨远端重建腕关节可较好地保留腕关节的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吻合血管的腓骨近端移植修复桡骨远端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2例桡骨远端骨肿瘤患者行桡骨远端切除,应用吻合血管的腓骨近端移植修复骨缺损并重建桡腕关节.术后对肢体功能及影像学进行评价.结果 1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9年.腕关节平均活动度:掌屈30.3°±6.5°,背伸 52.1°±8.7°,尺偏 19.2°±3.6°,桡偏 12.3°±2.1°,旋前 32.1°±4.2°,旋后 21.2°±3.9°.按Enneking标准评价肢体功能:优4例,良6例,一般2例.移植腓骨均在3~6个月达到骨性愈合.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尺桡关节分离,3例出现桡腕关节半脱位.肿瘤无复发.结论 吻合血管的腓骨近端移植是治疗桡骨远端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25例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测量手术前后腕关节活动度、握力、桡骨短缩、掌倾角、尺偏角、采用Fernandez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25例均获随访,时间16~24周。患者术后的影像学检测和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掌倾角由术前-15°±5°纠正为术后13°±4°,尺偏角由术前11°±4°纠正为术后22°±3°;腕关节屈曲活动度从术前42°±12°恢复到术后51°±14°;桡骨短缩长度由术前12 mm±3.8 mm纠正为术后2 mm±1.2 mm;握力从术前健侧的35%±4.3%恢复到术后健侧的80%±5.2%。功能评分由术前12分±3.8分增加到术后18分±4.9分。结论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陈旧性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采取近排腕骨切除加骨间掌、背侧神经终末支切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从1999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的22例陈旧性经舟状骨骨折月骨周围腕骨脱位患者,术前病程28d~1.2年,术后测量腕关节的活动度、握力和腕部疼痛程度,腕关节功能评定采用Krimmer评分法。[结果]术后随访24~72个月,腕关节腕掌屈、背伸活动度平均72°,尺桡偏平均35°,健侧为68°±8°;侧握力为(26±8)kg,健侧握力为(45±10)kg;疼痛值为28;腕关节功能评分为72,腕关节X线片显示:未见骨关节炎表现;满意率90%。[结论]本术式是用于治疗陈旧性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引起腕部功能障碍和腕部疼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型2.4 mm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8年11月采用新型2.4 mm LCP治疗21例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男7例,女14例;年龄71~85岁,平均76岁.骨折按AO分型:C1型6例,C2型13例,C3型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所有患者均经掌侧入路复位固定,术中不显露背侧组织,骨缺损严重行置入人工骨.结果 所有患者获平均10.6个月(8~27个月)随访.X线片示骨折全部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2例骨缺损严重者,术中植入人工骨.所有患者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功能康复时间4~36周,平均11周.腕关节活动度:背伸23°~84°,平均71.3°;掌屈33°~86°,平均72.0°;尺偏19°~29°,平均26.3°;桡偏12°~30°,平均19.9°;前臂旋前60°~87°,平均79.5°;旋后52°~80°,平均76.4°.与健侧对比,握力减弱3例,活动后疼痛3例.按改良的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结论 新型2.4 mm LC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桡骨远端C型骨折,内固定坚强,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疗效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掌侧T型锁定钢板联合桡骨茎突钢板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5月-2011年5月,采用掌侧T型锁定钢板联合桡骨茎突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24例。男8例,女16例;年龄23~73岁,平均52岁。摔伤20例,交通事故伤4例。左侧15例,右侧9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根据AO分型:C2型16例,C3型8例。术前掌倾角—60~25°,平均—45.3°;尺偏角—16~13°,平均8.2°;桡骨短缩8~18 mm,平均12 mm。伤后至手术时间3~10 d,平均5.2 d。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6个月,平均13.5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2周。关节面平整,桡骨长度恢复。掌倾角8~15°,平均12.3°;尺偏角18~26°,平均22.3°。随访期间未发生复位丢失、原骨折部位再骨折、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者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30~70°,平均45.3°;掌屈26~78°,平均50.2°;桡偏8~25°,平均13.5°;尺偏15~32°,平均23.6°;旋前35~90°,平均65.7°;旋后20~90°,平均72.5°。腕关节功能按照Gartland-Werley评分方法评定:获优12例,良8例,中4例;优良率83.3%。结论掌侧T型锁定钢板联合桡骨茎突钢板内固定可重建正常解剖结构,临床效果良好,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牵引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及干骺段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4—2013-04采用3.5 mm牵引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及干骺段粉碎性骨折14例。通过第3掌骨、腕关节、桡骨远端背侧小切口,钢板跨过骨折粉碎区,1例关节面塌陷者进行植骨。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1例出现中指伸直受限,骨折愈合取出钢板后中指背伸正常。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时间90~135 d,平均110 d。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掌倾角4°~6°,平均5°;尺倾角20°~30°,平均25°;桡骨远端短缩1.5~3 mm,平均2 mm。术后1年腕关节主动背伸55°~70°,平均65°;掌曲30°~65°,平均55°。DASH评分:术后6个月27~45分,平均35分;术后1年6~21分,平均15分;末次随访时6~17分,平均12分。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评分:优8例,良4例,可2例。结论牵引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及干骺段粉碎性骨折创伤较小,手术操作简单;尽管跨关节固定,但是早期可取出钢板配合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万向锁定钢板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科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万向锁定钢板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11例, 观察骨折愈合时间, 末次随访时测量患侧腕关节活动度, 测量握力和捏力, 并与健侧对比, 采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功能恢复, 腕关节VAS疼痛评分评价术后腕关节疼痛情况。结果 11例患者均随访10~28个月, 平均12.5个月, 术后3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 末次随访时患者伤侧腕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平均恢复至(56.9±8.7)°, 主动背伸平均恢复至(39.5±14.2)°, 主动桡偏平均为(16.2±5.8)°, 主动尺偏平均(39.4±11.4)°, 握力平均恢复至健侧的87.4%, 捏力平均达健侧的91.3%, 患者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93.2分(80~100分), 其中优9例、良2例。腕关节VAS疼痛评分平均为1.1分(0~5分)。结论腕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锁定钢板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 可确保关节面的复位质量, 有效支撑并维持桡骨远端的高度,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桡骨远端楔形截骨术治疗腕舟状骨不愈合和月骨坏死的效果。方法应用桡骨远端楔形截骨术治疗腕舟状骨不愈合123例和月骨坏死32例。术中第一截骨线在桡骨茎突近端1.5 cm处,截骨方向与桡骨远端关节面平行;第二截骨线位于第一截骨线近端0.5~1.0 cm处,截骨方向与桡骨纵轴垂直;两截骨线在下尺桡关节中心会合。取出楔形骨块,桡偏使楔形截骨处对合,用1或2枚克氏针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5(6~60)个月。腕舟状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8~14)周。32例月骨坏死者中,13例硬化骨重新成活,余无明显改善。术后腕关节疼痛VAS评分、腕关节活动度及握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患侧腕关节活动度与握力与健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99例手功能正常,56例有轻微功能障碍。腕关节功能按Krimmer评分:优99例,良56例。结论桡骨远端楔形截骨术治疗腕舟状骨不愈合及月骨坏死的效果确切,操作简单,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7.
腕投掷运动时腕关节韧带长度变化的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腕关节在投掷运动过程中腕关节韧带长度的变化.方法 对6例志愿者腕关节进行CT扫描,获取腕关节在投掷运动过程中的5个位置,即桡偏20°背伸60°,桡偏10°背伸30°,中立位,尺偏20°掌屈30°,尺偏40°掌屈60°时各腕骨、尺桡骨远段的三维重建图像,在重建图像基础上利用Mimics软件测得在腕关节投掷运动过程中掌、背侧腕关节韧带的长度.结果 腕关节由中立位至桡偏20°背伸60°时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尺头韧带、尺三角韧带长度显著伸长,分别延长(3.4±0.5)、(2.0±0.2)、(2.6±0.5)、(2.1±0.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由中立位至尺偏400掌屈60°时背侧桡腕韧带、背侧骨间韧带止于小多角骨部分长度显著伸长,分别延长(1.7 ±0.2)、(3.8 ±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月韧带、背侧骨问韧带止于舟骨部分在投掷运动过程中其长度均较中立位时旱增长趋势.结论 腕关节在桡背伸至尺掌屈运动过程中,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尺头韧带、尺三角韧带缩短,提示张力减低,背侧桡腕韧带、背侧骨间韧带止于小多角骨部分伸长,张力增大,尺月韧带、背侧骨间韧带止于舟骨部分于中立位时张力最小,其变化规律有助于指导临床腕关节韧带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利用镶嵌式双臂外固定器行骨痂延长术治疗桡骨骨髓炎后继发桡侧球棒手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行骨痂延长术治疗桡骨化脓性骨髓炎后导致的Heikel’sⅢ型桡侧球棒手畸形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4例;骨缺损长度3~8 cm,平均5.8 cm;桡偏角度30°~70°,平均55°。术后观察前臂肘、腕关节功能及骨不连的愈合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24~58个月随访,球棒畸形纠正,术后的桡偏角度0~10°,平均5.0°±3.1°,P<0.05有统计学意义;双侧前臂等长,肘腕关节屈曲、伸直功能恢复良好;前臂旋后功能改善至71.8°±13.5°,P<0.05提示结果有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结论]利用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行骨痂延长术是治疗桡骨骨髓炎后继发桡侧球棒手畸形的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小,操作简单的有效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遗留关节功能障碍早期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4-06诊治的16例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7例行尺骨截骨矫形,9例行尺骨截骨延长;然后均行桡骨头切开复位、环状韧带修补及关节囊紧缩缝合术。10例肱桡关节克氏针贯穿固定,7例尺骨截骨端克氏针髓内固定,9例接骨板固定。结果16例均获得随访12~28个月,平均15.6个月。末次随访时,1例前臂旋前受限于50°。肘关节伸直0°~10°,平均4°;屈曲120°~145°,平均133°;旋前70°~90°,平均75°;旋后80°~90°,平均87°。疗效采用Mackay临床功能标准评定,优8例,良7例,差1例。结论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早期手术,尺骨截骨矫形(或延长)、桡骨头切开复位是恢复肱桡关节及上尺桡关节正常结构的关键,视桡骨头稳定情况行肱桡关节克氏针短期固定,为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π型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中青年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中青年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21例,根据AO分型:A3型5例,C2型7例,C3型9例.术前掌倾角为-34°~21°,平均-15°;尺偏角-10°-21°,平均14.5°;桡尺骨相对长度-2.0~0.5 cm,平均-1.2 cm.均采用π型钢板内固定加自体髂骨移植术,术后平均石膏托外固定6周后行功能锻炼.术后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测量术前、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尺骨远端相对长度.结果 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6.2个月;术后掌倾角为8°~170°,平均13.2°;尺偏角为16°~29°,平均22.7°;桡尺骨相对长度为0.9~1.6 cm,平均1.3 cm.骨折愈合拆除内固定后:前臂旋前60°~87.,平均75.0°;旋后72°~97°,平均87.7°.术后腕关节功能采用Gartlant和Werley标准评分:优13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未出现肌腱断裂、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 π型钢板内固定加自体骨移植术是治疗中青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