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寻找有效的辐射防护药,本文报告了有效防护剂5-甲氧基色胺的吲唑类似物及有关衍生物的合成。经药理试验证明5-甲氧基吲唑乙胺及5-羟吲唑乙胺具有明显的抗放活性。  相似文献   

2.
5,6-二甲氧基及5,6-次甲二氧基吲(口朶)用草酰氯法引入乙胺侧链,合成了两类5,6-取代-3-吲(口朶)乙胺衍生物共19个。药理系统筛选结果,表明两类化合物多具有不同程度的安定、抗惊、及镇痛作用。其中以化合物(Ⅱ)_7的作用较显著,详细的药理研究结果,将另文报导。  相似文献   

3.
5,6-取代-3-吲(口朶)乙胺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6-二甲氧基及5,6-次甲二氧基吲(口朶)用草酰氯法引入乙胺侧链,合成了两类5,6-取代-3-吲(口朶)乙胺衍生物共19个。药理系统筛选结果,表明两类化合物多具有不同程度的安定、抗惊、及镇痛作用。其中以化合物(Ⅱ)7的作用较显著,详细的药理研究结果,将另文报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合成5-(3′-吲哚基)-唑衍生物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方法以色氨酸为原料,与取代的苯甲酸在DCC催化下脱水缩合得到酰胺,再通过DDQ苄位氧化和分子内环合生成5-(3′-吲哚基)-唑。用DPPH体外抗氧化模型测定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合成了11个2-取代苯基-5-(3′-吲哚基)-唑衍生物,其中化合物21和22的活性比维生素E强约3~4倍;化合物29的活性与维生素E相近。结论合成的目标化合物中有3个化合物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有可能开发成为良好的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5-羟基-1-氢-吲唑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凋亡的SH-SY5Y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MPP~+诱导SH-SY5Y细胞凋亡建立体外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以MTT法筛选药物有效保护浓度;以免疫化学染色以及Hoechst 33258核染研究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抗凋亡作用;以Western blot法检测与神经元凋亡密切相关的磷酸化tau蛋白及其上游激酶磷酸化糖原合成激酶(P-GSK-3β)和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5(cyclin dependent kinase,CDK5)的表达。结果 MPP+可引起GSK-3β的活化以及CDK5活性升高,诱导tau的异常磷酸化和神经细胞凋亡;而5-羟基-1-氢-吲唑可下调GSK-3β与CDK5的活性,降低磷酸化tau的水平和抑制MPP+导致的SH-SY5Y细胞的凋亡。结论 5-羟基-1-氢-吲唑可抑制MPP+引起的SH-SY5Y神经细胞凋亡,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同时抑制GSK-3β和CDK5两条信号传导通路,而降低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进一步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丙酰肼与三光气缩合环化得到5-乙基-1,3,4-噁二唑-2(3H)-酮,继与2-苯氧乙胺反应后在碱性条件下环合得到抗抑郁药奈法唑酮中间体5-乙基-2,4-二氢-4-(2-苯氧乙基)-3H-1,2,4-三唑-3-酮,总收率66.3%.  相似文献   

7.
1H-吲唑-3-羧酸的合成工艺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改进1H-吲唑-3-羧酸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苯甲醛苯腙与草酰氯为原料得到N-亚苄基氨基-N-苯基-草氨酰氯,后者与三氯化铝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N-亚苄基氨基靛红,再经水解得到1H-吲唑-3-羧酸.结果与结论 该方法以55.3%的收率简单方便地制备了1H-吲唑-3-羧酸,所用起始原料及试剂的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操作,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设计合成β-榄香烯吲哚衍生物并进行体外抗癌活性筛选。方法通过合成β-榄香烯氯代物,在其结构中引入3-吲哚乙胺结构片段进而合成β-榄香烯吲哚衍生物。采用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K562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合成了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β-榄香烯吲哚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MS谱确证。活性实验结果显示14个目标化合物的活性高于β-榄香烯。结论在β-榄香烯结构中引入3-吲哚乙胺结构片段有利于提高此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6-羟基-1H-吲唑通过抑制Tau磷酸化对MPP+诱导凋亡的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以MPP+诱导SH-SY5Y细胞凋亡作为帕金森病的细胞模型。MTT分析法检测提前2 h加入6-羟基-1H-吲唑对细胞的保护作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内Tau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200μmol·L-1MPP+可以使SH-SY5Y细胞存活率下降至(47.80±0.84)%(P<0.01),并且升高Tau磷酸化水平,出现典型的凋亡。而6-羟基-1H-吲唑抑制MPP+对SH-SY5Y细胞的毒性,并通过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而减少神经元凋亡,使TH-阳性细胞数目增加。结论 6-羟基-1H-吲唑可以通过抑制Tau磷酸化而对MPP+诱导凋亡的SH-SY5Y细胞发挥保护作用,提示Tau蛋白可能可以作为药物治疗帕金森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7-硝基吲唑(7-nitro indazolei,,7-NI)对兔异丙酚麻醉深度的调节作用。方法:20只日本大耳兔,雌雄不限,随机分为2组(n=10):对照组经腹腔注射2 ml花生油;7-硝基吲唑组经腹腔注射50 mg·kg-17-硝基吲唑。20 min后经颈外静脉连接Graseby 3 500注射泵进行靶控输注(TCI),以咀嚼反射消失作为浅麻醉标志,测定达浅麻醉状态所需异丙酚TCI血药浓度、双频指数(BIS)值及心率变异指数(HRVI)值。对照组达浅麻醉状态后再次经腹腔注射50 mg·kg-17-硝基吲唑,观察BIS值、HR-VI值变化。结果:50 mg·kg-17-硝基吲唑显著降低兔达浅麻醉状态时所需TCI浓度。对照组达浅麻醉状态后再次注射50 mg·kg-17-硝基吲唑麻醉深度表现加深趋势,但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硝基吲唑通过选择性抑制中枢nNOS活性增强异丙酚麻醉效能,提示中枢NO/cGMP信号转导途径在异丙酚全麻作用机制中发挥作用。异丙酚可能通过抑制中枢nNOS活性影响NO/cGMP信号转导系统。  相似文献   

11.
李光毅 《海峡药学》2010,22(5):226-227
目的选择了所需原料廉价,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与改进,反应设备与条件要求低,反应步骤较少。方法以苯肼为原料,以醋酸乙酰化反应得乙酰苯肼,再与水合氯醛,盐酸羟胺反应,最后通过浓硫酸环合、Beckmann重排水解得到1H-吲唑-3-羧酸。结果该合成方法合成的产品1H-吲唑-3-羧酸熔点为256-260℃,合成的总收率为28.2%。结论简化了操作,适合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2.
3-甲基-6-硝基-2H-吲唑(3)经甲基化、还原、单甲基化后,与2,4-二氯嘧啶缩合制得2,3-二甲基-N-(2-氯嘧啶-4-基)-N-甲基-2H-吲唑-6-胺,再与2-甲基-5-氨基苯磺酰胺经缩合、成盐酸盐制得抗肿瘤药盐酸帕唑帕尼,总收率约为37%。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合成2类1H-吲唑类新化合物,并测试其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抑制活性。方法以肿瘤免疫关键调控蛋白IDO1作为靶标,依据IDO1活性位点的关键药效团特征,利用合理药物设计方法,以前期研究获得的高活性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2类1H-吲唑类衍生物,并测试其体外IDO1酶抑制活性。采用分子对接软件DOCK6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并分析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结果与结论合成了5个1H-吲唑类衍生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IDO1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a和3b的抑制活性较好,在100μmol·L~(-1)时的抑制率均为69%。构效关系和分子对接研究显示,4位连接基团的结构对化合物活性影响很大,1H-吲唑类化合物还有很大结构优化空间,极具开发潜力,可为靶向IDO1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候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由5(及7)-[双-(β-羥乙基)-氨基]吲(口朶)-2-羧酸乙酯(Ⅶ_(a,b))合成了5(及7)-[双-(β-氯乙基)-氨基]吲(口朶)-2-羧酸乙酯(Ⅱ_a和Ⅱ_b)、5(及7)-[双-(β-溴乙基)-氨基]-吲(口朶)-2-羧酸乙酯(Ⅱ_c和Ⅱ_d)以及5(及7)-[双-(β-碘乙基)-氨基]-吲(口朶)-2-羧酸乙酯(Ⅱ_e和Ⅱ_f)。再經水解制得其相应的羧酸(I_(a-f))。此外又合成了5(及7)-乙氧羰氨基-吲(口朶)-2-羧酸乙酯(IX_(a,b))和5-乙氧基-7-[双-(β-氯乙基)-氨基]-吲(口朶)-2-羧酸乙酯(Ⅶ)。化合物I_a,I_b,I_c,Ⅱ_a,Ⅱ_b,Ⅱ_c,Ⅱ_e和Ⅱ_f对組織培养Hela細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合物Ⅰ_a,Ⅰ_b,Ⅱ_a和Ⅱ_b口服时对小鼠肉瘤18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合物Ⅰ_e,Ⅰ_f和Ⅻ对肉瘤180具有中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用三阶导数光谱法测定吲哚美辛中的分解产物5-甲氧基-2-甲基吲哚-3-乙酸。方法简便、快速,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约为2%。标准曲线:配制浓度范围为5×10~(-8)~5×10~(-7)mol/L的5-甲氧基-2-甲基吲哚-3-乙酸的乙醇液,其中每份都含有吲哚美辛5×10~(-5)mol/L,作为标准溶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nNOS选择性拮抗剂7-硝基吲唑对脑缺血后神经元再生的影响。方法大脑中动脉阻塞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腹腔注射7-硝基吲唑(30 mg.kg-1)。B rdU、NeuN标记法测定海马齿状回的细胞扩增及新生细胞的分化,跳台实验法测定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在脑缺血后d 8缺血侧海马齿状回的B rdU阳性细胞数比对照侧多大约3倍,7-硝基吲唑进一步促进了脑缺血所诱发的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扩增,并促进新生细胞的存活,改善脑缺血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结论nNOS对脑缺血诱发的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再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者鉴于杂环醌类化合物在生物相(Biophase)有增强氧化还原作用,因而从可能成为有效药物的概念出发,合成了一些1,3-和2,3-二烃基或芳烷烃基5-取代的吲唑醌化合物,1-乙酰基3-苯胺基-7,8-二甲氧基-10-烃基-或芳烷烃基或烃忮基烃基吩嗪-2-酮化合物以及1-乙酰基-2-羟基3-苯胺基-6-(或9)-氮杂吩嗪。并经药理筛选。  相似文献   

18.
一系列呋喃[3,2-b]吲哚类化合物对人类嗜碱性白细胞组胺释放具有抑制作用,随后,对其在化学结构上进行了修饰,制备了一系列吲哚酰胺基四唑类化合物。其中CI-949(5-甲氧基-3-(1-甲基乙氧基)-1-苯基-N-1H-四唑-5-基-1H-吲哚-2-羧酰胺精氨酸盐)为临床上有希望的抗过敏药。结构-活性关系的研究通过检测酰胺基四唑类对由抗-IgE抗体引起的人类白细胞组胺释放有无抑制作用,研究其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凡吲哚核上含有3-烷氧基、5-甲氧基以及1-苯基取代基的化合物都具有令人满意的抑制组胺释放作用(表1,略)。药物活性有赖于吲哚5位或6位(R_1)上甲氧基或卤素的取代,在吲哚1位(R_2)上由苯基取代,其活性大于用烷基取  相似文献   

19.
1-(5-取代糠基)吲哚啉-2-酮衍生物的合成和初步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具有较好抗肿瘤活性的新型吲哚啉-2-酮类化合物,本研究以5-甲酰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乙酯与5位不同取代的吲哚啉-2-酮(2a~2d)为原料,首先经缩合得3-吡咯亚甲基-吲哚啉-2-酮(3a~3d),再经N烃化反应得到1-(5-甲酰基糠基)-3-(吡咯亚甲基)-吲哚啉-2-酮(4a~4d),然后与吲哚啉-2-酮缩合得到以5-亚甲基糠基连接的双吲哚啉-2-酮化合物(5a~5d)。所合成的12个新型吲哚啉-2-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认。采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测试所合成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均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中6个化合物对SPC-A1肺癌肿瘤株体外抑制活性优于舒尼替尼,特别是化合物5a~5d, IC50值均小于5 μmol·L-1,值得作为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张明哲  何美玉 《药学学报》1984,19(10):737-741
2-吲哚甲酰肼与取代基为H,CH3,ClCH2,C2H5,CH3(CH2)3,4-Br-C6H4和3-吡啶基的甲酰氯在DMF中反应时均得双酰肼化合物。但在乙腈中与乙酰氯或丙酰氯反应时,分别得到两种失水产物,经13C核磁共振仪分析表明其为吲哚2位(口恶)二唑取代的化合物,其余仍为双酰肼化合物。体外试验显示;N-甲酰基,N-氯代乙酰基-2-吲哚甲酰肼(Ⅰ,Ⅲ)和2-[2-(5-乙基)-1,3,4-(口恶)二唑]-吲哚(Ⅸ)对强毒人型结核菌H37RV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