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67例HSPN患儿(HSPN组),正常对照儿童60例(对照组),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型(ATIR)多态性。结果:ACE,AGT,ATIR基因型构成比在HSPN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7.293,15.85,8.234,P〈0.05)。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可能与HSPN的发病有关。HSPN组患儿中ACE基因中D基因型表现有蛋白尿、血尿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AGT,ATIR基因多态性与HSPN患儿的临床表现、血尿、蛋白尿无明显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血管紧张素Ⅱ除经典的作用外,还作为一个多效因生长因子可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参与正常皮肤组织的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阐述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皮肤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01/2005-01血管紧张素Ⅱ与皮肤组织损伤修复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AngiotensinⅡ,ski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计算机检索CNKI1995-01/2004-05有关血管紧张素Ⅱ与组织损伤修复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约350篇文献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研究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组织损伤修复中作用和机制的文献。②不排除是否为随机、对照和盲法等论证推荐的文章。排除标准:Meta分析类文章、综述类文献及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0余篇关于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组织损伤修复,特别是与皮肤损伤修复相关的文章。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内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对符合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主要来源于皮肤以外组织器官,尽管血管紧张素Ⅱ与心、脑、肾、血管损伤修复及相关疾病发病关系的文章较多,然而血管紧张素Ⅱ与皮肤损伤修复关系的研究作为一个崭新的领域正受到关注。试验证据来源于细胞培养、动物、人体。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将作为一个激素和局部多效应生长因子影响皮肤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深入认识其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创伤愈合的分子机制,并为治疗难愈创面和瘢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缬沙坦治疗老年性心力衰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性心力衰竭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其发生、发展的机制是心脏重塑,而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过度激活则导致心力衰竭进行性恶化,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RAS最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为此,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治疗老年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进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与皮肤组织损伤后的修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血管紧张素Ⅱ除经典的作用外,还作为一个多效因生长因子可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参与正常皮肤组织的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阐述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皮肤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01/2005-01血管紧张素Ⅱ与皮肤组织损伤修复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Angiotensin Ⅱ,ski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计算机检索CNKI1995-01/2004-05有关血管紧张素Ⅱ与组织损伤修复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约350篇文献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研究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组织损伤修复中作用和机制的文献。(2)不排除是否为随机、对照和盲法等论证推荐的文章。排除标准:Meta分析类文章、综述类文献及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舳余篇关于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组织损伤修复,特别是与皮肤损伤修复相关的文章。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内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对符合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主要来源于皮肤以外组织器官,尽管血管紧张素Ⅱ与心、脑、肾、血管损伤修复及相关疾病发病关系的文章较多,然而血管紧张素Ⅱ与皮肤损伤修复关系的研究作为一个崭新的领域正受到关注。试验证据来源于细胞培养、动物、人体。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将作为一个激素和局部多效应生长因子影响皮肤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深入认识其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创伤愈合的分子机制,并为治疗难愈创面和瘢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态性对血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影响很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升高可能参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对危险人群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插入/缺失多态性筛查,并采取一级预防措施是预防心血管病的有效手段。 资料来源:全面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关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多态性对血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的文章,以“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Polymorphism,Heart disease”为 检索词,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关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多态性对血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的文章,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多态性;心脏病;一级预防”为检索词,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文献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并对重点文献进行手工检索及追踪相关全文,排除重复性研究、综述和Meta分析。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8篇有关文献,排除的20篇系同一研究、综述、Meta分析等文献。纳入与本文密切相关的28篇。 资料综合:分别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生物活性,以及其与冠心病、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扩张性心肌病的关系,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治疗反应,否可利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筛查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人群并进行一级预防等方面作以综合。 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利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筛查心血管病的危险人群,进行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6.
苯丁酯脯酸是一种新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其降压机制[1]为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舒张小动脉,能降低总外周血管阻力和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维持心肌代谢功能。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心绞痛,作用比卡托...  相似文献   

7.
氯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蛋白尿或白蛋白尿是诊断糖尿病肾病(DN)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DN预后的重要指标[1].降低蛋白尿的治疗措施很多,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1阻滞剂)阻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常用的选择[2].  相似文献   

8.
目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态性对血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影响很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升高可能参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对危险人群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插入/缺失多态性筛查,并采取一级预防措施是预防心血管病的有效手段.资料来源:全面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关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多态性对血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的文章,以“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Polymorphism,Heart disease”为检索词,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关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多态性对血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的文章,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多态性;心脏病;一级预防”为检索词,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文献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并对重点文献进行手工检索及追踪相关全文,排除重复性研究、综述和Meta分析.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8篇有关文献,排除的20篇系同一研究、综述、Meta分析等文献.纳入与本文密切相关的28篇.资料综合:分别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生物活性,以及其与冠心病、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扩张性心肌病的关系,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治疗反应,否可利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筛查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人群并进行一级预防等方面作以综合.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利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筛查心血管病的危险人群,进行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是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因素性疾病,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尚未清楚。血管紧张素是维持体内水盐代谢平衡和血压稳定的主要系统,该系统中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加可以引起心律失常、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生和重建、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冠心病。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能从基因水平上去探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据报道该系统中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基因多态性都能够引起冠心病,现就这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是一种单链多态酸性糖蛋白,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尿中血管紧张素原(AGT)及丙二醛(MDA)的表达水平,分析尿中AGT、MDA与尿检肾损伤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来本院就诊的46例hSPN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选取同期45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受试儿童肾损伤指标及hSPN患儿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含量及AGT、MDA水平,并分析AGT、MDA与hSPN患儿肾损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HSPN患儿除尿β2微球蛋白/肌酐浓度外,其他各项肾损伤指标均有显著升高,24h尿蛋白及AGT、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SPN患儿24h尿蛋白及AGT、MDA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表明hSPN患儿肾损伤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在HSPN发病过程中,AGT、MDA与肾小管及肾小球损伤的各项指标均有相关性.[结论]尿中AGT、MDA水平与HSPN患儿肾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说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氧化应激反应参与了HSPN肾脏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刘颖 《现代康复》1998,2(9):953-953
卡托普利是具有巯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它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使血液或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Ⅰ不能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从而降低血液及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有扩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等作用。我们从1995年1月至1997年2月对4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给予卡托普利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各项心功能指标,发现卡托普利对左室功能各项指标有改善作用,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刘雪立  乔汉臣 《临床荟萃》1990,5(12):565-568
本文概要介绍了几种内科疾病状态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变化,分析了在某些疾病中血管紧张素发生变化的机理,揭示了血管紧张素与临床疾病和症状的关系。指出血管紧张素不仅可以做为某些疾病(如结节病、甲亢、糖尿病等等)的辅助诊断方法,而且可以做为指导某些疾病的治疗、动态观察某些药物疗效判断预后较为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人体经典的循环调节系统,通过对心脏、血管、肾脏的调节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及血压的平衡,是人类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调节机制。它的过度激活是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并因此成为高血压治疗的重要靶点。然而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RAS系统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又发现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同族物——ACE2以及ACE的各种旁代谢产物如血管紧张素Ⅰ-7(AngⅠ-7)、血管紧张素Ⅲ8(AngⅢ-8)、AngⅡ-7以及AngⅠ-7的受体Mas等,  相似文献   

14.
钱秋芳  袁方 《临床荟萃》2010,25(2):154-156
原发性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它可以引起全身多个器官的功能损害。肾脏病变是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病程越长,肾脏受损程度越严重,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可延缓病情的进展,目前尿微量蛋白被认为是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拈抗剂(ARB)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通过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S)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可减少高血压患者尿微量蛋白的排泄。  相似文献   

1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药(ACEI)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缓激肽的释放,可增加前列环素及前列腺素E生成,而发挥降压作用,是目前治疗高血压的主要药物。近几年来,通过大量的医学实验和临床应用药效观察,ACEI类的临床作用不仅仅是降压,更主要的是可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具有直接抑制作用,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减慢有扩血管作用的缓激肽的降解,促进前列腺素的释放,可能有调节血管舒缩中枢作用和直接扩血管作用,有效地降低血压,减慢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衰退,其代谢副作用较少。自1981年用于临床以来,发展很快,新的作用机制发现越来越多,临床扩展用于多种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已被多个欧美权威学会的指南明确推荐为高血压和/或糖尿病肾病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的首选治疗及保护肾脏的药物。现就ACEI的临床应用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7.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认识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的病理生理作用,血管紧张索转换酶抑制剂(ACEl)在CHF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并产生令人鼓舞的效果,被认为是治疗CHF的新进展。常用的ACEI有卡托普利(Captopril,巯甲丙脯酸),依那普利(enalapril)、赖诺普利(1isinopril)等。 1 抗心衰作用机制 CHF时心输出量降低、肾灌注压下降,激活RAS,血管紧张素Ⅰ(A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下,转变为活性强的血管紧张素Ⅱ(AⅡ),使阻力血管强烈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同时醛固酮分泌增加,引起钠水潴留,增加心脏前负荷;  相似文献   

18.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许多疾病,尤其对高血压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方面,起了很主要的作用。我所已建立了对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法。由于血浆中肾素或血管紧张素的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标本采集、患者的准备等方面,都必须控制一定的条件,否则测得的结果会难于解释或完全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19世纪末发现肾素以来,医学界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以下简称RAS)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公认RAS在血压及细胞外液容量与成分的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传统途径已得到普遍承认:血管紧张素原-〔肾素〕-血管紧张素I(AI)-〔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转化酶)-血管紧张素Ⅱ(AⅡ)——〔血管紧张素酶〕——血管紧张素Ⅲ(AⅢ)。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血浆AⅡ浓度(AⅡC)已较广泛用于高血压研究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诊断、治疗中。在测定PRA,AⅡC的过程中,有人发现在同一病人中有PRA、AⅡC不成比例的  相似文献   

20.
<正>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控制不良可累及心、肝、肾等器官,造成多器官功能损伤,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心室肥厚是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约有20%-40%的高血压患者伴随左心室肥厚,极易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以及猝死等,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有研究~([3,4])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本研究对比了80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8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