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恶性肿瘤患者腹泻发生率较高,艰难梭菌感染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但临床辨别相对困难。本研究拟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472例恶性肿瘤合并腹泻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感染艰难梭菌分为艰难梭菌感染阳性组(A组,95例)和艰难梭菌感染阴性组(B组,377例)。采用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tcdA)和艰难梭菌毒素B(tcdB);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对研究中非研究混杂因素进行类似随机化的均衡处理。卡钳值设定为0.1,2组按照1:1的比例进行匹配。记录2组患者一般情况和恶性肿瘤治疗情况等。 结果 2组患者倾向值匹配完成后,每组共有91例患者纳入研究。A组患者与B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1),抗生素应用比例、质子泵抑制剂应用比例化疗、便潜血阳性比例和化疗后体能状态(ECOG)评分明显高于B组(均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恶性肿瘤艰难梭菌感染相关性腹泻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便潜血阳性增加。抗生素、化疗和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可能会增加恶性肿瘤患者艰难梭菌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兴化地区艰难梭菌的感染情况,为预防艰难梭菌感染的暴发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4月兴化市某医院住院腹泻患者(年龄≥18岁)的粪便标本229例,进行艰难梭菌毒素基因检测(Xpert实时荧光PCR法,赛沛公司)、艰难梭菌谷氨酸脱氢酶抗原(glutamate dehydrogenase antigen, GDH)和毒素检测(酶联免疫层析法,美艾利尔公司)。结果 229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Xpert法检出艰难梭菌阳性19例(tcdB阳性,未检测到cdtA和tcdC缺失)、酶联免疫层析法检出艰难梭菌阳性19例(GDH阳性15例、毒素阳性3例、2者同时阳性1例),诊断为艰难梭菌感染19例(感染率8.30%)。结论 兴化地区住院腹泻患者存在艰难梭菌感染病例,应做好相关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三甲医院ICU病房非艰难梭菌医院感染腹泻患者产酸克雷伯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感染率及临床特点,以期对ICU病房细菌性医院感染腹泻患者的诊治思路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综合ICU病房2012年4~11月非艰难梭菌医院感染腹泻102例患者的粪便,PCR检测产酸克雷伯菌毒素基因pehX,产气荚膜梭菌菌种鉴定16S rRNA基因和毒素基因cpa、cpe,空肠弯曲菌菌种鉴定16S rRNA基因、mapA基因及毒素基因hi pO.PCR阳性产物双向测序并用工具BLAST算法进行比对.总结产毒菌株检测阳性的医院感染腹泻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102例非艰难梭菌医院感染腹泻患者的粪便中检出产毒的产酸克雷伯菌和产毒的产气荚膜梭菌各4例,各占非艰难梭菌相关性医院感染腹泻的3.9%.没有检出产毒的空肠弯曲菌.大多数检测阳性的患者都有严重的基础疾病,都在使用强有力干扰肠道正常菌群的抗菌药物,预后都很差.结论 尽管我院ICU病房非艰难梭菌相关医院感染腹泻的患者粪便中产毒产酸克雷伯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检出率较低,但这两种菌感染的患者都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艰难梭菌毒素筛查,以了解患儿艰难梭菌的感染情况,为院内感染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VIDAS艰难梭菌AB毒素(CDAB)检测试剂对2013年6月~11月收集的146例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毒素检测,并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46例患儿中有10例检出CDAB,阳性率6.8%。10例CDAB阳性患儿均使用过美洛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克洛等抗生素,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56例)的17.9%。结论住院患儿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感染率较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是诱使艰难梭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年幼体弱的儿童更容易感染艰难梭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3种艰难梭菌感染(CDI)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为CDI寻找合适的诊断方案.方法 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总医院2016年5月~12月疑似CDI的腹泻患者粪便标本70例,采用3种方法进行检测:(1)培养法;(2)酶联荧光法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B(CDAB)和谷氨酸脱氢酶(GDH);(3)q-PCR扩增艰难梭菌特异性基因tpi和毒素基因(tcdA/tcdB).以培养法的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3种方法的诊断指标.结果 收集粪便样本70例,分离艰难梭菌13例(18.57%),其中产毒株6例(8.57%).q-PCR法鉴定tpi基因阳性17例,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31%、91.23%、70.59%、98.11%、91.43%,均高于GDH法(84.62%、84.21%、55.00%、96.00%、84.29%)(χ2=24.881,P<0.001),且q-PCR扩增tcdA/tcdB的敏感度(66.67%)优于CDAB(33.33%)(χ2=35.918,P<0.001).结论 CDAB检测和q-PCR法特异性较高,GDH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3者均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q-PCR法检测CDI具有时效性强,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势,适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艰难梭菌的毒素基因和抗菌药物耐药性情况。方法对163例医院感染性腹泻患者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艰难梭菌,用常规PCR法分别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B的基因tcdA和tcdB,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CDAD组和非CDAD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采用E—test法检测其中的产毒艰难梭菌对甲硝唑、万古霉素、利福平、克林霉素和莫西沙星的敏感性。结果在163份临床标本中共培养得到50株(30.7%)产毒艰难梭菌;两组在发热、水样便发生率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为33株(66O%),A^-B^+为17株(34.0%);产毒株对甲硝唑、万古霉素、利福平、克林霉素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0%、0%、18%、68%和48%。结论艰难梭菌A^-B^+菌株有较高的分离率,50株艰难梭菌均对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敏感,但对克林霉素和莫西沙星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的毒力情况,并运用核糖体分型技术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采集住院腹泻患者的未成形粪便标本,无水乙醇处理后接种CDMN选择培养基行艰难梭菌分离培养,并通过革兰染色、耐氧试验和凝集试验行菌落鉴定;提取菌株DNA,选择特异性引物用PCR法扩增毒素基因tcdA和tcdB;核糖体分型针对细菌基因组16S~23S rDNA间区序列进行扩增,并根据电泳带型的多态性实现分型.结果 共计分离得44株艰难梭菌,3种毒素型分别为A+B+型、A-B+型和A-B-型,分别占 57% 、34%和9%;18种核糖体型中以R8 型和R4 型为主,分别占 20%和18%.结论 本研究临床分离的艰难梭菌菌株中,毒素型以A+B+型为主,核糖体分型存在相对优势的型别;无证据提示存在院内艰难梭菌感染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临床分离的8株ST37型艰难梭菌的生存特性研究,为临床感染治疗提供初步实验依据及新的研究思路。方法将产毒型ST37艰难梭菌与不产毒ST39艰难梭菌1∶1等量混合后培养,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毒素基因tcdB随培养时间延长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从而了解ST37型艰难梭菌与不产毒菌株共存时的生长适应性。同理将ST37型艰难梭菌与tcdA+tcdB+的ST54菌株等量混合后测定毒素基因tcd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了解ST37型艰难梭菌与产双毒菌株共存时的特性。结果将ST37型艰难梭菌菌株与不产毒的艰难梭菌1∶1混合后培养,毒素基因tcdB在混合培养液中所占的比例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P<0.05),至第4天混合液中几乎检测不到tcdB。将ST37型艰难梭菌菌株与tcdA+tcdB+的ST54菌株混合培养后,毒素基因tcdA并未随时间延长而规律减少(P>0.05)。结论不产毒艰难梭菌菌株能抑制产毒的ST37型艰难梭菌的生长,然而只产tcdA毒素的ST37型艰难梭菌并不能抑制产双毒菌株艰难梭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对此类感染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感染性腹泻患者的艰难梭菌分离情况以及临床感染特点。结果从291份感染性腹泻标本中分离出33株艰难梭菌,阳性率为10.3%(18/174),其中26株为产A/B毒素菌株(12例患者)。艰难梭菌主要分离自老年男性,均具有严重基础疾病,且使用过质子泵抑制剂和多种广谱抗菌药物;粪便常规和血液学相关指标对艰难梭菌感染及产毒与否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结论严重的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病死率高,且易引起院内感染的播散,医院可以根据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规范干预,从而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的爆发。  相似文献   

10.
难辨梭菌性肠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刘新光 《中国医刊》2004,39(2):32-33
目的了解难辨梭菌性肠炎发病率、发病危险因素、症状及疗效.方法选取1998~2001年粪便难辨梭菌培养及毒素A都阳性住院患者36例,治疗观察临床表现.结果腹泻36例(100%),发热30例(83.3%),中下腹痛21例(58.3%).结论用抗生素中出现腹泻应怀疑难辨梭菌感染可能,需进行粪便难辨梭菌培养和毒素A、B分析,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