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计划行为理论(TPB)对颈椎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影响。 方法选取颈椎病患者100例,依据入院先后顺序进行随机编号,双号设为实验组,单号设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为管床护士向患者口头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并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干预组采用TPB理论构建护理行为干预,开展干预前问卷调查,然后对患者实施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干预后)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六点行为评分)、健康行为和复发情况。 结果干预后,实验组颈椎疼痛六点行为评分为(2.62±1.09)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的(3.32±0.91)分和对照组干预后的(3.14±0.97)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除注意预防咽部感染和保暖例数外,其余各项健康行为养成和颈椎病复发比例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PB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健康行为,并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6周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改良Ashworth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经16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对照组肩、手及下肢Brunnstrom评分、MBI评分[分别为(62.07±20.19)分和(50.05±17.53)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6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对照组偏瘫侧屈腕肌Ashworth评分[分别为(0.38±0.45)分和(0.71±0.61)分]及踝跖屈肌Ashworth评分[分别为(0.47±0.40)分和(0.79±0.61)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手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小组康复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常规上肢功能训练,小组康复组患者则辅以小组模式上肢功能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Carroll上肢功能实验(UEFT)评定患者上肢功能及手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测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 结果经8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小组康复组UEFT评分[(75.7±11.0)分]、MBI评分[(81.2±11.8)分]、SAS评分[(33.0±6.6)分]及SDS评分[(40.4±7.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小组模式康复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亦具有显著疗效,该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拉伸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处于恢复期)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NF拉伸训练,观察组则在PNF拉伸训练后辅以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2组患者偏瘫侧肩、肘关节肌肉张力,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运动功能部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 结果 干预6周后对照组、观察组肩关节MAS评分[分别为(1.88±0.62)和(1.15±0.47)分]、肘关节MAS评分[分别为(1.75±0.58)分和(1.30±0.49)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9.52±8.06)分和(43.19±8.55)分]及FIM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61.36±9.80)分和(64.57±8.91)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及PNF拉伸训练基础上辅以穴位按摩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李敏英  周莉  左伟雄  李明扬 《妇幼护理》2022,2(23):5530-5533
目的 探索脑卒中患者开展多样化健康宣教对患者康复影响。方法 选取 2021 年 5 月至 2021 年 1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200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以抽签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100 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 基础上联合多样化健康宣教。分析对比两组的营养情况、心理状态、神经功能损伤、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以及 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 Hb、PAB、ALB 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的 SAS、SDS 心理状态 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 SAS、SDS 心理状态评分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干预前,两组的 NIHSS 评分、FMA 评分、ADL 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 NIHSS 评分、FMA 评分、ADL 评分均显著优 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的认知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 异。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 论 脑卒中患者开展多样化健康宣教,能提高患者营养情况、改善心理状态、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及对照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上、下肢肌力训练、良肢位摆放、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训练及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2组患者均连续干预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平衡能力、步态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下肢FMA、BBS、TGA及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FMA、BBS、TGA及MBI评分[分别为(23.3±4.1)分、(44.3±6.5)分、(7.9±2.1)分和(63.1±10.3)分)]亦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态,有助于提高患者ADL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音乐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焦虑负性情绪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音乐镜像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4例。3组患者均行常规临床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等,90 min/次,每日2次,6 d/周,持续4周);在此基础上,音乐镜像组增加传统镜像训练辅以音乐疗法干预,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集中注意力观察双面镜中健侧上肢运动,想象成患侧也在运动,然后要求患侧做与健侧相同的动作,同步选择音乐类型(音量控制在30~60 dB)行音乐疗法干预,30 min/次,每日1次,6 d/周,持续4周;联合治疗组则在音乐镜像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仪行阳极tDCS治疗(刺激强度1.1 mA),20 min/次,每日1次,6 d/周,持续4周;对照组和音乐镜像组均行阳极tDCS假刺激,即电极片放置位置、治疗时间及疗程等均与联合治疗组相同,但电刺激仪不输出刺激信号。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Wolf功能量表(WMFT)、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情绪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音乐镜像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FMA-UE评分[(27.53±3.54)、(31.24±4.18)和(37.06±3.46)分]、WMFT评分[(32.65±3.14)、(36.12±3.79)和(39.59±4.05)分]和MBI评分[(57.65±3.71)、(61.06±3.98)和(66.94±3.47)分]均较组内治疗前[FMA-UE(20.47±3.45)、(19.88±2.89)和(19.41±4.32)分;WMFT(25.53±2.92)、(25.18±2.65)和(25.71±2.17)分;MBI(41.41±3.14)、(40.71±2.44)和(41.53±2.21)分]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FMA-UE、WMFT和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及音乐镜像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SDS评分[52.41±3.52)、(49.06±3.21)和(44.94±4.66)分]和SAS评分[(50.71±3.77)、(46.65±3.86)和(40.47±3.15)分]均较组内治疗前[SDS评分(57.59±4.42)、(56.88±4.17)和(57.47±3.89)分;SAS评分(58.76±4.71)、(58.47±4.27)和(57.76±4.45)分]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音乐镜像组(P<0.05)。 结论 tDCS联合音乐镜像疗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焦虑负性情绪,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3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rTMS组及对照组,每组11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干预,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健侧M1区低频(1 Hz)rTMS治疗,对照组则辅以伪磁刺激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6周后随访时分别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rTMS组、对照组患者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分别为(9.76±2.10)分和(7.75±2.07)分]、BBS评分[分别为(40.22±8.67)分和(29.08±9.92)分]以及MBI评分[分别为(72.12±8.51)分和(65.89±8.7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上述疗效指标结果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低频rTMS刺激健侧皮质M1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干预结合中医辨体施养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济南市某社区>40岁人群进行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对筛查出的2139名高危人群进行全面分析、监测、评估健康危险因素,给予生活方式干预结合中医辨体施养;比较干预前后高危人群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情况,血压、空腹血糖达标情况,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脑卒中高危人群BMI、FBG、SBP、DBP、TC、TG均优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脑卒中高危人群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空腹血糖达标率均高于干预前(P<0.01);脑卒中高危人群中不良生活方式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实施生活方式干预结合辨体施养,能够改善患者相关代谢指标,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降低脑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12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每天治疗1次,共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评分及上田敏式偏瘫下肢功能量表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2组患者步行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28.14±3.37)分]、上田敏式分级[(10.29±1.69)级]及FAC评分[(3.86±0.7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24.62±3.69)分、(8.85±1.73)级和(2.92±0.86)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The inclusion of mental health care ac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Brazilian Public Health System (SUS; Sistema único de Saúde) contributes to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Brazilian Psychiatric reform and demands redirecting the practices of family health teams with users with mental health need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scientific production and actions developed by family health team professionals in mental health care. Systematic analysis originated the following themes: home visits to mentally ill patients and their relatives; attachment and welcoming; referrals; therapeutic workshops. In 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actions developed in primary care are not performed consistently and depend on the professional or on the political decision of the administrator, which shows that professionals should use new practices to develop comprehensive care, and, therefore, there is a need to invest in improving the qualific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s.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健康体检后体检人群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不同体检人群健康管理需求的差异以及健康管理的方式,为建立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和运营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2月体检中心自愿接受调查的986名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描述和推断。结果体检人群最需要的健康管理内容是为疑似患者联系确诊和治疗的需求(65.9%),其余依次为讲解疾病及护理知识(61.0%)、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档案(59.0%)、定期随访(58.0%)、提供咨询指导(57.8%)、定期复查(54.0%)和指导自我管理(52.0%);健康管理需求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人均年收入有相关性;体检人群选择的健康管理方式为电话随访、发放宣传册、短信提醒。结论了解受检者的健康管理需求,制定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管理方式,才能加强健康促进和疾病管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体检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