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并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高血压并急性左心衰患者,在吸氧、利尿、强心等基本治疗措施外,同时使用乌拉地尔静脉注射和(或)静脉滴注,并观察血压及心衰控制情况。结果30例患者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急性左心衰症状改善,未见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并急性左心衰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临床特点,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57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以胸闷、心前区疼痛、气促、呼吸困难为主,34例可见ST缺血改变,10例可见病理性Q波,有43例cTnI高于正常。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病情危急,临床表现多样,及时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乌拉地尔、硝酸甘油联合治疗急性左心衰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5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乌拉地尔联合硝酸甘油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硝酸甘油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乌拉地尔、硝酸甘油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左心衰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硝酸甘油的治疗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乌拉地尔、硝酸甘油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左心衰伴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方法47例老年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无创通气组。无创通气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通气前、后心率(Ha)、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气分析(pH、paO2、paCO2)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改善,生命体征很快稳定,血气分析指标明显好转。结论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老年急性左心衰,机械通气能及时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低氧血症,是抢救急性左心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总结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对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时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回顾16例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时,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及X线胸片的变化。结果:16例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急性加重的患者,在常规纠正急性心衰治疗的前提下,应用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压、心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75.0%患者肺部啰音减少,87.5%患者治疗后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改善,62.5%患者X线胸片示肺淤血明显减轻,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缓解率100%。结论:对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病程中发生的以缺血为诱因的心衰急性加重,在常规急性心衰治疗前提下,应用静脉β受体阻滞剂可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急性左心衰应用有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左心衰患者26例(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所有患者均先进行常规治疗,当治疗效果无效后经口气管插管实施有创呼吸机通气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CO2)、BNP进行对比。结果 患者治疗后2h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CO2)、治疗24h后BNP指标均分别优于治疗之前(P0.05),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左心衰患者应用有创呼吸机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低氧血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创呼吸机属于临床抢救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1991—1994年我院用高频喷射通气(HFJV)治疗急性心衰肺水肿24例,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告旦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ICU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100例ICU急性左心衰患者,分为两组(利用数据库随机分组式),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结果观察组HR、R、PaCO2、PaO2、TEL、SV、LVEF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急性左心衰患者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刘倩  黄向阳  唐开奖 《内科》2009,4(2):223-224
目的探讨尿毒症并发急性左心衰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随机收集我院2005-2008年曾发生过急性左心衰尿毒症患者96例,针对他们在4年间发生的125例次急性左心衰的治疗资料进行病因分析,评估血液透析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及寻找急性左心衰的防治对策。结果血容量过多占心衰诱因第1位,第2位是恶性高血压,第3位是感染,第4位是贫血,第5位是电解质紊乱。这96例患者及时经过血液透析治疗后急性左心衰症状明显改善,无1例死亡,血清肌酐、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正确评估患者干体重、控制高血压、预防感染、改善贫血、纠正电解质紊乱在急性左心衰防治措施中尤为重要。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病人在内科常规抢救无效下,及时行血液透析能有效的增加抢救成功率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优质护理对急性左心衰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64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护理组给予传统护理,优质护理组进行了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满意情况;急性左心衰疾病认知、急性左心衰治疗依从性;护理前后左心功能相关指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优质护理组满意情况、左心功能相关指标、急性左心衰疾病认知、急性左心衰治疗依从性、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常规护理组有优势,P0.05。结论急性左心衰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1.
交感风暴是由于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最危重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前言 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右心衰则较少见.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又称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PVT),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离子通道病,也是导致年轻人心脏性晕厥及猝死的常见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vocardial infaretion,AMI)发生后的心室重构(ventfieular remodeling,VR)是指AMI后所产生的心室大小、形态、组织结构及功能状态的改变,是AMI后发展为心衰的基本病理过程,是影响AMI预后的主要原因。据统计,AMI后VR的发生率为30%~50%。再灌注治疗的开展及普及,使AMI急性期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是临床极为常见的危重病症,一旦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VT),常使病情急转直下,预后不良,病死率明显增加。因此,在纠正心力衰竭的同时,能否有效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很重要。我院应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32例CHF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国近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都强调了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但未作深入具体阐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疗延缓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病例:患者女,67岁,因“皮肤黄染、瘙痒10d”于2012年6月18日以“黄疸原因待查:①病毒性肝炎?②胆道、胰腺肿瘤待排除”收入院。患者于10d前因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甚而就诊当地卫生院,经不规则“抗炎”、“输液”等治疗(具体情况不详)10d,皮肤黏膜黄疸、瘙痒症状无好转,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现已成为肝移植愈来愈重要的基础肝病。鉴于晚期NASH患者常并存多种影响肝移植转归的临床问题,而至今尚无针对NASH患者进行肝移植的评估和治疗指南,为此英国移植学会(British Transplant Society,BTS)邀请相关专家制定了指南,以指导肝移植前后NASH患者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社会上呼唤人文医学或人文医生的声音很响,似乎而今的医疗服务使社会大众难于接受。对此,我们复习研究了许多相关文献,从远古时代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发展到今天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各时段的医疗服务。这一文献复习始于朱宗涵教授于2001年在北京地区会议上讲话时提出的“人文医学”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20.
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研究其信号转导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治疗心肌肥厚的药物主要是以促肥厚的信号分子作为靶点,例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B肾上腺素阻断剂,能够减少肥厚反应,但不能完全逆转肥厚。因此,开发另一类作用机制完全不同但能有效阻断病理性心肌肥厚的药物就显得十分必要。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探索心肌肥大的负性调控机制和研究心肌肥大的致病机制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