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牙周病与肺感染相关性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牙周病与肺感染的实验动物模型,以排除临床各种干扰因素来探讨两者的关系。方法:通过钢丝结扎+黏性高糖饮食法,建立不同程度的大鼠牙周病模型,各组均采用气管灌注(第2亚组)或口腔喂饲铜绿假单胞菌悬液(第3亚组)两种途径使大鼠肺脏感染,且设立不接触菌液的对照组(第1亚组)。观察不同牙周病程度及不同感染途径叠加后对牙周炎和肺炎的影响。结果:大鼠平均牙周袋深度及牙槽骨吸收总量:重度牙周病组(C组)〉轻度牙周病组(B组)〉牙周正常组(A组)。中性粒细胞分类百分数:各组中第2亚组〉第3亚组〉第1亚组;且C2组〉B2组与A2组,C3组〉B3组与A3组。25%的B3组大鼠及75%的C3组大鼠牙周袋内龈下菌斑中可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结论:钢丝结扎+黏性高糖饮食法2周时可建立大鼠轻度牙周病模型,4周则可建立重度牙周病模型。经口腔喂饲铜绿假单胞菌可导致大鼠肺感染,但严重程度不如气管灌注途径。牙周炎症越重的大鼠深牙周袋内越易定植呼吸道致病菌,且合并的肺感染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模拟人类伴牙周炎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探讨2型糖尿病与牙周炎之间的关系及RAN-KL、OPG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喂饲高脂高糖+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组(B组)、结扎方法建立牙周炎组(C组)及结扎+高脂高糖+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牙周炎组(D组),第8周末检测血糖、牙周情况及OPG、RANKL的表达。结果: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动物模型成功建立,其牙周炎程度为D组〉C组(P〈0.05),血糖水平D组〉B组(P〈0.05),龈沟液RANKL/OPG比值均较A组增大(P〈0.05)、D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扎+高脂高糖+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可成功建立伴牙周炎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2型糖尿病与牙周炎二者协同作用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3.
颈外动脉危险吻合血管造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椎动脉间存在的危险吻合,方法:分析了250例颈外动脉造影图像中存在的危险吻合现象(包括烟雾病35例,头颈部高血运病变216例,其中7例已行戏外动脉结扎)。结果:烟雾病中14侧病脑中动脉,11例颞浅动脉,7例枕动脉参与颅内供血;颈外动脉结扎病例均丰在咽枕吻合,此外,还发现3例(3/250)眼动脉由脑膜中动脉异常起源,结论: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椎动脉间存在多种危险吻合途径,栓塞治疗时应高度注意并予以适当处理,以避免造成颅内误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形成的缓释体对脂肪移植体前脂细胞再生和早期血运重建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制备浓度为2μg/mL人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A)和同浓度bFGF溶液,以葡聚糖颗粒为载体,分别加入上述2种细胞因子和生理盐水溶液.制成相应的缓释制剂。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切取腹股沟脂肪行背部皮下自体脂肪移植术。A组植入脂肪珠加入葡聚糖-生理盐水缓释颗粒。B组同法加入葡聚糖VEGF—A缓释颗粒,C组同法植入加葡聚糖-bFGF缓释颗粒。在第7、14、30天,随机处死动物各1只,作常规组织切片,观察移植体脂肪细胞和前脂细胞的组织学表现.用墨汁灌注微血管显像法观察移植体血管早期生成密度。术后90天,将剩余9只大鼠处死.取移植体.测量残留质量。采用SPSSl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植入术后7、14、30d,移植体A、B2组为经典的脂肪移植吸收.未见前脂肪细胞再生.而C组表现为新脂肪细胞激活再生。血管计数表明:7、14d时移植体B、C组均显著高于A组(P〈0.05),B、C2组无显著差异(P〉0.05),30d时,3组无显著差异。90d后,C组移植体的终质量显著大于A、B组(P〈0.05),A、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VEGF—A缓释体和bFGF缓释体均能促进早期血运重建.但bFGF缓释体还可有效激活移植体中的前脂细胞,因而保存了最大残留体积,为整形外科的自体脂肪植吸收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颈外动脉结扎与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55例成年男性头颈部标本的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甲状腺上动脉可起自颈总动脉(40%)、颈外动脉(36.36%)和平颈总动脉分叉处(23.64%),并就颈外动脉结扎与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的临床意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不同根管内壁处理方法对树脂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扪‘与根管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新鲜拔除的42个完整前牙或单根管前磨牙,于釉一牙骨质界处水平截断,根据不同处理根管壁+粘接纤维桩的方法随机分为7组:A组:无酸蚀+GC Fuji I;B组:酸蚀+GC Fuji I;C组:酸蚀+singlebond2+GCFujiI;D组:无酸蚀+GCFuji ⅡLC;E组:酸蚀+GC VujiⅡLC;F组:酸蚀+singlebond2+GCVujiⅡLC:G组:酸蚀+singlebond2+ClearfilDCCoreAutomix。粘结处理后垂直牙根长轴切割成1mm厚薄片,在万能测试机上进行微推出测试。结果:7组粘接强度分别为A组(1.6367±0.2673)MPa;B组(1.9933±0.1906)MPa;C组(2.4800±0.5349)MPa;D组(3.1967±0.7068)MPa:E组(3.9385±0.2782)MPa;F组(5.5317±0.5545)MPa;G组(8.2510±0.7757)MPa。D组、E组、F组均相应高于相同根管内壁处理方法的A组、B组、C组(p〈0.05),但均低于G组如〈O.05);F组〉E组〉D组(P(0.05),ABC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O.05)。结论:不同方法处理根管内壁对粘接材料与根管牙本质间的粘接强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光动力疗法对慢性牙周炎龈下牙周致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PeriowaveTM光动力杀菌系统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治疗,通过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比例的变化,评价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名慢性牙周炎患者,分别给予SRP+1次PDT(A组)、SRP+2次PDT(B组)或单纯SRP(C组)治疗。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A、B、C三组在治疗前、治疗后6周、治疗后12周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P.g、A.a、T.f所占比例的变化。结果:治疗后6周,A、B两组牙周致病菌P.g在总菌中的比例都有非常显著降低(p〈0.01),C组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12周,A、B组仍有非常显著的降低(p〈0.01),与C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但A、B两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而仅在治疗后12周,B组的A.a相对于总菌的比例与基线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且这一变化显著大于A、C两组(p〈0.05);在治疗后6周,A、B组T.f相对于总菌含量的下降与基线相比,明显大于C组(p〈0.05),治疗后12周,A、B两组T.f相对于总菌的含量仍有非常显著的下降(p〈0.01),但A组和B组之间都没有差异。结论:PDT对P.g、A.a和T.f3种牙周致病菌都有杀灭作用,但P.g、T.f对PDT更为敏感,PDT可以作为治疗慢性牙周炎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8.
Dyract复合体修复435个楔形缺损牙的 3年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追踪观察、分析评价复合体树脂修复楔形缺损的3年疗效。方法:应用Dyract复合体修复51例435个楔形缺损牙,随机分为A(浅型)、B(浅型+缺损面打磨.)、C(中、深型)、D(中、深型+缺损面打磨)组,追踪观察3年临床效果。结果:3年后复查,A组成功率74%,B组成功率90%,C组成功率88%,D组成功率96%。结论:复合体修复楔形缺损是一种理想的前牙修复材料,临床疗效肯定,术前洁牙,术中打磨处理牙面,均匀涂布底胶,塑形保证边缘密合,无悬突,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三种氯胺酮复合麻醉在小儿唇裂修复术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种氯胺酮复合麻醉在小儿唇裂修复术中不行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87例ASA I-II级单侧唇裂患儿,按随机双盲法将病人分为三组,A组31例接受氯胺酮+羟丁酸钠麻醉,B组27例接受氯胺酮+咪达唑仑麻醉,C组29例接受氯胺酮+羟丁酸钠+咪达唑仑麻醉。记录病人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呼吸抑制情况、术中追加氯胺酮次数、麻醉苏醒时间,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麻醉苏醒时间C组>A组>B组(P<0.05);术中追加氯胺酮次数C组明显少于A、B组(P<0.01);B组有一例因呼吸抑制明显改用气管插管,呼吸抑制B组明显高于A、C组(P<0.01)。结论:在保证呼吸道畅通的前提下,单侧唇裂患儿麻醉可采用不进行气管插管的方法,在药物选择方面以配伍使用小剂量的咪达唑仑0.01mg/kg+羟丁酸钠50mg/kg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MTT法评价中药制剂金栀含漱液、氢氧化钙药尖及FC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的细胞毒性及毒性的可逆性。方法:体外培养HPDLF,选用金栀含漱液作为实验组(A组),氢氧化钙药尖浸提液为阴性对照组(B组),FC(C组)为阳性对照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与HPDLF接触1、3、5、7d时用Mr丌法测细胞增殖率及接触第1天的回复度。结果:A组及B组对HPDLF增殖无显著性抑制作用,细胞毒性可逆;C组对HPDLF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细胞毒性不可逆。FC组与金栀含漱液组和氢氧化钙药尖组相比抑制作用均有显著性差异,后两组的作用与培养基相当。结论:中药制剂金栀含漱液对HPDLF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介入舌动脉灌注及静脉注射抗癌药物后,血和局部组织中药物浓度,以及肝肾功能、血相变化,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5只狗分为3组,第一组A、B 2只狗,第二组C、D 2只狗,第三组E 1只狗,经股动脉DSA介入舌动脉灌注5-Fu、卡铂各75mg,明胶海绵栓塞;另一组静脉注射等量5-Fu与卡铂,于10min、20min、30min至5天,检查舌、颊组织及血中药物浓度、肝肾功能、血常规,6周后处死,行舌动脉病理检查.结果:DSA介入舌动脉药物灌注 栓塞术后10min、20min、30min舌组织中药物含量是静脉注射药物的25、20、4倍,30min后血中药物浓度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肝肾功能、血常规两组差别不大,舌动脉经灌注后其内膜不完整,平滑肌细胞较多空泡样变.结论:DSA动脉介入灌注栓塞,可增加局部组织中抗癌药物浓度,提高药物的抗瘤性,对提高治疗效果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穿透性颈部大血管伤的救治:附6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穿透性颈部大血管伤的救治方法。方法:1999—2010年收治6例穿透性颈部大血管伤患者,损伤的重要血管结构中颈内动脉1例,颈内静脉2例,椎动脉5例。6例患者中,5例行手术探查,1例为外伤性椎动脉假性动脉瘤,采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结果:6例患者均获得成功救治,所有患者存活,止血彻底,无继发性出血,无因脑部供血不足产生的功能障碍;2例患者颈部伤口延期愈合,分泌物非脓性,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结论:开放性颈部大血管伤以手术探查止血为首要治疗手段,损伤血管首选吻合,闭合性血管损伤介入血管重建值得推荐,椎动脉损伤手术填塞止血是有效的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13.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mainly supplies the brain. As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its variations are relevant in imaging,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nd surgery. Knowledge of these variations is important for vascular anastomosis in free flap reconstruction and in arterial ligatures for haemostasis. During a cadaveric cervical dissection, a duplicated lef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as incidentally observed in the carotid triangle of the neck. The internal carotid branches were dissected up to their distribution to the brain. The two branches of the lef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enetrated into the base of the skull by the carotid canal and the foramen magnum, respectively. With the 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they formed the 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The basilar artery was formed by the branch of the lef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entering the skull by the foramen magnum. The 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the two branches of the left internal carotid gave rise to all of the arteries of the 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The vertebral arteries did not contribute to its formation. This duplica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 is rare, as the literature does not describe any case of vertebral artery aplasia replaced by a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外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本组67例患者,全部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选择性地将导管插入颈外动脉的肿瘤供应支,经导管分次灌注化疗药物。结果67例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总有效率(CR+PR)为73.1%,其中多次治疗疗效(79.4%)优于单次治疗(66.7%),多血管型肿瘤的疗效(76.7%)优于少血管型肿瘤(66.7%)。结论中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颈外动脉灌注化疗疗效显著,全身副作用小,可以作为中晚期头颈部癌瘤综合治疗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治疗中要注意肿瘤的血供类型及强调肿瘤的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15.
乙基纤维素微球的细胞毒性检测及其动脉栓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国产乙基纤维素微球的安全性及其在口腔颌面部动脉的栓塞效果。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以MTT法检测乙基纤维素微球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在X线监控下,将乙基纤维互微于选择栓塞在犬颈外动脉及其分支,在栓塞后即刻和一月后测量其预部各主要动脉的血液流速及流量,地行统计分析。不同时间取栓塞组织石蜡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细胞学实验表明,国产乙基纤维素微球的浸提液不影响细胞生长增殖。动物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对头颈部进行二次游离重建受区血管的选择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2019年9月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22例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采用游离皮瓣二次重建头颈部缺损的经验,统计术中使用的受区血管、解剖时间以及吻合区与缺损区的距离等相关数据。结果:22例患者中,受区血管采用同侧颈部血管19例,其中颈横血管13例,颞浅血管3例,甲状腺上动脉+颈内静脉2例,面动脉+颈外、颈内静脉1例,对侧颈部血管3例,包括面动脉+颈内静脉2例,面动脉+颈内、颈外静脉1例。所有皮瓣完全成活且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对于头颈外科术后需要二次游离皮瓣重建的病例,可首选颈横血管或颞浅血管作为受区血管。若两者不可用时,可打开未进行过手术的对侧颈部寻找理想受区血管;当对侧颈部也实施过颈淋巴清扫术和(或)放疗而无可用血管时,仔细探查同侧颈部解剖条件较好的血管以备吻合;而头静脉转位、静脉移植、乳内血管或胸肩峰血管等可作为最后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颈上部血管损伤急诊救治的经验与效果。方法:回顾1992年8月-2006年3月间13例颈上部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血管损伤部位、处理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除1例刀刺伤致颈内动脉破裂外,其余12例均合并其他组织损伤。颈内动脉损伤2例。颈外动脉及其分支损伤10例,颈内静脉损伤1例。13例患者经多学科综合治疗,痊愈12例,并发脑栓塞死亡1例,治愈率93.7%。结论:救治应以受伤原因与伤情为依据。早期诊断、及早手术探查、正确的抗休克等,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颞浅动脉逆行栓塞治疗颈外动脉结扎后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经验.方法 2005年5月至2007年6月7例颈外动脉结扎后的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颞浅动脉逆行栓塞治疗.治疗前行血管造影,详尽了解包括双侧颈动脉、椎动脉以及甲状颈干情况.介入治疗采用颞浅动脉切开、逆行引入管腔外经为4F(1F=0.333 mm)的动脉鞘进行栓塞,栓塞材料选用不可吸收组织胶--二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2-cyanoacrylate,NBCA).结果 7例均成功进行双侧颈动脉、椎动脉以及甲状颈干的血管造影,造影期间未发生并发症.颈外动脉阻断后的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仍呈异常血管团样改变,颈部回流静脉提前显示.血管造影所见:颈外动脉阻断后,病变由颈内动脉的眼动脉供血;椎动脉通过枕动脉与结扎远端的颈外动脉相通;甲状颈干增粗并为病变供血;健侧的颈外动脉扩张后为患侧供血.结论 治疗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严禁行颈外动脉永久性结扎,否则不仅不能治疗疾病,相反会促进疾病的发展,同时使该类病变的介入治疗风险加大.颞浅动脉切开、逆行栓塞是有效的治疗途径,适于动-静脉畸形急性出血且无其他有效治疗手段的病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慢性牙周炎(CP)合并高脂血症(HL)的SD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口腔干预,检测大鼠颈动脉局部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情况及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量,探讨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HL组,C组为CP+HL组。C组分为C1组(不治疗组),C2组(基础治疗组),C3组(拔牙组);C2组又分为C2-1组(单纯牙周基础治疗组),C2-2组(牙周基础治疗+米诺环素+抗生素组);C3组又分为C3-1组(拔除患牙组),C3-2组(拔除患牙+抗生素组)。建模开始15周后随机处死B组大鼠1只,取颈动脉分叉血管组织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到泡沫细胞形成则HL建模成功。建模成功后进行2次口腔干预,干预结束后5周处死所有大鼠,取双侧颈动脉血管分叉处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RP相对含量,16sRNA半定量法检测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相对含量。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B、C组CRP阳性表达明显高于A组(P<0.05),与C1组相比,C组各干预组的CRP表达均降低(P<0.05),其中辅助抗生素组较不加抗生素组阳性表达更低(P<0.05),C2-2组在各干预组中阳性表达最低。牙龈卟啉单胞菌检测结果显示,C1组检出量最高,明显高于A、B组(P<0.05);C组各干预组的检出量均较C1组低(P<0.05),C3-2组最低(P<0.05)。结论 伴HL的牙周炎大鼠不加干预任其发展,颈动脉血管中CRP的表达及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量都明显增加,血管病变逐渐加重。牙周基础治疗和拔牙均可有效降低颈动脉血管中CRP的表达及致病菌含量,其中牙周基础治疗对CRP表达的降低作用更明显,拔牙对降低牙周致病菌的作用更有效;基础治疗或拔牙时若辅以局部及全身抗炎药物,均可以有效提高CRP和牙周致病菌的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