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以聚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酐-环氧树脂E-44多元嵌段共聚体为乳化剂,将环氧树脂E-4乳化成水包油的稳定水基乳液。用乳液体系电导率和粘度的变化表征了相反转乳化过程。研究了乳化剂浓度、三元多嵌段共聚体中亲水嵌段分子量和乳化温度对相反转乳化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体系在较高乳化剂浓度(9.1%)下为完全相反转,在低乳化剂浓度(4.1%)下为不完全相反转。相反转时水与环氧树脂E-44的重量比值随乳化剂浓度  相似文献   

2.
以环氧树脂和十六叔胺为原料,合成了新型三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探索了合成低聚表面活性剂的新途径,并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对合成的产物进行了化学分析、红外光谱及电喷雾电离质谱分析,证明所得产物为目标产物。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50℃下十六叔胺与环氧树脂物质的量配比为3:l,将环氧树脂滴加到十六叔胺中,反应7h结束。  相似文献   

3.
几种乳化剂对黄连素提取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比研究了span—80与其它几种乳化剂对黄连素提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磺酸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聚胺类表面活性剂使黄连素提取量降低,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丙二醇酯在span—80低浓度时对提高提取率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两亲性的固体颗粒可以作为Pickering乳化剂稳定油水两相乳液。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修饰了烷基磺酸和烷基链,合成了具有催化乳化双功能的两性Pickering界面催化剂。通过控制丙基磺酸和烷基的比例和链长可以调节材料表面的两亲性,并将其应用于十二醇-甘油这种无水两相体系的乳化。乳液稳定性研究表明该有机-无机杂化的两性纳米颗粒对十二醇-甘油体系表现出优异的乳化性能,其乳液类型和稳定性受到十二醇与甘油的体积比和体系中水、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水溶性凡士林乳液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乳化剂、Tween-80、硬脂酸、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三乙醇胺进行复配作为凡士林的乳化剂,制备水溶性凡士林。结果合成了热稳定性高、成本低的水溶性凡士林乳液。结论选用OP-10、Tween-80、硬脂酸、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三乙醇胺进行复配作为凡士林的乳化剂,成功制得稳定性好,保质期长,成本低,无毒无味、色泽好的凡士林乳液。  相似文献   

6.
利用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作为乳化剂,对上海炼油厂生产的58号石蜡进行乳化研究,制备石蜡微乳液。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组成及含量影响微乳液的制备,分散相的粒径分布对石蜡微乳液的外观特征和稳定性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用从造纸废液中提取的木质素与亚硫酸钠反应,合成磺化木素(EL-2-1)。以虹外、元素分析方法给予鉴定。二亚乙基三胺与油酸经缩合、环化反应,生成氨基乙基氢化咪唑啉。用EL-2-1、咪唑啉作乳化剂对胜利100~*乙道路沥青进行乳化效果的考察。试验结果表明,两种乳化剂均能较好地乳化胜利100~*乙道路沥青。沥青乳液的拌和稳定度试验结果表明,EL-2-1为慢裂型乳化剂;咪唑啉为快裂型乳化剂。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含羟基的丙烯酸酯树脂,并与甲苯二异氰酸酯反应制备预聚体Ⅰ,Ⅰ与扩链剂二羟甲基丙酸反应得到含羧基的预聚体Ⅱ,最后用1,4-丁二醇交联,制得水性丙烯酸酯聚氨酯涂料,讨论了合成过程中影响乳液稳定性和涂膜性能的因素。测试结果表明:涂膜的强度、光泽、硬度等性能均优于传统的同类树脂。  相似文献   

9.
将掺渣蜡油乳化成W/O乳液,作为催化裂化原料油,在二次雾化和分子解聚作用下,可显著改善原料油雾化状况,降低结焦和干气收率。研究了掺渣蜡油的乳化过程,包括乳化剂的单剂筛选和复配以及乳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M-2)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乳化剂的复配能增加乳化原料油稳定性;适宜的掺水量是ω水=0.10-0.15,加剂量为ω乳化剂=0.001-0.00125;乳化温度70℃-80℃,乳液体系中水珠分布直径为5μm-10μm,乳化原粒油在80℃时油水分层时间达14d。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单油酸三羟甲基丙烷酯(TMPM)、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聚氧化丙烯(PPG)等制备水性聚氨酯。采用透射电镜(TEM)、动态激光光散射(DLLS)、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和表面张力仪表征了乳液胶束形态、产物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水性聚氨酯(PU)分子上引入脂肪侧链容易在水中形成规整的胶束,但TMPM改性的水性聚氨酯胶束粒径随TMPM含量的增加不断增大,当w(TMPM)=0.07时,乳液不稳定;脂肪侧链的引入降低了水性聚氨酯乳液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随着反应体系中—NCO和—OH摩尔比的增大而降低,随交联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TMPM的引入可以提高胶膜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相溶性太差,性能不够理想等问题,提出用氰丙基替代部分甲基以减小聚硅氧烷与环氧树脂的溶度参数差,改善两相的相溶性。采用氨丙基封端的聚氰丙基甲基硅氧烷低聚体(表1)单独或与二乙烯三胺(固化剂)一同与双酚A环氧树脂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不同聚硅氧烷分子量和重量百分比的样品(表2)。并用示差扫描量热计(DSC)、动态力学谱(DMA)、光电子能谱(XPS)、接触角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拉力试验机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聚硅氧烷软段中引入氰丙基可提高两相的相溶性并使增韧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法研究了双酚S环氧树脂和甲溴双酚A环氧树脂分别与二胺基二苯砜在恒温条件下的固化反应动力学,得出了各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13.
介绍膨胀单体和膨胀聚合反应,综述膨胀单体对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环氧树脂结合剂的改性研究及其进展,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采用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聚乙二醇(PEG)为原料,制备端异氰酸酯基聚氨酯(PU)预聚体,用该预聚体对已合成的三官能度环氧树脂(TEP)进行改性。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和动态热力学分析(DMA)表征了交联物(TEP-PU)的基团变化、断面形貌、热性能和动态性能。研究表明:PU链段成功连接到TEP分子链上;当m(PU)∶m(TEP)=5%时,TEP-PU固化物的巴氏硬度为41.4 HBa,冲击强度为23.32 kJ/m2,玻璃化转变温度有明显提升,改性的TEP断面呈现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分子材料动态力学谱(TBA)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两种方法研究了双酚S/双酚A环氧树脂/芳胺固化体系的固化过程。探讨了在双酚S环氧树脂(BPSER)和双酚A环氧树脂(BPAER)以不同质量比与固化剂4,4'- 二氨基二苯甲烷(DDM)组成固化体系中,所得固化产物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在一个很宽的BPSER/BPAER比例范围,其固化产物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一步法合成超支化聚(胺-酯)(HBP),并测试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变化情况;以所合成的超支化聚(胺-酯)作为增韧剂,增韧环氧树脂,测试其冲击强度与弯曲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对冲击断口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超支化聚(胺-酯)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超支化聚(胺-酯)作为增韧剂与环氧树脂相容性好,使环氧树脂的冲击强度从9.8 kJ/m2提高到22.4 kJ/m2,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有一定程度提高,冲击断口表现出明显的韧性断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共固化的方法,得到酚醛环氧树脂(F-51)和间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DAIP)的共固化树脂。实验结果表明:DAIP的加入降低了F-51环氧树脂的粘度[体系粘度为150~350mPa·s(25℃)],利于工艺操作;提高了F-51环氧树脂的耐热性,热变形温度达200℃。研究了F-51环氧树脂和DAIP共固化的固化行为、不同配比对共固化物形态结构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配比对固化物耐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由自制的乙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丙酯大孔共聚物与氨水反应,实现了环氧基的开环反应。考查了不同的氨水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对胺化转化率的影响,并测定了形成的伯胺基的pKa值为6.9。开环反应最适条件为:每克干树脂加入1.3mL的13mol/L的氨水60℃反应3h以上,转化率达到60%。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生物来源的二聚脂肪酸为原料,合成了二聚酸酰肼和二聚酸酰腙两种衍生物,并进一步以其作为环氧E-44树脂固化剂,得到了新型的含动态共价连接的热固性环氧树脂。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差式扫描量热(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TG)和动态力学分析(DMA)等多种测试手段对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以及固化后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了详细表征,特别研究了动态亚胺键对热固性环氧树脂性能的独特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环氧树脂相比,改性后的环氧树脂有更好的韧性,且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热稳定性没有明显下降。在升温和加压的条件下,酸可催化亚胺键的动态交换反应,赋予传统环氧树脂以全新的可修复、可回收与可多次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20.
在常压、惰性气体保护下,以正丁基锂引发苯乙烯进行阴离子聚合,并用少量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进行终端共聚,制得了侧基含有环氧基团的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嵌段共聚物。用GPC、FT-IR、1H-NMR及盐酸二氧六环银量法对共聚物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GMA用量、终端共聚的反应温度及时间对环氧侧基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少量四氢呋喃和氯化锂的存在下,1, 1-二苯基乙烯(DPE)“盖帽”的聚苯乙烯阴离子活性种在甲苯溶剂中可引发GMA单体聚合反应,所得聚合物分子链中环氧侧基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适宜的终端共聚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65 ℃和0.5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