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外伤性脑梗死是指颅脑外伤患者经CT检查时发现脑梗死灶,一般在受伤24h后出现,临床上并不少见。它可见于任何年龄、伤势轻重不同的脑外伤患者。但单纯的外伤性脑梗死,则以轻型脑外伤后多见,其中儿童更多。现将我科经治的资料完整的幼儿外伤性脑梗死及其康复治疗的体会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机制及动态CT检查的必要性,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小儿颅脑外伤住院75例病人CT资料.结果:基底节内囊区腔隙性梗死灶梗死64例,占85%:脑叶区梗死,11例,占15%.19例伴双侧豆状核钙化.伤后2个月CT复查25例,病灶均呈软化灶.首次CT扫描发现脑梗死仅有5例,复查CT发现脑梗死2O例.轻微脑外伤患者31例,其中术后4例.结论:小儿外伤性恼梗死多见于婴幼儿,CT是诊断外伤性脑梗死的首选方法,当首次CT扫描未发现脑梗死时,应根据病情需要行CT复查,尤其是外伤后偏瘫患者,CT复查更为重要,能明确是否出现梗死灶.动态CT检查不仅可以发现便塞灶,而且可以观察梗死灶的变化过程.外伤后出现梗死灶的最佳时间是伤后1~6天.  相似文献   

3.
张志奎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2438-2438
目的: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儿童6例,成人4例,均有外伤史,都做头颅CT平扫。结果:10例头颅CT平扫先后都示低密度梗死灶,其中6例在复查时发现。结论:CT是外伤性脑梗死的首选检查手段。首次CT检查未见脑梗死,应作复查。颅脑外伤发现颅内损伤时,还应注意有无外伤性脑梗死。外伤性脑梗死好发于儿童,且儿童又好发于基底节区。  相似文献   

4.
张树敏  塔娜 《包头医学》2005,29(4):23-24
我们对30例ABC三组中老年脑梗塞患者行颅脑CT平扫,通过对病灶部位低密度影的CT值测定,初步鉴别新梗塞灶还是陈旧性梗塞灶,从而关系到临床治疗上用药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并发脑梗塞的相关因素和发生机制,为降低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72例(发生脑梗塞患者59例)的性别、年龄、伤情(GCS评分)、颅底骨折、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受伤方式(是否有旋转)、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动脉血压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伤情、脑疝与否、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否、颅底骨折与否、受伤方式(是否有旋转)、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动脉血压等因素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P<0.01)。结论年龄、受伤机制、伤情程度、脑疝与否、术前时间、术中低平均动脉血压、颅底骨折等是外伤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及时、有效、合理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脑梗塞是指颅脑外伤患者于CT复查时,发现脑梗塞病史,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并发症.1992年3月至1999年10月我科共收治经CT检查确诊的外伤性脑梗塞24例,占同期收治颅脑外伤的2.57%.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邹其源 《微创医学》2003,22(4):461-463
目的探讨MRI在外伤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及特征.方法对13例头颅外伤后,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偏瘫患者行MRI检查.结果13例头颅MRI显示与相应血管供血区的梗塞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外伤性脑梗塞常见于儿童,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区,MRI检查对外伤性脑梗塞诊断准确,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生出血性转换(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08例急性脑梗塞的患者.患者入院时行头颅MRI,入院时及梗塞后7天内行头颅CT平扫.将108例患者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分别行x2检验,将年龄、梗塞灶数目、最大梗塞灶面积分别行成组t检验.结果 108例患者中,12例发生HT.12例术后发生HT者的最大梗塞灶面积为952.2±456.3mm2,而96例未发生HT患者的最大梗塞灶面积为317.2±197.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其他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患者,最大梗塞灶面积为梗塞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对梗塞后发生HT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脑梗塞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4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根据梗塞面积决定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出现脑梗塞的病人根据梗塞面积及颅内压情况决定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按GO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6例,中残10例,重残6例,死亡2例.结论: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随时可能并发外伤性脑梗塞,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有一定死亡率,主要治疗方法应该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王文林 《重庆医学》2003,32(2):218-219
目的 探讨对外伤性脑梗塞的CT所见及相关问题。方法 因颅脑外伤性本院行CT检查的4500病例中验出21例外伤性脑梗塞,根据临床症状将外伤性脑梗塞分为轻型和重型,并对轻、重型的临床及CT所见进行分析。结果 轻型8例全部为小儿病例,真中2例CT上见有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无颅内出血,梗塞部位全部发生于基底节或内囊区。重型13例,在CT见颅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梗塞主要累及脑叶。结论 外伤性脑梗塞可分轻、重两型,前者见于小儿,梗塞部位见于基底节-内囊区,症状轻,神经体征迟发,预后良好;重型见于严重脑外伤伴有较严重的颅内出血,梗塞多见于脑叶。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脑梗塞为颅脑损伤的少见并发症 ,单纯外伤性脑梗塞较少见 ,作者在工作中遇到 2例后倒训练所致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 ,均系新入伍武警战士 ,经颅脑 CT检查确诊 ,临床对症治疗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 男 ,1 8岁 ,后倒训练后头晕 5d,查体未见异常。颅脑 CT检查见左外囊区一 1 2 mm× 8mm大小的稍低密度灶 ,CT值 1 8Hu,边界欠清 ,CT诊断左外囊腔隙性脑梗塞。例 2 ,男 ,1 8岁 ,后倒训练后头晕 1 5d,查体无异常。颅脑 CT检查左颞叶一 9mm× 7mm大小的低密度灶 ,CT值 8Hu,边界清楚 ,CT诊断左颞叶腔隙性脑梗塞。2 讨 论…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脑梗塞是指颅脑外伤后出现的脑缺血和脑梗塞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常见于青年和儿童。随着CT和MRI的普及 ,外伤性脑梗塞的诊出率逐渐增多。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轻度脑外伤所致的脑梗塞病例报道如下。1 典型病例例 1 男 ,2 7岁 ,头部被木棍击伤 2 0min后出现头晕 ,右侧肢体无力 ,无意识障碍。当时急诊行头颅CT ,未见外伤性改变 ,3d后复查头颅CT ,发现左基底节区低密度灶 ,直径0 .4cm ,呈卵圆形。查体 :神志清 ,精神差 ,双瞳孔等大等圆 ,直、间接光反射灵敏 ,12对颅神经阴性 ,右上肢肌力Ⅲ级 ,右下肢肌力Ⅳ级 ,右侧腱反射稍活跃 ,巴…  相似文献   

13.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又称脑梗死后脑出血转变(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是指在脑梗死后,脑梗塞区内继发出血.由于脑梗死动脉闭塞后,在其供血区梗塞的基础上梗塞灶内血液漏出,导致梗死区血液再灌注时发生继发性出血[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对7例小儿和10例成人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多有明确轻微头外伤史(6/7),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临床表现和CT表现与腔隙性脑梗塞相似,疗效满意;成人的外伤性脑梗塞多为严重颅内、颅外伤的后继改变,CT表现为大片梗塞,治疗复杂,预后差.结论应区别对待小儿和成人外伤性脑梗塞,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分类、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7例经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结果及预后。结果:死亡6例,重残2例,轻残5例,治愈14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其发生与血管损伤、受压、微循环障碍以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因素有关;梗塞多发生于基底节区,小儿和老年人发生率较高;治疗上应注意颅脑损伤与脑梗塞并重,其预后取决于梗塞的范围、部位以及原发性脑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脑梗死指颅脑外伤后出现的脑缺血和脑梗死,任何年龄组均可发生,常见于青年和儿童,以往认为较少见.近年来,随着CT和MRI的普及,外伤性脑梗死的检出率逐渐增多,现将我院经治的15例外伤性脑梗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大脑后动脉脑梗塞的早期CT表现,以提高认识. 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8年6月间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将所见27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大脑后动脉梗塞病例CT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创伤性大脑后动脉梗塞病例27例,占同期颅脑外伤住院病人3877例的0.70%,占同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79例的2.76%.术前大脑后动脉梗塞者3 例,CT检查可见稍低密度改变,术后出现大脑后动脉梗塞的患者,CT检查可见明显的不同程度的低密度改变.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大脑后动脉梗塞患者CT、MRI扫描早期即有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指导临床早期积极地采取快速手术减压措施以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于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早期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降低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率。方法选择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排除入院后24h内死亡的病例)。治疗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早期给予生理盐水250-50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30ml(儿童酌减)静脉滴注,1次/d,10~15d为1疗程。统计两组病人的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量、受伤至手术时间、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及迟发性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率、死亡率、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率及梗塞灶范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治疗组311例发生迟发性大面积脑梗塞18例(6.1%),对照组302例发生47例(18%),发病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死亡28例(9%),对照组死亡67例(22%),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梗塞后的死亡率治疗组22%(4/18),对照组65.9%(31/47),有显著差异(P〈0.01);梗塞灶直径治疗组平均5.85cm,对照组10.17cm,有显著差异(P〈0.05);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率治疗组10.61%(32/311),对照组9%(27/302),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早期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显著降低迟发性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梗塞灶体积,不增加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斯琴  王学明 《包头医学》2002,26(1):13-14
外伤性脑梗塞是由于颅脑外伤引起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及弥漫性脑损伤导致的占位效应,压迫脑供血动脉或在剪力作用下远处小血管受损和血栓形成,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好发部位为基底节区,分水岭区,内囊,脑干及丘脑.颅脑外伤后梗塞发病率较低,据文献报道在颅脑损伤中其发病率CT为1.90%.搜集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2月经CT诊断为外伤性脑梗塞32例,结合文献就其临床表现、发病机理、CT表现等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余少雄  刘泽  赵万  苗雨露  黄志斌 《海南医学》2007,18(10):48-49,141
目的 探讨3H疗法对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脑血供的改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43例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入院后3-7天复查头颅CT出现缺血性脑梗塞改变,给予3H疗法治疗.结果 治疗7天和14天后复查头颅CT与初次检查比较梗塞面积及梗塞灶个数,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GOS评分预后较好.结论 3H疗法可明显降低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面积,改善预后,是治疗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