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降低手术患者术后留置病理标本管理失误发生率和有效控制标本送检质量中的应用。方法成立手术室FMEA团队,确立“降低术后留置病理标本管理失误发生率”为主题,依据流程分析、计算风险评估指数(RAC)和风险优先数(RPN)、评估结果、计划改善等程序,通过回溯过去6个月内所有术后病理标本管理失误的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再进行效果检查。结果实施FMEA活动后的6个月,手术患者术后留置病理标本管理失误率从13.11%下降为0.00%。结论FMEA活动在降低手术患者术后留置病理标本管理失误的风险中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颅脑外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运用FMEA找到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的潜在失效模式,选取优先风险系数(RPN) 125分的失效模式,分析其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方案。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实施FMEA前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实施FMEA后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各失效模式的RPN值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失效模式RPN值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运用FMEA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置管护理,可减少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3.
〖HT5”H〗摘要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HT5"H〗方法 采用FMEA模式对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清洗流程进行管理,比较观察实施前后主要失效模式的优先风险系数(RPN)和内镜消毒合格率。〖HT5"H〗结果 FMEA实施后6项主要失效模式的RPN均低于实施前,总体RPN值由1 420.90下降到615.30,RPN下降率为56.70%|FMEA实施后内镜消毒合格率从97.34%(842/865)上升到99.54%(P<0.05)。〖HT5"H〗结论 实施FMEA管理后,失效模式项目RPN值明显下降,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压疮发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50例设为实施前;选取2017年1月~12月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50例设为实施后。实施前行压疮常规管理。实施后应用FMEA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压疮发生原因,找出潜在失效模式,提出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压疮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失效模式RPN值较实施前明显下降(P0.05)。实施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患者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FMEA管理能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术中压疮发生的潜在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并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从而降低压疮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联合根因分析(RCA)在妇产科剖宫产手术患者切口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2年3—12月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3—7月行剖宫产手术的36例患者为对照组,2022年8—12月行剖宫产手术的36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感染预防管理,观察组实施FMEA联合RCA模式的感染预防管理,计算实施前关键风险值(RPN)结果,分析实施前后RPN值,之后观察并记录FMEA与RCA前后RPN值和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情况,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施前风险因素中RPN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未彻底清洗与消毒灭菌失效、未按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执行与手卫生不规范、未严格执行规定与手术室环境未达标、医护人员宣教不足与消毒效果不达标。抽样研究结果显示,实施FMEA与RCA后(观察组)RPN值较实施FMEA与RCA前(对照组)RPN值下降。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EA联合RCA模式可有效降低关键RPN值,减少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从而达到预防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模式)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转运的136例急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将2015年7月~2016年6月转运的148例急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FMEA模式转运管理。比较两组转运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RPN值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接收科室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将FMEA模式应用于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管理中,可有效解决转运的监护难题,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转运风险,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提高接收科室满意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理论(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提高三级医院细菌培养标本检验前的质量管理。方法 成立院级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小组,对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中存在的失效模式进行风险评估,通过FMEA分析法确定5项影响质量的失效因子为高风险因子,制定改进措施,比较FMEA实施前后风险优先指数值(risk priority number,RPN)及标本不合格率。 结果 FMEA实施后,标本检验前质量管理5项失效模式的RPN值均显著下降;标本不合格率由0.085%降低到0.046%。 结论 将FMEA应用于标本采集与收送流程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地提高标本检验前合格率,确保检验分析质量,提高医院风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邓红欣  张勇 《护理学报》2017,24(10):10-13
目的 探讨应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降低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自伤发生率.方法 运用FMEA找出精神疾病患者发生自杀自伤事件的失效模式,估算失效发生时后果的严重性、发生概率、可探测度等因素,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PN),制定预防措施,进行前瞻性的行为干预.未实施FMEA前(2014年)入住我院的精神疾病患者8148例,实施FMEA后(2015年)入住我院的精神疾病患者10436例,比较FMEA实施前后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自伤发生率和主要影响因素的RPN值的差异.结果 实施FMEA后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自伤发生率较实施前下降(P<0.05);运用FMEA后主要影响因素的RPN值较实施前降低804分.结论 运用FMEA能有效降低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自伤发生率,实现对重要质量与安全事件的改进,提高系统整体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低血糖风险防范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剖宫产分娩的12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FMEA实施前(2017年12月—2018年7月)新生儿52例,FMEA实施后(2018年8月—2019年6月)新生儿68例。利用新生儿低血糖失效因素调查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人、机、法、料、环"五因素及鱼骨分析法对我院近3年新生儿低血糖失效原因进行分析,计算各失效因子风险优先数(RPN)值,针对得分较高的主要失效因子进行深入探讨,制定对策并持续改进方案。统计FMEA实施前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实施前后各主要失效因子的风险优先数(RPN值),另采用满意度工作调查表评价两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FMEA模式实施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较实施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MEA模式实施后各主要失效因子RPN值均较实施前明显降低,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100.00%亦明显高于实施前的90.3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母婴同室新生儿低血糖风险防范管理中应用FMEA模式切实可行,其不仅能有效降低临床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且能有效提高新生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HFMEA)预防心内科患者跌倒的效果,提高患者的安全管理质量。方法采用不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519例心内科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538例心内科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跌倒安全管理,观察组患者采用HFMEA模式进行管理。比较实施HFMEA前后两组患者风险优先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值及跌倒发生率。结果实施HFMEA前后两组患者4个失效模式RPN值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后RPN值明显降低,均125分,达到预期效果;两组患者实施HFMEA前后跌倒发生率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后跌倒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HFMEA能有效预防心内科患者跌倒发生率,保障了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管理,同时也提高了心内科护士预防患者跌倒的风险防范意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运用FMEA失效模式预防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对预防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事先风险指数(RPN)值,制定与实施预防深静脉血栓改进措施,将2015年1月~12月入住神经内科重症病房的184例患者作为实验组,2014年1月~12月入住神经内科重症病房的17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应用FMEA失效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管理,观察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并比较实验组实施FMEA模式前后的4个失效模式RPN值差异。结果实施后实验组的4个失效模式RPN值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EA失效模式的应用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从而降低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FMEA模式应用于下肢骨牵引患者维持有效牵引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模式在牵引患者维持有效牵引操作流程中的失效防范管理的效果.方法 在牵引患者维持有效牵引操作流程中,使用FMEA模式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评估,将操作实施前后、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生的RPN值进行统计分析和反馈,找出优先行动计划以改善情况.结果 实施后的操作流程中的失误RPN值明显下降.两组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将FMEA模式应用在牵引患者维持有效牵引操作流程中进行有效的失误防范管理,能预防操作流程中潜在失误,控制诱发失误,使牵引持续有效维持,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后穿刺部位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2016年1-10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消化内科46例行TIPS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成立管理团队,应用FMEA在TIPS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护理过程中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计算失效模式中的危急值(risk priority number,RPN),并根据RPN的大小,制定改进防范措施并应用于临床护理中。结果使用FMEA后,TIPS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显著下降,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EA实施前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失效模式RPN值由973分降至185分;患者平均满意度由实施前的92%上升至实施后的96%,护士平均满意度由93%上升至实施后的97%。结论将FMEA方法应用在TIPS术后的患者,能有效降低TIPS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风险评估在中医院病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中医院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过程中,将2019年1—12月设为应用FMEA风险评估管理实施前,2020年1—12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FMEA前后医院感染管理监测指标和管理质量评分效果。结果 实施FMEA后病区各项失效模式RPN值明显下降,病区医院感染监测指标均优于实施风险评估前,风险评估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分均高于风险评估前。结论 在中医院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应用FMEA能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效果及管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医院实施FMEA模式的时间,对2017年1月—2017年6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手术器械进行分组,比较FMEA模式实施前后手术器械风险优先数值(RPN)以及发生频度(O)、失效检验难度(D)、严重程度(S);比较FMEA模式实施前后手术器械包缺陷情况;比较FMEA模式实施前后工作人员对于手术器械管理的满意度。结果 FMEA模式实施前后RPN比较,实施前手术器械交接数目不符、手术器械包内器械缺损、器械包名称错误、手术器械周转不够以及手术器械供应不及时RPN值均远高于实施后,且O、D、S三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后,FMEA模式实施后手术器械管理风险低于实施前,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器械包缺陷情况比较发现,FMEA模式实施前手术器械包缺陷率63.97%(829/1296),FMEA模式实施后手术器械包缺陷率30.95%(420/1357),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人员手术器械管理满意度比较发现,FMEA模式实施前满意度为58.43%(52/89),FMEA模式实施后满意度为84.78%(78/92),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EA模式能够降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管理风险,降低器械包缺陷率,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对器械管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邓珍良  袁丽娟  刘雪琼 《全科护理》2020,18(26):3527-3529,3562
[目的]评价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理论在预防骨科术后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等组实验法设计,选择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未应用FMEA理论进行管理的骨科手术病人268例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应用FMEA理论进行管理的同类病人268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病人实施传统的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FMEA理论进行失效原因分析,计算优先风险数值(RPN),入选RPN较高的失效模式,分析影响成因,制订改进措施,优化流程。比较改进流程前后RPN值的变化,观察两组病人DVT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以FMEA理论进行护理管理后失效模式RPN值和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FMEA理论进行护理管理,通过量化指标确定风险并制定预防措施加以防范能有效地降低DVT发生率,保证骨科手术病人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进行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防范管理,以降低气管插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应用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对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主要原因进行分析,选择其中失效模式的优先风险数值(risk priority number,RPN)最高的10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订改善措施并实施。比较实施FMEA前后RPN值和患者非计划拔管率的差别。结果实施FMEA后10个失效模式的RPN值均较前明显降低。气管插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实施FMEA管理前的3.69%下降到1.44%,两组比较,χ~2=4.8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充分应用FMEA找到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制订改进措施,规范护理操作程序、严密监护和适时拔管撤机对于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精神科血液标本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FMEA模式评估现有的血液标本采集流程,分析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PN),找出薄弱环节,并以此为依据对流程进行改造。结果:10项影响血液标本质量潜在失效因素的RPN由2 459分下降至878分;血液标本不合格率由0.136%下降至0.0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FMEA模式应用于精神科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能前瞻性地发现流程中的薄弱环节,改进工作流程,降低不合格标本发生率,从而提高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法在PICC置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3月行PICC置管的122例患者,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找出PICC置管操作及维护中所有的失效模式和潜在的风险原因,计算风险数(RPN)值,对优先风险数(RPN)值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并实施后观察效果。结果 FMEA法干预后PICC置管操作及维护中所有的失效模式RPN值均明显下降,PICC置管成功率为95.08%;一次置管成功率达85.25%,并发症发生率为9.84%。结论采取FMEA法干预可提高护理人员置管技术、有效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对护理人员在全程管理与护理服务特殊性关键流程中起指导作用,使得问题解决及时,保证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降低消毒供应中心灼伤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FMEA查找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环节中发生灼伤失效高危因素,从失效模式发生的严重度、发生频率、不易探测度3个维度评估,计算事先风险数(RPN),风险由高到低排序;根据分析结果对RPN值排序前5位的失效模式进行前瞻性的行为干预,比较应用FMEA管理1年前后灼伤风险值及发生频次。[结果]实施FMEA管理1年后排序前5位失效模式的RPN值较实施前明显下降;消毒供应中心发生灼伤从2015年(实施前)的5次降到2016年(实施后)的2次。[结论]应用FMEA有助于降低消毒供应中心灼伤风险,减少灼伤发生频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