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社会功能状态,以及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核心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因注意力不集中或好动等症状,被温州市某医院疑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641例初诊患儿作为调查对象,按照DSM-IV ADHD诊断标准评估,符合诊断标准者纳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不满足诊断标准者纳入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采用SNAP-IV评价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核心症状严重程度,采用Weiss功能缺陷量表评价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社会功能,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与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社会功能状态,并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核心症状与社会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在家庭、学习/学校、生活技能、自我观念、社会活动、冒险活动等维度的社会功能,均明显低于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不同性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各维度的社会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注意力缺陷症状群评分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各维度社会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多动冲动症状群评分与家庭、社会活动、冒险活动相关。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存在社会功能缺陷,其核心症状与社会功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好发于学龄儿童的行为障碍综合征,严重影响到患儿的学习、生活,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重视。目前对该病的诊断多采用量表和问卷,缺乏客观性。从ADH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神经成像等方面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及综述,为ADHD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付敏 《右江医学》2013,(6):819-821
目的 探讨阳性强化法干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2月对27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采用阳性强化法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表及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评价儿童的心理适应行为、智商及社会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心理适应行为评分、智商评分及社会生活能力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阳性强化法干预能够显著地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在学龄儿童精神障碍中的息病率居于首位。70%的患儿的症状可持续至青少年,30%可持续终生,患儿在成年后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行为和酒药滥用的风险是正常儿童的5~10倍。儿童时期核心症状为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7-10岁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的1、2、3年级的7-10岁的智力正常的小学生79人,采用DSM-IV、Conners儿童行为父母问卷(CPQ)和视听整合持续操作实验(IVA-CPT)对抽取的儿童进行测试。结果平均来说性别和年龄对儿童注意缺陷障碍都没有明显影响得分,P>0.05;conners儿童行为父母问卷6的评分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影响明显,P<0.01,有特别显著性差异。结论 IVA-CPT和CPQ在辅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e disorder, ADHD)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一种发育、精神和心理行为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和/或活动过度,伴有社交困难、学习困难、认知功能障碍和品行障碍。以美国精神障碍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Ⅳ)为诊断标准, ADHD分为三型:Ⅰ型为注意缺陷型,Ⅱ型为多动/冲动型,Ⅲ型为注意缺陷伴多动冲动型。ADHD的发病率随着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和地域而不同,美国学龄儿童ADHD的患病率为3%~5%,我国为3%~10%,;男童的患病率高于女童,美国男童是女童的4~9倍,我国男童是女童的3倍。ADHD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其病因包括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其中遗传因素大约占60%~80%,而环境因素在ADHD的易感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遗传因素有先天体质缺陷和器官异常、染色体异常、父母的精神疾病等;环境因素包括产前和围产期危险因素、环境毒物、营养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本研究主要对ADHD相关的环境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家长及教师的调查报告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发现和解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疾病问题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身边主要有两方面的纠正和治疗的推动力量:老师和家长。为了更好地对家长和老师进行健康宣传教育,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对此情况进行了访谈调查,旨在了解家长和老师对ADHD的态度和所接受的教育信息渠道。  相似文献   

8.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行为障碍之一,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为特征,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对儿童身心发育影响极大。据献报道,该病发病率国外约为I.2%~2%,国内在1.5%—10%之间。近年来其发病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已引起家长、老师、医学工作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3~7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发病情况,寻求一套适合学校、家庭共同早期干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对我校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3~7岁儿童进行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RQ)调查。结果共调查309例儿童,男178例,女131例。其中有16例患有不同程度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为5.18%,男13例,女3例,男女比例为4.33:1。经过6个月的行为干预,3例因家长不配合干预失败,3例行为量表总分下降明显,行为量表总分等于或小于20;10例行为量表总分下降不明显,行为量表总分虽有所下降但仍大于20。结论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影响ADHD预后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儿童进行PRQ调查,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ADHD。ADHD的治疗必须由患儿、家长、教师、医师4方面互相配合,从药物、心理、行为干预等多方面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236例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成年后结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小荣  李毅  张明秀 《四川医学》2008,29(7):884-885
目的 研究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在成年后的结局.方法 使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对20年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者进行随访,并与正常人群作对照分析.结果 236例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者,20年后有20.8%症状完全消失,79.2%有残留症状,11.4%仍符合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诊断标准.其社会经济状况兰.患人格障碍、酒依赖、海洛因依赖者较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在成年后有不同结局.  相似文献   

11.
注意缺陷伴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即儿童多动症。临床表现以注意障碍、多动、冲动为主,病因涉及精神发育损害、遗传因素、铅中毒、社会家庭心理因素等。发病机制未明,目前认为与单胺类中枢神经递质有关。发病率占学龄儿童的1.5~10%之间,男女性别之比为6:1左右。治疗以中枢兴奋剂药物为主,利他林为首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介绍及比较4种常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促进普儿科、儿童保健、发育行为儿科医师等对其了解和选择应用。方法:检索并回顾性分析相关文献。结果:4种量表中Conners评定量表诞生最早、Vanderbilt量表最晚;SNAP评定量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量表父母版及Vanderbilt量表均参考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关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Vanderbilt量表增加了部分共患病筛查内容及家长/教师随访量表;Conners评定量表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量表父母版国内常模制定及心理测量学研究相对完善,而国外Vanderbilt量表心理测量学研究提示其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特点,但国内尚缺乏Vanderbilt量表心理测量学相关研究。结论:需进一步引入并标化新版量表,如Vanderbilt量表,以提高临床诊断及随访管理水平。未来还可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及应用规范,进一步适应我国医-教-家庭的关系及实际情况,提升我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全方位诊治及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补脾益肾颗粒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力障碍型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临床疗效.方法 将注意力障碍型注意缺陷多动症患儿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脑电生物反馈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脾益肾颗粒口服.疗程均为4周,应用疾病疗效标准、治疗前后脑电θ/β值、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量表及行为量表评分、精神科疾病临床疗效总评量表SI评分指标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 (P <0.05);治疗后2组脑电θ/β值、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量表及行为量表评分、精神科疾病临床疗效总评量表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脾益肾颗粒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注意力障碍型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段堃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8):725-725,728
通过对2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家长的面谈, 对儿童行为的观察,Conners父母问卷的测定进行诊断,经过认知行为治疗对父母提供一些教育的方法(行为矫正、认知训练),取得一些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综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科门诊治疗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6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观察组34例采用药物联合心理行为护理干预,每周2次,3个月、6个月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表进行评价。结果:3个月观察组的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观察组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小儿抽动障碍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抽动障碍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对25例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资料、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单独部位出现者18例,伴发合并症者16例,氟哌啶醇有效率75%,硫必利有效率77.7%,总有效率100%。结论:本病以学龄儿童多见,早期抽动常单独部位出现,常伴行为紊乱。药物治疗以氟哌啶醇或硫必利为主,同时强调对家长及患儿进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98例结核性胸腔积液形成包裹性积液的原因。方法对98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的发病时间、治疗方案、抽液及糖皮质激素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8例中,发病时间少于2周者3例,占3.06%;1~2周者25例,占25.55%;大于1个月者70例,占71,39%。经不规则抗痨治疗者63例,占64.3%;仅有27例应用了糖皮质激素。84例患者确诊不及时或不彻底,占82.7%。结论产生包裹性积液的主要原因为延误诊断和不规则的抗痨治疗。  相似文献   

18.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之一,可影响3%~5%的学龄儿童。本调查采用量表分析方法对ADHD患儿40例和健康中小学生40例进行对照研究,以期了解ADHD患儿的个性、行为及家庭环境特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感觉综合训练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果。方法:选取64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盐酸哌甲酯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感觉综合训练。采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项目评分、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项目评分、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多动得分均较之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患儿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项目评分、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多动得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感觉综合训练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训练组采用感觉统合训练,药物治疗组采用利他林治疗。两组均在接受治疗前、第4周、第8周、第12周末进行多动指数评定。结果治疗前训练组和药物组的多动指数分别为(18.4±3.9)分和(18.3±3.7)分。治疗后分别下降到(10.1±2.5)分和(9.8±3.4)分,两组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可以通过纠正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低下而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疗效与利他林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