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6 毫秒
1.
链锯伐木作业对工人健康的影响国外已有很多报导,唯亚热带的资料不多。国内近来对振动病已开始重视,但多限于寒冷地区重工业振动工具,至于在亚热带区接触链锯振动对工人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迄今尚付缺如。我们于1980年对福建省建瓯县林区的溪东、长源、房道三个伐木场使用链锯的工人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振动病的病因探讨,及防治工作提供有益资料。  相似文献   

2.
重庆某厂自1971年工艺改革后,深孔钻机床的转速加大。操作时工人双手接触振动的钻杆,在1—5年内发现该组11位工人都出现手指麻木,发冷,紫绀,苍白等雷诺氏现象(振动病),尤以冬天为甚,影响生产。另有二工人操作一台旧式  相似文献   

3.
局部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亦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其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以往病例报告多数来自苏联、加拿大、日本及我国北方寒冷地区。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亚热带地区长期接触振动的工人亦可患本病。我室1985年以来,在凿岩工局部振动病流行病学研究中确诊85例。 诊断主要根据有职业史1年以上;接振后手指遇冷变白,经诱发试验证实;因限于普查条件,未作肌电图检查。其次根据家族史,接振前无类似现象以及其他临床特征排除非职业因素所致的雷诺现象。85例均为  相似文献   

4.
1983年1月对7名接触深孔钻机床振动的工人及7名非接触振动的其它工人。按全国振动病统一的方法进行检查。还作了部分生化和免疫指标的检查,结果检出3名振动病人。  相似文献   

5.
矿山企业矿井掘进工人,经常遭受一些有害因素的影响,如机械的振动、噪音和粉尘、瓦斯爆炸、不良的小区气候(潮湿、寒冷)等,长期受这些有害因素的影响可以导致发生职业病。作者研究苏联克里沃罗格矿区掘进工人的职业病,分析1961~1985年男性工人的职业病295例,其中听神经炎发病率为8.9‰,振动病为10‰。40~49岁年龄组的工人患职业病较多,患矽肺和矽肺结核的为46%、患粉尘性支气管炎的为63.3%、患振动病的为56%、患听神经炎的为84%。职业病和工龄的关系,矽肺和矽肺结核35%、振动病35%发生于10~14年工龄组;粉尘性支气管炎42.1%  相似文献   

6.
铅工腹■痛     
早于公元前370年古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描述过铅(疒交)痛。在铅烟尘吸入量大的工人中铅(疒交)病是常见的,导致病人往往去求医。  相似文献   

7.
关于振动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早年仅限于接触振动工具工人的患病率或病因学的一般调查。近年振动病流行病学研究已深入到接触振动时间(以下简称接振时间)与振动危害关系,即振动病的剂量与反应,素质性白指(Constitutional white finger CWF)与振动病白指(Vibrational white  相似文献   

8.
1980年1月下旬,我们对南川县庆岩机械厂手锤校工和铆校工57名接触振动的工人,作了生产环境调查,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血管功能试验及手骨X线摄片检查。对振动所致的雷诺氏现象进行观察。并以本厂机动科59名工人作对照组,结果如下: 1.手持大锤和鎯头校正工所致手指雷诺氏现象的工人,全身症状仍以神衰为主。由于生产环境噪声强度高达128dB,造成耳鸣和心悸的症状显著增多,手的症状,除雷诺氏现象外,握力也明显下降。为了校正,需增加握力去握紧工具和钢板,于  相似文献   

9.
自从重庆市某机器厂发现振动病以来,使用风动工具是否会引起类似疾病受到我们重视.我国北方曾作过调查,南方尚未见有关报导.我们在1977年冬季对中梁山煤矿井下使用风镐的掘进工人106名进行了调查.此外,职工医院外科在过去门诊中发现了一例有雷诺氏现象,这一例原在广元一小煤窑采煤,来  相似文献   

10.
高频率的局部振动是砂轮磨光作业主要职业有害因素。据报道,振动作用可引起动脉张力过高,但是,动脉压升高在振动接触者中的分布及发生机制还是不清楚的。作者观察了4,000名磨光工安静时动脉压的变化。其中男1,962名、女2,038名,年令20~60岁。发现动脉压过高(超过159/94毫米汞柱者占21.97%,显著地高于城市居民;连同临界高血压者男(23.38%)略高于女(20.59%)。按年令分布,40岁以  相似文献   

11.
振动作业工人,由于长期受振动的影响,骨与关节会出现改变,尤以手、腕骨多见。国内山东、辽宁、天津等省市都有报道,而地处亚热带的南方,其X线征有否改变,罕有报道。为了解南方局部振动对手部骨关节损害的特点及其在振动病诊断上的价值,我们对南宁市船厂及区木材加工厂(以下简称木材厂)接触振动作业工人77人及不接振工人31人为对照进行了两手、腕部X线检查,并对其X线的征象进行分析。兹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一、局部振动病的定义及振动作业范围局部振动病是由于长时间使用振动工具机体遭受局部振动危害而引起的以未梢循环障碍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局部振动病经确诊后,应按法定职业病处理,在诊断有效期内享受职业病待遇。本标准适用的对象是使用振动工具受到以局部振动危害为主的振动作业工人,主要包括: (一) 凿岩机、捣固机、铆钉机、风铲、风锤、风钻等风动工具的使用者; (二) 电锯、电钻、电锤电捣固机等电动工具的使用者;  相似文献   

13.
我们曾于1975年及1978年两次对砂轮磨光,接触局部振动作业工人,进行了甲皱皮肤毛细血管的检查。初步认为甲皱微循环的改变,对振动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目前国内已有若干单位开展局部振动对甲皱微循环的研究,但结论不一。我们又于1981年底对接触局部振动的砂轮工进行了甲皱微循环的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讲,接触手臂振动的作业工人,由于力的作用,势必对上肢骨,特别是对掌骨会造成直接损害。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早、较多。但从接触振动作业(简称:接振)工人手部摄片的报道结果来看,见解颇不一致。加之有的放射学家认为振动所致手部摄片(简称手片)改变缺乏特异性,故至今对其临床应用价值未取得一致认识。鉴于局部振动病诊断标准送审稿提到该病亦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手片在振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时仍被广泛采用以及从把计数资料转为计量资料考虑,笔者对13例振动作业工人拿指骨X线变化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局部振动危害引起的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国外虽有少数研究,但结论不一。国内尚未见报道。为了探讨使用振动工具对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及其对诊断振动病的价值,我们对砂轮磨光局部振动作业工人及振动性白指患者进行了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远端潜伏期的研究,现小结如下。对象和方法砂轮磨光工47名,其中包括振动性白指患者23名。男7名,女40名。他们的年令  相似文献   

16.
李某,女,43岁,工人,罹患腹胀病2年余,经多处就医,屡治无效,病反渐笃。曾去临沂地区人民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经CT、B超及胃肠钡餐透视等多项理化检查,均未有阳性发现,而以“胃肠神经官能症”治之,病情未减。又多处请中医诊治,服中药近百剂,而未有明显效果。于1988年12月20日  相似文献   

17.
振动病(Vibration Disease)的诊断目前以冷水激发试验激发出“白指”配合其它血管功能检查为主要依据。一些作者考虑到血管功能紊乱与儿茶酚胺代谢有关,VMA 是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降解物质可能由于振动刺激交感神经而增加,为此,有必要对振动接触者作尿中vMA排出狈11量定并以正常人作对  相似文献   

18.
振动病多见于寒冷地区.为了解重庆地区是否存在振动危害,按全国振动病协作组所制订的统一方法,于1977年至1983年对重庆5个厂矿(长安机器厂、中梁山煤矿、南川庆岩机器厂、重庆钢铁公司大轧厂和长安机器厂)及5种振动工具(深孔钻机床、03—11型风镐、手锤钢板校正工、M—28型  相似文献   

19.
肺吸虫病是以兽为主,人畜共患的动物源性疾病,在我国21个省、市、自治区流行。本病在黑龙江省的流行最早为日本人阿部及浅田报道(1939),1963年王致中在黑河地区爱辉县发现病人。1970年在松花江及牡丹江地区相继发生两起支农学生及支钢工人中肺吸虫病暴发流行。自此引起广大医务工大者、防疫人员及寄生虫学工作者的重视。迄今已有姜新春(1973),纪奎宾(1973)、徐恩立(1978)、钟惠澜等(1979)相继报告肺吸虫病在穆棱河、汤旺河、蚂蚁河、牡丹江流域的流行情况,钟氏等鉴定汤旺河流域的肺吸虫病原为卫氏并殖吸虫伊春亚种(钟惠澜等1979);姜氏(1973)也报告了穆棱河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振动性白指病人、有手部症状但无白指发作的振动作业工人和健康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和冷试前后的指温测定、指端感觉检查、甲皱微循环观察、正中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早期、综合诊断局部振动病的初步建议,为修订国家诊断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