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治未病”应贯穿于防治肿瘤的始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晓羽 《光明中医》2010,25(3):348-350
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分别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等方面论述了治未病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建新 《北京中医》2007,26(11):723-724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应该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阐述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即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世界亚健康人群比例占总人数的70%。"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思想,其理论也必将在亚健康问题的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治未病"理论分为三大方面,即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后防复。"治未病"的思想精髓将在人类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上占主导地位,"未病先防"的理念将深入人心。这对提高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预防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荣建新 《北京中医药》2007,26(11):723-724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应该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阐述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5.
李军 《天津中医药》2015,32(10):603-605
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的预防和治疗。以盆腔炎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为依据,探究其诊疗思路和方法。依照"治未病"理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愈防复,将"治未病"理论贯穿始终,减少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是古代医家对疾病预防的总结和升华,"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所谓也",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在当今肿瘤难以完全治愈的情况下,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现代肿瘤学的三级预防有机结合,指导肿瘤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防止肿瘤进一步发展,是"既病防变"的重要体现。把中医见微知著的宏观诊断精华与现代理化科技的微观诊断手段有机结合,就可通过现代科技的智能处理,监测和反映肿瘤形成及发生发展状态。中医药与手术、放疗、化疗等结合,综合防治,优势互补,既看到肿瘤潜在的"邪",又注意脏腑气血阴阳"正"的重要性。"治未病"不仅突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整体观念,更具个性化、差异化的辨辩证优势,特别是防止癌症复发转移,通过扶正祛邪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愈后具有重要意义。癌毒病机理论是在传承周仲瑛教授癌毒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建的中医肿瘤病机理论体系,该理论分析了以癌毒为核心的肿瘤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基于"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探讨癌毒病机理论在肿瘤防治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推广癌毒病机理论,提高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理念,"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措施,作好预防,防止疾病发生,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抵御疾病能力,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思想在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黄帝内经>,其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一是既病防变."治未病"也体现了现代医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从"还原论"向"系统论"的转变,对那些"亚疾病"状态进行调节,在当前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前的治疗手段,对"亚疾病"态进行干预,防患于未然.中医"治未痛"的学术思想对于肿瘤的临床治疗、预防复发转移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即:癌症未发病前预防其发病;癌症已发早期诊治,综合治疗预防其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0.
范建云 《光明中医》2011,(10):2134-2135
"治未病"思想起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素问·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揭示了诸病当预防于早,勿等病成再治。《灵枢·逆顺》"上工治未病","上工"即大医、良医,"未病"指不仅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也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术后镇痛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本文从中医"治未病"思想和术后镇痛治疗的基本概念出发,以"未病防发"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总结近年来术后镇痛治疗的新进展,并对两者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总结概括。结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内涵深刻,强调未病防发和既病防变。这在指导思想上,与现代医学中术后镇痛治疗所提倡的超前镇痛,终止疼痛的发展及转变这两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医"治未病"思想对术后镇痛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要作为一项指导常规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其内在机理和联系尚需进一步研究并阐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偏头痛是慢性周期性疾病,对于其治疗包括急性期与预防性治疗。文章旨在总结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现状,并对针刺研究其治疗机理的方向作以思考。方法:以预防性药物、不同针刺以及自身前后为对照,检索了近5年来国内外期刊发表的关于针灸预防性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文献。结果:国内外研究的基点与侧重点不同,国外研究存在对于针刺效应的怀疑,而国内的随机对照文献质量普遍偏低。结论:规范临床设计,并提出将脑成像技术与针刺疗程相结合以探讨其针刺机理,更符合针灸临床治疗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过程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体系,又对后世的预防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内容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治未病"是指养生调摄,未病先防,即内养和外防;广义之"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养生调摄,将病防发、防微杜渐,早期诊断、既病防变,初瘥防复、调摄复元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和"治愈病"等4个方面浅析张仲景"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观察中医治未病对亚健康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符合亚健康标准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与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加以中医治未病等综合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后进行生命质量量化评分比较。结果:干预组在干预前后亚健康状况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有显著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的健康干预措施能有效地改善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状况,提高生命质量。中医治未病能有效干预亚健康,改善个体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慢性肾脏病(CKD)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由于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因此CKD具有缓慢渐进的自然病程,且发病十分隐匿,早期常无症状,易失去早期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机,病情可缓慢进展致终末期肾病(ESRD),治疗棘手,预后十分凶险。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链模式丰富了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使之逐步系统化。对某一疾病治未病链模式建立并形成标准或规范,从而被其他众多疾病引用或借鉴,将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治未病"标准相继推出,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通过治未病链模式建立并应用,编制临床各学科、各疾病的临床治未病学,有效地指导医生实时开展治未病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肥胖人群进行中医体质分型。方法:运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调查结合中医四诊仪对200例肥胖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证。结果:肥胖人群概括起来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病变脏腑涉及脾、肾,标实以湿、痰、瘀为主。结论:本研究为今后更进一步研究其他相关疾病病前状态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健康状态的评估提供了思路和可借鉴的依据,更好地发挥中医"因人制宜""治未病"的优势,为人群的"治未病"提供了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防治干预对动脉粥样硬化(AS)动脉斑块及科水平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的影响,筛选特征性菌群,探析电针抗AS的机制。方法:实验兔平均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防治组,每组6只。模型组以高脂饲料结合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方法造模;防治组先予电针干预后造模,后再予电针干预。观察油红O染色、16S rRNA测序与生信分析结果。结果:防治组颈动脉内壁沉积脂质斑块明显少于模型组;空白组与防治组组间肠道菌群群落差异更小;防治组S24-7、Synergistaceae、Veillonellaceae、[Mogibacteriaceae]科菌群相对丰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空白组相近。结论:AS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有关,电针能抑制动脉斑块形成并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能与S24-7 Veillonellaceae、[Mogibacteriaceae]科菌群相对丰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中医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健康管理模式,为LIDH防治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多方面探讨LIDH的防治策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体系,探索新的中医预防治疗管理模式,对LIDH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逆针”与“逆灸”对随后的卵巢摘除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3.5月龄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对照组、逆针去卵组和逆灸去卵组,分别测定其血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去卵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TCh、TG升高不显著(P>0.05),HDL显著降低(P<0.05),而LDL显著升高(P<0.05)。逆针与逆灸去卵组TG明显低于去卵对照组(P<0.05),HDL显著高于去卵对照组(P<0.01),并且逆灸去卵组LDL也明显低于去卵对照组(P<0.05)。逆针、逆灸去卵组与假手术组三者间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逆针”“逆灸”可对随后的去卵巢大鼠血脂水平的紊乱起到一定的抵抗与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