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 患者男,41岁。主因“反复昏迷1个月”入院。无胰岛素应用史。患者3个月前因乏力、多汗、心慌诊为Graves病(GD),给予他巴唑5mg,3次/d,连续服用3个月。1个月前劳动时晕倒在田间,不能唤醒,无抽搐,送当地医院查血糖1.4mmol/L,输注葡萄糖后清醒。以后又多次出现昏迷,喂糖水或输葡萄糖后神志恢复。入院体检:神志清,消瘦,甲状腺Ⅱ度肿大,未闻及血管杂音。心率100次/min,律齐,腹部检查未见异常。住院后查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411U/ml(正常〈60U/ml),甲状腺功能测定提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拟行5h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空腹血糖(FPG)4.1mmol/L,2h血糖9.7mmol/L,4h血糖1.6mmol/L,此时的胰岛素40.1mIU/L(空腹正常值6—27mIU/L),  相似文献   

2.
李进 《糖尿病之友》2008,(11):38-38
王萍(化名)今年60岁,10年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后一直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1年前开始联用3种口服降糖药(格列美脲2毫克,1天2次;二甲双胍0.5克,1天3次;阿卡波糖50毫克,1天3次)。近两个月逐渐出现视物模糊、肢端皮肤麻木感,于是到医院就诊,复查空腹血糖8.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5.4mmol/L,糖化血红蛋白9.2%。  相似文献   

3.
女,68岁,因“发热半天,心慌,出汗半小时”急诊入院。诊断糖尿病10年,近3年不规则注射长效胰岛素治疗。入院急查静脉血糖:2.28mmol/L,血酮体:8379umol/L,尿糖(-),尿酮体(++),pH:6.796。K^+:4.53mmol/L,Na^+:149mmol/L。立即予以高渗葡萄糖纠正低血糖,大量补液等治疗。5小时以后血糖渐升高至18.9mmol/L,给予正规胰岛素以4u/h持续泵入。  相似文献   

4.
女,68岁,因“发热半天,心慌,出汗半小时”急诊入院。诊断糖尿病10年,近3年不规则注射长效胰岛素治疗。入院急查静脉血糖:2.28mmol/L,血酮体:8379umol/L,尿糖(-),尿酮体(++),pH:6.796。K^+:4.53mmol/L,Na^+:149mmol/L。立即予以高渗葡萄糖纠正低血糖,大量补液等治疗。5小时以后血糖渐升高至18.9mmol/L,给予正规胰岛素以4u/h持续泵入。  相似文献   

5.
例1,男,68岁,以多尿,多饮,多食易饥,消瘦3年,加重伴视物模糊2周,在外院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就诊,查体:双下肢无浮肿,空腹血糖14.2mmol/L,给予诺和灵R(批号pw52241丹麦诺和诺德公司)三餐前皮下注射,用药第6天患双下肢沉重、紧绷感,第8天出现眼睑、下肢浮肿.空腹血糖7.8mmol/L,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腹部B超示腹腔少量积液,考虑胰岛素性水肿,将胰岛素渐减量至停用改口服降糖药,未用利尿剂,一周后双下肢浮肿及腹腔积液均消失。  相似文献   

6.
ICU危重病人45例,按随机分为三组:A组按为4.4—6.1mmoL/L,B组为4.4—8.0mmol/L,C组为6.7—11.1mmol/L,各15例,按统一方法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和监测。结果:A,B,C三组病人在治疗期间血糖达标的时间数依次增加,每天胰岛素的用量,血糖的波动幅度,低血糖和低血钾的发生频率依次减少(P〈0.05),但是治疗后血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炎症指标和APACHE Ⅲ评分,两周内死亡例数,院内感染发生率等预后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合并糖尿病的危重病人中实行强化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范围可以适当放宽到4.4-8.0mmol/L,部分病人可以考虑6.7—11.1mmol/L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4岁,于2005年10月9日入院。1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持续性胀痛,进食后明显,伴脂肪泻,CT检查示“慢性胰腺炎”。12年前出现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约5kg,空腹血糖波动于7.8~9.4mmol/L,ERCP示“胆总管下端狭窄”,控制饮食的同时短期服用“消渴丸”,多饮、多尿症状消失即停药,但腹痛持续存在。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偶有阵发性的出汗、心慌,多次测血糖值在3.0mmol/L以下,静注高渗葡萄糖后症状可缓解。OGTT同步胰岛素释放试验示餐后血胰岛素水平显著增高(〉320mU/L),D860试验阳性,CT检查仅示胰腺稍增大。开腹行“Oddi括约肌成形术”,术中探查胰腺未见结节或其他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8.
Graves病合并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女性,36岁,农民,因头昏、乏力伴嗜睡5天于1999年9月2日入院。1999年8月28日上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昏、出汗,无抽搐、昏迷,在外院查血糖为1.52mmol/L,经注射高渗葡萄糖后缓解。入院当天中午12时及晚7时又先后发生低血糖2次,血糖分别为1.42、2.1mmol/L,均经注射葡萄糖后缓解。既往有甲状腺肿大伴怕热、多汗、消瘦、心悸史1年余,  相似文献   

9.
张大妈今年68岁,患糖尿病11年。严格控制饮食,坚持运动,可是药物从一种加到三种,血糖还是控制不好。现在服优降糖3片/日、二甲双胍6片/日、拜唐苹6片/日。血糖空腹8.1mmol/L,早餐后2小时10.3mmol/L,午餐后2小时12.0mmol/L,晚餐后2小时11.5mmol/L。医生建议她用胰岛素,张大妈嫌打针麻烦,不愿接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甘精胰岛素或地特胰岛素以不同浓度、时间或联合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 MAPKK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作用MCF-7细胞,噻唑蓝(MTT)法测细胞数目,Western blotting法测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和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程度,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结果甘精胰岛素10、100、1000 U/L作用48 h或1 U/L作用48、72、96 h均引起MCF-7细胞增殖( P均<0.05),地特胰岛素增殖作用不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均<0.05)。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10 U/L作用MCF-7细胞24 h,均出现S+G2/M期细胞增多和Erk1/2、Akt磷酸化程度升高,甘精胰岛素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P均<0.05)。使用抑制剂后,甘精胰岛素对MCF-7细胞的增殖作用被抑制(P<0.05),甘精胰岛素联合PD98059后抑制更明显(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对MCF-7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其中MAPK和PI3K/Akt通路均被激活,但MAPK通路更重要。地特胰岛素对MCF-7细胞增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我院近4年接诊应用人胰岛素治疗患1560例,发现有6例人胰岛素过敏并经脱敏治疗病例,现报告如下。1女性。73岁,2型糖尿病史20年,有青霉素过敏史,在门诊注射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30R早14u,晚10u2周后,出现耳廓水肿,颈部水泡。停用胰岛素,1个月后恢复正常,血糖升至空腹14mmol/L,改用诺和灵R餐前皮下注射,18u/日.二周后因耳廓又出现水泡而停药,改用优泌林R同样出现耳廓水肿及水泡,诊断为胰岛素过敏,给予脱敏治疗后,持续应用胰岛素至今已2年,未再出现过敏表现。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高血糖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高血糖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收入ICU监护病房的110例高血糖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血糖控制在4.4~6.1mmol/L)和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在8.0~11.1mmol/L)。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ICU停留时间、死亡率等,并于人院后24h、4天、10天通过EMSA、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对外周血单核细胞NF—kB活性、单核细胞HLA—DR表达及血浆CRP水平进行动态检测。结果(1)强化治疗组死亡率(19.6%VS27.8%,P〈0.05)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强化治疗组人院后24h、4天、10天各时点NF—kB活性、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3)强化治疗组HLA—DR表达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降低高血糖危重症患者死亡率,缩短ICU停留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等,这与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能够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张先生40岁,5年前体检时发现患有2型糖尿病.同时合并高血压、血脂紊乱,开始服用磺脲类药物.效果显著.但血糖波动大.饥饿感明显,有时工作中出现低血糖需要加餐。3年前张先生来我院就诊.他身高175厘米,体重77千克.体重指数25千克/米^2,血压150/90毫米汞柱,空腹血糖6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5mmol/L,糖化血红蛋白66%.甘油三酯31mmol/L,空腹血浆胰岛素56mU/L,餐后2小时胰岛素128mU/L。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停用磺脲类药物.加用胰岛素增敏剂(如太罗)每日1次,予以盐酸贝那普利控制血压。1个月后门诊复查.空腹血糖为57mmol/L.  相似文献   

14.
病例:46岁的白先生身高175厘米,体重88千克,于两年前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为7.6mmol/L,未进行任何治疗,因出现口渴、乏力,3个月前来医院就诊。当时查空腹血糖为9.2mmol/L,餐后血糖为12.6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2%,甘油三酯为3.8mmol/L,低密度脂蛋白为2.9mmol/L,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胰岛素分泌高峰后移,但数值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5.
不同血糖水平人群胰岛素敏感性及β细胞功能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超生理浓度的血浆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功能及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方法 874例受试者根据FBG、PBG水平,各分成5组。FBG1:6.11mmol/L以下;FBG2:6.11-6.99mmol/L,FBG3:7.0-7.77mol/L;FBG4:7.78-11.10mmol/L;FBG5:11.11mmol/L以上。PBG分5组。PBG1:7.78mmol/L以下:PBG2:7.78-11.10mmol/L;PBG3:11.11-13.88mmol/L;PBG4:13.89-16.66mmol/L;PFG5:16.67mmol/L以上。结果(1)随FBG升高,FINS水平逐渐升高,当FBG>7.78mmol/L后,FINS水平变化不明显,但未见高浓度FBG抑制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现象。(2)随PBG升高,PINS水平随之升高,当PBG在7.78-16.67mmol/L范围内时,PINS浓度变化不明显,PBG>16.67mmol/L后,PINS浓度随PBG升高反而下降。(3)高浓度葡萄糖和抑制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IR,并抑制胰岛素分泌功能。相关分析表明,FBG与HOMA-IR显著正相关,与FINS/FBG显著负相关。(4)逐步回归分析表明,FINS水平主要决定于HOMA-IR、FINS/FBG,PINS水平主要决定于FINS/FBG、BMI、TG。结论 血浆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及其作用有三个方面影响;(1)低浓度葡萄糖刺激胰岛功能,增加胰岛素分泌;当血浆葡萄糖浓度在7.78-16.67mmol/L范围内时,血浆胰岛素浓度变化不明显;但血浆葡萄糖浓度>16.67mmol/L后,高浓度葡萄糖抑制胰岛分泌功能,血浆胰岛素浓度反而下降。(2)血浆葡萄糖浓度降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IR。(3)血浆胰岛素最终浓度主要决定于FINS/FBG、HOMA-IR及BMI。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的空腹和负荷后血糖状态下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状态,分析空腹和负荷后血糖逐渐升高的影响因素,探讨空腹和餐后血糖的调节机制。方法北京地区研究对象1787人,按照不同的糖代谢紊乱情况分组:(1)根据空腹血糖(PG。)情况将人群分为PG。正常组(NFG,PG0〈6.1mmol/L),PG0受损组(IFG,6.1mmol/L≤PG0〈7.0mmol/L)和空腹高血糖型糖尿病组(IFH,PG0≥7.0mmol/L)三大组。然后将IFG和IFH大组分别按照OGTT中PG120细分为IFG[糖负荷后血糖正常(ngt,PG120〈7.8mmol/L)]组,IFG[糖耐量减低(igt,7.8mmol/L≤PG120〈11.1mmol/L)]组;IFH(ngt)组,IFH(igt)组和IFH[糖负荷后高血糖型糖尿病(iph,PG120≥11.1mmol/L)]组。(2)同理,根据OGTT中PG120将人群分为NGT,IGT和IPH三大组。然后根据PG0细分为IGT(nfg)组,IGT(ifg)组;IPH(nfg)组,IPH(ifg)组和IPH(ifh)组。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反映胰岛素敏感性,用胰岛素初期分泌功能指数(△I30/△G30)评价糖负荷早期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结果(1)从NFG(ngt)→IFG(ngt)→IFH(ngt)组,HOMA-IR逐渐增加,△I10/△G30逐渐减小(P均〈0.05)。(2)从NGT(nfg)→IGT(nfg)→IPH(nfg)组△I30/△G30逐渐减小,而HOMA-IR三组相似。结论负荷后血糖升高过程中,其早时相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是主要决定因素;而在空腹血糖的升高过程中,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单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加用甘精胰岛素或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联合治疗3个月,然后停止胰岛素治疗,恢复原口服治疗方案,共观察6个月。结果甘精胰岛素组的HbAIC和餐后血糖低于NPH组[治疗3个月(6.1±0.5)%vs(6.9±0.8)%和(7.2±2.1)mmol/L vs(9.3±3.1)mmol/L,治疗6个月(6.6±0.7)%vs(7.4±1.1)%和(8.8±2.8)mmol/Lvs(10.3±3.1) mmoL/L,P<0.01或P<0.05],两指标的下降值甘精胰岛素组大于NPH组[治疗3个月(4.0±0.7)%vs (3.7±0.6)%和(7.1 4-2.0)mmol/Lvs(5.9±1.8)mmol/L,治疗6个月(3.5±0.5)%vs(3.2±0.3)%和(5.5±1.4)mmol/Lvs(4.9±1.3)mmol/L,P<0.01或P<0.05],提示使用甘精胰岛素可以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比NPH更加全面而有效地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8.
睡前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54例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仍难以控制血糖的患者予以睡前中效胰岛素(NPH)联合口服降糖药的疗效观察。方法54例2型糖尿病随机分为2组,A组使用格列哌嗪5—10mg tid,中效胰岛素(NPH)每日睡前(22:00)皮下注射。B组使用二甲双胍0.5gtid,半效胰岛素(NPH),每13睡前(22:00)皮下注射,治疗过程中监测5次末梢指尖血糖谱(空腹,三餐后2h,睡前)每周2次,糖化血红蛋白每2个月1次,使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mmol/L。结果2组治疗后FPH,2hPG,HbA1C均显著性下降。2组治疗前后对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睡前中效胰岛素(NPH)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患男,52岁,糖尿病史7年,平时空腹血糖波动于10-13mm01/L。于2005年7月15日因液化气烧伤后1小时入我院治疗。烧伤面积约61%,为深Ⅱ度及Ⅲ度混合创面。其中Ⅲ度创面约5%。入院时CO2-CP28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深Ⅱ度及Ⅲ度烧伤,面积61%。入院后立即清创,实行暴露疗法,创面涂磺胺嘧啶银,同时开通两组静脉通道,一组生理盐水加胰岛素24小时持续静脉滴注,初始剂量约1~2u/h,根据血糖渐增量至3~4U/h,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3~15mmol/L之间。于住院第6天尿酮体转为阴性,于住院第10天停止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改为诺和灵R7U--18U饭前半小时皮下注射,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65岁,体型偏胖,糖尿病病史11年。目前使用胰岛素(诺和灵30R)早晨20单位,晚上18单位;拜唐苹50毫克,每日1次,于午餐时服用,偶有夜间低血糖发生,查糖化血红蛋白9.9%。入院后监测餐前血糖在9.0~10.0mmol/L,餐后血糖在13.0~15.0mmol/L。给予诺和灵R早晨8单位,中午10单位,晚上6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