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感染者的感染模式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自愿做乙肝普查的人群标本血清1 710例,用胶体金法先做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测定,对阳性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做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5项检测和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项指标的测定.结果 1 710份标本共检出乙肝阳性标本460例,阳性率26.9%.其中乙肝大三阳85例,占阳性结果的18.5%,TBil、DBil、ALT、AST阳性率依次为3.9%、0.87%、8.7%、7.2%;乙肝小三阳217例,占阳性结果的47.2%,TBil、DBil、ALT、AST阳性率依次为14.8%、3.9%、16.1%、13.7%;HBsAg和核心抗体组合阳性158例,占阳性结果的34.3%,TBil、DBil、ALT、AST阳性率依次为16.5%、7.4%、21.1%、18.7%.提示在检出的乙肝感染人群中乙肝大三阳的阳性率较小,乙肝小三阳、HBsAg和抗-HBc组合模式的阳性率较高,且肝功能异常的概率较大三阳的人群高.结论 不同组合模式的HBV感染者都应定期做肝功能和其他医学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对于高危人群及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阻断乙肝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减少HBV的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HBV和梅毒螺旋体的感染情况,定量检测并且比较HBsAg、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单独阳性和HBsAg合并梅毒抗体双阳性时HBsAg以及抗-TP含量是否具有差异。方法对27 644例住院患者的血清,用Roche E17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定量检测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用CHEMCLIN60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定量检测抗-TP。结果 27 644例住院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7.57%(2 094/27 644);抗-TP阳性率为2.74%(758/27 644);HBsAg阳性合并抗-TP阳性率为0.26%(72/27 644),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乙肝两对半模式以"小三阳"(HBsAg阳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模式为主,占84.7%(61/72)。HBsAg阳性组的HBsAg含量和HBsAg合并抗-TP双阳性组比较,P>0.05;抗-TP阳性组的抗-TP含量和HBsAg合并抗-TP双阳性组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梅毒在中国的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升高。HBsAg、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单独阳性和HBsAg合并梅毒抗体双阳性时HB-sAg以及抗-T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和TP双重感染时的乙肝两对半模式以"小三阳"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感染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情况。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抗-HBs、HBsAg阳性者进一步用ELISA检测乙肝5项,同时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结果 HBsAg阳性率为6.4%,抗-HBs阳性率为58.7%,HBV全阴率为35%,ALT在HBsAg阴性新生中异常率为3.7%,ALT在HBsAg阳性新生中异常率13.7%。结论 HBV感染与ALT异常密切相关,ALT明显异常者为乙肝活动期,对大学学生应加强传染病相关知识宣传,继续加强乙肝疫苗接种,预防HBV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乙肝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的模式,与HBV DNA的关系,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样本的HBV血清标志物,从中选出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样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其HBV DNA定量值。结果在选取的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37例样本中,出现3种HBV模式:(1)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阳性率46%,HBV DNA阳性率22%;(2)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阳性率30%,HBV DNA阳性率30%;(3)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阳性率24%,HBV DNA阳性率5%。37例样本中,有21例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阳性率为57%。结论 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并不代表疾病真正好转,部分感染者仍存在病毒血症,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技术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不同乙肝模式乙肝前S1(pre-S1)蛋白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400例HBV患者乙肝两对半,并分为7个模式,比较不同模式下的pre-S1蛋白阳性率。结果不同乙肝模式下乙肝pre-S1蛋白阳性率不同,其中以HBsAg+HBeAg+HBcAb阳性模式(大三阳)最高(92.45%),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模式最低(25.00%);HBsAg的浓度值与pre-S1阳性率呈正相关;HBeAg与pre-S1结果具有显著差异(χ2=54.55,P〈0.01)。结论利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乙肝患者pre-S1蛋白能够在感染早期反映出体内病毒的复制情况,且灵敏度和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泾阳县幼儿园及中小学校儿童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方法 将受检儿童分组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结果 1 283例儿童HBsAg阳性16例,阳性率1.24%;抗-HBs阳性550例,阳性率42.87%.幼儿组未检出HBsAg阳性,小学组和初中组儿童HBsAg阳性率分别为3.11%和1.29%;3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9.40%、41.61%和36.77%.结论 该县儿童HBsAg携带率较低,抗-HBs阳性率也相对较低,且随年龄增长逐年下降,提示对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必须及时检测抗-HBs的产生情况,应重视对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进行必要的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地区母婴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 323例母婴进行HBV标志物测定。结果母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231例,感染率17.5%(231/1 323)。新生儿HBsAg阳性率9.5%(22/231),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97.0%(223/231);而HBe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HBeAg阳性者80例,阳性率88.9%。结论该地区母婴HBV感染率比较高,乙肝阳性母亲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能起到一定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6年郑州大中专学生乙肝五项检测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郑州大中专学生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乙肝五项)感染及模式特征。方法:采用ELISA法对2006年郑州地区3477例大中专生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77例受检者中HBsAg阳性134例,阳性率为3.85%。抗-HBs阳性学生1773例,阳性率为50.99%。乙肝感染模式以“大三阳”和“小三阳”为主要感染模式(占91.05%)。结论:郑州学生HBsAg阳性率下降的原因与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对于孕妇孕中期产前筛查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14 611例正常孕妇和168例乙肝标志物HBsAg,HBeAg和HBcAb阳性(简称乙肝大三阳)的孕妇、364例乙肝标志物HBsAg,HBeAb和HBcAb阳性(简称乙肝小三阳)的孕妇进行神经管缺陷(NTD)筛查,并且对筛查出的高危NTD进行B超及随访至新生儿出生,评价三组的阳性率及假阳性率.结果 乙肝大三阳的孕妇高危NTD的阳性率为5.4%,假阳性率为5.3%,均高于正常孕妇(0.75%,0.5%)及乙肝小三阳孕妇(0.3%,0.3%).结论 乙型肝炎是导致孕妇产前筛查结果假阳性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建议对于乙肝大三阳的孕妇建立适合的风险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与HBV前S1抗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洋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5):1250-125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携带者与乙肝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检测563例HBV携带者乙肝5项血清标志物和PreS1抗原水平。结果在563例HBV携带者中,大三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281例,其中PreS1抗原阳性63例,阳性率为22.4%;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阳性192例,其中PreS1抗原阳性33例,阳性率为17.2%;HBsAg、抗-HBc阳性90例,其中PreS1抗原阳性8例,阳性率为8.9%,各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P〈0.05)。结论PreS1抗原是HBV感染和复制的标志,为HBV存在和复制较为直接的一种标志物,对临床上判断HBV复制和疾病的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以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其感染率.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所有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前检测HBsAg、抗-HCV,同时于2009年8月和2010年10月对血透患者进行定期普查.结果 80例患者HBsAg阳性7例,阳性率为8.75%,抗-HCV阳性16例,阳性率为20.0%,其中HBsAg+抗-HCV联合阳性1例,阳性率1.25%.结论 乙肝的医源性感染控制有了明显改善,但丙肝的感染与常见危险因素均有明显相关特别是透析年限,说明丙肝的感染和透析过程似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现阶段精神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嘉兴地区乙肝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 562例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血清HBV标志物检测.结果 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PreS1抗原及PreS2抗原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6.72%、35.66%、0.96%、6.53%、18.44%、5.12%、1.54%,HBV总感染率为45.90%,PreS1抗原在HBsAg阳性的患者中阳性率73.33%(77/105);PreS2抗原在HBsAg阳性的患者中阳性率20.95%(22/105),其中男女间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阳性的精神病患者应该加强PreS1抗原及PreS2抗原的监测,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早期感染和复制及患者的预后判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孕产妇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对孕产妇乙肝预防控制提供依据,并探讨HBV前S1抗原和乙肝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2 067例孕产妇进行血清HBV前S1抗原(PreS1-Ag)、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BsAg阳性211例,阳性率10.21%。在211例HBsAg阳性血清中,PreS1-Ag阳性138例(65.40%),HBeAg阳性71例(33.65%),经χ2检验,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阳模式为HB-sAg(+)、HBeAg(+)、抗-HBc(+),HBsAg(+)、HBeAg(+),小三阳模式为HBsAg(+)、抗-HBe(+)、抗-HBc(+)的PreS1-A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0.39%、75.00%和64.04%,经χ2检验,3种模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1例HBeAg阳性血清标本,PreS1-Ag检出56例(78.87%);HBeAg阴性140例,PreS1-Ag检出82例(58.5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阴性血清中未检出PreS1-Ag。结论 PreS1-Ag检测比HBeAg更敏感,是HBV复制的可靠指标之一,与乙肝相关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更准确反映HBV感染与复制状况,及时对孕产妇采取相关措施,对减少母婴传播乙肝,降低新生儿乙肝传播,提高优生优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阳性献血者感染标志物含量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金华市中心血站HBV DNA阳性献血者标本,运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定量检测乙肝五项和实时荧光PCR技术定量检测HBV DNA,并按照HBsAg阴性和HBsAg阳性进行分组比较感染标志物含量。结果共检测46 324例标本,发现HBV DNA阳性124例,阳性率0.27%,平均HBV DNA浓度(1.82±0.94)lgIU/mL。其中,HBsAg阴性组64例、HBsAg阳性组60例。HBsAg阴性组HBcAb阳性率为93.75%,主要以HBeAb(+)+HBcAb(+)及单独HBcAb(+)血清学模式为主,HBcAb平均浓度9.01(6.10,11.51)PEIU/mL,HBsAb平均浓度为3.18(1.06,14.86)mIU/mL,HBV DNA平均浓度为1.33(0.90,1.70)lgIU/mL。HBsAg阳性组HBcAb阳性率为100%,主要以HBeAb(+)+HBcAb(+)模式为主,HBcAb平均浓度14.85(9.90,18.48)PEIU/m...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宜春市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中HBsAg的感染情况,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用RPHA法对7015名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测定HBsAg,其阳性者用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HBsAg阳性808人,阳性率为11.52%,阳性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显著,乙肝阳性高危人群为30岁以下年龄组。感染模式中,HBsAg、HBeAg、抗-HBc阳性模式占30.57%。结论:提示HBsAg阳性者中HBsAg、HBeAg、抗-HBe阳性感染模式较高,传染性强,重点加强30岁以下男性青年的HBV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黄静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8):706-707,70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在感染者不同模式血清标志物(HBV-M)中的阳性表达情况,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386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标本的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HBsAg、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抗-HBe、抗-HBc,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前S1抗原在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和HBsAg阳性、HBeAg阳性组的阳性率显著增高,分别为87.1%和84.6%;在HBsAg阳性、抗-HBc阳性、和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以及HBsAg阳性组前S1抗原的阳性率依次为60.0%、49.8%和33.3%;HBeAg阳性组的前S1抗原阳性率86.7%,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51.0%(P0.01);38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60.1%,HBeAg阳性率为2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S1抗原作为HBV感染、复制的指标较HBeAg更敏感,可补充和完善乙肝五项检测的不足,尤其对HBeAg阴性的血清,检测前S1抗原,能更好地反映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同时对病情的预后和疗效的判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蓓 《临床医学》2007,27(12):75-77
目的探讨不同乙肝类型的宫内传播结果,为更好地阻断HBV宫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对HBsAg阳性的产妇及其婴儿分别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及HBV-DNA。结果①57例新生儿有7例发生宫内HBV感染,感染率为12.28%。②脐血与外周静脉血比较,脐血的假阳性率为20%,其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80%。③9-18月个后追踪49例研究组新生儿,HBsAg持续阳性者12例,阳性率为24.49%;HBV-DNA持续阳性者4例,阳性率为8.16%;HBsAb转阳3例,转阳率为6.12%。④HBeAg或HBV-DNA阳性产妇,其婴儿感染率分别为86.67%和100%。结论①合并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HBV-DNA阳性的孕妇易发生宫内传播;②新生儿脐血检测可以作为宫内传播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结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ELISA法检测过的120份临床患者的血清,其中包括:30份HBsAg阳性;30份HBsAg阴性但乙肝e抗体(eAb)和乙肝核心抗体(cAb)阳性;30份HBsAg阴性但cAb阳性;30份乙肝5项均阴性。对上述血清采用ECLIA进行HBsAg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0份经ELISA检测HBsAg阳性者经ECLIA检测均为阳性,其灵敏度达100.0%;30份经ELISA检测HBsAg阴性而eAb、cAb阳性者中,有4份血清经ECLIA检测HBsAg呈阳性,其阳性率达13.3%;30份经ELISA检测HBsAg阴性而cAb阳性者中,有2份血清经ECLIA检测HBsAg呈阳性,其阳性率达6.7%;30份血清经ELISA检测乙肝5项均阴性者中,有2份血清经ECLIA检测HBsAg呈阳性,其阳性率达6.7%。结论 ECLIA法较ELISA法敏感性更高;对临床避免医院内有创检查、手术、输血等情况下的乙肝感染和传播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六安市大中专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况,为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中专入学新生采血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 901名入学新生共检出HBsAg阳性101例,占5.31%。HBsAg阳性率与性别相关,男性高于女性。初中毕业入学新生HBsAg阳性率(4.75%)低于高中毕业入学新生的(5.79%),学生高中阶段也可能是HBV感染的重要年龄段。结论积极宣传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对预防乙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海市虹口区初、高中毕业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感染情况以及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相关性,并对HBsAg阳性者乙肝标志物不同模式进行分析。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速率法检测HBsAg和ALT。HBsAg阳性者进一步做乙肝标志物检测。结果 22259名体检者血清样本中,HBsAg阳性率为0.79%,ALT异常率为3.70%。初中毕业生HBsAg阳性率、ALT异常率均低于高中毕业生(χ2=4.53,P〈0.05;χ2=43.23,P〈0.005)。HBsAg阳性的初中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中ALT异常率无差异(P〉0.05)。在HBsAg阳性样本中,乙肝标志物模式以HBsAg(+)、HBeAg(+)、抗-HBc(+)和HBsAg(+)、抗-HBe(+)、抗-HBc(+)为主。结论上海市虹口区中学毕业生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HBV感染与ALT异常之间无相关性,不是导致中学生ALT异常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