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温中健脾法治疗虚寒型慢性消化性溃疡及慢性非特异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虚寒型慢性消化性溃疡及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患者,根据收治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慢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口服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患者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观察组给予温中健脾方药治疗,共治疗30 d。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中健脾法治疗虚寒型慢性消化性溃疡及慢性非特异性溃疡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拟芪连片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3例中医符合脾胃气虚及湿热内蕴证候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3:1随机分为治疗108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芪连片和模拟补脾益肠丸治疗,对照组采用模拟芪连片和补脾益肠丸进行治疗。疗程2个月。结果:治疗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疗效评价的显效率为27.78%,总有效率85.19%,对照组分别为22.86%和77.14%;治疗组中医证候(湿热内蕴)总显效率为72.22%,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分别为51.43%和88.5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芪连片治疗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加味四神汤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7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加味四神汤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溃疡结肠炎患者76例,用加味四神汤保留灌肠,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结论加味四神汤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拟温中健脾汤治疗老年人Hp相关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老年Hp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45例,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加服温中健脾汤,治疗5W后观察临床疗效、症状改善、HP转阴率、胃镜检查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11%,而对照组仅为7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在HP转阴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温中健脾汤联合西药治疗老年人Hp相关消化性溃疡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高改风 《四川中医》2008,26(6):53-54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4例慢性非特异性渍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健脾除湿、补脾益肾、活血化瘀、理肠通络的中药,给予保留灌肠治疗.结果:34例惠者中治愈28例,显效6例,痊愈率82.3%,总效率100%.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乌梅丸加味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8例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乌梅丸加味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48例采用乌梅丸加味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补脾益肠丸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2.92%、95.56%,而对照组分别为55.56%、66.67%,两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梅丸加味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120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结合综合护理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6%,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患者的同时增加综合护理环节既可以体现医院的人文关怀,又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拟健脾渗湿涩肠止泻中药口服配合脐疗、耳穴贴压三位一体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140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予自拟健脾渗湿涩肠中药口服配合脐疗、耳穴贴压;对照组70例采用柳氮磺吡啶口服。15天为1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28%,对照组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脾渗湿涩肠中药口服配合脐疗、耳穴贴压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药口服加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莫璐丽 《河北中医》1999,21(5):267-268
目的:观察自拟健脾化湿汤口服加白败汤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疗效。方法:64例CUC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5例,采用自拟健脾化湿汤口服,同时以白败汤保留灌肠,对照组29例,口服补偿脾益肠丸,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7.1%对照组65%,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自拟健脾化湿汤口服,配合白败汤灌肠治疗慢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结肠炎  相似文献   

10.
欧桂 《广西中医药》2013,36(4):20-21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温补肾阳之中药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以健脾益气、温阳补肾为法,中药用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内服,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27例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谷维素片、维生素B6片等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组35例,总有效率94.3%,对照组27例,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健脾、温补肾阳之中药内服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深入研究慢性炎症反应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关系.方法:将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126例分为4组,检测其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CRP、IL-10采用ELISA法测定,IL-6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结果:CRF患者各期的CRP、IL-6、IL-10水平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CRF患者CRP、IL-6、IL-10与血肌酐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与肌酐清除率呈负的直线相关关系;急性时相蛋白CRP、炎性介质IL-6与抗炎介质IL-10均有相关性.结论:CRF患者急性时相蛋白CRP、致炎性介质IL-6及抗炎性介质IL-10水平增高且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急性时相蛋白CRP、致炎性介质IL-6及抗炎性介质IL-10水平进一步增高;急性时相蛋白CRP、致炎性介质IL-6与抗炎性介质IL-10有一定的栩关性.  相似文献   

12.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表现为皮肤黏膜限局性、一过性隆起性红色风团,此起彼伏,不留痕迹,通常瘙痒,病理改变为真皮浅层一过性水肿.慢性荨麻疹的病程一般大于6~12周,风团反复发作.大多数患者以上的病人找不到病因,治疗较困难.  相似文献   

13.
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治疗方药、现代研究进展五个方面 ,综述了近 5年来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并就目前存在的诊断、疗效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疾病导致肾功能减退的临床综合征.治疗难以见效、预后差.近年来,根据中医的生理、病理机制,采用中药排毒、扶正、活血化瘀等治则,在防治、延缓早中期肾功能衰竭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疾病导致肾功能减退的临床综合征.治疗难以见效、预后差.近年来,根据中医的生理、病理机制,采用中药排毒、扶正、活血化瘀等治则,在防治、延缓早中期肾功能衰竭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疾病导致肾功能减退的临床综合征.治疗难以见效、预后差.近年来,根据中医的生理、病理机制,采用中药排毒、扶正、活血化瘀等治则,在防治、延缓早中期肾功能衰竭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疾病导致肾功能减退的临床综合征.治疗难以见效、预后差.近年来,根据中医的生理、病理机制,采用中药排毒、扶正、活血化瘀等治则,在防治、延缓早中期肾功能衰竭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疾病导致肾功能减退的临床综合征.治疗难以见效、预后差.近年来,根据中医的生理、病理机制,采用中药排毒、扶正、活血化瘀等治则,在防治、延缓早中期肾功能衰竭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疾病导致肾功能减退的临床综合征.治疗难以见效、预后差.近年来,根据中医的生理、病理机制,采用中药排毒、扶正、活血化瘀等治则,在防治、延缓早中期肾功能衰竭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疾病导致肾功能减退的临床综合征.治疗难以见效、预后差.近年来,根据中医的生理、病理机制,采用中药排毒、扶正、活血化瘀等治则,在防治、延缓早中期肾功能衰竭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