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往研究认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仅存在于胚胎发育阶段,之后的研究发现EPCs也存在于成体.目前的研究结果发现,EPCs主要来源于胚胎的中胚层和出生后的骨髓,是一群被发现的同时存在于胎肝、脐带血和成人外周血中、能够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多潜能细胞,这群细胞具有修复损伤内皮细胞以及增强组织缺血后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和血管新生(angiogenesis)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肿瘤、伤口和局部缺血部位发生的新血管形成是由血管生成(已有的血管增生)和血管发生[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 (EPCs)分化为内皮细胞]所引起。EPCs可来自于骨髓、脐血或  相似文献   

3.
内皮祖细胞(EPCs)是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特性的未成熟细胞,参与内皮细胞修复和血管新生。血管新生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有重要作用,EPCs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已取得较好成果。本文就EPCs目前的研究概况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内皮祖细胞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参与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及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分化为心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近年研究发现EPCs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在冠心病防治中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现就EPCs在冠心病防治等各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 ECs)既往被认为在出生后血管新生中发挥主要作用。1997年Asahara等从外周血分离出表达CD34抗原的单个核细胞,即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EPCs是一类具有促血管生成能力的干细胞总称,尚未发现特异性免疫表型,故主要根据具有形成血管的功能鉴定。目前一般认为,EPCs来源于骨髓和外周血管壁,其中能分化为ECs者被称为内皮集落形成细胞(endothelial colony forming cells,ECFCs)。当组织缺血或损伤时,来自骨髓的EPCs被组织释放的损伤信号动员后进行迁移和归巢。活化的EPCs通过旁分泌作用招募更多的局部ECFCs和ECs来形成微血管,进而促进组织修复。因此,对EPCs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临床上治疗性血管新生相关研究的进行和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俊山  田发明  张柳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7):2974-2976
早期的干细胞研究主要集中在骨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上。现在发现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以外,还存在一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BMSCs是与HSC截然不同的一类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能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肌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神经元样细胞[1-2]。在新近的研究中,人们还发现它可以向内胚层及外胚层的细胞分化[3-4],具有  相似文献   

7.
在骨髓中,除了含有大量造血干细胞,还含有相当数量的非造血干细胞,在这些非造血干细胞中有一群能分化为骨髓基质细胞,起到维持造血干细胞存活及其功能作用的细胞,目前学术界将其称为骨髓间质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骨髓间质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起源于中胚层,可跨胚层分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如骨、软骨、肌肉、神经细胞、肺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对于骨髓间质细胞(MSC)的多向分化潜能即其可塑性的原因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MSC在特定环境中可以跨系甚至跨胚层分化,称之为转分化或横向分化[1],另一种观点认为在骨髓本身中就存在组织定向干细胞[2-4].因为骨髓间质细胞可以直接通过骨髓穿刺获得,简单、安全、无移植排斥反应,加之其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使其在细胞治疗方面独具优势.现就其免疫学特性、培养方法及其在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中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研究背景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难题。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都离不开血管的生成。尽管肿瘤组织无有序的结构,但从血管新生的观点来说,新生血管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器官发生发育同样重要。内皮祖细胞(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具有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正常状态下,外周血中的EPCs含量很少,肿瘤组织可以释放各种细胞因子,促使骨髓中的EPCs动员到外周血循环中,并逐步募集血管新生活跃部位,参与该部位的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EPCs的这种特性给肿瘤的治疗带来新契机。直接抑制EPCs的增殖分化或将其作为载体,携带肿瘤抑制基因,特异性地导入肿瘤生长部位,都有可能成为将来抗肿瘤治疗的新策略。目的采用贴壁法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来源EPCs,并以多聚赖氨酸(PLL)作为转染剂,在体外利用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SPIO)标记EPCs。研究磁性标记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采用3.0T磁共振对标记细胞进行体外成像,寻找标记细胞体外扫描成像的最佳序列,为将来观察移植细胞的迁移及归巢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体质量约100g的SD雄性大鼠,取双侧股骨和胫骨,收集骨髓液。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核细胞,采用贴壁生长法分离纯化EPCs。以PLL作为转染剂对EPCs进行磁性标记,标记浓度为25μg/ml。计算标记后1、3、5天细胞标记阳性率、标记细胞72h后活力、四氮噻唑蓝(MTT)比色试验评价USPIO-PLL标记EPCs后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对不同浓度细胞悬液进行T2*  相似文献   

9.
刘映辉  李丹  祁晓红 《护理研究》2006,20(25):2319-2320
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心力衰竭是心肌细胞舒缩功能减弱,心肌细胞失去增值能力或增值能力极低[1]。增加具有舒缩功能的心肌细胞数目是改善心功能的关键。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多分化潜能的早期未分化细胞[2]。骨髓干细胞(MSCs)移植可分化成心肌细胞,增加有功能的细胞,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侧支循环改善了供血及心脏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3]。我科于2004年8月开展MSCs移植术治疗心力衰竭病人12例,均采用导管介入移植手术,在病人同意下行自体MSCs冠状动脉内注射,MSCs移植与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一并进行,现将其护理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正>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种具有分化及增殖能力的成熟血管内皮细胞(EC)的前体细胞[1]。其可以在体内分化为成熟ECs,通过迁移、黏附、增殖,相互连接之后组成血管腔样的结构,直接形成新血管;也可以结合入血管内膜,释放保护性旁分泌因子参与内皮细胞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加速血管内皮再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1-2]。因此EPCs成为防治多种血管疾病的重要靶细胞。  相似文献   

11.
郑露 《中国血液净化》2010,9(7):393-395
<正>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分化能力,能分化为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1997年Asahara等首次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作为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持续"的自我更新及定向分化的能力。EPCs捕获支架,如表面包被CD34抗体的支架,能够识别循环血液中EPCs表面特异性性结合位点,捕获并促使EPCs归巢、分化为内皮细胞,参与病变血管内皮修复、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冠脉血流。EPCs的生物学活性是决定EPCs捕获支架临床应用的关键,本文从EPCs生物学特性、功能、冠状动脉微环境对EPCs的调控机制、EPCs捕获支架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EPCs捕获支架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有研究证实,骨髓中CD34+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目的: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和扩增人CD34+造血干细胞,并检测其免疫学表型,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体外诱导分化后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观察实验,于2005-10/2007-10在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健康供者.方法: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离培养、扩增人骨髓CD34+干细胞.采用脂质体介导转染法,选生长良好的传代细胞,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人骨髓CD34+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人骨髓CD34+干细胞免疫学表型.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后,人骨髓CD34+干细胞的表型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情况.结果:体外分离培养出高度同源性的人骨髓CD34+干细胞,细胞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CD44、CD29和c-kit阳性,CD31和CD54阴性;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诱导后,人骨髓CD34+干细胞表面标志CD44表达降低,CD31升高,呈现典型的内皮细胞表型,并且获得大量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能力.结论:采用Percoll分离液梯度离心继以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联合筛选分离,可培养扩增}H高度同源的CD34+干细胞,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后,CD34+干细胞呈典型的内皮细胞表型,验证了其具有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EPC即内皮祖细胞,是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的缩写。早期认为EPC仅存在于胚胎发育阶段,之后的研究发现EPC也存在于成体。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EPC主要是胚胎的中胚层和出生后的骨髓来源的,是一群被发现存在于胎肝、脐带血和成人外周循环血中的、能够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多潜能细胞,这群细胞具有修复损伤内皮细胞功能以及增强并进行组织缺血后的皿管发生(vasculogenesis)和血管新生(angiogenesis)作用的内皮祖细胞。本文就新近研究的EPC的细胞生物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初步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的分化和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2011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endotheliacell,differentiation,tissueengineered",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2000/2011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分化,临床应用",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文献418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1篇。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血管内皮细胞是组织工程化血管的重要组成成分。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血管内皮构建,既可促进组织工程化器官的血管再生,又为组织工程化器官提供血供,同时也为临床治疗缺血性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背景: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后细胞自身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如何表达,却鲜见报道。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方法:取第3代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d后将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不更换培养基;诱导组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细胞形态由长梭形逐渐变为短梭形,多角形,最后成集落层叠生长;在诱导过程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诱导7d时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14时骨钙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21d时钙化结节染色阳性;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两组均有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诱导后第7,14,21天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7天,两者表达最强。说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提取操作简便易行,且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其在成骨诱导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均先增强后减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可能对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源于胚胎中胚层的早期细胞[1],其来源丰富,易于分离纯化,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排斥反应等特点。近年来,在组织工程、细胞移植治疗脑、脊髓损伤领域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研究发现,BMSCs于移植区域分化为神经样细胞是治疗脑、脊髓损伤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该细胞神经分化机制尚无统一认识。另有研究[2]报道Wnt信号通路为细胞增殖分化的关键调控环节,可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有助于各  相似文献   

18.
背景: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后细胞自身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如何表达,却鲜见报道.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方法:取第3代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 d后将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不更换培养基;诱导组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细胞形态由长梭形逐渐变为短梭形,多角形,最后成集落层叠生长;在诱导过程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诱导7 d时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14时骨钙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21 d时钙化结节染色阳性;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两组均有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诱导后第7,14,21天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7天,两者表达最强.说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提取操作简便易行,且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其在成骨诱导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均先增强后减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可能对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慢性肾脏病,特别是终末期肾病(ESRD)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不可忽视的疾病。近年来,CK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透析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20倍[1]。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被认为是起源于HSC或其成血管细胞亚群及MSC的异质性群体细胞,当机体处于应激或损伤状态下,能够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并  相似文献   

20.
骨髓单个核细胞构建细胞化生物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鼠骨髓来源平滑肌祖细胞(SPCs)和内皮祖细胞(EPCs)在细胞外基质支架上的生长特性,为生物组织工程血管寻找更新的种子细胞和支架。方法将鼠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BMCs)分别用不同的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于培养10 d后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CD34/VWF)鉴定EPCs,用-αSMA/CD14鉴定SPC。将纤维蛋白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粘连蛋白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在新鲜大鼠血浆促凝作用下,构建毯状细胞外基质(ECM)支架,在支架表面种植诱导培养骨髓来源的第2代SPCs和EPCs。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和分析的支架表面结构以及细胞在支架上生长情况。结果单个核细胞经EBM-2培养基诱导,培养至10 d双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培养贴壁细胞中约90%的EPCs呈VWF/CD34双阳性;经bFGF的M-199培养基诱导阳性率逐渐增加,培养至10 d双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培养贴壁细胞中SPCs呈-αSMA/CD14双标阳性100%。将诱导培养的第2代SPCs,种植在支架上,4 d时倒置显微镜示SPCs在支架表面细胞融合呈现典型的"峰"、"谷"样形态,当EPCs被种植10 d时扫描电镜显示在支架表面形成一个完整的较平整的细胞平面。透射电镜发现在多层平滑肌祖细胞表面有单层内皮祖细胞,呈三维立体结构,具有天然血管的内膜和中膜,更接近天然血管的结构。结论BMCs将是组织工程血管最理想的细胞来源,细胞外基质支架能显著促进SPCs和EPCs粘附、增殖和分化,可作为SPCs和EPCs生长的载体,可作为一种新颖的合成人造血管的生物组织工程支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