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黄帝内经》原文和历代医家的注解,进一步论述"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胃为水谷津液代谢之"上源",肾为之"下源",即肾为水谷精微代谢之门户。结合历代医家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认识,以津液代谢失调和气机升降失常为出发点,从"下源"不足导致"上源"亦不足、"下源"关门不利影响"上源"胃失通降两方面阐述少阴病三急下证病机;并探讨了少阴病三急下证"从胃治肾"的治疗学思想,以期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对《黄帝内经》“肾为胃之关”进行理论溯源,分析各时期医家对此条文的解读,认为“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应包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与“肾为脾胃升清降浊、阴阳平衡之关键”。功能性便秘的治疗,应立足于“(脾)胃”与“肾”两个核心脏腑,将“治(脾)胃应以升降为本,气血为要”与“治肾当以阴阳为根本”作为核心治则,进一步发挥“肾为胃之关”理论的指导作用,以期对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辨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肾者,胃之关"源于<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意指二者在水液代谢中的联系,肾为至阴之脏,主水,水从胃入,而从肾出,故为肾关.本人在临床上体会到:肾为胃官,两者相互联系.肾为水火之脏,职司封藏,内守真阴真阳,亦畏燥热;而胃为纳谷之官,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喜润恶燥,故有"先天之阴阳藏于肾,后天之阴阳本于胃"之说,两者生理相关、病理相及.肾胃相关理论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肾治胃是治疗胃病的重要方法,临床上诸多胃病如胃痛、痞满、呕吐等,其病虽在胃,其本在肾,当从肾论治,通过调肾能达到预期效果,具体治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主要从历代医家对健忘的理论与治法一些认识来论述心-脾胃-肾三者的关系,提出了健忘当首责于心肾失交,而心肾失交当归之于脾胃,临床上治疗除了交通心肾外,亦需注意健脾补脾。  相似文献   

5.
中医重视整体观念,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心肾水火既济,心胃土火相生,医籍中对心肾、心胃关系多有论及,可见从肾、胃论治胸痹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笔者探析了肾、脾胃与心的生理联系,与胸痹病机"痰瘀滞虚"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应用上运用从肾论治、从脾胃论治的方法治疗胸痹。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倡导在治疗胸痹时不要单从心出发,应整体把握,综合考虑,重视心与肾、胃的先后天关系,标本兼治,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冯建华教授全程从“肾”论治糖尿病肾病,思路取于《内经》中“肾者胃之关”的思想,从肾之关门不闭、关门不开两端入手,在糖尿病肾病水液代谢失常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肾气平均"语出《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对其认识注解不一,总结诸家的解释,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原文,对"肾气平均"的内涵进行了深层次揭示,并从生理、病理角度探讨"肾气平均"对人体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与肾中精气盛衰的关系,对于从肾论治相关病证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肾为"作强之官"能出"伎巧"的各种观点,结合历代医家的观点,本于《内经》篇目原文,首先通过分析脾胃为"仓廪"出"五味"以及脾胃、大肠、小肠在水谷运化过程的功能关系,推及肾在参与三焦、膀胱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作用,初释"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的含义;其次结合典籍文献的相关记载就文字形成与发展之初的字形和含义,着重分析了"作强"与"伎巧"的内涵;最后立足于《内经》中有关肾的功能活动描述,阐释了"作强"在实现人体脏腑百骸功能活动正常发挥中的根本地位和"伎巧"在维护形神协调一致和固护一身精神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属胸痹范畴,病为在心,但历代医家确常常从脾胃论治,从李东垣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不难看出"见心之病不治心"的中医脏腑论治的整体观念。同时可看出脾胃论治在冠心病中医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脾胃,如李东垣说:“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病证中常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在治疗疾病时,顾护胃气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脾胃病为临床常见之疾病,不论内伤,还是外感都累及脾胃。脾胃病证候复杂,治法繁多,但遵《内经》及李东垣脾胃学说之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对脾胃病的治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素问·咳论》提出"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高度概括了咳嗽的病因病机.系统梳理了历代医家关于"聚于胃,关于肺"的认识与实践经验,从解剖、经络、五行、气机、津液、气血等方面阐述该理论基础.解剖相邻:肺胃位于膈肌的上下位置,两者仅一膈相邻.经络相通:脾胃经相表里,肺与大肠经互为表里,肺与脾同属太阴经,胃与大肠同属阳明经,同名经络经气相通,相互为用.五行相生:肺属金,脾胃属土,母子相生.气机相协:肺主肃降,胃作为六腑之一,以通为降,以降为和,胃亦喜降,肺胃同降.津液相承:肺的宣降和脾胃的运化正常,才能保证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气血相生:肺主气司呼吸,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概述了应用此理论指导肺系疾病和胃系疾病治疗的现状.无论是肺系病从胃论治,还是胃系病从肺论治,都离不开肺胃,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参考文献46篇.  相似文献   

12.
呃逆是气机上逆引起的膈肌痉挛,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气急声短,不能自制为主症,传统医学认为是"胃气上逆",实际也与肺密切相关.临证医家大多从胃论治,治法以调节脾胃气机升降为主,而往往忽略从肺论治这一思路.笔者通过整理历代宣肺法治呃逆之理论,浅析和总结临床宣肺法治疗呃逆的理论具体方法——益气宣肺、宣肺通腑、宣通肺胃,并附医案一则,以期引起临床医生对宣肺法治疗呃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报》2013,(12):1823-1824
目的:探寻中医湿热病证的源流。方法:从《黄帝内经》始至清代,通过历代医家对于湿热病证的阐述,从致病特点、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黄帝内经》对湿、热致病的特点,湿邪的来源,湿热病证的临证表现,湿热病证的治则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并提出预防湿病的建议。历代医家在《黄帝内经》认识的理论基础上,对湿热病证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结论:对于湿热病证的认识,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历代医家,都丰富了其辨证论治,为后世治疗湿热病证,提供了颇为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出自《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是中医有关时间性病证治疗的原则之一.基于对"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理论的认识,文章从五输穴之输穴的经典理论认识、五输穴之输穴在小儿时间性病证中的脏腑辨证应用及其临床应用探讨应用小儿推拿手法从输穴论治小儿时间性病证,以期为临床治疗小儿时间性病证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与方...  相似文献   

15.
脾胃乃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以滋养人身,金元医家李东垣创立脾胃病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并在其论著《脾胃论》中提出四脏之脾胃病的理论,阐释其他四脏与脾胃的相关性,从而提出从脾胃论治四脏病,为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人以"胃气"为本,历代医家无不重视"胃气",究其理论渊源,主要来自《黄帝内经》。《内经》很重视胃气,全文共出现23次,在五脏六腑之气中排第二。推究"胃气"的内涵,主要包括4个方面:脾胃功能在脉象的反映,胃中的水谷精微,胃主通降的生理特性,胃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同时对"胃气"文献进行归纳分析,阐述了"胃气"在生理、病理、治疗、预后、养生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从出土简帛中"胃"的用法对《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句义提出质疑,又从《素问·水热穴论》原文进行分析,发现经文讲的是肾脏在发生水病(胕肿、风水、大腹、水肿)过程中的病理机制,并无涉及肾胃相关的任何情况。"肾者,胃之关也",即"肾者,谓之关也"。"胃"通"谓"。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内经》中怒之为病所致的多种病证进行了梳理,并对历代医家针对怒致病证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了整理、归纳,在辨脏腑论治方面,提出“从肝论治”是治疗的主要法则,“从心脾论治”为辅,同时应兼顾肺肾,并在怒之为病的不同阶段,根据虚实不同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19.
脾胃气机升降理论是脾胃学说的理论核心,是祖国医学气机升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理脾胃气机不仅可以治疗脾胃病证,而且可以治疗与其有关的多种病证。故历代医家极为重视,且从生理、病理和临床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并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笔者根据文献学习和临床体会,拟作初步整理,期待着同道们的指正。脾胃气机升降理论的形成早在《内经》里对气机升降就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内经》首先从自然现象的“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进而谈到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新安医家吴澄所著《不居集》中虚劳病证相关理论思想,以期更全面地认识虚劳性疾病,从而拓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从虚劳学术源流、辨证论治、组方遣药、临床学术价值等方面,对吴澄有关虚劳病证治疗思想作出研讨。[结果]吴澄结合自己的临证感悟与心得,首创"外感亦可致虚"之论;针对虚劳之治,吴澄创造性地提出"解托法"、"补托法"、"理脾阴法"三大治则,辨证施治;吴澄尽毕生经历研究虚劳,虚劳理论的临床学术价值颇丰,不仅发展病因发病学说、丰富治疗思想,更是充实了养生预防学说。[结论]吴澄《不居集》内容丰富,其对虚劳病证的辨治颇有心得体会,时值今日,其论治思想对临床虚劳性疾病治疗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