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丁念  郑承红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7):933-935, 94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110例老年男性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COPD组,110例肺功能正常老年男性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肺功能、骨质疏松比例、骨密度以及骨折风险的差异,从而分析COPD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影响。结果COPD组骨质疏松、低骨量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 05),COPD组的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COPD组的10年发生主要部位骨质疏松骨折的概率和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 COPD明显增加老年男性患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会降低患者骨密度,增加患者骨折的风险,应采取措施积极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密度与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在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中的检测意义,对比两者对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F)的预测能力。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的OF患者96例和骨质疏松患者107例,分为骨折组和非骨折组。通过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定骨密度,电化学发光检测BTMs:I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I型胶原β-异构化C末端肽(β-CTX)、骨钙素N端分子片段(N-MID),同时测定骨代谢相关指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钙(Ca)、磷(P),t检验对比两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骨密度和BTMs与OF的相关性。结果骨折组的骨密度低于非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INP、β-CTX高于非骨折组,70~90岁患者N-MID低于非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ALP、P、Ca在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腰椎及髋部骨密度、β-CTX与OF具有显著相关性,OR分别为-4. 182、-6. 929和7. 5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PINP、N-MID与OF呈正相关,OR分别为4. 213和2. 5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低骨密度、高β-CTX的骨质疏松老年女性更容易发生OF,β-CTX比骨密度预测OF的能力更强,可适时对高危人群进行相关干预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横向研究探讨绝经后医务人员骨密度与椎体骨折的相互关系。方法从单中心医务人员中,随机抽取216名绝经后女性,通过双能X线吸光测定仪检测其骨密度,运用Genant半定量法评估椎体骨折,分析骨密度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骨折的畸形程度以及EQ-5D评分的关系。结果绝经后医务人员椎体骨密度的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分别占27%、35%、38%;随着骨密度T值的降低,正常组(T≥-1. 0)、骨量减少组(-2. 5T-1. 0)和骨质疏松组(T≤-2. 5)的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率明显升高(P0. 05),分别为28%、42%和53%;椎体骨折组(无论有/无临床症状)的骨密度明显低于无骨折组(P0. 01);椎体骨折畸形程度越重,其骨密度越低(P0. 01),躯体伸展程度、日常活动、疼痛或舒适度的EQ-5D评分亦越低(P0. 05)。结论绝经后医务人员随着骨密度的降低,骨质疏松和椎体骨折的患病率增加,生活质量亦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老年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人群的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探讨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对受试者骨折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84例中老年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受试者资料,记录相关人口统计学数据,检测受试者骨密度和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使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计算个体10年骨折发生的概率。根据FRAX计算结果,将受试者分为骨质疏松骨折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t检验比较二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质疏松比例、股骨颈、髋部和腰椎的骨密度以及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差异; 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了解各临床指标与FRAX骨折概率的相关性;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FRAX骨折风险的因素。结果骨折高风险组的年龄、骨质疏松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低风险组,股骨颈和髋部骨密度以及血清25-羟基维生素D_3[25-Hydroxyvitamin D_3,25(OH) D_3]水平明显低于低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25(OH) D_3水平的中位数和(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20.61(12.19~43.24)和29.97 (11.91~72.70);年龄与两个骨折概率均呈正相关(P0.05),股骨颈和髋部骨密度以及血清25(OH) D_3水平与两个骨折概率均呈负相关(P0.05),其中25(OH) D_3水平与两个骨折概率的相关系数r值均为-0.5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股骨颈骨密度和血清25(OH) D_3是FRAX骨折风险的重要相关因素。结论血清25(OH) D_3可能是预测中老年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人群脆性骨折风险较敏感的骨代谢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138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140名血糖正常老年男性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血糖、骨质疏松患病率、骨密度以及骨折风险的差异,从而分析2型糖尿病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影响。结果糖尿病组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患有骨量减少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的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的10年发生主要部位骨质疏松骨折的概率和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可增加老年男性患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会降低患者骨密度,增加患者骨折的风险,应采取措施积极加强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Medlink公司Osteocore 3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本地区417例绝经后女性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全髋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骨折组各年龄段、各部位的BMD均比非骨折组低( 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股骨近端骨量逐渐丢失,除了45~50组,其余各年龄段骨折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骨折组( P<0.05),骨密度值越低,骨折危险性越大。结论绝经后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呈明显负相关性,应该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40基因rs1883832多态性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代谢标志物和骨密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18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折组)和163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对照组)。采用SNa Pshot法进行SNP分型,化学发光法测定骨代谢标志物PINP和β-CTX水平,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腰椎L2-4和髋部骨密度。分析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有无差异,并分析两组rs1883832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标志物和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结果对照组基因型频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 05)。骨折组和对照组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0. 3%、69. 7%和32. 2%、67. 8%(P0. 05);两组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1. 5%、37. 7%、50. 8%和10. 4%、43. 6%、46. 0%(P0. 05)。骨折组骨转换标志物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各部位骨密度低于对照组;两组AA基因型各部位骨密度均低于AG、GG基因型(P0. 05)。结论未发现CD40基因rs1883832多态性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代谢标志物和骨密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夹心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拟定相关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3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A组(骨折组,16例)和B组(对照组,27例),记录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骨密度、骨水泥是否渗漏等因素,并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及骨水泥是否渗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术前骨密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术前低骨密度值是导致椎体成形术后夹心椎体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而与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水泥是否渗漏等无明显相关性,术后常规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必要时对夹心椎体进行骨水泥预防性强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及不同运动方式干预后骨密度的变化。方法选取血液透析中心2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是否合并骨质疏松分为两组,对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经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危险因素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然后从中选取108例研究对象按年龄、性别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组(B组)、有氧运动组(C组)及抗阻运动组(D组),每组各27例,研究观察24周,分别在干预前及24周末比较4组的骨密度。结果骨质疏松组女性比例、年龄、透析月龄、血磷、甲状旁腺素水平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血红蛋白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性别、年龄、PTH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05)。A组、B组、C组、D组在运动干预前骨密度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干预24周后,与A组相比较,B组、C组、D组骨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D组骨密度在运动24周末较运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PTH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有氧联合抗阻运动改善骨密度方面效果更理想,而抗阻运动优于有氧运动;坚持长久持续的康复运动更能有效地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骨质疏松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和自我效能理论教育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骨质疏松筛查确诊骨质疏松症的老年男性患者52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进行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指导,随访1年考察两组患者的健康信念量表评分、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健康调查量表评分、骨密度变化。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有26和25例患者完成随访。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健康信念量表和自我效能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组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骨密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干预组无骨折发生,对照组发生1例(3. 85%)。结论 健康信念模式和自我效能理论教育可以提高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骨折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患者发生低骨量、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完善了骨密度检查的PBC患者128例,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分为3组,骨量正常组28例,低骨量组58例,骨质疏松组42例,分析PBC患者发生低骨量、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PBC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3组患者中,年龄、PBC病史、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治疗疗程、UDCA治疗应答情况、长期使用利尿剂、肝硬化、腹水、肌少症、高脂血症,以及胆汁酸、DB 、IgA、IL-6水平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龄、合并腹水、肌少症、高脂血症是PBC患者发生低骨量、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BC患者低骨量、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高龄、腹水、肌少症、高脂血症是PBC患者发生低骨量、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不同学科骨质疏松症患者住院的一般情况、药物治疗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分析,为临床骨质疏松症的诊疗和管理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我院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共1 667例,按收治例数多少排名前5位的科室分为5组,1、3、5组为内科组,2、4组为外科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药物治疗、入出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差值的变化。结果不同科室收治的患者女性均高于男性,骨科组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均高于内科组(P0.05),提示随年龄增长,并发骨折人数增多,年龄与骨折的发生呈正比例关系。以骨质疏松原发病就诊率低,仅为8.0%,一般与多种疾病共存时发现。骨科组药物治疗率低,内科组使用率高,各组间有差异(P0.05),但按照指南规范仍尚未达到标准。各组出入院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差值的比较,其改变与所在科室、是否手术存在相关性(P0.001)。结论骨质疏松原发病就诊率低,一般与多种疾病共存时发现,治疗欠规范,各科室治疗重点及方法不同。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长。各科医生对于基础药物治疗方面均重视不够,加强外科医生对原发病的干预显得更为重要,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需多学科合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Ⅱ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Ⅱ,COL2)表达水平与骨质疏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关节老年病区行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60例患者,按照双能X线骨密度(DXA)检测分为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和严重骨质疏松4组,每组15例,分别于术中取患者股外侧肌肉组织行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COL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并综合分析COL2表达水平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 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骨量正常组COL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骨量较少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组COL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骨质疏松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COL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严重骨质疏松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L2表达水平与骨质疏松呈负相关,COL2可能是预防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信教育在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住院教育,教育内容包括骨质疏松症一般知识、饮食、运动、日照、药物服用方法、防跌倒。对照组出院后将住院教育内容打印发给患者,观察组住院时建立微信群,出院后通过微信进行互动实施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分别在出院时、出院后12个月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知识、疼痛评分、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后较对照组在骨质疏松知识、疼痛评分、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教育应用于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延续护理,可提高患者对骨质疏松症的知识水平,降低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确保了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出院后健康教育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15.
王艳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9):138-141
目的 探讨口腔卫生宣教联合家庭干预护理应用于正畸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 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正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口腔卫生宣教联合家庭干预护理,比较两组牙周指标、口腔功能、龈炎 牙及龋牙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正畸后1个月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龈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附 着丧失、牙周袋深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畸后1年固定功能、语言功 能、咀嚼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畸后6个月龋牙发生率低于对 照组,正畸后1年龈炎牙、龋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予以正畸患者 口腔卫生宣教和家庭干预护理,有助于改善牙周指标,提高患者口腔功能,预防龈炎牙、龋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广场舞运动联合补充利塞膦酸钠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 168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广场舞锻炼联合补充利塞膦酸钠治疗,对照组单纯予以补充利塞膦酸钠治疗。实验前及实验干预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检测两组受试者腰椎L1-4、股骨颈部及Ward区骨密度、VAS疼痛评分、骨代谢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以治疗组骨痛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腰椎L1-4、股骨颈部及Ward区骨密度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及12月,两组血清OC及NTX I较治疗前比较改善明显(P0.05),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OC及NTX I水平改变更为明显(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广场舞运动结合补充利塞膦酸钠可以有效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骨代谢标志物在乳腺癌骨质疏松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182例乳腺癌骨质疏松患者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本研究对象的骨代谢标志物BALP以及uNTx水平进行检测,统计并对比治疗前后乳腺癌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乳腺癌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的因素。结果乳腺癌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标志物BALP以及uNTx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水平(P0.05),治疗后两者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骨代谢标志物BALP以及uNTx水平与患者骨转移数目呈正相关(P0.05),与骨痛程度无明显联系(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骨代谢标记物和骨转移数目是影响患者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与骨质疏松有着密切联系,可作为乳腺癌骨质疏松的理想诊断指标,且该指标相对于影像学检查反应敏感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99Tc-MDP治疗甲亢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 将89例甲亢继发骨质疏松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联合治疗组(A组 42例)和对照组(B组 47例),两组均采用131I治疗甲亢,联合治疗组采用常规口服钙剂加活性维生素D3治疗,同时加用99Tc-MDP注射治疗,10d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每疗程之间间隔3~4w; 对照组常规口服钙剂加维生素D3治疗。分别观察 2 组治疗前及治疗后 3、6、12 个月骨密度( BMD) 、血清骨钙素( BGP) 、骨碱性磷酸酶( B-ALP) 以及甲状腺功能各项指标( FT3、FT4、TSH) 的变化。结果 (1)131I治疗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BGP、B-ALP开始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治疗组BMD值在治疗后 12 个月较治疗前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3)治疗3、6、12个月后两组间甲状腺功能指标变化无差异(P>0.05);(4)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76.6%,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99Tc-MDP与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3联用,对甲亢继发骨质疏松症有较好疗效,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及考察采用慢性病管理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我院风湿科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与观察组76例。对照组予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基础上予慢性病管理。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以及1年后复查骨密度情况。采用满意度调查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慢性病管理质量及疼痛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骨质疏松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干预后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1年后复查骨密度,对照组骨质疏松患者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慢性病管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慢性病管理模式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患者后,能有效减少关节疼痛,改善骨质疏松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各项指标值,提高了患者的整体生命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