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CR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72例新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5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石蜡标本中CXC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XCR4 mRNA及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56/72)、76.6%(95/124),而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均无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XCR4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成正相关关系(r=0.714,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CXCR4的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但与肿瘤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且CXCR4蛋白阳性表达纽的预后显著差于CXCR4蛋白阳性表达组(P〈0.05)。结论:CXCR4阳性表达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较高侵袭转移潜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CXCR4可作为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2.
张涛  李焱  高辉  魏东  程朋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2):2401-2403
目的:探讨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首先选择56例结肠癌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OX-2和VEGF—C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对两者之问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其次以COX-2诱导剂PMA及特异抑制剂塞来昔布作为干预因素,检测单独PMA孵育和PMA+塞来昔布联合孵育后,结肠癌细胞HCTll6中VEGF—C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COX-2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8.6%,VEGF—C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9%。COX-2阳性的结肠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率高于COX-2阴性组中VEGF—C阳性率(P〈0.05),而且COX-2表达与VEGF—C表达呈正相关。结肠癌细胞HCT116中当使用COX-2表达诱导剂PMA后,VEGF—C的表达也相应升高;而加入COX-2的特异抑制剂后,该效应也相应被削弱。结论:COX-2可通过诱导结肠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促进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
VEGF-C、COX-2在细支气管肺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BAC)中VEGF.C、COX-2蛋白表达及意义。方法BAC60例为实验组,肺腺癌伴BAC20例和肺腺癌22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VEGF—C、COX-2蛋白在3种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VEGF.C在BAC、肺腺癌伴BAC和肺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66.7%、90.0%和95.5%,各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在BAC非黏液型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黏液型(P〈0.05),伴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VEGF—C表达与性别、年龄、肿块部位、大小及TNM分期均无关联(P〉0.05)。COX-2在BAC、肺腺癌伴BAC和肺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63.3%、75.0%和77.3%,各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BAC伴淋巴结转移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肿块直径≥3cm组阳性率明显高于肿块直径〈3cm组(P〈0.05),COX-2表达与性别、年龄、肿块部位、病理类型及TNM分期均无关(P〉0.05)。VEGF-C与COX-2表达呈正相关(r=0.269,P〈0.05)。结论VEGF—C联合COX-2检测可用于BAC侵袭、转移特性的评估及预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环氧合酶乞(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食管癌患者组织和20例正常食管黏膜标本中COX-2和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60例食管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68.3%,VEGF为76.7%;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和VEGF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526,P〈0.0001)。VEGF表达与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OX-2和VEGF表达与食管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OX-2蛋白和VEGF蛋白在食管鳞癌中均呈高表达,二者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VEGF与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l,HMGBl)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发生、发展及转移等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01—18—2012-11-23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50例临床确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病理蜡块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HMGBl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MGBl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甲状腺癌组织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HMGBl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0%(37/50)和15.0%(3/20),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MGBl蛋白阳性表达与年龄(x2=0.049,P=0.825)、性别(x20.002,P=0.486)、肿瘤大小(x2=0.485,P=0.968)及TNM分期(x2=1.006,P=0.316)均无关;与包膜浸润(x2=4.299,p--0.038)和淋巴结转移(x2=5.889,P=0.015)密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包膜浸润危险度(OR)最大。结论:HMGBl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高表达,预示着HMGBl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旁组织标本中MMP-9、CXCR7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癌旁甲状腺组织中,MMP-9阳性表达率为11.0%(18/164),CXCR7表达阴性。在癌组织中,MMP-9及CXCR7高水平阳性表达于癌细胞胞浆。MMP-9和CXCR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7%和65.2%,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表达差异显著(P〈0.05)。MMP-9、CXCR7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MP-9和CX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34,P〈0.05)。结论:MMP-9和CXCR7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Zhang HZ  Hua P  Li HG  Lü ZQ  Zeng YJ  Liu JG  Zeng H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12):734-73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环氧合酶-2(COX-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7例NSCLC组织中VEGF—C和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肿瘤淋巴管密度(LVD)、肿瘤大小、肿瘤组织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复发和术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77例NSCLC组织中,有45例VEGF—C蛋白表达呈阳性,阳性率为58.4%;有29例COX-2蛋白表达呈阳性,阳性率为37、7%。VEGF—C蛋白的表达与NSCLC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LVD和肿瘤大小呈正相关(P〈0.01),与患者术后生存期呈负相关(P〈0.01)。COX-2蛋白的表达与NSCLC的LVD呈正相关(P〈0.01),与患者术后生存期呈负相关(P〈0.05)。结论VEGF—C和COX-2蛋白的表达与肺癌的生物学行为具有相关性,尤其是VEGF—C蛋白,其高表达提示肺癌患者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VEGF-C和VEGFR-3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在结肠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取55例人结肠癌组织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VEGF—C和VEGFR-3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检测结肠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结果:55例结肠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61.8%,明显高于癌周正常组织内的表达(P〈0.05);结肠癌组织中VEGFR-3表达的阳性率为69.1%,明显高于癌周正常组织(P〈0.01)。经计数淋巴管数量,癌组织中的LMVD明显高于癌周正常组织(P〈0.01),并且LMVD与VEGF—C的表达显著相关(P〈0.01)。结论:VEGF—C通过与VEGFR-3的结合促进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使癌组织中LMVD增高.对肿瘤细胞发生淋巴道转夥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芮文斌  徐达  祝宇  吴瑜璇  张俊 《肿瘤》2007,27(6):469-472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ncer,CC—RCC)和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ncer,PRCC)中的表达和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0例透明细胞癌及10例正常肾组织中HIF—1α,VEGF的表达,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HIF—1α在乳头状肾细胞癌、透明细胞癌及正常肾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46%、85%、0,提示其表达在乳头状肾细胞癌组、透明细胞癌组与正常肾组织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乳头状肾细胞癌、透明细胞癌及正常肾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2%、90%、10%,乳头状肾细胞癌组与透明细胞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与正常肾组织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与VEGF的表达在乳头状肾细胞癌组中无相关性.在肾透明细胞癌组中呈正相关(r=0.79,P〈0.001)。结论:在乳头状肾细胞癌组中HIF—1α低表达,VEGF高表达,但HIF—1α与VEGF的表达无相关性,提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肿瘤血管生成与透明细胞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CL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旁组织及33例良性甲状腺疾病组织标本中CXCL12的表达。结果:在癌旁甲状腺组织中,CXCL12表达阴性。在癌组织中,CXCL12高水平阳性表达于癌细胞胞浆,阳性表达率为69.6%。在良性甲状腺疾病中CXCL12阳性表达率为12.1%。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良性甲状腺疾病组织中表达差异显著(P〈0.05)。CXCL12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CXCL12可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RET和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RET和VEGF-C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RET蛋白和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RET和VEGF-C的蛋白表达率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RET和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RET和VEGF-C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RET和VEGF-C与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显著差异(P<0.05)。RET和VEGF-C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RET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其有可能通过调节VEGF-C的表达来促进淋巴结的转移。RET和VEGF-C可作为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二型环氧化物酶(COX-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膀胱癌病理分级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OX-2、VEGF在6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13例膀胱正常粘膜中的表达,分析它们的表达情况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及是否浸润的关系、以及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COX-2与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均表达,COX-2的表达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的上升而呈上升趋势(P〈0.05),且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结论:COX-2与VEGF在膀胱癌中均高表达,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望为膀胱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17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和两者的相关性,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17例乳腺癌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特征和癌组织蜡块,构建乳腺癌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OX-2和VEGF—C的表达。结果:117例乳腺癌组织中COX-2、VEGF—C表达分别为55.8%、58.1%,且二者呈正相关(r=0.356,P〈0.001)。COX-2和VEGF—C的表达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有否复发呈正相关,与肿块大小,PR,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无关。COX-2的表达还与ER、Her-2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OX-2和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且两者呈正相关,检测两者对评估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D2—4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结直肠癌及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VEGF—C和D2—40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中VEGF—C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VEGF—C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直肠癌瘤周淋巴管密度(LDV-pt)显著高于瘤内淋巴管密度(LDV—it)和正常组织淋巴管密度(P〈0.05)。瘤周淋巴管密度与VEGF—C表达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瘤内淋巴管密度与VEGF—C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VEGF—C可能在结直肠癌淋巴道转移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结直肠癌瘤周淋巴管密度和VEGF—C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5.
段笃文  周静  胡平 《陕西肿瘤医学》2008,(12):2075-2077
目的:检测甲状腺癌中ER、PR及C—erbB-2,r63的表达并探讨它们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87例甲状腺癌、20例腺瘤、20例瘤旁甲状腺组织进行ER、PR、C—erbB-2、p53的检测。结果:甲状腺癌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4%和63.2%,均与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有关,但与年龄,性别无关。无淋巴结转移组的甲状腺癌ER、PR阳性率为75.4%和70.5%,显著高于有转移组的53.8%和46.2%(P〈0.05)。C—erbB-2表达随癌组织分化程度增高而增高,p53表达随癌组织分化程度增高而减少,与C—erbB-2间呈负相关。在淋巴结转移组中C—erbB-2阳性率增高明显(P〈0.01)。结论:ER,PR,C—erbB-2,p53可作为甲状腺癌分化及恶性程度的评价指标,并且能反映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检测Fascin蛋白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良性病变及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该蛋白对甲状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2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4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20例取自甲状腺良性病变旁的正常甲状腺组织中Fascin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分析Fascin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Fasci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率(71.67%)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病变组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组,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的甲状腺组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较,Fasci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均为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中,Fasc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91.3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9.4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scin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为甲状腺病变的良、恶性诊断,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其预后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水平和肿瘤血管形成在肝细胞癌(HCC)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利用血清学指标检测56例HCC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采用快速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癌中VEGF、COX-2的蛋白表达,抗CD105单克隆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根据CD105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BV感染组中VEGF、COX-2蛋白以及MVD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非HBV感染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VEGF和COX-2表达呈正相关(r=0.429,P〈0.05)。结论:HBV可能通过上调VEGF、COX-2等血管形成因子上调表达,共同促进了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促进H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OX-2和MMP-9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乳腺癌组织COX-2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76.9%(40/52),MMP-9阳性表达率为82.7%(43/52),COX-2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雌孕激素受体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MMP-9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雌孕激素受体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MMP-9蛋白的表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48,P〈0.01)。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MMP-9蛋白高表达,且两者具相关性。COX-2蛋白可通过诱导MMP-9蛋白如殳达匕调,增加孚嘣塘细胞的侵袭力,促进乳腺癌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PTEN和P—AKT,P—ERK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PTEN和P—AKT,P—ER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的阳性率(58.46%)明显低于相应正常组织(100%)(P〈0.01),其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P—AKT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的阳性率(67.69%)明显高于相应正常组织(26.15%)(P〈0.01),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与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无关(P〉0.05)。P—ERK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的阳性率(86.15%)明显高于相应正常组织(16.92%)(P〈0.01),其表达水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与分化程度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PTEN和P—AKT、PTEN和P—ERK蛋白表达之间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PTEN的低表达或失表达,可能与P—AKT、P—ERK的异常激活有一定联系,从而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