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通过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方法探讨颈椎病慢性颈肩痛患者脑网络内功能连接改变。材料与方法搜集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30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无脊髓压迫)(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以及社会招募30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采集其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并利用ICA方法提取出静息态脑网络,通过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脑区并与临床资料做相关分析。结果 CSM与HC组相比,双侧枕上回功能连接增强,左侧扣带回中部、左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小脑2区功能连接减低。CDH与HC组相比,右内侧额上回功能连接增强,左侧扣带回中部、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减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DH组左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值与视觉模拟评分存在负相关(r=-0.535,P=0.002);CSM组左侧枕上回功能连接值与贝克焦虑问卷评分存在负相关(r=-0.448,P=0.048)。结论颈椎病慢性颈肩痛患者在默认网络、左侧额顶网络、感觉运动网络、视觉网络、小脑网络内存在功能连接的异常,多网络改变与疼痛感受、情绪感知、运动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观察缺血性脑卒中脑功能连接(FC)的特点,并探讨针刺治疗在脑卒中功能恢复中可能存在的重塑机制。方法:纳入脑卒中伴右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21例(脑卒中组)和健康受试者18例(健康对照组)。采集脑卒中组治疗前后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及所有受试者的rs-fMRI数据,选取双侧初级运动皮质(M1)为种子点,比较脑卒中组和对照组双侧M1区与全脑的FC差异,并将差异脑区FC值与FMA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在针刺治疗后FMA评分明显提高(t=-8.595,P<0.001)。脑卒中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左侧M1区FC减弱的脑区主要有右侧中央前回、右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后回等,但Cerebelum_6_区FC增强。右侧M1区FC减弱的脑区主要有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顶下缘角回等,但Cerebelum_Crus2_R区FC增强。脑卒中组针刺治疗前后比较,左侧M1区FC增强的脑区有右侧中央前回、右侧额中回,FC减弱的脑区有左侧颞中回、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右侧M1区FC增强的脑区有右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右侧颞中回。脑卒中组针刺后右侧中央前回的FC值与治疗后FMA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523,P=0.015)。结论:针刺可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针灸后双侧M1区与右侧中央前回和额中回的FC显著增强,这可能是针刺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重塑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右脑功能网络在左侧脑损伤卒中后失语(PSA)的效应特点。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招募左脑半球损伤PSA患者12例(患者组)和匹配的健康成年人12例(对照组),以双流语言模型为参照,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观察右脑功能网络特征。结果2例患者脱落。与对照组相比,在语言背侧通路中,患者组缘上回至额中回、三角部额下回功能连接增强,中央后回至岛盖部额下回功能连接降低;在语言腹侧通路中,角回至眶部额下回功能连接增强;在腹、背侧双通路模型中,语言功能皮质至皮质下核团功能连接增强,额、颞叶和边缘系统功能连接减弱。三角部额下回至豆状壳核功能连接增强与复述能力呈负相关(r=-0.720,P<0.05),岛盖部额下回至尾状核功能连接增强与说和复述能力呈负相关关系(r<-0.696,P<0.05)。患者组右脑语言关键脑区局部网络指标和全局指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t|>2.143,P<0.05)。结论PSA患者右脑功能网络在脑卒中后发生功能重组,语言关键皮质与皮质下核团功能连接增强可能是右脑代偿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独立成分分析和功能网络连通性分析方法,对比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者大脑的感觉运动网络与其他网络间连通性差异,及感觉运动网络内各亚区间连通性的差异.材料与方法 纳入2019年1~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0例和同期招募的健康对照者30名.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和结构像磁共振数据,使用Restplus软件包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并使用GIFT软件包将2组受试者的大脑划分为53个独立成分,归为7个脑网络,计算各网络之间的连接强度,统计分析两组间各网络成分的连通性差异.将2组受试者大脑感觉运动网络划分18个独立成分,归为6个亚区,计算各亚区间的连接强度,统计分析两组间各亚区间连通性差异.并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成分间的连接强度与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Ⅲ)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组感觉运动网络与高级视觉网络、注意网络间的连通性减少.在感觉运动网络内部,帕金森病患者的左侧中央前/后回与右侧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间的连通性均减少,但左侧中央前回与左侧中央后回的连通性增加.中央旁小叶与左侧中央前/后回的连接强度与UPDRS-Ⅲ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 与健康者相比,帕金森病患者无论是感觉运动网络与其他脑功能网络间的连通性,还是感觉运动网络内的连通性都存在差异,且大部分呈连接强度减弱趋势,提示脑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导致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如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拟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皮质下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有关脑区功能连接状况。方法:对24例病灶位于左侧运动通路的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4例正常对照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以病变侧(左侧)顶下小叶为种子点,计算它与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利用双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静息态功能连接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脑卒中组的运动想象相关脑区之间功能连接发生显著变化。脑卒中组病变侧顶下小叶与病变对侧脑功能连接显著下降,涉及的脑区(顶下小叶、辅助运动皮质、运动前区、额下回岛盖部和枕中回)多于病变同侧(辅助运动皮质和运动前区);顶下小叶与病变同侧的额下回岛盖部和双侧小脑外侧部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加。结论:静息态磁共振成像功能连接分析成功显示皮质下脑卒中导致运动想象相关脑区功能连接受损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研究慢性期左侧皮层下脑卒中后轻中度手功能障碍(部分偏瘫手)患者运动功能网络的重组模式。 方法:招募32例脑卒中后部分偏瘫手患者和40例匹配的健康老年对照。采集两组受试者的静息态fMRI数据,并采用Fugl-Meyer腕手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患者的手功能障碍程度。采用RESTplus软件分析双侧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与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组间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患者的FC模式与手功能评分之间的关系。 结果:与健康老年对照相比,部分偏瘫手患者的患侧M1区与健侧感觉运动区、患侧海马和患侧颞中回的FC减弱,并且健侧M1区与患侧中央后回、健侧顶下小叶、患侧颞上回和患侧脑岛的FC也减弱。相关性分析发现,部分偏瘫手患者的健侧M1区与辅助运动区的FC强度与手功能评分正相关(r=0.67, P<0.001)。 结论:慢性期左侧皮层下脑卒中后部分偏瘫手患者的运动功能网络发生了广泛的失连接重组,其中,健侧M1区与辅助运动区之间增强的FC可能是提示良好手功能结局的神经影像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颞叶癫痫患者静息态磁共振(rest-f MRI)功能连接及其与记忆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其脑功能连接的异常及其对记忆障碍诊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颞叶癫痫患者(癫痫组)和与之相匹配的16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和记忆功能测评,比较2组间的脑区差异,分析与记忆功能相关的脑区。结果:癫痫组与对照组比较,海马与全脑功能连接增高的脑区有:左侧旁中央小叶、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前运动皮质和辅助运动区、左侧内侧额叶等;减低的脑区有:右侧小脑、左侧颞上回等。癫痫组海马与全脑功能连接与记忆商呈正相关的脑区有:双侧前扣带回、双侧楔前叶/后扣带回等;呈负相关的脑区有:左侧额下回、左侧中央后回等。结论:左侧旁中央小叶、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前运动皮质和辅助运动区、左侧内侧额叶等脑区可能构成颞叶癫痫患者的癫痫网络,在癫痫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右侧小脑、左侧颞上回等脑区的功能异常可能与颞叶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损伤有关。双侧前扣带回、双侧楔前叶/后扣带回、左侧额下回、左侧中央后回等脑区与海马之间的功能连接与记忆相关,其对记忆功能具有潜在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观察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功能连接模式的特征。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10例,脑卒中后非失语症患者10例为非失语症对照组,健康中老年人21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f NIRS采集8min的静息态数据,并选择与语言相关的关键脑区,包括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Broca区、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STG)、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MTG)、Wernicke区、角回、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作为感兴趣区,分别与全脑做相关分析,获得各组的脑功能连接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完全性失语症组全脑语言网络功能连通性和连接比下降,其中连接比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在左侧DLPFC-右侧SMA、左侧DLPFC-右侧Wernicke、左侧MTG-右侧MTG、左侧SMA-右侧Wernicke、左侧DLPFC-左侧SMA、右侧DLPFC-左侧SMA、左侧SMA-右侧SMA间的功能连接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较于非失语症组,完全性失语症组表现出左侧MTG-左侧角回间功能连接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全脑语言网络的功能连通性与连接比以及关键语言区之间的功能连接模式存在异常,相关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可能是引起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减弱的原因之一。其中左侧MTG-左侧角回间的功能连接可能为关键功能连接,左侧MTG和角回有望成为针对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的新的神经调控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多变量模式分析(MVPA)观察慢性颈肩痛(CNSP)患者静息态下全脑功能连接改变。方法 对27例CNSP患者(CNSP组)及15名健康受试者(对照组)采集头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对CNSP组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偏相关法基于rs-fMRI构建脑网络,以MVPA法对CNSP及健康受试者进行分类,定位组间存在差异的功能连接,分析CNSP组上述功能连接强度与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以MVPA法区分CNSP进行分类的准确率为90.48%。组间脑功能连接强度存在差异脑区涉及默认网络、额顶网络、边缘网络及感觉运动网络等。CNSP患者右侧眶部额下回-左侧缘上回功能连接强度与VAS评分呈负相关(r=-0.496,P=0.009),左侧眶部额中回-左侧角回、左侧枕中回-左侧枕上回功能连接强度与VAS均呈正相关(r=0.398、0.461,P=0.039、0.015)。结论 CNSP患者脑网络内与疼痛感受及情绪异常相关的眶部额下回、眶部额中回、角回、枕中回及枕上回等多个脑区存在功能连接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健康人及脑梗死后左侧偏瘫患者执行左侧上肢运动及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后的激活区分布特点,初步探讨脑梗死后痉挛期脑功能重塑的特点及针刺阳陵泉对其影响的机制。方法:观察8例健康人及5例脑梗死后左侧偏瘫患者。试验1:分别对正常组及偏瘫组进行左侧上肢运动。试验2:分别对正常组及偏瘫组针刺左侧阳陵泉穴。两个试验均采用组块设计模式,运用BOLD-f MRI技术及Brain Voyager软件分析方法显示激活情况。结果:正常组执行运动任务出现右侧初级感觉运动皮质及双侧小脑的明显激活;正常组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出现左侧小脑、两侧中央后回和顶下小叶的激活;偏瘫组执行运动任务,双侧大脑皮质均有明显激活,包括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质(SM1)、运动前区(PMC)和次级运动区(PPC)、双侧丘脑、小脑蚓部、双侧小脑、右侧岛叶、壳核,以及健侧苍白球;偏瘫组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出现中脑、左侧大脑皮质的运动前区和次级运动区的激活。结论:脑梗死后痉挛期脑功能重塑的机制在于通过功能区的转移和次级功能区的功能代偿,而针刺阳陵泉穴主要作用于锥体外系,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的释放,缓解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