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对多层螺旋C T血管成像对早期鉴别腹部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1月—2019年8月所收治的53例腹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 T平扫与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台后进行V R、M I P与M P R图像重建,由两名以上主治医师对重建图像进行观察后判断肿瘤供血动脉来源,并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准。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检查符合率为90.57%;53例患者中共50例显示肿瘤供血动脉,3例未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发现95支血管,16例侧支供血,9例动静脉分流。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早期鉴别腹部肿瘤供血动脉来源具较高临床价值,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一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肝细胞癌患者均进行肝脏3期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7s.60s.90s。结果52例肝细胞癌中,发现18例合并肝动脉一门静脉瘘,占34.6%(18/52),其中中央型6例,周围型12例。中央型6例均发现门静脉主干和(或)1级分支内癌栓形成,周围型12例中,8例CT血管成像表现为门静脉2级以下分支连续性中断,呈截断征,4例CT血管成像表现为门静脉分支与肝动脉分支伴行,呈双轨征。本组病例中,肝动脉一门静脉瘘的检出率为34.6%,与文献报道相比偏低。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一门静脉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血管成像能清楚的显示分流的门静脉及其分支,供血动脉与肝动脉之间的关系,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胃癌诊断及血管造影在肿瘤血供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确诊为胃癌35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图像,分析胃癌的CT征象及CT血管造影对胃癌供血的显示,与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经CT诊断胃癌中显示胃壁厚度、胃壁外软组织肿块大小与术后大体测量数值差异显著(P<0.05);显示胃壁溃疡与术后大体观察的差别较大;病理诊断为低分化腺癌的胃壁厚度、胃壁外软组织肿块大小、胃壁溃疡、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与中分化腺癌的差异显著(P<0.05)。血管造影胃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患者共计35例,显示率均达100%;胃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分别显示34例、35例,显示率分别为97.14%、100%;胃短动脉、胃后动脉、胃右动脉及胃网膜左动脉分别显示20例、23例、34例、33例,显示率分别为57.14%、65.71%、97.14%、94.29%。结论 64层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及肿瘤血供显示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选取2011年5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对比观察。结果利用64层螺旋CT扫描,其中,门静脉癌栓24例、肝动脉血管变异31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5例,且64层螺旋CT扫描显示结果和血管造影结果一致。64层螺旋CT对介入治疗肝癌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数字化血管造影诊断。将数字化血管造影结果视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结果数字化血管造影检出19例肝动脉-门静脉瘘,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检出16例肝动脉-门静脉瘘(中央型9例、周围型7例)。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检测肝细胞癌患者肝动脉-门静脉瘘的灵敏度为84.21%,特异度为41.94%,漏诊率为15.79%,误诊率为58.06%。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诊断中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93例临床诊断或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头颈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23例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后5~10 d内行(DSA)检查。采用双盲法对所有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DSA为"金标准",对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DSA发现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各段狭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双侧椎动脉不同性质的斑块在椎动脉各段的分布进行多组频数分布的X~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46条椎动脉既行CTA检查又行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和统计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774,P0.05),同时采用Kappa检验评价CTA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Kappa=0.803,P=0.000,P0.05,Kappa0.75),CTA对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度81.6%,特异度97.0%,准确度94.2%,阳性预测值86.1%,阴性预测值95.9%。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周围组织的变化情况,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多层螺旋双期CT血管造影表现及后处理技术.方法所有42例于MX8000 4层螺旋CT机上进行增强扫描,有效层厚3.2 mm,重建间隔1.6 mm,对比剂用量1.5 ml/kg体重,注射速率3 ml/s,延迟时间分别为25 s、50~55 s.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处理.结果动脉期显示肿瘤染色者18例,肿瘤血管23例.12例进行了DSA检查,MSCT所显示的肿瘤染色、肿瘤血管及供血动脉的来源与分布与DSA检查一致.门静脉期,检出门静脉瘤栓12例,门静脉闭塞14例,动-静脉分流8例.MIP、MPR及VR有利于检出肝癌的肿瘤染色、肿瘤血管、供血动脉、门静脉闭塞及动-静脉分流.结论 MSCT肝脏双期血管造影可以提供有关肝癌本身、供血动脉及门静脉改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三期动态增强CT表现,通过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估肿瘤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另外也通过ROI分析定量评价肝左叶和右叶背景强化情况.结果:定性分析发现40%(10/25)的肝细胞癌表现为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而64%(16/25)的肿瘤表现为门脉期快速洗脱,另外40%(10/25)的肝细胞癌表现为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和门脉期快速洗脱.定量分析提示动脉期血管强化肝细胞癌从强化前到动脉期的绝对增强值为49.1 ±17.1HU,而动脉期无血管强化肿瘤为23.8±16.6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期血管强化肝细胞癌的肝实质背景在动脉期的绝对增强值为13.79±7.9HU,而动脉期无血管强化肿瘤的肝实质背景为36.6±30.6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很大一部分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缺乏特征性的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可能是背景肝实质动脉血供继发性代偿增加所致,这是应用影像学标准诊断肝细胞癌的一个潜在陷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腹部肿瘤中对血管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腹部肿瘤的64层螺旋CT图像及CTA,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重建方法为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结果 89例中恶性肿瘤69例,54例显示增粗迂曲的肿瘤供血动脉共63条,血管受侵26条;良性肿瘤20例,有14例显示供血动脉。89例肿瘤中68例显示肿瘤内部粗细不均、走行杂乱的肿瘤血管,34例显示肿瘤周围血管受压推移。结论 64层螺旋CTA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及肿瘤对邻近血管的侵犯和推挤程度,对肿瘤的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70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技术,分析三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门静脉系统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HTVPC)显示情况。结果肝动脉期CT血管造影术(CTA)对二级肝动脉、三级分支以下肝动脉、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的显示率分别约90%、69%、90%、69%。MIP与VRT对二级肝动脉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以下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的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MIP显示率为高。门静脉期CTA可显示正常肝内门静脉5~6级分支。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发生率约13.9%,门静脉癌栓发生率约58%,以MIP显示最佳。结论16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是了解肝动脉、门静脉系统状况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以MIP及VRT价值较大,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在肾区巨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肾区巨大肿瘤患者术前CTA资料。利用血管三维重建技术,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来源、数目及变异血管情况,肿瘤病变对邻近肾内动脉分支的影响及肾动脉有无变异等。结果 30例患者CTA资料均可清晰显示腹主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等血管的解剖结构,其中可见肿瘤血管26例(86.7%),变异性血管13例(43.3%),侧支血供9例(30.0%),肿瘤染色14例(46.7%),动静脉瘘7例。21例(70%)显示4个左肾段动脉,9例(30%)显示5个左肾段动脉;17例(56.7%)显示4个右肾段动脉,12例(40%)显示5个右肾段动脉。结论 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可多方位立体观察肾区肿瘤血管解剖结构及变异,并清晰显示病变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36例AVM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对扫描图像分别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再现。结果36例AVM均显示大小不等的畸形血管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共发现供血动脉59支,引流静脉53支,其中单支动脉供血15例(41.7%),多支动脉供血21例(58.3%)。引流静脉汇入上、下矢状窦14例(38.9%),上矢状窦10例(27.8%),下矢状窦6例(16.6%),上矢状窦和直窦3例(8.3%),上矢状窦和横窦1例(2.8%),下矢状窦和横窦1例(2.8%),下矢状窦和岩上窦1例(2.8%)。11例合并脑出血(30.6%),5例(13.9%)有出血后脑软化,3例(8.3%)合并供血动脉瘤或血管巢内血管瘤样扩张。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巢和引流静脉,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16排螺旋CT在跟骨粉碎性骨折临床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2020年3月1日我院154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均经术中所见证实,术前行X线片、16排螺旋CT与64排螺旋CT检查,比较3种方式诊断准确性;术后予以16排螺旋CT检查,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以及Gissane角。结果手术发现跟骨粉碎性骨折154例(174足),16排螺旋CT诊断准确性91.38%,64排螺旋CT诊断准确性92.53%,16排螺旋CT与64排螺旋CT诊断准确性高于X线片82.18%(P < 0.05),16排螺旋CT与64排螺旋CT诊断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较术前升高(P < 0.05)。结论与X线片相比,16排螺旋CT可有效提高跟骨粉碎性骨折临床诊断准确性,并且能为术后骨折恢复评估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膝关节创伤患者在行X射线检查后进一步选择64层螺旋CT检查时,根据伤情及重建需要选择何种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上存在一定分歧。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膝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的普通X射线片及64排螺旋CT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容积显示和表面遮盖显示等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骨窗及软组织窗图像,由2名以上有经验的放射科和骨科医生对图像进行双盲分析并与临床及图像重建结果对照。结果与结论:在7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中,共计92处骨折。普通X射线片诊断68例82处骨折,1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检出率约为89%;经64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后确诊79例共92处骨折,检出率100%。证实,和X射线检查相比,64层螺旋CT及多种图像重建是膝关节创伤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能进一步明确有无膝关节周围隐匿性骨折、微骨折及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等。  相似文献   

15.
64层螺旋CT在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桥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心、胸部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冠状、矢状MPR、曲面重建(CPR)以及VR、MIP重建。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所有图像进行观察,对桥血管狭窄进行诊断,并评价其狭窄程度。8例CT诊断桥血管重度狭窄(管腔狭窄>75%)或闭塞的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1例患者均可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并能清晰地显示其斑块和管腔的狭窄。21例患者经螺旋CT心、胸部血管造影检查,可清晰显示52条桥血管,其中13条桥血管出现再狭窄(10条为大隐静脉桥血管,3条为乳内动脉桥血管),狭窄部位均位于桥血管吻合口处;重度狭窄7条,闭塞1条,此8条桥血管均与选择性血管的结果相吻合,CT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重度狭窄的准确性为100%。结论64层螺旋CT心、胸血管造影检查不但能显示冠状动脉桥血管,而且能清晰地显示原始的冠状动脉及冠状动脉与桥血管的吻合口,是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的一种有效的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进展期胃癌的诊断、分期及可切除性及根治范围判定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5例临床确诊为胃癌的住院患者进行术前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根据结果作出分期诊断,并与手术及病理TNM分期相对照。结果:CT表现为胃壁多层结构破坏,淋巴结及邻近、远处脏器的转移。螺旋CT的T、N及M分期准确率分别为71.1%、75.0%和71.4%。结论: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术前评估进展期胃癌TNM分期准确性高,对胃癌患者术前评估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小红  亓波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2):2051-2054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MDCT)在主动脉缩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54例主动脉缩窄患者,男性107例,女性47例,年龄20天-60岁,平均3.3岁,均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77例经手术证实CoA病例中,超声心动图检查55例明确诊断,5例诊断可疑,17例漏诊,准确率为77.9%(60/77),MD-CT均明确诊断,准确率为100%(77/77)。154例主动脉缩窄患者中,单纯型44例(28.6%),复杂婴儿型95例(61.7%),复杂不典型型15例(9.7%);其中局限性缩窄91例(59.1%),管性缩窄63例(40.9%),3种类型的CoA在年龄分布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K-W统计值为22.9,P〈0.001)。MDCT测量最窄处内径与主肺动脉水平升主动脉内径比值R为0.29±0.13。结论 CTA能够全面显示主动脉缩窄的类型、范围程度及伴随畸形,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64排螺旋CT尿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尿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泌尿系统病变的52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及尿路三维重建。结果:52例中输尿管瘘1例,输尿管结石12例,输尿管癌5例,双肾盂2例,肾盂癌5例,膀胱癌2例,其他3例,正常22例。CT图像不仅能清晰地显示输尿管走行、腔内改变、梗阻部位及原因,还可以同时显示管壁及腔外情况。结论:64排螺旋CT可多方位动态观察肾盂、输尿管及膀胱的正常解剖形态及各种病理改变,并从三维立体图像上获得更丰富的诊断信息,是全面立体动态诊断泌尿系统病变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探讨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影像表现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对18例Wells评分在2分以上,且临床疑诊为PE的患者,使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后外理.结果 18例均确诊为PE.PE的直接征象:18例患者均见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改变.1)中央性充盈缺损,呈双轨征和靶征3例;2)偏侧性充盈缺损9例;3)附壁性充盈缺损3例;4)完全性阻塞3例.部分患者可见PE的间接征象:1)肺梗死4例;2)支气管动脉扩张3例;3)胸腔积液10例;4)右室功能不全1例.结论 64层螺旋CT具有快速、准确、无创伤等优点,能清晰显示PE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是临床明确PE诊断及评价疗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20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手术结果,对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及X线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对各个部位骨折诊断准确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在不同部位骨折检查中,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准确率皆比X线检查高(P<0.05),且骨折总诊断准确率明显比X线检查高(P<0.05)。结论:在骨盆骨折诊断方式中,CT检查有效率较高,而对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加以应用,可使盆骨骨折诊断准确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