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 调查京津唐地区胫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地区变化趋势. 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京津唐地区的共8所医院诊治的所有胫骨干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北京地区医院收治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天津地区医院收治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唐山地区收治的患者资料定为C组.对3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段分布、骨折分型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共收治胫骨干骨折3 215例,占胫腓骨骨折的26.57%(3 215/12 100),占全身骨折的5.44%(3 215/59 080).男女比为3.76:1.男性占79.00%,41~50岁构成比最高(20.75%).女性占21.00%,41 ~50岁构成比最高(19.85%).成人胫骨干骨折AO分型中以42-A型的构成比最高(49.79%).A组、B组和C组分别有218例、714例和2 283例,分别占胫腓骨骨折的9.27%、30.38%和30.86%,占全身骨折的1.50%、5.47%和7.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胫骨螺旋骨折所占构成比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京津唐地区胫骨干骨折占胫腓骨骨折的26.57%,占全身骨折的5.44%,男、女性均以41~50岁所占构成比最高,成人胫骨干骨折类型以42-A型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成人单发跖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63所医院诊治的成人单发跖骨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分型等。将东部地区35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义为A组,西部地区28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义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和骨折部位。结果A组4779例,B组1708例,A组成人单发跖骨骨折占同期成人足部骨折的21.28%(4779/22455),低于B组的26.88%(1708/6354);A组成人单发跖骨骨折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2.48%(4779/192991),高于B组的2.10%(1708/81143),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男女比分别为1.21:1和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68,P=0.001)。A组患者中位数年龄(43岁)大于B组(4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75,P〈0.001)。A组21~30岁(19.02%)、31~40岁(18.62%)年龄段患者跖骨骨折构成比低于B组(22.66%、21.60%),51—60岁(21.09%)年龄段患者跖骨骨折构成比高于B组(14.64%);A组患者87.A型(40.18%)、87-C型(5.52%)骨折构成比低于B组(44.38%、8.20%),而87-B型(54.30%)骨折构成比高于B组(47.42%),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跖骨骨折部位分布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西部地区均以第5跖骨的发病率最高,跖骨近端骨折构成比最高,西部地区单发跖骨骨折的构成比、男性骨折的构成比均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部35所医院和西部28所医院诊治的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和Evans分型等数据。将东部35所医院诊治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28所医院诊治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结果共收集9 233例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男女比为1.04∶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71~80岁(28.71%);根据AO分型,31-A1型骨折2 464例(26.69%),31-A2型骨折5 251例(56.87%),31-A3型骨折1 518例(16.44%);根据Evans分型,稳定性骨折4 169例(45.15%),不稳定性骨折5 064例(54.85%)。A组6 856例,男女比为0.99∶1;B组2 377例,男女比为1.19∶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82,P<0.01)。A组患者中位年龄(74岁)大于B组(7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755,P<0.01)。两组骨折高发年龄段均为71~80岁,构成比分别为29.89%和25.33%。根据AO分型,两组患者骨折高发类型均为31-A2型,构成比分别为57.28%和55.70%;根据Evans分型,均以不稳定性骨折多见。两组患者年龄段分布和骨折Evans分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AO分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高发年龄为71~80岁,男性多于女性,高发类型为31-A2型,多见于不稳定性骨折。东部地区女性患者比例、中位年龄和稳定性骨折构成比高于西部地区,31-A3型骨折构成比低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2010至2012年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西部地区44家医院诊治的股骨颈骨折资料。将安徽省、河南省、吉林省、山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黑龙江省定为中部组;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甘肃省、广西贵族自治区、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陕西省、云南省定为西部组。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侧别构成等。 结果共收集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3 683例,中部组2 067例,男女比为1∶1.98;西部组1 616例,男女比为1∶1.76。中部地区76~8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西部地区71~75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两组均以31B2型骨折患者构成比最高,中部组51.1%(1 056/2 067),西部组48.3%(781/1 616);31B1型构成比最低,中部组21.5%(444/2 067),西部组19.7%(318/1 616)。中部左侧1 077例(52.1%),右侧990例(47.9%);西部组左侧797例(49.3%),右侧819例(50.7%)。 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以女性多见,中部地区以76~8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西部地区以71~75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中、西部均以85岁以上年龄段构成比最低。两地区31B2型骨折居多,中部地区31B1型构成比较西部高,31B3型较西部低;中部地区左侧股骨颈骨折多于右侧,西部地区右侧多于左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Smith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方法 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10年间诊治的所有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Smith骨折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等数据,并对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及年龄段分布进行对比. 结果 共诊治Smith骨折646例,占同期尺、桡骨远端骨折的5.62% (646/11 496),占同期全身骨折的0.51% (646/126 479).男348例,女298例,男女比为1.17∶1.骨折按年龄段分布:11 ~ 2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35.14%,227/646);按Thomas的Smith骨折分类方法:Ⅰ型骨折构成比最高(78.33%,506/646).A、B两组分别为280例和366例骨折,占同期尺、桡骨远端骨折的4.74% (280/5 905)和6.55% (366/5 591),分别占同期全身骨折的0.43% (280/65 267)和0.60% (366/61 212),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男女比分别为1.22∶1和1.1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Smith Ⅰ型骨折构成比分别为85.71% (240/280)和72.68% (266/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0年期间Smith骨折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11 ~ 20岁年龄段,以Smith Ⅰ型骨折多见.与前5年相比,后5年患者性别构成比无明显变化,但Smith Ⅰ型骨折构成比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老年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39家医院诊治的老年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将华北地区18家医院资料定义为A组,华东地区21家医院资料定义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和骨折分型等。 结果共收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 413例,其中男性2 116例(39.09%),女性3 297例(60.91%),男女比为1∶1.56。所有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9岁(65~103岁),80~84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25.46%(1 378/5 413);左侧(2 791例,51.56%)多于右侧(2 622例,48.44%)。A组3 324例,其中男性1 431例,女性1 893例,男女比为1∶1.32;B组2 089例,其中男性685例,女性1 404例,男女比为1∶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12,P<0.001)。A组和B组年龄中位数分别为78岁和8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282,P<0.001)。A组75~79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25.42%(845/3 324);B组80~84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26.28%(549/2 089)。A组骨折高发类型为Ⅰ型,占28.34%(942/3 324);B组骨折高发类型为Ⅱ型,占29.15%(609/2 089)。两组比较,V型骨折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骨折类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女性多见,华北和华东地区高发骨折类型分别为Ⅰ型和Ⅱ型。与华北地区相比,华东地区患者年龄高,女性构成比高,Ⅰ型和Ⅲ型骨折构成比低,Ⅱ型和Ⅳ骨折构成比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肱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肱骨干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肱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结果 共收集1 741例成人肱骨干骨折患者,男1 185例,女556例,男女比为2.13∶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21 ~ 30岁(24.30%);12-A型骨折1 136例(65.25%),12-B型骨折469例(26.94%),12-C型骨折136例(7.81%).A组1 205例,男女比为2.24∶1;B组536例,男女比为1.91∶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40,P=0.153).A组患者平均年龄[(37.5±16.0)岁]低于B组[(42.0±17.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59,P=0.000).两组患者年龄段构成比和AO分型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人肱骨干骨折高发年龄段为21 ~30岁,平均年龄呈增长趋势;男性多于女性;骨折高发类型为12-A型,12-B型骨折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肱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肱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青壮年(16—60岁)和老年(961岁),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合并骨折及致伤原因等资料。结果共收治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患者540人542例骨折,占成人肱骨骨折的23.69%(542/2288),占全身骨折的1.04%(542/52225)。其中男340例,女200例,男女比为1.70:1;年龄16.90岁,中位年龄为37岁。青壮年451例(83.21%),老年91例(16.79%)。青壮年组以男性为主(70.51%),而老年组以女性为主(73.63%)。AO分型多为13.A型骨折,占50.00%。23.89%的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伴有其他部位骨折,以青壮年(86.82%)和高能量损伤(75.19%)为主。51.71%的青壮年住院患者由高能量损伤所致。结论成人肱骨远端骨折以青壮年男性常见,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关节内骨折较多;老年患者以女性为主,多由低能量损伤所致,关节外骨折较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国京津冀地区成人距骨骨折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京津冀地区13家医院诊治的成人距骨骨折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构成及骨折AO分型分布等。结果共收集622例成人距骨骨折病例资料,男499例(80.23%),女123例(19.77%),男女比为4.06:1,平均年龄为37.7岁。高发年龄段为16—55岁(89.55%),骨折类型中,81-A型撕脱骨折所占比例最高(32.32%),其次是81.B型(26.21%)距骨颈骨折和81.C型(19.94%)距骨体骨折。结论京津冀地区成人距骨骨折以男性、中青年最为多见,距骨撕脱骨折最为多见,距骨颈骨折多于距骨体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老年Colles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39家医院诊治的老年Colles骨折患者资料。将华北地区18家医院资料定义为华北组,华东地区21家医院资料定义为华东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等。 结果共收集老年Colles骨折2 610例,其中男性466例(17.85%),女性2 144例(82.15%),男女比为1∶4.60;年龄中位数为70岁;左侧(1 372例,52.57%)多于右侧(1 238例,47.43%)。华北组1 777例,其中男性349例,女性1 428例,男女比为1∶4.09;华东组833例,其中男性117例,女性716例,男女比为1∶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02,P=0.001)。华北组和华东组年龄中位数分别为69岁和7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72,P<0.001)。华北组和华东组均为60~65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分别占35.34%(628/1 777)和29.05%(242/833),两组60~65岁、81~85岁和≥86岁3个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94, χ2=5.028, χ2=24.885, P<0.05),其他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北组和华东组老年Colles骨折均为左侧多于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老年Colles骨折女性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60~65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约占1/3。与华东地区相比,华北地区老年Colles骨折患者年龄低,男女比高,60~65岁年龄段构成比高,81~85岁和≥86岁年龄段构成比低。  相似文献   

11.
孙建平 《骨科》2012,3(2):100-101,109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胫骨近端解剖钢板与锁定钢板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4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收治年限分为两组,A组是早期采用的手术采用胫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26例),B组为后期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的患者(15例).结果 A组:优13例,占50.00%;良9例,占34.61%;可3例,占11.54%;差1例,占3.85%;优良率86.15%.B组:优8例,占53.33%;良5例,占33.33%;可1例,占6.67%;差1例,占6.67%;优良率83.33%.两组优良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胫骨近端解剖钢板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两种方法,均是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制植骨器微创植骨在交锁髓内钉固定胫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5例胫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并于胫骨平台髓内钉入口处取骨,通过自制植骨器微创植骨;B组单纯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两组在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胫骨平台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10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A组骨痂出现时间平均(28±3)d,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0±12)d,骨折愈合率98.1%,并发症发生率1.9%;B组骨痂出现时间平均(45±4)d,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55±13)d,骨折愈合率90.4%,并发症发生率9.6%。A、B两组在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率方面A组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胫骨骨折的手术中,采用自制植骨器微创植骨可以使骨痂提早出现、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48例胫骨平台骨折。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22例(A组),其中男13例,女9例,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内固定26例(B组),其中男15例,女11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评价手术效果,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影像学评分系统评定骨折复位满意程度,Rasmussen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的功能,x线评价骨折愈合效果。结果48例均获随访,切口长度A组(15.3±2.4)cm,B组(9.7±1.9)cm,住院时间A组(18.3±1.5)d,B组(11.8±2.1)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2,P,〈0.05;t2=3.34,P1〈0.05),术后6个月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影像学评分A组优良率83.5%,B组94.9%,术后1年Rasmussen评分A组优良率82.7%,B组9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骨折复位满意、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而且关节镜能早期发现和处理半月板及交叉韧带的损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新型胫骨远端解剖铜板的力学性能。方法:将12具新鲜湿润成人踝关节标本,随机区组分为4组(每组3具),3具正常胫骨作为对照(正常N组),9具造成胫骨远端不稳定性Pilon骨折,分别采用新型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固定(A组)、重建铜板固定(B组)、三叶草钢板固定(C组),B、C两组为对照组,测试各组的远端轴向抗压强度、远端轴向刚度、扭转生物力学性能、胫距关节面接触特征。结果:A组在胫骨远端不稳定性Pilon骨折的远端轴向抗压强度、远端轴向刚度、扭转生物力学性能以及胫距关节面接触特征上接近正常N组(P〉0.05),优于B、C组(P〈0.05)。结论:新型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固定后比较牢固,能达到胫骨远端不稳定性Pilon骨折稳定、可靠的固定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与单切口双钢板支撑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将83例SehatzkerV、VI型胫骨平台骨折随机分为2组,A组行单切1:3双钢板支撑内固定治疗,B组行LISS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结果B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6.7±1.6)周,短于A组平均(19.6±2.0)周;B组并发症发生率11.9%,低于A组的2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翻角、后倾角、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sS与单切I:1双钢板支撑内固定治疗SehatzkerV、VI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但与单切口双钢板支撑术相比,LISS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两种骨折固定方法救治海水浸泡开放性骨折的大体形态、组织病理学、影像学变化。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兔50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10只、A组20只、B组20只。于胫骨中段截骨制成开放性骨折动物模型。对照组伤口自然旷置3h,A组和B组海水浸泡伤口3h。随后对照组和A组行伤口清创、钢板螺钉内固定术;B组行伤口清创、外固定架固定、伤口开放换药、二期缝合。观察各组的伤口感染情况、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影像学变化和测定骨折断端骨痂的平均比灰度值。结果a)对照组感染1只(10%),A组感染15只(75%),B组感染5只(25%)。各组间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b)术岳45d时各组间骨折断端组织愈合等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c)术后45d时各组间骨折部位骨痂的生长情况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对照组大于B组大于A组。各组间骨愈合率对照组为100%,A组为66.7%,B组为93.3%。d)术后45d时骨折断端间骨痂的平均比灰度值对照组为8.1149±1.2043,A组为6.2268±1.4000,B组为6.5138±1.3045,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海水浸泡使开放性骨折伤口感染率增高;海水浸泡使开放性骨折断端骨痂形成不良率增高;骨外固定架与钢板内固定比较救治成功率提高。  相似文献   

17.
手术时机选择对胫骨Pilon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郑荣强  周静怡 《中国骨伤》2009,22(10):770-772
目的:评估伤后手术时机选择对胫骨Pilon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03年6月至2008年5月有随访记录的65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男42例,女23例;年龄15~62岁,平均(37.53±6.32)岁。按受伤至手术时间分为两组,A组30例,伤后3~7d行切开复位植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B组35例,采用分步延期开放复位内固定,于伤后7~24d软组织肿胀消退后行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术。术后观察两组创面及骨折愈合情况,参照Bourne对胫骨Pilon骨折的愈合评价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16.23个月。A组3例并发感染,4例刀口裂开,1例内固定物外露,1例骨髓炎;B组2例表浅感染,其余全部Ⅰ期愈合,B组在伤口愈合方面明显优于A组。A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8.3±3.2)周,B组为(15.7±2.5)周,A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参照Bourne对胫骨Pilon骨折的愈合评价:A组优12例,良10例,差8例,优良率为73.3%;B组优21例,良8例,差6例,优良率为82.9%,B组优于A组(P〈0.05)。结论:手术时机的选择是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治疗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采用分步延期开放复位内固定是治疗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毛晓晖  杨杰 《中国骨伤》2014,27(10):800-803
目的:比较术前骨牵引与皮牵引固定对成人股骨骨折手术指标及功能结果的影响,从而指导成人股骨骨折术前牵引方法的选择.方法: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68例年龄大于18岁的股骨骨折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奇数采用胫骨结节骨牵引治疗(A组),偶数采用皮牵引治疗(B组).A组男25例,女9例;平均年龄(36.3±9.9)岁;横形骨折11例,斜形15例,螺旋形8例.B组男26例,女8例;平均年龄(37.1±11.0)岁;横形骨折10例,斜形13例,螺旋形11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人数及输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血红蛋白、疼痛评分、功能评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33.5±6.5)个月,B组随访时间(31.3±7.5)个月.A组手术时间(108.8±14.2) min,术中出血量(383.1±117.1) ml,术后输血14例,输血量(350.0±122.5) ml,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5.0±3.3)周,B组手术时间(111.6±12.7) min,术中出血量(392.0±116.7)ml,术后输血11例,输血量(327.3±129.1)ml,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5.5±3.4)周,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血红蛋白含量、牵引前后疼痛评分、股骨骨折疗效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皮牵引,骨牵引并不能减少成人股骨骨折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等临床指标,对于骨折愈合速度及肢体的功能结果也无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新型可调套式栓钉与普通拉力螺钉治疗SchatzkerⅠ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用成人胫骨标本8对,男性4对,女性4对;年龄53~69岁,平均年龄59.4岁。建立SchatzkerⅠ型胫骨平台骨折模型并分为两组,每组均包含4具左侧胫骨和4具右侧胫骨,两组模型骨密度平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实验组n=8)应用新型可调套式栓钉进行固定,B组(对照组n=8)使用普通拉力螺钉固定。利用力学测定仪器先以0.05 cm/s的速度对每组标本施加垂直压力至400N,测量各标本的塑性沉降距离,在400N的压力下以5Hz的频率对标本做重复压力测试,每具标本循环1 000次,测量循环结束后的沉降距离记录(即动态抗压能力)。最后对标本持续加压直至标本损毁,测量其极限抗压值。结果两组模型在400N压力下的塑性沉降平均值和末次循环后的沉降距离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A组结果优于B组(P〈0.001)。两组模型的极限抗压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可调套式栓钉是一种治疗SchatzkerⅠ型胫骨平台骨折更为有效的新方法,具有更好的抗压和骨折稳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3种新型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平台双髁四象限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探讨最符合力学原理的内固定方式。方法 利用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胫骨平台CT图像数据,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胫骨平台双髁四象限骨折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3组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其中,A、B、C组前外侧均为倒L形解剖锁定钢板固定;A组前内侧、后内侧重建钢板纵向固定,后外侧重建钢板斜向固定;B、C组内侧胫骨近端T形钢板固定后,重建钢板分别纵向固定后内侧、斜向固定后外侧。于胫骨平台施加1 200 N轴向载荷(模拟体质量60 kg成年人生理步态下行走情况),观测3组骨折块整体发生的最大位移和胫骨、骨折缝、内植物的最大Von-Mises应力。结果 有限元分析示各组胫骨应力集中分布于骨折缝及螺纹连接处,内植物应力集中分布于骨折块部位螺钉连接处。施加1 200 N轴向载荷时,3组模型骨折块最大位移相近,其中A组最大(0.74 mm),B组最小(0.65 mm)。内植物承受的最大Von-Mises应力C组最小(95.49 MPa),B组最大(177.96 MPa);胫骨承受的最大Von-Mises应力C组最小(43.35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