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证指南医案》痰饮门共载医案71则,详尽列数了叶天士治疗痰饮的处方和用药,体现了其辨治痰饮病的学术思想:对痰饮病的认识多出于先贤,却不囿于祖述,以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大法,而在具体治法和用药上又有发挥,提出了开太阳、阖阳明、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开阖导饮等方法。叶氏还提到关于痰饮病的调护方法,如饮食宜清淡、虚证宜静养、因时制宜等。  相似文献   

2.
刘媛  魏军平 《北京中医药》2014,(10):750-75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句,通常被认为是论治痰饮病的大法,后世论治痰饮也多以此为宗。提出原文此句所指之痰饮并非广义痰饮,而是"夫饮有四"中"四饮"之一的狭义痰饮的观点,并结合原文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饮证最早见于《内经》,载有水饮、积饮、溢饮等。《金匮要略》首次提出痰饮病,并对其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阐述最详,该篇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大类。此外,痰饮还散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呕吐哕下利病》等篇章。《金匮》虽然痰饮混称,但重在论述饮证。其治疗主要有以下十法。  相似文献   

4.
痰饮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性质与现代检验医学内容理论完全相融合。笔者现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将对痰饮的一些新的认识报道如下,供同道讨论。1医史沿革《黄帝内经》有饮积之说,痰饮理论由张仲景提出,经历代医学家的补充完善,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医学痰饮理论。“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痰饮经历代医学家的认识,把痰和饮之间从性质上区别开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此皆水…  相似文献   

5.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指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金匮要略》对痰饮证的起因与证治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痰饮是人体水液停积,运化输布失常所导致的一种病变。痰、饮属同类,一般说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亦常并称痰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始有饮证与痰证之分。《金匮》中痰饮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在其所著的《金匮要略》(以下简称《要略》)里,提出了“痰饮”的证治。仲景所论“痰饮”,乃属“饮”病范畴,他在《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这一章里,列举了四种不同的“饮病”。究竟“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哪些疾病?现根据文献资料和临床体会作尝试性探讨,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内经》不论痰,论水饮、积饮。仲景创“痰饮”证治,列为四饮之一而偏于治饮。巢元方分痰饮侯、痰候、饮候立论,有冷痰候、热痰候之别。宋代因《金匮》重新面世流传,医家遂多痰治之论,临床经验日渐丰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痰饮”门荟萃当时名医治痰之方,形成治痰为主的趋势,痰证论治开始脱离“痰饮”一病范围而拓展到中风等多病种的论治之中。  相似文献   

8.
虽然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痰饮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颇有指导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对其用药规律刍议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张仲景论述的"眩晕"证进行方药疏理,通过分析条文及制方特点,按"饮在胸中,饮在心下,饮在脐下"的病位探讨其痰饮眩晕的病机、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痰饮病治法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论述痰饮病的专篇,篇中的痰饮病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痰与饮不同,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治疗上应有区别.但篇中所论述的"痰饮病"实为重在饮病,且偏于寒饮,总因阳气衰微,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其已成为一个病名,不能分开论之.既然是讨论治法问题,那就有必要对痰饮形成之病因病机及表现之症状特点有一定的认识,才可进行系统有效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1.
《临证指南医案》是叶天士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集成与升华,对众多临床疾病有独到的见解。痰饮虽为同类,而实有阴阳之别。从来源上看,痰乃本该化为气血精微的水谷异常化生而来,将其细分为因实化痰、因虚生痰、其他诸痰三大类;而饮之根源在于元气匮乏及阴盛阳衰,以致津液输布失常,总分为外饮和内饮两大类。叶天士将痰与饮分而论治,痰证的治法注重区分标本虚实,饮证则"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同时提出太阳阳明开阖法等。通过总结其对痰饮的辨证论治和用药规律,探索其在痰饮治法上别开生面之处。  相似文献   

1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雪旗 《河北中医》2008,30(5):536-537
痰饮病的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首先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现笔者就自己的理解浅谈如下. 1 痰饮的涵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条提出"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明确了四饮的分类.故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温药和之适用于广义的痰饮还是狭义的痰饮,医家们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痰饮,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之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列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具有巨大指导意义。本文对其用药规律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4.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失常,停积于局部的病理产物。由于痰饮停留部位不同,症状各异,故其包括的疾病范围相当广泛。《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以下简称《痰饮》篇)中首次提出了“痰饮”的病名。溯流追源,早在《内经》中就有“积饮”、“水饮”之说,为后世探求痰饮病的痰因、病机、症状提供了依据,成为张仲景痰饮学说的理论基础。一、痰饮分类张仲景在《痰饮》篇首条中提出:“夫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其人素盛  相似文献   

15.
论治痰饮     
痰饮的涵义与病因证治痰是黏稠的,饮是稀薄的,两者合之谓曰“痰饮”。它是体内水液不能输布和转化,停留于体内某一部分而引起的疾病。痰和饮,从广义上说是指所有饮证的总称;从狭义上说是指诸饮症中的一种由于水液积留的部位不同,所以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等不同的名称。除痰饮之外,还有水气、湿浊引起的疾病,其发病原因、病理机转与痰饮基本相同。其中痰和湿浊表现水分较少,水和饮表现水分较多。但不管是痰饮、水气、湿浊都包含有“水”在其中。临床所见,一是由外感引起,如风寒伤肺,寒湿伤脾,脾肺两伤,则气机升降失职,水液输布宣发失常,…  相似文献   

16.
对全国著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治疗痰饮病的经验作一简要探析,包括:①探求病因,阳虚为本;②痰瘀同源,活血化痰;③外饮治脾,内饮治肾;④痰饮挟感,标本兼顾;⑤未病先防,预防为重.  相似文献   

17.
从痰与饮同类,证候机理各异、治痰分虚实,全以元气为言、从脾肾治痰,治病求本之法、治痰重辨证,善取诸家之长等四方面,对张景岳论治痰饮学术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五、证治(一)痰饮1.虚证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心下系指胃脘而言,系狭义痰饮之病位。支满为支撑胀闷感。饮停心下,中阳不运,升降之路受阻则满。清阳不升,饮邪上冒则眩。微饮为痰饮见证轻微者,气为饮抑则短。  相似文献   

19.
痰饮证治,可归纳为:解表化饮、温肺化饮、和胃降饮、温中化饮、温肾化饮、分消痞散饮、攻逐水饮等八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治疗大法。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除。  相似文献   

20.
古代饮病学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莉华  钱俊华 《河南中医》2009,29(8):737-739
先秦时期对饮病已有初步认识,《黄帝内经》时代饮病学说的思想就已萌芽;后汉张仲景首创“痰饮”病名,《金匮要略》对饮病论治的总结,形成了饮病学说的系统理论;至宋元,饮病学说研究较前人有了较大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当属巢元方痰饮分治;明清时代,饮病学说的研究逐渐完善,医家在理论上大多遵循前人观点,许多医家已经主张痰饮分治,逐渐改变了以往痰饮混称、混治的局面,痰饮病学说发展为独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