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又称粪便移植、粪便细菌疗法,是一种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通过不同途径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从而起到重建新的肠道菌群结构,实现治疗肠道相关疾病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以肠道内菌群失调为特征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统称,该疾病的发生、发展由遗传、免疫、环境刺激等因素共同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FMT与多种肠道疾病密切相关,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其在IBD病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文将对FMT在IB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正>1粪菌移植的起源与现状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也被少数人称为粪便移植(fecal transplantation)、粪菌治疗(fecal bacteriotherapy)和肠菌移植(intestin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实现对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粪菌移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00多年的时候,中国一名医生用健康人的新鲜粪便治疗严重的腹泻患  相似文献   

3.
粪菌移植(FMT)是将健康个体的粪便处理成混悬液,输注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肠道菌群的一种治疗方法。众多研究显示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衡有一定关系,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及临床研究,以探讨通过粪菌移植重建肠道菌群对IBD的临床症状缓解,以及病程、预后等的影响。此文就FMT的发展及其应用于IBD的现状、可能机制、现存问题及发展前景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通过重建患者肠道菌群而实现对疾病的治疗~([1])。人类使用新鲜或者发酵粪水治疗疾病至少已有1700年的历史~([2])。最近数10年,随着FMT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价值得到认可,使用  相似文献   

5.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又被称为粪便移植、粪菌治疗、肠道微生物移植等,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至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以此治疗肠道和肠道外疾病的过程。目前报道指出FMT已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艰难梭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能量代谢相关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就FMT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应用基础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粪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将健康供体粪便中的菌群,通过特殊方式植入患者的肠道内,从而调节患者的肠道菌群,使患者恢复正常的肠道微生态系统,为治疗因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各种肠道内外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FMT目的是重建正常肠道菌群,并实现对肠道内异常的炎症反应、免疫状态、能量代谢、神经递质数量与活化等的调节.其是一种运用于常规治疗手段失败的肠道细菌相关性疾病的选择性治疗而非初级治疗.目前报道使用FMT治疗疾病的种类越来越多,但都属于起步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推进标准化FMT尚需更大努力.本文就近几年FMT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粪菌移植(FMT)是将健康捐赠者体内获得的粪便移植入想要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的结构和功能来缓解病情的患者体内。这种广撒网的方法对于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CDI)十分有效~([1])。FMT操作简便且治疗物(如粪便)易于获取,这使得临床上重建肠道群菌的治疗进展快于科研领域。此外,过早  相似文献   

8.
四种粪检肠道蠕虫卵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肠道寄生虫病调查防治工作需要,探讨现场大面积应用中的最佳粪检方法,1986年,我们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等四种粪检方法,对105份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蠕虫卵检出效果比较。一、材料和方法 (一)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简称加藤氏法):将粪便标本充分搅匀,用摄子夹持尼龙箩纱放在粪便上,用刮片刮取粪便;将模板放在载玻片中部,并将通过尼龙纱刮出的粪便填入模板中央孔内,填满抹平为止;取下模板,使孔内的粪便留在载  相似文献   

9.
钙卫蛋白是S100蛋白家族的一种分子量为36k D a的杂合性钙、锌结合蛋白.其在粪便中及其稳定,优于以往的粪便标志物.此外,其浓度与粪便中白细胞浓度密切相关,且特异性较高,可作为鉴别诊断肠道疾病的有用标志物.本文就粪钙卫蛋白的结构、理化特征以及钙卫蛋白与肠道疾病的关系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口服三联活菌和二联活菌前后肠道菌群、粪便pH、粪氨、血氨及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方法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 7种进行培养和计数。 5 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分别予三联活菌及二联活菌治疗 14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粪便 pH值 ,粪氨、血氨 (干片法 ) ,血浆内毒素 (改良鲎试验法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 ,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 (10 .0 4± 0 .78比 9.4 8± 1.13,P <0 .0 5 )。治疗后 ,三联活菌组双歧杆菌由 9.4 6± 1.0 9增至 10 .30± 1.11;二联活菌组由 9.81± 0 .6 2增至 10 .4 4± 1.0 8,差异均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5 )。且血氨、粪氨和粪便 pH值降低 (P <0 .0 5 )。二联活菌可降低合并内毒素血症的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 [(0 .0 876± 0 .0 117Eu/ml比 (0 .0 6 85± 0 .0 2 4 6 )Eu/ml,P <0 .0 5 ]。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 ,并降低血氨、粪氨和粪便 pH值。  相似文献   

11.
肠道阿米巴病诊断通常是用显微镜检查患者粪便中的滋养体或包囊。由于无症状患者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不规则的排泄,故需几次粪检才能发现病原体,给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作者应用单克隆抗体(McAb)和多克隆抗体(PAb)双夹心ELISA检测患者粪中的阿米巴抗原,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收集2h内的新鲜粪便,取部分分别用  相似文献   

12.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是一种日益常见及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过去通常是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发现往往疗效不佳,甚至会反复发生。目前粪微生态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开始应用于CDI的治疗且疗效良好。FMT是指将健康人的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来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诊疗。但目前有关FMT治疗CDI存在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13.
粪菌移植(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通过一定方式移植至患者肠道内,从而调节紊乱的肠道菌群,重建肠道微生态系统。除应用于复发性难辨梭菌感染外,FMT对其他菌群失调相关疾病的作用尚不明确且有争议。本文就《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杂志2017年发表的欧洲《粪菌移植临床应用和操作共识报告》作一简介,以期为FMT在我国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是一种寄生于人体肠道的机会致病原虫。作者对人芽囊原虫致病作用及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TMP-SMX)对其人体感染的驱虫及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 对求诊患者的粪便样本以直接温涂片、三色染色法、甲醛-乙酸乙酯浓集法及Kiny-oun抗酸染色法等检查肠道寄生虫,并对其进行细菌培养。以其中经两次连续粪检人芽  相似文献   

15.
<正>研究表明,菌群紊乱引起肠道固有免疫的异常激活可致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症状持续反复发作[1]。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通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植入患者消化道内来重建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功能。目前FMT对UC治疗有效率尚无系统性评估。本研究汇总分析相关研究,旨在评估FMT在UC应  相似文献   

16.
粪便嵌塞是一种极度便秘。传统的治疗方法虽有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因粪便嵌塞所致的并发症如肠梗阻或穿孔而需行剖腹术。作者应用脉冲式肠道灌洗法(PIEE)促进粪便的排出。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肠道菌群种类超过1000种,总数多达100万亿,肠微生态失调与肠内外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人的粪菌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帮助纠正患者失衡的肠道菌群和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微生态。目前,粪菌移植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具有良好疗效已获广泛认同;其对于与菌群失调相关的其他肠道内外疾病的治疗作用也成为研究热点,但是众多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存在较多争议。另外,有关粪菌移植技术标准化、安全性评估以及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仍待更多深入研究。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肠内外疾病的联系、粪菌移植实施方案及其治疗潜力等内容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粪菌移植能更好服务于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在1973年埃及医学会杂志上先后叙述了粪内肠道原虫保存和染色的新方法。其保存方法是将有肠道原虫滋养体或包囊的粪便在盖玻片上制成涂片,用邵氏液固定,并顺序通过70%酒精碘酒液、70%酒精、95%酒精、纯酒精及二甲苯后,在56℃水浴内在涂片上抹一层石腊二甲苯混合液(加热熔化的硬石腊2份,二甲苯1份)。这样保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IBS)密切相关。粪便细菌涂片是一种简单、经济的判断肠道菌群失调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目的:评价粪便细菌涂片对腹泻型IBS(IBS-D)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130例IBS-D患者,根据粪便细菌涂片结果分为菌群正常组和Ⅰ、Ⅱ、Ⅲ度菌群失调组。Ⅲ度菌群失调组根据粪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其余三组予利福昔明治疗7 d。治疗结束后复查粪便细菌涂片,评估临床疗效和粪便细菌涂片改善情况并对两者行一致性检验。结果:IBS-D患者中82. 3%存在肠道菌群失调,Ⅰ、Ⅱ、Ⅲ度菌群失调患者分别占48. 5%、25. 4%和8. 5%。Ⅰ、Ⅱ度菌群失调患者利福昔明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菌群正常者(57. 3%对30. 4%,P 0. 05),两组临床疗效与粪便细菌涂片改善情况有良好的一致性,Ⅱ度患者一致性更高(κ_Ⅰ=0. 653,κ_(Ⅱ)=0. 727,P均0. 05)。结论:大部分IBS-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这部分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更佳。粪便细菌涂片可对IBS-D患者进行初步分层,指导其选择性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粪类圆线虫病是一种由粪类圆线虫引起的人体肠道蠕虫病,药物治疗很难使该病治愈,但其药物治疗的抗性机制未明。为分析影响粪类圆线虫感染药物治疗抗性的宿主免疫学因素,本文作者进行了研究。 作者对46名粪类圆线虫患者进行药物疗效评价。对88名患者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测定,对其中29名患者的药物疗效予以评价。阿苯达唑治疗粪类圆线虫病不良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