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究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文献信息构建数据库,采用频数、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进行核心腧穴及配伍规律分析。结果:322篇文献共提取针刺处方332个,涉及腧穴201个,总使用频数为2874次。频数分析显示,高频腧穴前三个依次为百会、足三里和四神聪;腧穴归经分别与经外奇穴、督脉和胆经等密切相关;特定穴中五输穴与下合穴最常用。关联规则分析示脑三针-智三针-颞三针(置信最高96.296%)、合谷-曲池-足三里等腧穴组合联系最紧密。复杂网络分析提示核心节点腧穴为足三里、百会、合谷、三阴交、曲池、太冲等。结论: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常用靳三针腧穴及督脉穴,头部选穴与体穴相结合,重视特定穴的应用,常用核心腧穴为足三里、百会、合谷、三阴交、曲池、太冲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处方规律和配伍特点。方法收集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古代文献,进行人工录入并校对,建立标准库与古籍库,选取其中治疗中风后失语的相关条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原则,对所选腧穴、经络进行统计分析,探索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腧穴、经络运用规律及配伍特点。结果共筛选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腧穴处方相关条文63条,共使用穴位达45个,总频次达308次,腧穴频次在10以上的有百会、哑门、足三里、肩井、合谷、风池、曲池、间使、关冲;配伍结果显示,排在前三的为百会→肩井、足三里、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风池;所选穴位以头面部位为主。所有腧穴共涉及13条经络,足少阳胆经、督脉经络上的腧穴使用个数、频次排名靠前,用穴个数、频次之和均超过总数的2/3。共使用特定穴32个,占总腧穴71.11%。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腧穴处方遵循局部取穴、辨证取穴、循经远取相结合,所选腧穴以阳经腧穴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配伍方法有: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阴经与阳经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近远配穴法、阴经与奇经配穴法、五输穴与原穴配穴法、五输穴与络穴配穴法、五输穴与交会穴配穴法等。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20-423
目的 :总结近15年来针灸治疗荨麻疹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2000~2015年有关针灸治疗荨麻疹的相关文献,对其中的选穴、配穴以及归经进行了统计、归纳和分析,并对其中规律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共涉及14条经脉以及1个奇穴,每条经脉的选穴比例以大肠经最高,其次为任脉、脾经、膀胱经;涉及主穴35个,配穴20个,主穴使用频次前5位为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配穴使用频次前5位为足三里、合谷、曲池、大椎、三阴交,主配穴总频次前5位为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结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阴脾经为最常选用经络,曲池穴与血海穴为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临床一般遵循辨证取穴、循经取穴及使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关联分析法对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穴位、配伍、分部、经脉、特定穴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85篇,针灸处方285首,涉及腧穴62个,腧穴使用总频次为588。针灸治疗高血压病以太冲、曲池、风池、合谷、足三里、百会为主穴,并随证加减;高频基础方为太冲、合谷、足三里、曲池;腧穴分布以四肢部为主,占53.2%;归经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主,共计占63.9%;腧穴使用以特定穴为主,占95.7%,高频特定穴有五输穴、原穴、交会穴。结论针灸治疗高血压病基本方为太冲、合谷、足三里、曲池,多从肝经、胃经、大肠经、胆经论治,多选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频数统计的方法总结针灸治疗脑性瘫痪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DATA)、Pubmed 1960年1月1日—2017年9月30日有关针灸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总结分析腧穴的选用规律。结果:纳入文献117篇,涉及腧穴159个。头针的运动区、四神针、平衡区及体针中的百会、足三里、合谷、曲池、阳陵泉等穴使用频次较高;腧穴主要集中在头部;辨证治疗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和头部功能区的选用;督脉、膀胱经、胃经、胆经等阳经的腧穴选用较多;特定穴频次占优势,以交会穴、合穴、原穴最多。结论:针灸治疗脑瘫以头针结合体针为主,以局部取穴为基础,重视阳经腧穴及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近10年针灸疗法治疗焦虑症的选穴规律。方法用计算机检索近10年国内采用针灸治疗焦虑症的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合格文献95篇,涉及91个腧穴,使用频次共为810次。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焦虑症所选取的经络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为主;局部选穴主要以头部、上下肢及背部穴为主;选穴以百会、内关、神门、太冲、印堂、四神聪、三阴交、足三里、心俞、合谷、神庭最多;特定穴以交会穴使用最多,其次为原穴及输穴。结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焦虑症仍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选用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取穴规律,探讨用穴思路。方法检索2005—2015年中国知网中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文献,总结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选穴规律,进而探讨用穴思路。结果纳入的52篇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腧穴有阿是穴、夹脊穴、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合谷、曲池、支沟等;穴位配伍方面,出现最多频率的腧穴配伍组合有阿是穴、夹脊穴配伍,阿是穴、足三里配伍,夹脊穴、阳陵泉配伍,阿是穴、阳陵泉配伍,阿是穴、曲池配伍等。结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用穴思路:多选取阿是穴以局部治疗,选取手足阳经腧穴以整体辨证论治,选取夹脊穴以振奋督脉阳气和刺激脊髓神经丛。  相似文献   

8.
胡照  祝震天  冯炯 《新中医》2024,56(4):106-11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干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从建库至2022年8月10日收录的针灸干预POCD的相关文献,总结取穴规律。结果:检索得到文献共1 175篇,筛选后最终纳入61篇,含针灸处方63条,涉及腧穴32个,取穴总频次215次。腧穴使用频次排位前10的穴位分别为内关、百会、合谷、足三里、神庭、三阴交、印堂、神门、四神聪、太冲。以督脉、心包经、大肠经、胃经取穴数最多。穴位选取以头部及四肢为主。特定穴以交会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和原穴最多。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综合支持度最高的穴位为内关、百会、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常用的腧穴组方有三阴交-神门、四神聪-太冲-印堂-神庭、合谷、足三里、内关、百会。结论:针灸干预POCD多从心脑及气血论治,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的原则,注重特定穴尤其是交会穴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取穴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思路.方法 检索近20年已发表关于针灸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使用Excel对文献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用SPSS Modeler进行穴位关联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27篇,涉及经脉14条,累计穴位52个;取穴频次最高的经脉为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为足三里、合谷、曲池、太冲及三阴交等.关联分析中前3名二连规则为合谷-足三里,曲池-足三里,曲池-合谷.结论 针灸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取穴具有一定的规律,其取穴以阳明经穴为主,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数据支持及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腧穴使用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现代文献研究。对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取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穴位及经络的使用频次。结果:70篇文献涉及腧穴131个,三阳经腧穴占36.18%,三阴经腧穴占23.43%。使用频率较高的为百会、四神聪、足三里、神庭、合谷。使用频率较高的经脉依次为督脉、任脉、足少阳胆、足阳明胃经等。结论:现代针灸治疗中风认知功能障碍取穴注重循经取穴,部位多集中在头部及颈项部,并结合中医理论辨证取穴。三阳经腧穴多于三阴经腧穴,常规取穴多于特殊取穴。  相似文献   

11.
总结针灸古代文献中窦汉卿针灸处方特点和规律,为研究窦汉卿学术思想以及现代针灸临床提供参考。对窦氏针灸处方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录入,建立窦汉卿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中的腧穴进行频次分析,并采用Apriori算法分析处方用穴规律。共收录窦汉卿针灸处方446个,针灸处方最多用穴12个。治疗病种以内科病症、头面躯体痛症及五官科病症最多。窦汉卿所有处方中总共用穴205个,包括25个奇穴。窦汉卿针灸处方中关联程度较强的穴对有7组,分别为合谷-足三里、足三里-中脘、合谷-曲池、合谷-委中、曲池-肩井、委中-曲池和委中-足三里。选穴原则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配穴方法以上下配穴、本经配穴和表里经配穴为主;注重刺灸法与腧穴的配合,注重针刺顺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临床上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选穴规律和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为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PUBMED中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文献,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选穴规律。结果:纳入65篇文献,涉及腧穴共128个,使用总频次780次。其选用腧穴中,以足三里为多,其次排名依次为阳白、攒竹、三阴交、合谷;选用的腧穴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为最,足阳明胃经及足少阳胆经较为常用;特定穴以合穴、下合穴及背俞穴选用频次高;关联规则分析中,阳白与足三里、丝竹空、足三里与阳白在穴位配伍上最为常见;聚类分析中,足三里,阳白与攒竹,三阴交与合谷最为常见。结论: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选穴具有一定规律和相似性,其规律可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用穴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相关文献。纳入文献数据经规范化处理后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涉及的腧穴、腧穴归经、归属特定穴进行分类整理,采用SPSS statistics 23进行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93篇,涉及93首针灸处方,包含十四经穴154个、经外奇穴9个,用穴总频次1047次。涉及的高频腧穴有足三里(43次)、阳陵泉(42次)、三阴交(40次)、合谷(39次)、曲池(36次)等,涉及的特定穴以交会穴的用穴数和频次最多,十四经脉中阳经使用频率(72.60%)明显多于阴经(27.40%),以膀胱经用穴数和频次最多。高频腧穴可聚为6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曲池→合谷"为最常用腧穴配伍。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注重通补结合,取穴以阳经腧穴为主,尤以膀胱经、督脉、阳明经为重,多使用特定穴以调整脏腑,大致从补益肝肾、醒脑开窍、补血养心、活血通络、熄风舒筋、温阳补髓6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丹  吴霞  肖四旺 《中医药导报》2021,27(2):151-154,159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分析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选穴规律及特点。方法:以"针灸"和"产后尿潴留"等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362篇,选用腧穴72个,总频数1 624次。使用频数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中极和关元;腧穴归经依次为任脉、脾经、胃经、膀胱经,未涉及心经、小肠经;腧穴主要分布在下肢部和腹部;特定穴多使用交会穴和募穴。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中极→三阴交"支持度最高,"足三里、关元、中极→三阴交"置信度最高;聚类分析可分为两大类。结论: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以三阴交、中极、阴陵泉、足三里和关元为核心穴位组合,重视循经取穴及辨证配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索从晋代到清代针灸治疗中风的古代文献,总结出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穴位及组穴规律。方法:将中风病名、症状确立为中风检索词,通过建立数据库、频数分析、支持度对比的方法,总结出中风病总体腧穴运用频次,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3大症状腧穴运用频次及经络腧穴相关性。结果:中风治疗总体用穴频次和支持度居前5位的腧穴是百会、合谷、曲池、足三里、肩髃;辨证取穴方面,则体现了分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的选穴规律;经络腧穴相关性方面,用穴、取经多集中在阳经和督脉,体现了辨证与辨经相结合。结论:古代文献关于中风病的治疗主要以针对症状为主、病因病机为辅,分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其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16.
现代针灸治疗卵巢早衰选穴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现代针灸治疗卵巢早衰临床文献的腧穴选用规律。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5月间符合针灸治疗为主或其他疗法配合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相关文献,梳理后纳入文献47篇,总结其选穴规律。结果:发现关元、肾俞、三阴交、中极和足三里为最常用腧穴;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是选用较集中的经脉;胸腹部、下肢部和腰背部是选取腧穴较集中的部位;交会穴、募穴、背俞穴和五输穴是选用较多的特定穴类别。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选穴规律为循经、分部、辨证取穴,并以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咽喉肿痛的"同功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7—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咽喉肿痛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72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咽喉肿痛"同功穴"的选用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咽喉肿痛"同功穴"主要为少商和合谷;"同功穴"所属经脉主要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和足阳明胃经;"同功穴"所在部位主要是上肢部和头颈部;"同功穴"的特定穴类别选用主要是五输穴和原穴。结论:针灸治疗咽喉肿痛,选取主治功效相同或相近的"同功穴",使腧穴配伍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可起到增强针灸治疗咽喉肿痛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配伍规律及其处方的优化。方法:在全面收集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文献基础上,构建古代面瘫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复杂网络二分网络社团结构划分的方法,分析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配伍规律特点,并对处方优化进行研究。结果: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核心穴位多以水沟、地仓、颊车、合谷、风池、足三里、内庭、听会、承浆、上关为主。核心穴对多以地仓、颊车、水沟、风池、内庭、合谷、足三里、列缺、上关、二间之间相互配伍。优化处方核心组成以听会、风池、风市、悬钟、地仓、颊车、足三里、大椎、百会、曲池、肩髃、发际为主,选穴分布多以胃经、大肠经、督脉为核心。头面部腧穴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选穴配伍多以特定穴为主,其中以交会穴使用最频繁。结论:局部选穴是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首选,特定穴是古代针灸治疗面瘫处方中的核心用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