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东方田鼠血清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效果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灭活补体和未灭活补体的东方田鼠血清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效果。方法 将血吸虫童虫分别与灭活补体和未灭活补体的东方田鼠阳性 /阴性血清、昆明鼠阳性 /阴性血清共同培养于 37℃ 5 %CO2 培养箱中 ,在培养 16~ 2 0h、4 0~ 4 4h观察记录各孔内死、活童虫数 ,并计算童虫死亡率。结果 培养 2 0~ 2 4h和 4 4~ 4 8h ,各种血清样本孔中的平均童虫死亡率分别为 :东方田鼠阳性血清 37.92 %± 16 .36 %和 4 0 .15 %± 15 .81%、灭活东方田鼠阳性血清 13.4 0 %± 4 .5 3%和 12 .2 9%± 1.84 %、东方田鼠阴性血清 17.79%± 9.2 1%和 2 4 .73%± 6 .2 5 %、灭活东方田鼠阴性血清血清 8.6 7%± 2 .0 6 %和 10 .4 5 %± 2 .71%、昆明鼠阳性血清 7.5 4 %± 1.85 %和 16 .39%± 2 .6 0 %、灭活昆明鼠阳性血清 7.2 3%± 1.83%和 12 .2 3%± 1.94 %、昆明鼠阴性血清 6 .5 0 %± 2 .76 %和 18.85 %± 6 .2 9%、灭活昆明鼠阴性血清 7.4 9%± 6 .2 8%和 14 .99%± 5 .16 %、血清空白 3.2 3%和 8.2 9%。结论 东方田鼠血清具有明显的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作用 ,其中的补体可能是在东方田鼠抗血清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中起决定作用的因子。  相似文献   

2.
东方田鼠血清组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东方田鼠血清不同组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力,以期发现东方田鼠血清中参与其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的相关蛋白质。 方法 以离子交换柱层析及分子筛柱层析技术对东方田鼠血清蛋白质进行分离,将所得血清不同组分加入体外培养的2日龄日本血吸虫童虫中(100±20条/孔),计算童虫死亡率以判断血清不同组分对童虫的杀伤力。 结果 从东方田鼠血清分离出58个蛋白组分,其中6个组分具有明显的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活性,童虫死亡率均在37% 以上,特别是组分18.1的童虫死亡率达87.5%,而阴性对照组童虫死亡率为25.0%(P<0.01)。 结论 东方田鼠血清中某些蛋白质参与其抗日本血吸虫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东方田鼠血清及其不同部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的可能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将血清初步分离成含蛋白部分及分子量小于20kDa的小分子部分,并分别观察了东方田鼠全血清、去补体血清、蛋白及小分子血清成分对体外培养童虫的杀伤,此外,还观察了蜕皮素对东疗田鼠血清杀伤作用的影响。结果 东方田鼠热灭活去补体血清对童虫的杀伤显著低于正常血清;感染及正常东方田鼠血清小分子在第48h及72h表现出一定杀伤作用(30%),而血清蛋白在24h就有显著杀伤,但杀伤作用略低于全血清;蜕皮素对东方田鼠血清的杀伤无明显影响。结论 补体在东方田鼠血清杀伤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血清蛋白为体外杀伤的主要成分,可能与小分子成分协同参与杀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已建立的一种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 ,观察该模型兔血清对童虫的体外杀伤作用 ,探讨该血清抗体在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 方法 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并比较不同稀释度的日本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兔血清 (A血清 )与日本血吸虫感染常规模型兔血清 (B血清 )对体外培养童虫的杀伤作用 ,并经甲基蓝染色后计算童虫死亡率。 结果 对体外童虫的杀伤作用 ,新模型兔血清随浓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弱 ,血清浓度越低 ,童虫死亡率亦越低。但常规模型兔血清随浓度的降低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以 1/ 10左右稀释度时最高。比较A、B两种血清对童虫的杀伤作用 ,前者强于后者 ,1/ 2血清稀释度培养 48h观察到的童虫死亡率分别为 (4 1.2 3±1.0 8) %和 (2 7.2 7± 2 .86) % (P <0 .0 5 ) ;先加入后者 4h后再加入前者能部分抑制前者的杀童虫作用 ,童虫死亡率为(3 7.63± 2 .3 3 ) % ,介于两者之间。常规模型血清组部分童虫体表出现膜状或泡状物质包绕 ,但童虫却未受到明显杀伤。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兔血清在体外对童虫的杀伤作用强于常规模型兔血清 ,推测前者可能以杀伤抗体占优势 ;而后者可能以封闭抗体占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东方田鼠血清蛋白组分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方法采用逐级分离技术,包括硫酸铵盐析法、Sephacryl S-300分子筛层析法以及电泳洗脱法,将东方田鼠血清蛋白分离为球蛋白和白蛋白两大类,再按分子量大小依次将球蛋白分离为4个大的组分和12个小的组分,最后有重点地进行细分。然后,将分离的蛋白组分与日本血吸虫童虫共同培育48h,观察对童虫的杀伤效应。结果东方田鼠球蛋白所致的童虫死亡率为59.2%,加补体后的死亡率为68.4%,明显高于BALB/c鼠球蛋白(分别为40.8%和45.2%);东方田鼠球蛋白中的2、3组蛋白的杀伤效果同其总球蛋白,其中的3.2、3.3、3.4组分杀伤效果分别达到45.1%、57.6%和67.2%。这3组蛋白的分子量主带为375、205kDa和100~135kDa,后者的杀伤效果接近于总球蛋白,补体有增强作用;BALB/c鼠的4组球蛋白均无明显杀伤作用。这两种鼠的白蛋白对童虫的杀伤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东方田鼠球蛋白具有体外抗血吸虫童虫作用,其中的100-135kDa组分可能为主要效应分子。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用刀豆素A刺激脾细胞所产生的部分纯化巨噬细胞激活因子(MAF),可活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体外杀伤血吸虫童虫。小鼠为雌性C_(57)BL/6品系,曼氏血吸虫童虫为波多梨各株,按Clegg和smithers(1972)穿越离体皮肤法进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血吸虫童虫与活化的炎性巨噬细胞培育48小时后,平均有60.9%(SE±5.3)的童虫被杀伤;仅培育24小时未测到细胞毒作用;培育5天后童虫死亡率(62.8±8.2SE)与48小时相似。而对照组则分别为14.8±2.3SE和13.5±8.2SE。显微镜检未见童虫为粘附性巨噬细胞群所包围。并检测MAF、对照组分或无细胞培养基对血吸虫童虫的直接细胞毒作用,结果均阴性。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固定巨噬细胞不能杀伤童虫。  相似文献   

7.
采用ELISA方法, 平行检测东方田鼠、 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在攻击感染前、 后的血清抗血吸虫童虫(SSA)、 成虫 (SAWA) 和虫卵(SEA) IgG3抗体水平, 并进行体内、 外试验, 观察IgG3抗体抗血吸虫效应。结果攻击感染后第4周, 东方田鼠抗SSA和SAWA的IgG3抗体水平增幅较大, 分别较感染前增加79.6%和49.6%, BALB/c小鼠IgG3抗体在攻击感染后无明显增加。野生和室内繁殖的东方田鼠的IgG3抗体所致童虫死亡率分别为昆明小鼠的5.88和2.35倍, 前者还诱生出较高的减虫率 (39.8%)。提示东方田鼠IgG3抗体可能是其抗血吸虫感染的主要免疫物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和建立东方田鼠肺成纤维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技术方法,并观察其对日本血吸虫的杀伤作用。方法运用含15%小牛血清的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液(DMEM)和RPMI 1640两种培养体系,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和胰酶消化法,分别对出生后1、3和5 d的东方田鼠乳鼠肺成纤维细胞(Microtus fortis lung fibroblasts,MfLF)进行原代分离、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MfLF形态和生长特性.第2代和第3代MfLF培养上清与日本血吸虫童虫共培养96 h,观察其对童虫的杀伤效果。结果实验发现,采用胰酶消化法培养,只有少量MfLF细胞缓慢贴壁生长,而组织块贴壁法MfLF贴壁速度较快。不同日龄幼鼠的肺成纤维细胞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细胞活率和细胞纯度以1~3日龄乳鼠为最佳。在DMEM和RPMI 1640两种培养液中MfLF均可传代培养,两者无明显差异。MfLF体外只可传代4~5次。日本血吸虫童虫经第2代和第3代MfLF培养上清处理后,死亡率分别为9.5%和10.5%,与阴性对照(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组织块贴壁法适用于MfLF的体外培养,但MfLF培养上清对日本血吸虫童虫无明显杀伤效果。  相似文献   

9.
用室内繁殖第三代乐方田鼠和野生东方田鼠进行了日本皿吸虫人工感染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东方田鼠通过室内繁殖三代继代后,仍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存在抵抗力,虫体不能在其体内生长发育成熟,但日本血吸虫在室内繁殖第三代东方田鼠体内较野生既体内生长发育为好。童虫在野生东方田鼠肺脏内的停留时间较室内繁殖田鼠肺脏内长2天,而日本血吸虫在野生东方田鼠体内生长发育停滞时间要较室内繁殖者早2天,此外,室内繁殖鼠体内的虫体较野生鼠体内同龄虫体大。野生鼠肝脏表面虫体炎性结节较室内繁殖鼠早出现1天,消退亦早4天。日本血吸虫在野生鼠体内消亡亦较室内繁殖者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人源性抗日本血吸虫肌球蛋白Fab噬菌体抗体体外杀伤血吸虫童虫作用。方法利用日本血吸虫肌球蛋白(Sj myosin)对人源性抗日本血吸虫Fab噬菌体抗体库进行富集筛选,获得抗Sjmyosin的特异性噬菌体抗体,将该抗体和巨噬细胞或补体与日本血吸虫童虫共培养,测定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作用。结果将抗Sj myosin噬菌体抗体和巨噬细胞及补体与血吸虫童虫共培养时,在培养后24h即出现杀伤作用(童虫死亡率为4.69%),48h童虫死亡率达84.06%,96h童虫死亡率达89.38%。结论人源性抗Sj myosin Fab噬菌体抗体具有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的噬菌体展示肽基因序列,研究合成多肽抗原的血吸虫病诊断价值.方法扩增目的噬菌体,制备和纯化噬菌体DNA,对目的噬菌体中外源性肽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演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血清反应强度和演绎氨基酸序列选择2个噬菌体的展示肽段进行人工多肽合成.以合成的多肽为抗原,建立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检测治疗前及治愈后的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该合成抗原的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测定了14个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6个噬茵体的外源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8个噬菌体展示肽的基因序列不相同.分析演绎氨基酸序列,发现1个噬菌体展示肽中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GVK)残基与血吸虫23 kDa分子氨基酸残基相同.合成多肽抗原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2.3%和91.1%,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7.5%,检测健康人血清,特异性为95.5%.检测治愈后0.5年的同一病人血清,阴转率为55.3%,治愈后1年的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的阴转率为63.2%.结论 9个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噬菌体展示表位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并证明了合成多肽抗原有较好的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钉螺3种酶的酶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淀粉凝胶同工酶电泳法比较了安徽及云南两省的钉螺的酸性磷酸酶(AcP,EC3.1.3.2)、过氧化物酶(Po,EC1.11.1.7)及酯酶(Est,EC3.1.1.1)的电泳带型。AcP及Po的同工酶中AcP1、AcP2及Po1、Po2由单态位点编码。Est的同工酶由4个位点编码,其中Est3在安徽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快带,相对迁移率(Rf)为0.362±0.027;在云南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慢带,Rf为0.340±0.036。  相似文献   

16.
骨代谢指标测定在骨质疏松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妇女绝经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研究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后的变化率,对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应用作出初步评价。方法 48例绝经前妇女、48例绝经后妇女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观察其变化率。12名绝经后妇女,每两个月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共观察一年。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明显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经抗吸收治疗后.大部分骨代谢指标明显降低,血清骨形成指标比尿骨吸收指标长期个体内的变异要小。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加快,部分血清骨代谢指标优于尿骨代谢指标,尤以血清骨形成指标N—mid骨钙素和血清骨吸收指标CTX为优。  相似文献   

17.
Measurable evolution occurs in laboratory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under strong natural selection. The rate of adapta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opulations with genetic variability increased by radiation than in the control, nonirradiat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法乐氏四联症右室流出道心肌细胞进行形态立体定量学研究。结果表明,法乐氏四联症组右室心肌细胞呈肥大及退行性改变,细胞横径大于20μm,肌原纤维体密度小于对照组(P<0.001),线粒体散密度增加(P<0.001)。但体积缩小,肌浆网体密度及表面密度显著增加(P<0.01)。法乐氏四联症右室心肌细胞功能异常可能与其收缩单元的减少、细胞能量代谢失调及兴奋—收缩耦联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5例未经心内手术矫治的法乐氏四联症,对其心脏解剖形态及合并畸形,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