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铍针与推拿两种方法治疗胸外侧皮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至2008年用铍针和推拿治疗胸外侧皮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320例,随机分为铍针治疗组(治疗组)160例,推拿治疗组(对照组)160例。治疗组男105例,女55例;年龄26-66岁,平均(46.00±0.79)岁;疗程3-7d。对照组男98例,女62例;年龄19-64岁,平均(47.00±0.35)岁;疗程1-2个月。通过观察治疗前后软组织张力指数变化、局部疼痛和压痛情况进行疗效评定,经过统计分析对铍针与推拿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随访7~12个月,平均10.3个月,据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治愈119例,显效27例,好转12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73例,显效38例,好转40例,无效9例。两组疗效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U=3.184,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软组织张力指数治疗组治疗前平均(3.68±0.28),治疗后(2.13±0.35);对照组治疗前(3.59±0.22),治疗后(3.17±0.19)。治疗后两组张力指数比较,t=4.781,P〈0.01,治疗组的张力指数低于对照组。结论:铍针能有效降低皮神经周围的压力,松解粘连,最后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迅速缓解疼痛。而推拿治疗疗程长,治疗胸外侧皮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铍针治疗的疗效优于推拿治疗,起效快,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两种针具治疗锁骨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铍针与普通针灸针2种针具治疗锁骨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6年4月治疗200例锁骨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分为铍针治疗组100例与针灸对照组100例,治疗组中男75例,女25例;年龄25~65岁,平均45岁;疗程3~7d。对照组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16-63岁,平均35岁;疗程1~3个月。通过统计分析对铍针与针灸针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随访6~12个月,平均9.6个月,治疗组中治愈79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无效1例。针灸对照组中治愈43例,显效21例,好转17例,无效19例,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T=192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铍针治疗组治疗前软组织张力指数3.56±0.35,治疗后为2.11±0.41;针灸针治疗组治疗前软组织张力指数3.61±0.21,治疗后为3.13±0.56。两组疗后张力指数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铍针能有效降低皮神经周围的压力,松解粘连,最后消除感觉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迅速缓解疼痛。而一般针灸针治疗疗程长,治疗锁骨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铍针治疗的疗效优于一般针灸针治疗,起效快,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铍针治疗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铍针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铍针治疗78例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枕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18例,枕小皮神经卡压综合征5例,肩胛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27例,颈横皮神经卡压综合征4例.锁骨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24例。其中男35例,女43例;年龄19~63岁,平均39.8岁。根据治疗前后患者颈肩部疼痛的改变判定疗效。结果:临床痊愈54例;显效16例;有效8例。结论:通过铍针对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的切割,使筋膜表面张力降低,松解粘连,消除瘢痕,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治疗皮神经卡压性腰臀部疼痛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明确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性腰臀部疼痛的指征。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选取皮神经卡压性腰臀部疼痛患者278例,分为铍针组和电刺激组。铍针组138例,男68例,女70例;年龄20~60(41.92±10.88)岁;电刺激组140例,男68例,女72例;年龄18~60(41.44±10.47)岁。治疗前后测量两组患者的疼痛、压痛,以及软组织张力情况,通过对比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中止、剔除、脱落病例。治疗后铍针组疼痛评分由8.78±1.52下降为1.33±1.33,电刺激组由8.59±1.76下降为5.20±2.64,且治疗后铍针组疼痛评分低于电刺激组。治疗后铍针组压痛评分由9.12±1.24下降为1.60±1.36,电刺激组由8.79±1.60下降为5.34±2.60,且治疗后铍针组压痛评分低于电刺激组。结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在形成明确的痛点、条索、结节时,铍针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5.
上肢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由于现代人们长期伏案工作,上肢使用较多,致使局部组织劳损,上肢肌肉筋膜紧张,出现张力增高等病理改变,挤压刺激通过的皮神经,进而产生上肢疼痛等症状的综合征.为解决临床上经常出现的此类疾患,自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运用铍针疗法治疗上肢皮神经卡压综合征3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中并不少见,常常容易误诊,致使治疗效果欠佳。我院从2000—2004年采用铍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47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陈建鸿  董福慧 《中国骨伤》2004,17(5):283-284
目的:探讨颈横皮神经卡压对颈部疼痛的影响及相应治疗方法。方法:对112例颈横皮神经卡压所致颈部疼痛的患者,采用铍针进行治疗,选取胸锁乳突肌后缘及颈椎棘突旁压痛点为进针点,并对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12例患者平均随访16个月,其中治愈64例,显效36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7.15%。结论:颈横皮神经卡压可以导敛颈部疼痛,铍针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8.
顾力军  裘兴栋  赵勇  秦伟凯  董福慧 《中国骨伤》2012,25(12):1036-1039
目的:观察铍针与扶他林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铍针治疗组34例和外用扶他林对照组33例,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共60例完成随访(共脱落7例,其中治疗组4例,对照组3例)。其中治疗组男5例,女25例;年龄40~68岁,平均(55.90±9.34)岁;病程0.25~1年,平均(0.87±0.34)年;对照组男6例,女24例;年龄40~70岁,平均(58.67±7.39)岁;病程0.25~2年,平均(0.93±0.60)年。治疗组采用铍针治疗,每周治疗1次,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扶他林乳胶剂局部痛点涂抹,每日3次,3周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通过软组织张力测试仪测量局部软组织位移值、香蕉面积,用压痛测量仪测量压痛值,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记录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并评价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及疗效,最后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软组织位移值、香蕉面积、压痛测量值、主观VAS评分及HS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软组织位移值、压痛值和HSS评分高于对照组,香蕉面积和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根据膝关节HSS评分结果及VAS疼痛指数综合评定疗效,治疗组治愈3例,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4例,有效20例,无效5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铍针治疗的优势在于有效降低膝骨关节炎患者局部软组织的高张力状态,进而减轻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福慧 《中国骨伤》2003,16(2):117-119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cutaneousnerveentrapmentsyndrome)是一个早已存在但未引起重视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生在颈肩背腰臀及四肢关节的骨突部位。以无明显诱因出现疼痛、不适为其临床特点。常被诊断为“慢性软组织损伤” ,“肌筋膜炎” ,“软组织风湿”等。病势缠绵 ,反复发作 ,有的甚至久治不愈。由于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这一病名属于初次问世 ,本刊特邀董福慧教授从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几方面分 4次进行讲座。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 ,欢迎在本刊网页(http :www .corthoptrauma .com)的“骨伤论坛”栏目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臀上内侧皮神经卡压征 2 7例 ,于髂嵴处压痛点纵行切口长 5 cm,深筋膜下寻找该神经 ,镜下仔细用显微剪刀切开神经缩窄处膜性结构 ,充分松解游离神经 ,达到解剖结构清晰、损伤轻微、恢复较快、不留任何后遗症 ,术后获得良好疗效显微外科治疗臀上内侧皮神经卡压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骨科@陈庆贺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present 2 cases of entrapment of the saphenous nerve at the adductor canal affecting the infrapatellar branch, and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utilization of nerve tension testing for the diagnosis of nerve entrapments in a clinical setting.

Rationale:

Saphenous nerve entrapments are a very rare condition within today’s body of literature, and the diagnosis remains controversial.

Clinical Features:

Two cases of chronic knee pain that were unresponsive to previous treatment. Th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an entrapment of the saphenous nerve at the adductor canal affecting the infrapatellar branch using nerve tension techniques along with a full clinical examination.

Intervention and Outcome:

Manual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were initiated including soft tissue therapy, nerve gliding techniques and gait retraining which resulted in 90% improvement in one case and complete resolution of symptoms in the second.

Conclusion:

Nerve tension testing may prove to be an aid in the diagnosis of saphenous nerve entrapments within a clinical setting in order to decrease time to diagnosis and prop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2.
针刀松解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 随机对照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针刀松解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3~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分为针刀治疗组34例和电针对照组35例,分别进行针刀、电针治疗,各治疗3周.治疗组男12例,女22例;平均年龄(42.33±7.86)岁.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4.73±10.34)岁.治疗前、后分别对下肢生物力学、局部张力及压痛指数进行观察,按"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完成试验者共60例,治疗组经针刀治疗,其软组织局部张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 04),治疗组患者步态稳定性明显强于对照组,压痛指数治疗组改善较大.在疗效评价上,治疗组治疗结果为优18例,良9例,可3例,差0例.结论:针刀松解法可明显起到减张、镇痛作用,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优于电针对照组,且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蒋忠华  张浩  孙骏  顾伟  李志强  卫晓恩 《中国骨伤》2023,36(10):954-958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分析截骨对患者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影响,验证弓弦理论可靠性。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71例,脱落3例,完成全部试验患者68例,其中男27例,女41例,年龄51~79(68.0±7.0)岁,随访时间4~12(3.76±1.94)周。患者入院后行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在负重状态下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大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等指标。结果:根据VAS得分,参照包宗昭等治疗前后评分对单一指标的疗效判断标准评定,显效37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术后3例出现足背伸无力,1例出现足背感觉异常,予以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患者术后1个月VAS、WOMAC评分均小于术前(P<0.001)。患者术后1个月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均小于术前(P<0.001)。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短期内安全有效,截骨后1个月患者在负重状态下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升高,但长期变化仍需进一步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14.
肩胛肌筋膜炎软组织张力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勇  方维  闫安  王钢  刘春雨 《中国骨伤》2014,27(5):376-378
目的:探讨肩胛肌筋膜炎患者颈椎曲度改变与软组织张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门诊确诊肩胛肌筋膜炎患者29例,男10例,女19例;年龄22~40岁,平均27.77岁。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并采用Borden测量法对颈椎生理曲度进行测量,用软组织张力仪测量患者痛点张力。最后对上述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例肩胛肌筋膜炎患者的侧位X线表现:颈椎生理曲度正常者9例,颈椎生理曲度减小者18例,颈曲颈椎生理曲度增大者2例。颈椎生理曲度改变D值(Y)对软组织张力位移D0.5kg(X)的回归方程Y=-15.069+3.673X。结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软组织张力之间具有相关性,可用线性回归方程表示。随着软组织张力的增加,颈椎生理曲度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张鹏  胡炜  曹旭  许世刚  李德魁  徐林 《中国骨伤》2009,22(10):763-765
目的:探讨采用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椎体侧块内固定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引起的上肢痉挛型瘫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8年4月,采用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椎体侧块内固定配合运动疗法对27例上肢痉挛的脑瘫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13~21岁,平均15岁。手术方式为以AXIS8孔钛板依次植入颈椎侧块,在神经刺激仪指导下挑选阈值低神经后根的小束,将其切断并切除1.5cm。术后2周拆线后进行运动疗法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卧位姿势、翻身、坐位、爬行、跪立位及站立位、行走等练习,其中鲍巴斯(Bobath)抑制异常痉挛模式手法贯穿训练的全过程。治疗后对肌张力、运动功能(GMFM)和功能独立性(WeeFIM)进行评分。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6个月。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分别为3.30±0.47和1.25±0.44,GMFM评分分别为107.82±55.17和131.28±46.45,WeeFIM评分分别为57.61±25.51和87.91±22.39,治疗后患者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和功能独立性均有所改善(P〈0.01)。结论: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椎体侧块内固定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引起的上肢痉挛型瘫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吴双军  赵明兴 《中国骨伤》2016,29(11):1053-1057
目的:探讨3种不同类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近、中节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应用3种不同类型皮瓣移植修复近中节手指软组织缺损102例115指,男59例70指,女43例45指;年龄19~62岁,平均45.6岁。其中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9例29指、游离尺动脉腕上穿支皮瓣35例37指、掌背动脉穿支逆行筋膜皮瓣修复38例49指。软组织缺损面积1.8 cm×4.0 cm~2.8 cm×5.4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4.4 cm~3.1 cm×6.0 cm。术后从皮瓣成活率、手指功能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皮瓣全部存活,其中5例出现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经创面换药治疗后愈合。供、受区未并发深部感染。其中有3例皮瓣供区出现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治疗后延期愈合。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0.6个月,皮瓣外形及质地良好,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良好,两点分辨觉为9~13 mm;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手指关节功能:优52例,良41,中9例。结论:对于手指近中节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应根据患者性别和年龄差异、缺损创面情况、术者对手术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医院技术条件等方面来选择合适的皮瓣。  相似文献   

17.
手指软组织缺损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手指软组织缺损几种岛状皮瓣修复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指动脉、掌背动脉和指神经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39例45指,其中7例7指应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末节软组织缺损;22例28指应用指神经背例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中、远节软组织缺损;10例10指应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掌、背侧近节或超近节以上较大面积缺损。后32例中23例吻合神经。结果本组39例随访6~12月,皮瓣血运、质地及功能良好,皮瓣供区无功能障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较其它两种皮瓣外形明显臃肿且感觉差。缝合神经的23例皮瓣两点分辨觉为6~8mm,未缝合神经的皮瓣由于受区神经的长入也有了保护性感觉功能。结论临床应根据不同节段的手指软组织缺损而选择不同的岛状皮瓣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