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乳腺炎”的临床表现,与中医“乳吹”、“乳痈”、“乳疽”相类似。常见于妇人之哺乳期,尤以初产妇为多见.其病因病机为肝气郁结,胃热壅滞;或胎前热甚气郁;或产后肝胃气浊,上冲两乳房,致使乳汁通行受阻,乳聚为肿,日久化热,脓腐成“痈”。  相似文献   

2.
乳痈,即现代医学急性乳腺炎及急性乳腺脓肿,是产后妇女的常见病,初产妇尤为多见.下面是治疗乳痈的临床体会:1、肝气郁结、胃热鑫滞,是乳痛的发病根源.晋·葛洪《肘后方》曰:"曰汁不得泄,内结名妒乳乃急于痈."  相似文献   

3.
乳痈是乳房部最常见的外科急性化脓性疾病,往往发生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期妇女,其中以初产妇最为多见。发生在哺乳期的叫外吹乳痈;发生在怀孕期的称内吹乳痈;无论男女老少与哺乳无关而发生的名非哺乳期乳痈。但临床以外吹乳痈为最多,根据笔者数年来的临床体会,认为中医综合疗法在治疗外吹乳痈时有明显的优势。中医学认为外吹乳痈的发生主要原因是乳汁蓄积,蓄积的乳汁可使气血乖违,乳络失宣,乳汁郁久化热酿毒,毒盛内腐而成脓。《圣济总录》说:“新产之人,乳脉正行,若不自乳儿,乳汁蓄结,气血蓄积,即为乳痈。”根据乳痈的临床表现,一般分三期,…  相似文献   

4.
急性乳腺炎祖国医学称为乳痈,其症为乳汁蓄结成核,红肿焮痛,渐致溃疡,为妇女在哺乳期常见的外科疾病,如治疗不当,往往造成乳腺化脓或手术后乳腺萎缩和遗留疤痕等不良后果。我科门诊于1964年试用陈草汤治疗急性乳腺炎13例,效果满意,现介绍于下:药物配方:广陈皮一两、生甘草二钱,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一日一剂,分2次服。如有发热、脉数而弦、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者,可加银花三钱、山梔子二钱。如痛在初期不发  相似文献   

5.
<正>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之为“乳痈”,是临床常见疾病,所有病人几乎皆是产后哺乳的产妇。按一般的治疗原则,主张患乳应暂停哺乳,用吸乳器把患乳内乳汁吸出,促使乳汁通畅排出;局部湿热敷;抗生素药物应用等等。一旦形成脓肿则施行手术切开引流。为了寻  相似文献   

6.
姜兆俊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专攻中医外科,尤其对乳腺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姜老师治疗哺乳期乳痈的经验总结如下。1重视病因早治防变妇女产后不能正常哺乳,乳汁瘀积是发生乳痈的重要原因。故《肘后备急方》说“凡乳汁不得泄,内结名妒乳,乃急于痈...  相似文献   

7.
急性乳腺炎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全身表现有寒战、高热、白细胞增高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形成脓肿,给患者造成痛苦。感染严重者,炎性肿块增大,可有波动感,并可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急性乳腺炎,属中医学“乳痈”范畴,又俗称奶疖,多见于哺乳期的初产妇,是一种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初期表现为乳头皲裂、疼痛,哺乳时疼痛加剧,以致产妇惧怕或拒绝哺乳,而出现乳汁郁积、乳房胀痛不适或有积乳的块物。其治疗方法以抗感染为主,笔者采用抗感染的同时用针灸配合按摩治疗急性乳腺炎3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资料显示,18%的产妇在产后1年内曾发生过乳腺炎,有10%的患者因为处理不当产生并发症,因此寻求简单、有效及安全的方法来预防乳腺炎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1]。哺乳期间出现积乳或乳汁排出不畅是乳腺炎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反复乳汁淤积、乳汁引流不通畅,会促使炎症的发生[2]。急性乳腺炎属于中医学“乳痈”范畴,主要由于肝郁气滞及胃热壅滞引起,手法通乳是经手法作用于局部或循经治疗.  相似文献   

9.
肠痛最早记载于《素问·厥论》,“少阳厥逆……多为肠痛”。“痈”即壅塞不通之意,指“邪气”与“荣卫”相搏于肠道,致运化失职,糟粕停滞,气血瘀阻而成。《灵枢·痈疽篇》:“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其治疗则“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相似文献   

10.
急性乳腺炎俗称“奶疮”,祖国医学称为“乳痈”,是因乳头裂伤或乳汁潴留,细菌侵入继发感染所致。多发生在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以初产妇为最多。笔者应用薄荷、桔叶煎汤热敷治疗肿痛难忍、尚未溃脓的急性乳腺炎40余例,一般用药1~2天后痊愈。现简介于下: 处方与用法:薄荷、桔叶各2两。加水  相似文献   

11.
<正>急性乳腺炎属中医"乳痈"范畴,多因胃经积热,肝气郁结或乳头破损,邪毒外袭,乳汁淤积,乳络不畅而成,在哺乳期发生的中医称之为"外吹乳痈"。近年来,笔者采用刮痧、乳腺按摩治疗急性乳腺炎151例,大多在治疗3次之内即可痊愈或病情大有好转,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乳腺炎好发于初产妇产后哺乳期,中医称为“乳痈”。其病因病机多由情志不畅,肝郁气结或产后过食肥甘厚味,使肝郁胃热循经人乳,致乳络不通,乳汁瘀带,郁结不解,凝聚为患。笔者自2001年至2003年运用消痈散内服,并配合木芙蓉外敷治疗性乳腺炎32例,获得良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部最常见的外科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往往发生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其中尤以初产妇最为多见。现代医学认为急性乳腺炎多由于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所致。其发病初期,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会致乳痈化脓,使患者遭受更多痛苦。它属中医学“乳痈”范畴,究其病机多为肝郁胃热,乳汁瘀积。目前西医虽诊断准确,但其治疗多采用抗生素配合维生素,效果不尽人意。中医药治疗此病疗效好、周期短、副作用小。近年来又采用了针灸、按摩等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大大的提高了治愈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现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概况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急性乳腺炎是发生在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祖国医学称为“乳痈”,是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尤以初产妇多见。多由肝郁、胃热、火毒而致乳汁瘀滞,乳络不通,败乳蓄久而成。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可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近年来对本病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活血化瘀法在外科临床上的运用颇为广泛。笔者根据中医基本理论,针对外科瘀血病证的具体情况配合其它治则,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配伍清热解毒法《灵枢·痈疽篇》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凡由火毒或经络痹阻、气滞血瘀,瘀热凝结,肉腐成脓,如痈(包括内外痈)、疽、疖、疔、流注、丹毒、烧伤(早、中期)、脱疽(急性感染期)等,均宜配合清  相似文献   

16.
痈疽是中医外科的一大类病证,范围相当广泛,大致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黄帝内经》对于痈疽有较为丰富的记载,后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而形成今日中医外科学理论。1 痈疽的概念 痈,《说文》谓:“肿也”。《释名》曰:“痈,壅也,气壅否结里而溃也。”疽,《说文》谓:“久痈也”。《内经》与此认识基本一致。《痈疽》言:“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归之而不通,雍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  相似文献   

17.
急性乳腺炎为产褥期的常见病,以初产妇多见,临床表现为乳房局部红、肿、热、痛,乳汁排出不畅,全身表现为畏寒、高热等症状.该病发病率为20%[1],由于年轻女性哺乳知识的缺乏,使用吸奶器不当,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无论是乳痈病的初期还是发展成为乳腺脓肿,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哺乳困难,甚至被迫停止哺乳,因此,及时早期有效的治疗有重大意义,常用治疗方法为热敷、按摩等[2].笔者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8月120例郁滞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揉推排乳手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拔毒散为锦葵科黄花稔属植物拔毒散Sidaszechuensis Matsuda的全草,在云南作为常用中药王不留行习用品种,又名小拔毒、迷马庄、小粘药等,主要分布于滇、黔、川等省,在云南主要分布于以西双版纳为主的滇南地区。《滇南本草》记载“王不留行,一名拔毒散。味苦,性寒,治妇人乳汁不通,乳痈,乳结红肿,消诸疮肿毒,治小儿尿血,血淋,祛皮肤(瘙痒),消风解热。梗叶,细末醋调,敷痈疽疮溃散”[1]。我国民间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体炎、肠炎、菌莉、妇女闭经以及疔疮、肿毒、跌打损伤等[2]。拔毒散的化学成分研究较少[3~5],为了进一步探明其有效成…  相似文献   

19.
患于乳房部位的痈称为乳痈.现代医学称之为急性乳腺炎。本病是乳房部哺乳期发生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见于产后3-4周的初产妇。由于初产妇乳头较易破碎,或乳头先天性畸形、内陷及乳汁多而少饮等。均易导致乳汁郁积,乳络阻塞成块,郁久化热酿脓而成脓肿.常影响产妇及婴儿的健康,故做好乳痈的预防及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李小英  陶红霖 《河北医学》2011,17(4):558-561
急性乳腺炎是由细菌侵入乳腺引起的乳房急性化脓性疾病,属祖国医学“乳痈”范畴。此病多发生于产妇产后哺乳期,其中尤其以初产妇更为常见,一般发病在产后的第3—4周,也可见于产后2—4月,甚至一年以上的。中西医对急性乳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治疗上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早期即乳汁郁积期方面临床优势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