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中间锦鸡儿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甦  施蛟  孙智华  胡昌奇 《中药材》2006,29(1):19-21
目的:研究中间锦鸡儿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法、色谱法分离化学成分,用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中间锦鸡儿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5′-二羟基-3′-甲氧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甙(1)、异鼠李素-7-O-α-L鼠李糖甙(2)、3,4-二羟基苯甲酸(3)、N-反式咖啡酰酪氨酸(4)、D-3-O-甲基-肌醇(5)、7α-OH-β-谷甾醇(6)、7β-OH-β-谷甾醇(7)、硬脂酸(8)。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多刺锦鸡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多刺锦鸡儿Caragana spinifer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采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6aR,11aR)-3-羟基-4,9-二甲氧基紫檀烷(1),(6aR,11aR)-4,9-二羟基-3-甲氧基紫檀烷(2),5,4′-二羟基-7-甲氧基异黄酮(3),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4),6,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5),β-谷甾醇(6)。其中化合物1的结构还得到X-ray单晶衍射的证实。结论:化合物1~6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小叶锦鸡儿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小叶锦鸡儿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各种现代色谱方法分离小叶锦鸡儿根的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手段(MS,NMR,DEPT,1H-1H COSY,HSQC)鉴定结构。结果:从小叶锦鸡儿根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并鉴定了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7-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酮,即赝靛黄素(2),阿魏酸二十五烷醇酯(3),阿魏酸十七烷醇酯(4),阿魏酸(5),胡萝卜苷(6),高丽槐树-7-O-β-D-吡喃葡萄糖苷(7),芒柄花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1,3~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5,7首次从锦鸡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滑桃树茎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滑桃树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凝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滑桃树茎皮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6α-醇-3-酮(1),豆甾-4-烯-6β-醇-3-酮(2),7β-羟基谷甾醇(3),7α-羟基谷甾醇(4),schleicheol 2(5),蒲公英赛酮(6),abbeokutone(7),β-hydroxypropiovanillone(8),邻香兰醇(9),单棕榈酸甘油酯(10)。结论:化合物1~5,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毛叶巴豆中甾醇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媛  邹忠梅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2):897-899
 目的研究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毛叶巴豆(Croton caudatus Geisel.var.tomentosus Hook.)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和凝胶色谱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现代波谱学技术(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叶巴豆茎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甾醇,分别为(24R)-5α-豆甾-3,6-二酮(1)、豆甾烷-22-烯-3,6-二酮(2)、β-豆甾烷(3)、(24S)-3β,5α,6β-三羟基-豆甾烷(4)、胡萝卜苷(5)、β-谷甾醇醋酸酯(6)、3β-羟基-豆甾-5-烯-7-酮(7)、7-氧基豆甾醇(8)、7α-羟基谷甾醇(9)、7α-羟基豆甾醇(10)、7β-羟基谷甾醇(11)、7β-羟基豆甾醇(12)。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4,6~12共9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黑柄炭角菌发酵菌丝体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黑柄炭角菌发酵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和大孔树脂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7-甲氧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1),5,7-二羟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2),5-羟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3),1-(2,6-二羟基苯)-3-羟基-丁酮(4),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大戟醇(7),β-谷甾醇(8),2-(4-羟基苯)-乙醇(9)。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赶山鞭的化学成分分析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建勇  贾忠建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0):1595-1597
目的:对赶山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用色谱技术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IR,NMR,MS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出 9个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苯甲酸(1),6,9-dihydroxy-4,7-megastigmadien-3-one(2),丁醇-O-α-D-果糖苷(3),24-ethyl- cholest-7-ene-3β,5α,6-βtriol(4),已醇(5),1β,6α-二羟基桉烷-4(14)-烯(6),β-谷甾醇(7),5,5-二甲基-4-羟基-四氢呋喃-2-酮(8),β- 胡萝卜苷(9)。结论: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直立白薇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现代光谱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的9个,分别为2,4-二羟基苯乙酮(1),2,6-二羟基苯乙酮(2),4-羟基苯甲醇(3),苯甲酸(4),β-香树素乙酸酯(5),棕榈酸(6),β-谷甾醇(7),β-胡萝卜苷(8),白前苷元C-3-O-α-D-吡喃夹竹桃糖基-(1→4)-β-D-吡喃洋地黄毒糖基-(1→4)-α-D-吡喃夹竹桃糖苷(9)。结论: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蔷薇科植物月季花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 本实验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 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纯化,并根据波谱分析技术和理化性质对照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其石油醚和三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菜油甾醇(2)、环桉烯醇(3)、齐墩果酸(4)、熊果酸(5)、2α,3α,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6)、2α,3α,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7)、山柰酚(8)、槲皮素(9)、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0)、山柰酚-3-O-β-D-槐糖苷(11)、槲皮素-3-O-β-D-槐糖苷(12)、槲皮素7-O-β-龙胆二糖苷(13)、银椴苷(14)、芹菜素-7-O-(6″-O-对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15)。结论 其中化合物2,4,5,6,7,12,13,14,15等9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月季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菠萝叶酚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研究菠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ODS柱色谱分离,用波谱学方法确定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得7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菠萝酰酯(1),1-O-咖啡酰单甘油酯(2),1-O-对羟基肉桂酰单甘油酯(3),咖啡酸(4),对羟基肉桂酸(5),β-谷甾醇(6),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7)。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瑶药扁担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我国瑶族植物药扁担藤[Tetrastigma planicaule(Hook.) Gagnep.]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扁担藤茎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tigmast-4-en-6β-ol-3-one(1),7α-hydroxysitosterol(2),古柯二醇(3),水杨酸(4),香草酸(5),丁香酸(6),原儿茶酸(7),glycerol-2-(3-methoxy-4-hydroxybenzoic acid) ether(8)。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5~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8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紫芝中的一个新甾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紫芝Ganoderma sinense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7,22-二烯-2β,4α-二醇(ergosta-7, 22-dien-2β, 4α-diol,1)、麦角甾-7,22-二烯-2β,3α,9α-三醇(ergosta-7, 22-dien-2β, 3α, 9α-triol,2)、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ergosta-7, 22-dien-3β, 5α, 6β, 9α-tetraol,3)、麦角甾-7, 22-二烯--棕榈酸酯(ergosta-7, 22-dien--yl palmitate,4)、5-羧基糠醛(5-formylfuran-2-carboxylic acid,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紫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白苞蒿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白苞蒿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去氢吐叶醇(1)、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2)、chrysindin D(3)、山茶皂苷元A(4)、4’-O-甲基高山金莲花素(5)、5-羟基-3’,4’,6,7,8-五甲氧基黄酮(6)、狭叶墨西哥蒿素(7)、3β-hydroxy-5α,6α-epoxy-7-megastigmen-9-one(8)、假虎刺酮(9)、(E)-3β,4α-二羟基-2-(2’,4’-己二炔亚基)-1,6-二氧杂螺[4,5]癸烷(10)。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蒿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10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魔鬼爪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魔鬼爪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用理化方法解析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该植物块茎中分得9个化合物,其中1~5为苯乙醇苷类化合物,6为三萜皂苷,结构分别被鉴定为martynoside(1),6-acetylacteoside(2),β-(3′,4′-dihydroxyphenyl)ethyl-O-α-L-rhamn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3),acteoside(4)+isocteoside(5),7α,23-dihydroxytormenticacidesterglucoside(6),阿魏酸乙酯(7),二十五酸(8)及β-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1,6,7,8均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檵木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药材采用丙酮提取,利用大孔树脂柱、ODS反相柱、硅胶柱、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进行提取分离,根据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檵木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Dglucopranosyl(Z)-3-hexenol(1)、ampelopsisionoside(2)、红景天苷(3)、2-hydroxy-5-[3-hydroxybutyl]phenyl-β-D-glucopyranoside(4)、杨梅素-3-O-α-L-鼠李糖苷(5)、6″-O-galloylsalidroside(6)、绿原酸甲酯(7)、绿原酸(8)、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9)、alangionoside-A(10)、benzyl-α-L-rhamo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1)。结论化合物1~4、6、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蛇莓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蔷薇科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 Focke)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经理化数据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蛇莓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为洋芹素-6-C-β-D-葡萄糖苷(1),金合欢素-7-O-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2),山奈素-3-O-β-D-半乳糖苷(3),芦丁(4),异槲皮苷(5)和金丝桃苷(6)。结论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7.
过山蕨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宁  李铣  冯志国  杨世林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4):1049-1051
 目的研究过山蕨(Camptosorus sibiricus Rupr.)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过山蕨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为:山柰酚(1);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2);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6)。结论化合物2,3,4,5,6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野菊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野菊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及ODS反相柱色谱法,运用波谱方法确定结构。结果从野菊花有机相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蒙花苷(1),刺槐素(2),5,3',4'-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3),芹菜素(4),木犀草素(5),5,3'-二羟基-6,7,4',5'-四甲氧基黄酮(6),β-谷甾醇(7),β-胡萝卜苷(8),α-香树脂醇(9),β-香树脂醇(10),羽扇豆醇(11),二十八烷醇(12)。结论化合物3,6,8,9,10,11,12均为首次从野菊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稀硬木层孔菌(Phellinus robustu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法进行提取和萃取, 采用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利用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中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 分别为原儿茶醛(1), 原儿茶酸(2), 香豆素(3), 东莨菪苷(4), 22E, 24-麦角甾-7, 22-二烯-3β-醇(5), 5α, 8α-过氧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6), (22E, 24R)-麦角甾烷-5, 7, 22-三烯-3β醇(7), β-谷甾醇(8), 麦角甾4, 6, 8(14)22-四烯-3-酮(9), (22E-24R)-麦角甾-7, 22-二烯-3β, 5a, 6β三醇(10), 胡萝卜苷(11), 棕榈酸(12), D-阿洛醇(13)和桑黄素D(14)。结论 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