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复合辅酶对多发伤后继发肝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多发伤后需再次手术的73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复合辅酶组38例,空白对照组35例,复合辅酶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于术前3d开始给予复合辅酶2支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给药10 d,空白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监测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和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复合辅酶组的ALT、AST、TBIL、DBIL分别为(40.5±6.4)U/L、(38.6±7.4)U/L、(18.1±3.5)μmol/L和(5.6±3.1)μmol/L,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的(100.8±20.4)U/L、(78.1±15.3)U/L、(45.6±15.4)μmol/L和(29.5±9.1)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ALP、G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辅酶组和空白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21%和42.85%,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复合辅酶对多发伤后继发肝功能损伤有预防作用,可以减少机体对创伤侵袭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时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中随机抽取86例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则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二次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研究损伤控制骨科治疗策略在合并严重多发伤的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于我院进行治疗合并严重多发伤的骨折66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骨科救治方式进行救治,观察组采取损伤控制骨科治疗技术进行救治,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2%;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较对照组的24.04%低,且P0.05。结论:对合并严重多发伤的骨折患者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进行治疗,疗效更佳,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还有效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刘忠 《大家健康》2013,(24):99-100
目的:探讨分析时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技术的应用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质治疗中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的治疗提供临床借鉴与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院骨科接收的120例ISS评分≥16的严重合并骨折患者,分析患者具体临床资料和伤病程度不同,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男128例,女72例,年龄18~67岁。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接受不同方法治疗的患者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时间、恢复情况、后遗症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治疗综合情况。结果:12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中,死亡9例,死亡率7.5%,死亡主要原因系休克及胸部损伤,合并伤过重。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颅脑坏死1例,其他经过常规或损伤控制治疗后,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恢复情况较好,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能够显著性缩短骨折治恢复时间、促进骨折恢复、并发症少且患者满意较高,损伤控制骨科技术(DCO)可以为临床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的治疗提供参考,提高治愈率,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创后二次打击,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严重多发伤患者接受损伤控制骨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纳入本院2013年-2015年收治确诊为严重多发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方案治疗,抽取40例(观察组)并对其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将该组患者与本院同期收治一半多发伤患者(对照组)40例进行对比。结果收治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7.5%,有5例患者出现死亡事件,死亡率为12.5%,导致死亡原因为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例)、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脑疝(3例)。复苏期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体温、p H、凝血功能)等和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经治疗后痊愈出院;复苏期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体温、p H、凝血功能)等和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治疗方案干预可取得突出的治疗效果,最大程度提升对此类患者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6.
王玉玲 《中外医疗》2014,(28):66-67
目的探讨和分析损伤控制骨科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该院自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共21例做为试验组,给予损伤控制骨科治疗,同时选择一般的多发伤患者20例为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多发伤手段来实施治疗。然后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严重多发伤患者共有2例死亡(多种患器官障碍综合征和失血性休克各1例),占9.5%;患者在实施手术前,实验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但在患者实施手术以后,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给予损伤控制骨科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可以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严重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加以观察与研究。方法:抽选我院急诊科2015年3月-2018年2月所收诊的46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前后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之上,观察组患者再予以损伤控制技术。对比2组患者疾病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失血量、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7.0%,高于对照组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7%,低于对照组30.4%,差异明显(x^2=3.894,P<0.05)。结论:对急诊严重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患者予以损伤控制技术治疗,效果明显,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值得大力推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复合辅酶对烫伤休克后大鼠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制作大鼠烫伤休克/复苏模型,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烫伤组、复合辅酶治疗组、谷胱甘肽治疗组,每组10只。测定大鼠肝功能、心肌酶谱。并采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心脏、肝的组织形态及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单纯烫伤组大鼠肝功能、心肌酶谱指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烫伤大鼠经复合辅酶和谷胱甘肽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复合辅酶组中ALT、CK-MB低于谷胱甘肽组(P〈0.05)。光镜观察复合辅酶治疗组细胞形态基本完整,排列尚规则,炎细胞浸润不明显,细胞损伤较单纯烫伤组、谷胱甘肽治疗组轻。结论复合辅酶对烫伤休克后大鼠的心脏、肝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健  殷仕宝  叶阿奇 《求医问药》2014,(18):202-203
目的探讨用术前雾化吸入沐舒坦法预防胸外科疾病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10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80例胸外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90例患者。在这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我院使用抗生素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预防性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预防性治疗(所用药物和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加用沐舒坦进行预防性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效果和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的几率为7.8%,对照组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的几率为20%。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术前雾化吸入沐舒坦法预防胸外科疾病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地降低胸外科疾病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几率。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严重多发伤患者36例,其中关节损伤患者26例,将以上患者分为观察组并给予损伤控制技术予以治疗,再选取未接受损伤控制技术进行治疗的同期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在经过损伤控制技术后的手术时间、凝血功能指标、ICU的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将两组患者的损伤进行控制后,再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资料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数据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治疗中的应用对患者的救治与恢复有着极大的好处。  相似文献   

11.
陈辉明 《中外医疗》2016,(4):99-100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使用克式针,观察组患者使用空心螺钉,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高于对照组78%(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关节功能评分(84.35±9.43﹚分高于对照组(75.17±9.02﹚分(P<0.05﹚。结论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能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77.4±12.3)分、(24.3±4.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5.4±10.3)分、(23.2±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外伤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生活能力的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李斌 《中外医疗》2016,(1):165-167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痉挛的缓解作用. 方法 整群选取某院2012年6月—2014年10月72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观察组(n=36),给予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分别经过10周的康复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两组在进行康复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经过不同的康复治疗后,观察组的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1、1+及4级评定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脊髓损患者痉挛症状产生时,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对于缓解患者痉挛症状的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钠对阿霉素(adriamycin,ADR)所致心肌损伤患者肌钙蛋白I(TnI)、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内皮素-1(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阆中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ADR所致心肌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肌损伤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心肌损伤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TnI、NT-proBNP、ET-1和AngⅡ水平.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心功能、血清NT-proBNP、ET-1和AngⅡ水平较对照组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心肌损伤治疗加用磷酸肌酸钠可降低ADR所致心肌损伤患者TnI、NT-proBNP、ET-1和AngⅡ水平,有效改善患者心肌损伤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方法93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维生素C、门冬酸钾镁、肝泰乐等保护性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用药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肝功能。结果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3.6%和69.5%,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功能性正骨疗法对运动员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肩袖损伤运动员按就诊顺序采用区组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接受功能性正骨治疗和常规理筋手法治疗,均每周治疗2次,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第1次治疗结束后、1个疗程治疗后、1个疗程治疗后2周的关节功能活动度、肩关节功能评分;治疗1个疗程后2周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提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关节功能活动度、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85.0%,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正骨疗法治疗运动员肩袖损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0):28-31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口服特比萘芬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3例口服特比萘芬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各31例。其中治疗组采用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静点异甘草酸镁150 mg,1次/d;还原型谷胱甘肽1200 mg,1次/d,一个疗程为2周);对照1组单独采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对照2组单独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用法、用量及疗程与治疗组相同。观察各组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主要血清指标(ALT、AST)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分别与对照1组的70.97%、对照2组的74.1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LT和AST较治疗前均大幅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LT和AST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口服特比萘芬致药物性肝损伤能安全、高效地促进肝功能恢复,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环醇片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黄骅安定医院收治的120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给予双环醇片治疗(每次25mg,tid),对照组60例则给予甘草酸二铵胶囊治疗(每次150mg,tid),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肝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临床症状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7一谷氨酰转肽酶(γ-GT)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ALT、AST和7一GT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片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疗效确切、安全,能有效减少肝损害,保护肝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联合非诺贝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肝纤维化和肝功能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7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非诺贝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熊去氧胆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75.00%),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ST及ALT水平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BIL、AST及ALT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II型前胶原、IV胶原、HA及LN水平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II型前胶原、IV胶原、HA及LN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非诺贝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肝纤维化和肝功能,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丙泊酚与七氟醚全身麻醉对颅脑外伤患者手术后神经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颅脑外伤患者,均为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n=40)麻醉药物为七氟醚,观察组(n=40)麻醉药物为丙泊酚,分析血清脑损伤标志物、应激反应指标、术后不同时间MMSE评分。结果:观察组血清脑损伤标志物以及应激反应指标、MMSE评分相较于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接受手术的颅脑外伤患者实施丙泊酚全身麻醉对术后神经损伤程度较小,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降低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