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CT分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病因和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的CT表现,好发部位及其原因。结果 滑椎下缘相邻间盘均显示有“假性间盘脱出”征,椎间盘及椎小关节退变,椎小关节半脱位,硬膜囊受压。结论 椎间盘及椎小关节退变及韧带的松弛是本病的重要诱因,CT不仅能诊断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还能显示硬膜囊和神经根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退变809例CT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CT对腰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80 9例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表现与CT所见。结果 根据不同的CT表现特征 ,把腰椎间盘退变分为椎间盘变性膨出 96例 ,椎间盘突出 713例。结论 CT扫描是诊断腰椎间盘退变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腰椎退变的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CT诊断为腰椎退变的 96 3例有关资料。结果 :96 3例中 ,椎间盘变性膨出 96例 ;椎间盘突出 713例 ;椎体后缘软骨结节 5 2例 ;椎小关节病 94例 ;退变性滑脱8例。结论 :CT扫描是检查和诊断腰椎退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软骨终板退变及其相关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腰痛是骨科最常见的病症.据统计,在人群中多达80%以上的人都会受到下腰痛的困扰,在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发病率更高.导致下腰痛的原因很多,目前很多学者认为椎间盘退变是其最常见的原因.而软骨终板与椎间盘退变关系密切,研究已经证明,软骨终板细胞凋亡是导致椎间盘退变的一种重要因素[1,2].近年来有关软骨终板的生理功能和退变机理,以及软骨终板与椎间盘退变过程的关系研究日渐增多.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了解软骨终板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病变机制和作用,对于寻找椎间盘退变早期修复治疗的途径和重建脊柱功能的技术方法有所帮助.下面就其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MRI征象和病理改变。材料和方法:对5具新鲜尸体的腰椎标本(共23个椎间盘)行MRI扫描,并与其病理对照研究。结果:所有椎间盘都有不同程度地退变。其中属早期退变的间盘16个。MR可以反映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1)T2加权像在低信号的纤维环中出现高信号是纤维环粘液样变性肿胀,软骨细胞增生地反映:(2)在高信号的椎间盘内出现与纤维环相连的低信号是纤维环内折地反映;(3)T1加权像椎间盘前部角形低信号伴T2加权像髓核前缘成角是纤维环外折地反映。结论:MRI信号强度地改变能真实地反映某些椎间盘早期退变的病理改变,有助于早期椎间盘退变诊断。  相似文献   

6.
下腰痛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临床常见疾病。引起下腰痛最主要原因是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但腰椎间盘退变与疼痛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至今仍未完全明确[1]。临床上常用的评价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像学方法包括 X 线平片、CT、椎间盘造影及 MR。MR 的T1 WI、T2 WI 仅能发现椎间盘退变的中晚期改变,一些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是基于传统 MR 矢状位 T2 WI 上髓核(nucleus pulposus,NP)和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AF)信号的改变来评价椎间盘退变。研究表明椎间盘早期退变发生在明显 T2信号丢失之前[2-3],而常规 MR 序列无法探测这些早期改变。MR T2 map-ping、自旋锁定(T1ρ)、T2? mapping 等方法最早用于评价关节软骨退变早期的生物化学改变,椎间盘组织的生化成分与关节软骨类似,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这些技术同样可以定量分析椎间盘基质成分的变化,发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生化成分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腰椎退变患者腰椎骨质、椎间盘、韧带、椎小关节退变及腰椎退变性失稳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探讨腰椎退变规律.资料与方法 对1 180例腰椎退变患者的腰椎CT进行分析,观察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间椎体骨质、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退变以及退变性腰椎失稳的发生率.结果 腰椎退变患者腰椎间盘的退变率最高,其次是腰椎骨质、椎小关节、韧带、腰椎失稳.以36岁为年龄分界,36岁以下为腰椎低退变率年龄,以上是腰椎高退变率年龄,不同结构伴随年龄增长的退变率并不是同步递增的,腰椎骨质、椎小关节、韧带退变率及腰椎失稳发生率最高在65岁以上年龄段,而腰椎间盘退变率最高在36~45岁年龄段.男性腰椎间盘、骨质的退变率明显高于女性;椎小关节、韧带的退变率在男、女性间无显著差异;而女性腰椎失稳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总体上伴随年龄增长的腰椎退变,其不同结构的退变规律不一,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全面分析腰椎退变的影像表现有利于对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理解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椎Modic退变在颈项痛患者MRI中的表现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因颈项痛而就诊的患者512例,男186例,女326例,年龄15 ~ 85岁,平均54.8岁.所有患者均行颈椎MRI检查.回顾性分析颈椎Modic退变在颈项痛患者中节段、退变程度、颈椎曲度、性别、年龄中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与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结果 512例患者3072个椎间盘中,59例(11.5%)93个椎间盘(3.0%)发生了Modic退变,其中Ⅰ型7个,Ⅱ型57个,Ⅲ型29个.C2~3、C3~4、C4~5、C5~6、C6~7、C7~T1发生Modic退变的发病率分别为0、0.36%、0.55%、1.20%、0.85%、0.07%.40岁以上是颈椎Modic退变的好发年龄. 结论 MRI是颈椎Modic退变的首要检查方法.颈椎Modic退变Ⅱ型最常见,最常发生在C5~6、C6~7节段.颈椎Modic退变的发生与椎间盘退变程度、颈椎曲度、年龄存在相关性,还与颈椎间盘突出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慢性腰痛的新疗法--椎间盘内电热疗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腰痛是临床面临的最常见的难题之一,而椎间盘退变是引起慢性腰痛的主要病因之一^[1]。近年来,包括经皮椎间盘摘除术、激光椎间盘气化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及化学髓核溶解术在内的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已在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针对临床上以腰背痛为主,而在影像学上尚未发展为椎间盘突出的椎间盘变性患者的治疗技术并无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0.
冯凯琳  梁林 《武警医学》1999,10(6):319-322
目的探讨CT在诊断腰椎退行性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0例腰椎退行性变的CT检查资料,找出其影像变化的特征。结果在300例CT诊断为腰椎退行性变的病例中,表现为:(1)椎体骨质增生194例,占647%;(2)椎间盘膨出110例,占367%;(3)椎间盘突出97例,占323%;(4)椎小关节病97例,占323%;(5)椎间盘膨出和突出61例,占203%;(6)退变性骨性椎管狭窄中央型23例,占77%;侧隐窝狭窄19例,占63%;(7)黄韧带肥厚18例,占60%;(8)退变性脊椎滑脱6例,占20%;(9)真空现象5例,占17%。结论CT检查不仅能明确腰椎退行性变的诊断,而且能为临床表现的解释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486例腰椎间盘退变CT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退变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对486例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表现及CT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结果 根据CT表现,把腰椎间盘退变分为椎间盘突出321例,椎间盘膨出165例。结论 CT是诊断腰椎间盘退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对腰椎小关节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OMTOMNOVA型CT机进行腰3-骶1椎间盘扫描。结果:CT扫查腰椎间盘病变,同时显示腰椎小关节退变,其表现有:椎小关节增生肥大、硬化;椎小关节变窄;椎小关节面下方囊性变;关节囊钙化、真空;关节退变性滑脱。结论:CT扫描是检查和诊断腰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腰椎退行性病变CT分型(附118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综合分析腰椎退行性病变的CT表现。方法分析1180例退变性腰腿痛患者的腰椎CT表现,按腰椎相关结构对其表现分类,结合临床表现,对腰椎退变的影像表现进行分型诊断。结果腰椎退变存在6种类型,即:椎间盘退变型,退变率65.3%;骨质退变型,退变率48.1%;椎小关节退变型,退变率36.0%;韧带退变型,退变率25.4%;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率44.0%;退变性腰椎失稳,退变率25%。前4种为原发性腰椎退变型,后2种为继发性腰椎退变型。结论腰椎退行性病变的CT分型有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腰椎退变滑脱的X线与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平片和CT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腰椎退变性滑脱92例,对其X线平片和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腰椎退变性滑脱好发于第4腰椎,滑脱程度多在Ⅰ度以内,多合并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X线平片能直观地显示腰椎退变性滑脱,是诊断本病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而CT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硬膜囊、关节突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结论X线平片与CT结合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椎体成形术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椎间盘渗漏是否会引起椎间盘退变,以及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漏人PMMA的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用8只成年杂种犬,每只L1/2~L4/5共4个椎间盘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PMMA组。对照组仅行椎间盘穿刺,不注人任何物质。PMMA组按注射量不同分为0.1ml、0.3ml、0.5ml 3组。计算椎间盘指数百分数(%DHI)及MRI指数,参照Masuda标准对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并分析。分别对4组的观察指标行方差分析及SNK法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24周X线片显示对照组椎间隙无狭窄,组织学检查未见椎间盘退变。PMMA组X线显示:椎间隙不同程度狭窄,椎体前后缘见骨质增生,腰椎侧弯,PMMA0.3ml及0.5ml组可见许莫结节。MRI显示椎间隙不同程度狭窄,他加权像髓核信号不同程度降低且不均一,其相对高信号区面积减小,髓核形态不规则,纤维环与髓核境界不清。组织学检查显示髓核细胞数量不同程度减少,空泡变小。髓核的细胞外基质不同程度压缩,纤维断裂或扭转。4组%DHI、MRI指数、组织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MMA漏人椎间盘会导致椎间盘退变,且退变程度与PMMA漏人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MRI水脂分离技术(Dixon)联合T2WI定量测量腰椎间盘水含量,分析椎间盘水含量与年龄、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及其诊断效能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77例因下腰痛进行腰椎MRI检查,在T2-Dixon序列经过后处理测得椎间盘水含量,同时在T2WI矢状位序列正中层面测量椎间盘高度,对比Pfirrmann(Pm)分级,分析各节段椎间盘水含量与年龄、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结果 椎间盘水含量与Pm分级具有显著相关性,随着分级的增高,椎间盘含水量逐渐下降。将每个节段椎间盘水含量进行两两相比,下位椎间盘水含量低于上位椎间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L5/S1椎间盘的高度变化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有关;且年龄与椎间盘水含量呈负相关。结论 常规的T2-Dixon序列测量的椎间盘水含量与椎间盘退变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椎间盘突出具有较敏感的诊断效能,且低位椎间盘变性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7.
椎间盘内胶原和水分子的减少会导致椎间盘退变,是椎间盘退变早期出现的重要病理改变,早期治疗能明显改善其预后,故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检查序列已被临床采用,是否能有效、准确地早期发现椎间盘退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目前临床应用及最新的MR功能成像技术进行综述。MR功能成像作为一种能于分子水平反应椎间盘退变的新检查方法,是早期定量诊断椎间盘退变很有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轴位二维(two-dimensional,2D),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multiple-echo recalled gradientecho,MERGE)序列与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序列诊断颈椎病的差异性。资料与方法60例经临床证实为颈椎病患者均行轴位2DMERGE序列扫描,并与轴位FSE-T2WI图像对照,比较两种序列对椎间盘退变、椎管狭窄、神经孔变窄、黄韧带及后纵韧带增厚、灰质蝶形结构、脊髓变性、椎间盘纤维外环断裂及髓核退变诊断的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该项检查,其中7例行手术治疗。FSE-T2WI与MERGE序列诊断椎间盘纤维外环断裂时两者的一致性较差,Kappa=0.356;两种序列诊断脊髓变性、髓核游离的一致性一般,Kappa分别为0.515和0.474;两种序列诊断椎间盘退变类型、椎管狭窄、神经孔变窄、黄韧带及后纵韧带增厚情况基本一致,Kappa均>0.75。MERGE序列显示椎间盘退变类型、灰质结构、脊髓变性时图像较清晰,图像评分结果与FSE-T2W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E-T2WI显示椎体结构及黄韧带、后纵韧带较清晰,其图像评分结果与MERGE序列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颈椎间盘突出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颈椎间盘突出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本病可分为中央型和侧方型突出,MRI可直接显示颈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类型、椎体终板及脊柱韧带的结构,观察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程度和变性,并可早期显示椎间盘退变情况。结论:MRI对本病的确诊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与前凸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的病理机制及颈椎持续前屈与两者的相关性,为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10月间经颈椎中立位侧位片诊断前凸生理曲度异常的患者146例,均在1周内行常规MRI扫描,并按年龄分为A组(16~30岁),B组(31~40岁),C组(41~55岁),分析不同年龄组前凸生理曲度改变时相应椎间盘的MRI表现。结果:颈椎前凸生理曲度异常改变时,其大部分椎间盘均已变性,变性的部分椎间盘存在不同程度的膨出或突出。年龄较轻,病程越短,椎间盘变性相对较少(A组与B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长,变性椎间盘增多,但在一定范围内无明显差异(B组与C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间盘变性后,多数椎间盘会有不同程度的膨出或突出,不同年龄组膨出和突出分布不全相同,其中A组与B组及C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持续的前屈活动是椎间盘退变的重要致病原因,而椎间盘退变则是颈椎生理曲度最终变直、消失或后凸异常改变的病理基础;年龄越小,变性椎间盘越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