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腹穿髓核切吸术(TAL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腹穿髓核切吸术,并对手术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每个椎间盘髓核摘除平均重量2.15克,经3~17个月随访,疗效优者42例(84.0%),良7例(14.0%),差1例(2.0%)。结论TALD系统易掌握,创伤小,痛苦少,一次性治疗优良率高,无严重并发症,拓宽了L5~S1的适应证范围,是一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临用价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域(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关系。方法:通过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筛选出的6项国内外有关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PSD关系的文献进行综合评价,分别从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进行异质性检验、合并效应量分析。结果:各研究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检验结果均无异质性(I2=0%,P>0.05)。合并效应量:L/L基因型OR(95%CI)=0.53(0.37~0.76),综合检验Z=3.47,P<0.001;S/S基因型OR(95%CI)=2.19(1.66~2.89),综合检验Z=5.54,P<0.001;S/L基因型OR(95%CI)=0.67(0.51~0.88),综合检验Z=2.84,P=0.005;L等位基因OR(95%CI)=0.55(0.45~0.67),综合检验Z=5.83,P<0.001;S等位基因OR(95%CI)=1.81(1.48~2.21),综合检验Z=5.83, P<0.001。结论:5-HTTLPR 基因多态性中S/S基因型及S等位基因可能是患PSD的危险因素,L/L、S/L和L等位基因可能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甲氨蝶呤(MTX)治疗异位妊娠的最佳适用范围。方法:将异位妊娠患者183例随机分两组:A组MTX 20mg肌注连用5d,B组MTX 50mg/m^2单次肌注。结果:两组治疗失败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异位妊娠包块<3cm者成功率为81.8%;包块3—5cm者成功率为65.3%;包块>5cm者成功率为57.1%。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β—HCG<1000U/L者成功率为80.6%;1000—5000U/L者成功率为76.5%;>5000U/L者成功率为37.5%,三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TX单次肌肉注射效果最佳,异位妊娠包块<3cm、血β—HCG<1000U/L者可以作为MTX保守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自动经皮颈椎间盘切吸术治疗颈椎间突出症的适应证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在局麻下行颈前路经皮穿刺切吸术 ,4 8例以 4 0岁为限 ,小于 4 0岁为A组共 2 0例 ,大于 4 0岁为B组共 2 8例 ,术后随访 6~ 2 4个月。两组结果用 χ2 检验。结果 A组优良率为 95% ,B组优良率为 60 % ,其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经皮颈椎间盘切吸术治疗颈椎病是一安全、有效的措施 ,严格掌握适应证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B超联合x线和单纯x线引导建立微通道经皮肾镜治疗无积水肾下盏结石的结果.方法B超联合x线引导组61例(A组);男性40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4(22~56)岁.结石位于左侧27例,右侧24例,双侧10例,结石平均大小1.7(1.2~2.6)cm.A组由B超引导穿刺至结石,x线引导下置入导线,单纯x线引导组57例(B组),两组通道均扩张通道至18F,置入16F工作鞘,F8/9.8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或钬激光碎石取石.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接受x线照射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结果A组和B组平均穿刺时间、1次穿刺成功率和射线照射时间分别为5.4(范围2~12)min和6.2(范围2~16)min(P〉0.05);1次穿刺成功A组57例(93.4%)和B组48例(84.2%)(P〈0.05),射线照射时间A、B组分别为2.4(1.5~5.3)min和4.9(3~11)min(P〈0.05).A组1次性取净结石57例(93.4%),B组52例(91.2%),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肾镜治疗无积水肾下盏结石时,联合使用B超和x线引导可提高建立通道的成功率,明显降低医生和患者接受射线照射的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诊ICU患者经超声定位行深静脉置管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诊ICU收治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考组,各20例。两组患者在进行深静脉置管时,观察组采取超声定位,参考组采取常规解剖定位法,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参考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60%,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0%,参考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未出现死亡;参考组1例死亡,两组间对比(P>0.05)。结论超声定位可以明显提高深静脉置管的穿刺成功率,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机制。方法:运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对颈性眩晕的治疗。结果:采用的穿刺通道是安全的、行之有效的;穿刺的成功率100%,优良率为74%。结论: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对于适应证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重叠综合征患者夜间缺氧和睡眠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叠综合征(OS)患者夜间缺氧和睡眠结构的变化。方法:对19例OS、25例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及1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分别进行全夜多导睡眠(PSG)检查,结果:OS组SaO2L、深睡眠%(S3+4)显著低于COPD组(P<0.05),动脉血氧饱和度<90%累计时间%(SLT90%)、<80%累计时间%(SLT80%)、浅睡眠%(S1+2)显著高于COPD组(P<0.05)。OS组SLT90%、S1+2显著高于OSAS组(P<0.05),睡眠效率显著低于OSAS组(P<0.05)。结论:OS患者夜间缺氧较严重、睡眠结构改变明显。  相似文献   

9.
杨磊  吴云松  巨辉  白国强  李京霞 《四川医学》2006,27(10):1070-1072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孔入路穿刺行腰椎间盘突出化学溶解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5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58例,采用经椎板间孔入路穿刺,在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B组94例,采用经小关节内侧缘、椎板外切迹和椎间孔行盘外注射;经后外侧入路行盘内注射胶原酶。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穿刺成功率A组高于B组,A组均可直接刺入突出物内注药。治疗优良率A组(91.3%)明显高于B组(66%),P〈0.001;有效率A组(96.4%)高于B组(87%),P〈0.01。腰腿痛的发生率A组(61.5%)稍高于B组(45.2%),P〈0.01;尿潴留及肌力下降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椎板间孔入路可准确地将胶原酶注入突出物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其他穿刺入路;尤其适合于巨大的腰椎间盘突出。成功地解决了因髂棘位置过高造成的后外侧入路L5~S1穿刺困难的问题,穿刺成功率高。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化学溶解术较为理想的穿刺入路,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类似于盘内注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喂养后采集足跟血的最佳时机。方法对200例NICU新生儿依据采血距末次喂养后时间的不同分为四组,即:末次喂养后~0.5h组;0.5~1h组;1~1.5h组;1.5~2h组。比较各组在不同时间段采血的难易程度。结果末次喂养后~0.5h组优良率88.0%,0.5~1h组优良率62.7%1~1.5h组优良率48.9%,1.5~2h组优良率46%,末次喂养后~0.5h组优良率最高,与其他组之间的优良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三组相互之间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次喂养后采血时间不同对采血的难易程度有很大的影响,采血距末次喂养后时间≤0.5h为最佳采血时间。  相似文献   

11.
沈玉萍 《嘉兴医学》2000,16(1):63-64
本报道4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在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的同时,早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干预预防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结果:干预组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为75.00%,经卡方检验,有显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保守疗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死亡4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死亡16例,总有效率为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两组存活患者均进行3~6个月随访,以日常生活能力(ADL )评估:观察组优良率为92.9%,对照组优良率为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苏瑜 《大家健康》2016,(4):195-196
目的:通过对比静脉留置针和头皮针在小儿门诊输液室的应用效果,分析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室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小儿患者采取头皮针进行输液,实验组小儿患者采取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对比两组小儿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分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输液室应用的可行性。结果:实验组小儿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0%,对照组小儿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两组小儿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小儿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0%,总的穿刺成功高达100.0%;对照组小儿患者一次穿刺成功为81.3%,总的穿刺成功率为90.0%;两组小儿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总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门诊输液室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全麻手术中超前镇痛的可行性及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26例老年患者在切皮前5min静滴氯胺酮1.0~1.25mg/kg,术毕前45min静注芬太尼0.05mg。关胸或关腹前在0.9%生理盐水50Oml中加入400mg利多卡因冲洗并吸净。术中用循环紧闲低流量异氟醚吸入或0.4%异丙酚静脉滴入维持麻醉。结果:术后观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优良率88.5%;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和术后72h镇痛药总量;术后苏醒时间。结论:老年患者手术麻醉中超前镇痛是可行的,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滇产回心草的抗急性心肌缺血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冠脉造成心肌缺血的模型,动态观测Ⅱ导联心电图S-T段的变化,以S-T段上抬为指标反映缺血程度,同时检测LDH,CPK,SOD和MDA。结果:回心草显著减轻S-T段上抬,以2g/kg组为显著(P<0.05);其1及2g/kg均使心肌梗死范围缩小(P<0.05,P<0.01);LDH和CPK也有所降低,以CPK降低为显著(P<0.05);回心草还使SOD显著提高(P<0.05);MDA明显降低(P<0.01)。结论:回心草对大鼠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此效应与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观察环甲膜穿刺注药对围气管插管期病人血浆β-内啡肽(β-EP)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择期普胸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Ⅰ组进行常规诱导气管插管;Ⅱ组病人先用2%利多卡因2-3ml口腔含漱2min后吐出,再进行环甲膜穿刺法2%利多卡因1-1.5mg/kg,然后进行常规诱导气管插管。结果:Ⅱ组病人围插管期和Ⅰ组病人插管前血浆β-EP和血液动力学均无明显变化(P>0.05)。Ⅰ组β-EP插管时和插管后1min,3min较入室和组间有非常显差异(P<0.01),5min时也有差异(P<0.05);心率和RPP插管时和插管后1min较入室和组间有非常显差异(P<0.01),3min时也有显差异(P<0.05),RPP插管后5min时组间有差异(P<0.05)。结论:环甲膜穿刺注利多卡因,使围气管插管期血浆β-EP和血液动力学平稳,能有效的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异氟醚最低流量吸入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异氟醚吸入麻醉,为老年上腹部手术患提供一种合理的麻醉方法。方法:4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老年患,随机分成两组:I组20例仅吸入异氟醚:Ⅱ组20例吸入异氟醚并复合硬膜外阻滞。Ⅱ组患入室后先于T8-T10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用药为1%的利多卡因和0.15%的地卡因(加1:20万的肾上腺素),仅推试验量3-5ml,全麻诱导同I组。低流量麻醉实施前、两组患的异氟醚挥发罐浓度(Cv)均开至5%处,氧流量(FiO2)均设定为2L/min。在吸入5-8分钟后将两组Cv分别降至1.5%-2%和0.08%-1%。FiO2固定为0.5L/min。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在诱导插管期,麻醉手术全过程中,拔管期的MAP、HR、ECG和SPO2变化。结果:Ⅱ组患在插管时MAP、HR比I组患上升幅度小(P<0.05),两组患全部平稳完成手术,Ⅱ组比I组的清醒拔管时间显缩短(P<0.05),且拔管期心血管系统比Ⅰ组平稳(P<0.05)。结论:在吸入较低浓度,最低流量的异氟醚下复合硬膜外阻滞可以满足临床手术需要,用于老年患具有更多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乡镇卫生院门诊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2015年1-6月我院门诊静脉输液的54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将本组患者视为对照组,2015年7-12月我院门诊静脉输液的54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将本组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穿刺失败率、液体外渗率、疼痛率、出血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3%高于对照组66.7%(P<0.05)。观察组穿刺失败率、液体外渗率、疼痛率、出血率分别为3.7%、1.9%、5.6%、1.9%低于对照组7.4%、3.7%、13.0%、5.6%(P<0.05)。结论:乡镇卫生院门诊静脉输液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或避免发生液体外渗,治疗效果有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家兔肝血流阻断后硝普钠对胰腺组织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方法:门静脉高压模型家24只(部分门静脉结扎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C组)、硝普钠组(SNP,S组)、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组(L-NAME,L组),每组8只,戊巴比妥静脉麻醉下行气管切开后,股动脉切开插管监测血压,行肝门阻断(包括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60min后恢复肝血流,L组和S组于肝门阻断前10min分别静脉注射L-NAME(10mg.kg^-1)和SNP(5.0μg.kg^-1.min^-1,直到肝血流开放后5min,共持续75min),C组不给任何药物;于肝血流恢复60min后测量各组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C组相比,S组胰腺组织SOD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在L组,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多(P<0.05),L组与S相比,SOD添生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增多(P<0.01)。结论:肝血流阻断后,SNP作为一氧化氮(NO)代价本,可以增加缺血胰腺SOD活性,减少MDA产生,对胰腺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颈丛与硬膜外阻滞对甲状腺手术中血糖和循环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丛、硬膜外阻滞对甲状腺手术中血糖和循环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II级,年龄22-55岁,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30例,随机分为颈丛阻滞组(颈丛组)15例,硬膜外阻滞组(硬膜外阻)15例,颈丛阻带选用0.8%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混合液,以C4一点法行双侧深浅丛阻滞,硬膜外阻滞选用1.3%利多卡因和0.15%丁卡因混合液,穿刺点选择C5-6间隙,采用侧卧位直入法,并向头置管3cm,分别测定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20min,切皮,分离甲状腺上极,切腺体和术毕血糖,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结果:两组各时段血糖均逐步上升,于分离甲状腺上极后各时点值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硬膜外阻只在分上极进SBP值明显高于麻醉前值(P<0.05),其余各时点血压,心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颈丛组在分离甲状腺上极,切腺体时DBP,SBP,MAP均分别明显高于麻醉前值(P<0.05,P<0.01),结论:颈丛阻滞,硬膜外阻滞均不能完全抑制甲状腺手术中血糖上升,现象,相比心血管反应而言硬膜外阻滞优于颈丛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