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电压脑电图与老年人癫(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22例62~79岁的老年晚发癫(癎)患者的脑电图与CT进行对比分析,并将18~55岁,脑电图为低电压的人群做为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入选组,22例患者的低电压脑波,14例CT显示阳性,其中,9例为脑梗塞,4例为脑动脉硬化伴脑萎缩,1例为脑软化灶.而对照组中44例,仅有1例CT显示脑梗塞,1例钙化点,两组比较X2=27.9134,P<0.01.结论:在老年人中,癫(癎)发作患者表现为低电压脑波时,应警惕脑器质性病变的存在,要及时做CT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8年2月~2020年4月期间就诊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ACI患者给予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分析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88例ACI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有25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28.41%;年龄、性别、吸烟、血糖、高脂血症、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不是影响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单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舒张压、收缩压是影响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单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I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28.41%,ACI患者的舒张压及收缩压越高、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越长、溶栓前NIHSS评分>22分是影响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出血性转换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无意识障碍脑卒中临床鉴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属发病突然、危险性较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但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发病时意识未受影响.本文结合我院1992年以来经CT检查证实的神志清晰的48例脑卒中患者的情况作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男25例,女23例,年龄22~92岁,CT诊断为脑出血26例,脑梗塞22例.脑出血部位:壳核外侧型12例、壳核内侧型6例、皮层下6例、脑干1例、丘脑1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5毫升16例,<20毫升10例,中线移位均<5毫米;脑梗塞部位:皮层下6例,基底节14例,小脑2例,其中16例为腔隙性脑梗塞,6例为非腔隙性脑梗塞.1.2 临床表现 48例神志全部清晰,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缺失症状,脑出血和脑梗塞的神经缺失情况(见附表).  相似文献   

4.
目的:治疗缺血性脑梗塞的关键是尽早恢复缺血性半影区的功能,缩小梗塞体积,通过临床实验,研究了缺血性半影区的影响因素,功能恢复的检测指标,最佳治疗时间窗和治疗方法,以达到降低缺血性脑梗塞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目的。方法:选择确诊为颈内动脉系统梗塞的住院患者69例。按发病及就诊的时间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即早治组(发病后12小时内开始治疗)和对照组(发病后12~72小时开始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方法相同,均给予溶栓疗法,钙离子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以及综合治疗措施,一周后判断疗效;治疗前后除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多少外,69例患者均检查血压,体温,血脂,肝肾功能,脑CT,脑电地形图检查,部分患者作了脑ECT检查。结果: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早治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早治组表现为:(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后平均积分差为6.13±4.65。(2)脑CT显示病变区边界清楚,范围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消失。(3)脑电地形图显示,病变区及周围缺血性半影区慢波频带功率值下降,病变范围缩小,脑ECT也显示病变范围缩小。(4)副作用小,无一例患者出现继发性出血性脑损害,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缺血性脑梗塞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脑梗塞治疗前后磁共振波谱分析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对比。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4例疑似急性脑梗塞患者,其中28例为男性,6例为女性,年龄为26~73岁,平均年龄为(46.2±7.3)岁,14例患者于发病6h内出现超急性期脑梗塞,20例为6h~2d出现急性期脑梗塞。对其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经CT检查,有14例患者没有表现异常,DWI检查中出现大片状的高信号影,ADC图显示病灶区为均匀的低信号影;HMRS显示NAA比对侧正常的组织区域有所下降,Lac则上升并呈倒置的双峰。NAA 和Lac指标在治疗前后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4例患者痊愈,10例患者显著改善,16例患者为改善,4例患者无效,未见恶化者,总有效率为88.2%。结论磁共振波谱分析和临床NISHH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磁共振波谱分析不仅能够成为一项客观的治效评价标准,还能够对意思脑梗塞患者进行有效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影响因素。方法 288例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厦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发病后6h以内溶栓者76例,6~24h溶栓者212例。统计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90天后预后情况。结果 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闭塞24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73例,椎基底动脉(VBA)闭塞72例;溶栓后再通分别为112例、38例。治疗后90天恢复良好者180倒,恢复差者108例。溶栓后颅内出血2例;6h内组和6~24h组患者治疗后90天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0.35%和71.43%,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86%和59.26%,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7min和73min。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h作为动脉内溶栓治疗标准不够全面,应当根据病情适当放宽溶栓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7.
目的急性脑梗塞的静脉溶栓治疗及其护理措施,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死亡率和预防并发症。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5月我院入院30例发病3h内确诊脑梗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急性脑梗塞的静脉溶栓治疗护理措施及预后情况。结果经过对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积极抢救及护理,仅5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转院,其余23例患者抢救存活,23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治疗及有效护理后均有效控制。结论及时有效抢救和护理是急性脑梗塞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36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文良  王传玲 《医学信息》2006,19(9):1616-1617
出血性脑梗死(HI)是脑梗死患者在脑梗死的基础上,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液灌流,导致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近年来,由于脑梗死抗凝、溶栓治疗的发展,CT及MRI的普及.关于出血性脑梗死的报道越来越多,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我们收集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预后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康景章  李平平 《医学信息》2000,13(4):210-211
静脉溶栓治疗是脑梗塞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大多数患者入院时已超过溶栓“治疗时间窗”,我们自 1998年至今对发病超过该时间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点滴 ,治疗效果满意 ,现报导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与分组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梗塞的诊断标准 〔1〕,并符合以下几点 :1均为颈内动脉系统病变 ;2血压在 16~ 2 6 / 11~ 13k Pa;3无脑出血史 ,近 6个月无脑梗塞史 ;4无出血性疾病 ;5无昏迷 ;6年龄 <75岁 ;7发病在 72 h内 ;82 4h内未用过其它抗凝剂 ;9无严重心、肝、肾疾病 ;10头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于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塞(AMI)普遍开展溶栓治疗尚有争议。我院自1997年7月至2000年7月对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在6h以内的AMI患者进行对比观察。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老年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5~85岁,平均(71.2±4.2)岁。非老年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5~64岁,平均(55.2~4.8)岁。两组患者除年龄差异有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间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远较出血性脑血管病高.由于主要是脑内小管穿通支动脉发生病变,所以患者症状往往相对较轻,并且极不典型,致死率很低,但易反复发作,最终有可能发展成痴呆.由于CT和MR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临床检出率逐渐增加.本文收集我院2005-2010年老年性腔隙性脑梗塞患者30例总结出其临床特点、发病因素、治疗及转归.  相似文献   

12.
石风光  郑吟诗  张欣 《医学信息》2010,23(14):2351-235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乳腺占位性病变显示方面的优势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或钼靶检查怀疑有乳腺占位的患者进行了6层螺旋CT扫描,应用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行后处理,观察乳腺病变本身表现,并与穿刺及手术结果相对比。结果经病理证实乳腺癌32例、乳腺腺瘤4例,小叶增生2例。轴位及MPR图像能清楚显示乳腺结构,对于病灶定位准确,定性资料(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以及邻近组织改变情况)详细,同时可清楚显示肺部、纵隔及腋窝等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敏感的显示并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与其他检查方法相结合,有助于乳腺病变的正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乳腺占位性病变显示方面的优势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临床或钼靶检查怀疑有乳腺占位的患者进行了6层螺旋CT扫描,应用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行后处理,观察乳腺病变本身表现,并与穿刺及手术结果相对比.结果 经病理证实乳腺癌32例、乳腺腺瘤4例,小叶增生2例.轴位及MPR图像能清楚显示乳腺结构,对于病灶定位准确,定性资料(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以及邻近组织改变情况)详细,同时可清楚显示肺部、纵隔及腋窝等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够敏感的显示并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与其他检查方法相结合,有助于乳腺病变的正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脑梗塞,也称梗塞性出血,是指脑梗塞后病灶内的继发性出血,为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占5%~10%。我科自1995年以来,经头颅CT、MRI、腰穿及临床证实49例出血性梗塞患者,经临床治疗及精心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病情况,探讨其发病危险因素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88例因恶性血液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过程中均进行常规的出血性膀胱炎和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分析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共14例患者发生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15.9%),其中5例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全相合,12例伴有其他部位移植物抗宿主病表现,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6人,EB病毒阳性5人。结论在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后,出血性膀胱炎仍有发生,而受者CMV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后发生出血性膀胱炎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与其他各项因素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上腺少见病变的CT表现特点。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肾上腺少见占位性病变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14~76岁,中位年龄42岁。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少见病变的CT资料。结果12例中,右肾上腺皮质癌2例,右肾上腺神经鞘瘤1例,左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例,多发内分泌肿瘤MEN-Ⅰ型1例,左肾上腺区巨淋巴结增生症1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4例5个病灶,肾上腺囊肿2例。囊肿及髓样脂肪瘤易于诊断;肾上腺皮质癌CT表现提示其为恶性;其他少见病变定性诊断困难。结论肾上腺少见病变均有一些CT表现特点;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与嗜铬细胞瘤的临床鉴别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与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5北京协和医院14例节细胞神经瘤及3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节细胞神经瘤组男8例,女6例;年龄16~63岁;肿瘤直径2·5~15cm。嗜铬细胞瘤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19~74岁;肿瘤直径2~16cm。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并经病理证实。结果节细胞神经瘤患者多无临床症状,查体时偶然发现肾上腺区占位;CT多表现为形态规则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光滑,质地均一,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24h尿儿茶酚胺在正常水平;131I-MIBG检测大部分阴性。嗜铬细胞瘤患者就诊时多有典型的阵发或持续性高血压症状;CT表现多为形态欠规则的实性、囊实性或单纯囊性占位,密度不均,增强后呈不规则明显强化;嗜铬细胞瘤内分泌功能活跃,24h尿儿茶酚胺检查显著升高;131I-MIBG检测大部分呈阳性,浓聚区域与占位病变位置相同。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与嗜铬细胞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内分泌检查和131I-MIBG等均有显著差异。通过仔细询问病史,正确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术前基本能鉴别诊断。行开放或腹腔镜手术切除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尿激酶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0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血栓通、胞二磷胆碱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作为基础治疗方案。溶栓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尿激酶静脉强化溶栓效果。结果溶栓组患者在神经功能体征改善程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越是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ELISA检测抗心磷脂抗体在脑血管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ELISA法检测170例脑血管病患者和90例健康对照血清中的IgG、IgA与IgM型ACL,其中病例组脑出血58例、出血性脑梗塞10例,单灶脑梗塞92例;多灶性脑梗塞10例。结果除病例组脑出血及出血性脑梗塞患者IgG型ACL平均结合指数(BI)与对照组同型ACL比较无明显差别外,其它各病组血清中各型ACL平均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脑出血及出血性脑梗塞组IgA-ACL、IgM-ACL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出血性脑梗塞IgA、IgM型ACL又明显高于脑出血(p<0.05和p<0.01)。多发性脑梗塞三型ACL显著高于单灶性脑梗塞(P<0.01);单灶性脑梗塞ACL显著高于脑出血(P<0.01)。ACL浓度变化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提示ACL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出现与消失是疾病过程中机体产生的自身免疫反应,ACL的检测可作为预测中风发生或对其临床病情的估价。  相似文献   

20.
不同性质脑卒中急性期血液流变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65例脑梗塞、46例脑出血急性期经头颅CT证实的住院病人进行了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四项流变学指标检测,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脑出血组三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脑梗塞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脑梗塞有一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血液流变性异常并非仅见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而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样存在血液流变性异常。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无鉴别价值,可认为是二者发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