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许志强 《陕西中医》1996,17(2):86-86
<正> 麻黄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医家临床必不可少和不可多得之要药。笔者临床运用此药,有些独特心得,认为麻黄发汗逊于桂枝,现陈述于下,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麻黄发汗逊于桂枝 麻黄:苦、辛、温、入肺、膀胱经,有发汗、平喘等功用。自《伤寒论》一书中收载麻黄汤方后,历代本草都记述麻黄的发汗作用远较桂枝为强。《伤寒论》各家注释也说:“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至今医家均持麻黄为发汗峻药之观点,且认为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有仅用1剂,不用2剂;有畏麻黄,而速之高阁。唯恐其发  相似文献   

2.
麻黄,味辛性温。具发汗、平喘与利尿之功能。主要用于风寒外袭所致(以无汗为特征)之感冒、咳喘、水肿及痹证等病证。除上述常规用法外,对咳喘、水肿等病证而伴有汗出者,笔者也常在立证的基础上加一味麻黄,恒取良效。现介绍两则如下:例1:韩某某,男,24岁。1994年10月2日初诊。主诉:浮肿2年,加重1周。两年前患肾小球肾炎,曾两次住院,未能治愈。之后,经常浮肿,时或小便不利.于9月26日感冒后,病情突然加重,经中西药治疗1周,病情仍不能控制而就诊.面色白无华,全身浮肿,伴咳嗽,微恶风寒,发热,汗出,精神不振,食可,大便…  相似文献   

3.
麻黄辛温轻宣发表汗之功著,石膏辛寒重沉清里热之力大,有谓“汗出不得用麻黄,无大热不得用石膏”,诚是临床用药经验之谈。然而《伤寒论》第63、167二条云:“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出反用麻黄,无大热反用石膏,这个问题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应当从邪热壅肺证的病机去理解,则其理自明。是证由伤寒误汗(如表实证误用了桂枝汤)后,腠理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利条,“太阳病,项背强nit,无汗恶风,葛根场主之。”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4条主证中皆有无汗(不汗出),三方中皆用麻黄,且38条又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眼之,服之则厥逆,筋仍肉脯,此为逆也”。据此,有人提出“有汗不得用麻黄”。此言差矣。今笔者不揣浅陋,分析…  相似文献   

5.
表郁不解太少并病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挂枝麻黄各半汤证吴某,6O岁,1992年8月初诊。诊前10余日,恶寒,持续发热,头痛,经西药治疗,汗出热不解,面红耳赤,时有头痛,身痒难受,认为此乃药物过敏,服脱敏药无效。近日症状加重,头痛,头晕,发热,微恶寒,时发时止,无汗,胸闷,气喘,四肢酸懒.面潮红.个身刺痒,二便正常,舌首白,脉浮缓。证属汗后邪热未尽,郁于体表。汗后正虚,邪气亦减,不可过汗.只宜做汗而已。取桂技109,麻黄柏,白芍6g,杏(sg,荆芥6g,厚朴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2剂痊愈。2枝枝H麻黄一场证件某,女,20岁,棉厂工人,1993年6月24…  相似文献   

6.
张志远教授为山东省名老中医,从医70余年,小青龙汤是他的常用方剂,并在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用小青龙汤治疗哮喘必须把五味子打碎,五味子的辣味在仁中,不碎则无辛辣味,且不起辛散作用。打碎后服20 g、30 g均可,且服用之后不会出现憋气、喘得更厉害之状况。小青龙汤用细辛不可拘于不可过钱之说,小青龙汤用麻黄的经验是凡是不恶寒且无汗用生麻黄;若病人有汗则用炙麻黄,若患者哮喘时间较长屡治不愈可用生麻黄。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缘引《金匮要略》原方与主治,及清代徐(忠可)、尤(在泾)两位医家的论述后,提出本人对麻杏薏甘汤的方义分析,方中麻黄为君药,取其宣肺发汗,可使表邪从汗而解。甘草用量倍于麻黄,在方中居臣药地位,一方面取其甘缓之性,以缓麻黄之峻,防其发  相似文献   

8.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乃阳气蒸化阴液出于肌表而成,纯阳无阴则无汗,纯阴无阳亦无汗。纯阳无阴犹釜火无水,不能蒸腾;纯阴无阳犹釜水无火,亦无法蒸腾,均不能作汗矣。用麻黄汤者,乃表实皮毛闭塞,液津未伤,汗源尚在,故只须此纯阳之剂一鼓作气而汗出。方中麻黄发越阳气而“开鬼门”,桂枝温经通阳,二药相伍焉能不汗?麻杏甘石汤则无桂枝之温通,却用石膏与麻黄为伍,一寒一温,且石膏大寒,仲景原方石膏用量为麻黄一倍,石膏之大寒远远地制约了麻黄之温,此种比例关系不能发  相似文献   

9.
张锡纯为近代中医名家之一。他对本草之独到见解,堪称风格清新,立论精湛,颇能启人思路。然他提出的“麻杏甘石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的论点,笔者似觉不妥,特提出管见,与同道商讨。《伤寒论》63条说:“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言太阳病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均可使邪热内传於肺,而致病情加重。如尤在泾说:“发汗后,汗出而喘,无  相似文献   

10.
近代名医张锡纯擅用经方,并推求经旨、随证化裁、多有发明,疗效卓著。简述于后。 1治伤寒方 表实无汗用麻黄,人所共知,间有汗出不解者,何也?张氏认为,此非汗出不透,乃余热未清,于麻黄汤中加知母3钱,于发表中寓清热之意,以解其内陷之热,自无汗后不解之虞,名"麻黄加知母汤",治伤寒无汗,功胜麻黄汤。再加知母数钱,可代大青龙汤,以知母凉润之性能入胸中化合而为汗,  相似文献   

11.
六、麻黄汤加减方大青龙即麻黄汤.再加石膏枣生姜.寒热身疼脉浮紧.无汗烦躁用此方.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八字,是大青龙证着眼处;有汗便不得用麻黄,无烦躁便不得用石膏.此较麻黄证尤剧,表邪紧束,郁热不宣,故用麻桂解表,石膏清里,其兼姜枣者,恐无汗用石膏,抑麻桂发散之力,又恐寒凉太过,转属太阴,故加姜枣以培中气而助宣发,使一汗而表里双解,其配合之苦心,微矣妙矣;此证用比方,不必问中风伤寒,伤营伤卫也.前人解此,繁而无当,多不足取,本方为解表兼清里诸法之祖,若外感引动伏气,外邪未解,伏热已动者,方虽不同,法实本此,银翘散即其例也.玩古人方,须先审其法,再究药昧,药虽因病而变动,法则百变不离其宗.能知制方法理,十得八九矣.又经方  相似文献   

12.
麻杏甘石汤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瑾  温凯军 《陕西中医》1997,18(4):186-186
<正> 麻杏甘石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由麻黄四两,杏仁50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组成。《伤寒论》注家众多,却该方孰为主药,终无定论。笔者就薄浅之见,粗理成文。 1 证群庞杂,肺热为宗 《伤寒论》太阳病篇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下皆误,邪热传里,内舍于肺,故表无大热,肺为脏腑之华盖,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邪热壅肺,宣  相似文献   

13.
陈英晖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21-1622
麻黄素以辛散开泄 ,发汗峻药著称 ,主治伤寒表实 ,临证以无汗为旨要 ,应全面分析 ,汗出仅为一外候 ,当结合全部信息辨之 ,如确系卫虚阴伤等者 ,自当慎用 ,若证非属虚 ,汗证不避 ,斯时可借麻黄辛散发越之性 ,透邪外出 ,给邪以出路 ,据证灵活配伍 ,可达邪去正安 ,表畅汗止之效。麻黄虽为辛散发汗峻剂 ,气虚之证用之不当 ,可致严重后果 ,麻黄虽猛 ,但药效昭彰 ,用之得当 ,取效迅捷 ,要在随机配伍 ,更要坚持有是证即用是药 ,不可囿于种种误传而坐失良机。  相似文献   

14.
运用阳和汤论治疑难病症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文蓉  谢怡琳 《光明中医》2010,25(10):1787-1788
<正>阳和汤为清代名医王洪绪所创立,原方由熟地一两,鹿角胶三钱,麻黄五分,肉桂一钱,白芥子二钱,炮姜五分,生甘草一钱,七味药组成。功能温阳通络、散  相似文献   

15.
麻黄为辛温解表药,其味轻扬,可升可散。用麻黄发散解表,利在速达,用量宜适应病情,重在用药后,一次已,勿再服。因麻黄性专发散,多服、久服易伤元气,然善以汗法治病者,多取麻黄配伍为用,使之冲炎破隘,一药  相似文献   

16.
1.麻黄与桂枝:相伍均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证。麻黄偏于表实无汗及喘咳;桂枝偏于表虚有汗;两药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2.桂枝与白芍:二药相伍主治表证不解、表虚有汗,恶风发热,增强调和营卫之功。 3.紫苏与生姜:用于风寒感冒,并解鱼蟹中毒。 4.荆芥与防风:同治风寒感冒;又治风疹瘙痒。 5.防风与羌治:二药相伍其祛风作用尤佳,亦常用于风湿痹证。 6.白芷与藁本:用于风寒感冒之头痛、巅顶痛并连及齿颊等证。 7.辛夷与苍耳:二药伍用主要用于散风寒,通鼻窍,治  相似文献   

17.
心悸治验     
陈某,女,33岁。2007年6月10日初诊。患者因工作劳累,身体渐感不支,动辄汗出。1月前适逢经期受寒后,即恶寒发热,全身骨节疼痛,在某医院静脉滴注(具体药物不详)治疗5天,发热虽退,但身痛不减。转诊中医,投以麻黄、荆芥、防风、白芷、独活、羌活等散寒祛湿药,3剂后大汗淋漓,汗后出现心悸、四肢无力,  相似文献   

18.
对麻杏石甘汤功效,主治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原书用麻杏石甘汤治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由于仲景论述过简,致使后人在把握本方主治与功效方面,看法有异。近年来,笔者通过研读《伤寒论})原著及有关医家的著述,查阅了大量的古今医案,对本方的功效、主治、药物剂量等问题有了新的看法,兹提出异论供同道参考。《伤寒论))63条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端,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条日:“下后不可更行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场。”从以上两条来看,尚难摆其病证机理,因而历代医家大加阐发,总凡不…  相似文献   

19.
陈英晖  张喜奎 《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21-1622
麻黄素以辛散开泄,发汗峻药著称,主治伤寒表实,临证以无汗为旨要,应全面分析,汗出仅为一外候,当结合全部信息辨之,如确系卫虚阴伤等者,自当慎用,若证非属虚,汗证不避,斯时可借麻黄辛散发越之性,透邪外出,给邪以出路,据证灵活配伍,可达邪去正安,表畅汗止之效。麻黄虽为辛散发汗峻剂,气虚之证用之不当,可致严重后果,麻黄虽猛,但药效昭彰,用之得当,取效迅捷,要在随机配伍,更要坚持有是证即用是药,不可圊于种种误传而坐失良机。  相似文献   

20.
1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吴某,60岁,1992—8初诊。诊前十余日,恶寒,持续发热,头疼,经西药治疗,汗出热不解,面红耳赤,时有头疼,身痒难忍,误为药物过敏,服脱敏药无效。近日症状加重,头疼头晕,发热微恶寒,时发时止,无汗,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