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黄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发汗名方,方中麻黄、桂枝配伍是发汗的基本配伍,多数医家及中医《方剂学》教材中通行的观点认为桂枝的配伍意在加强麻黄的发汗作用。自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起,麻黄被誉为伤寒发表之第一要药,既然麻黄有如此之强的发汗作用,为什么还要配伍桂枝增强其发汗作用呢?参考《伤寒论》使用麻黄发汗时强调不可太过的禁训,又"汗为心之液"、心之阳气是汗液化生的动力源泉,发汗太过则有损伤心阳之虞,而桂枝有温振心阳的作用,且《伤寒论》中每多运用桂枝治疗心阳不振导致的如心悸、脉结代、自汗、奔豚等病证。因此,麻黄汤中桂枝的配伍并非加强麻黄的发汗作用,而是振奋心阳以制约麻黄峻猛发汗而伤心阳之弊。  相似文献   

2.
一、“不可发汗”的概念不少医家认为,《伤寒论》所述“不可发汗”仅指不可用峻剂麻黄汤发汗。其实,桂枝、青龙、桂麻各半、桂二麻一等汤都有发汗的作用;并且从论中指责误汗的某些条文来看,烧针、火劫、热熨等外治法,也是当时颇为盛行的发汗法。以桂枝汤为例,论中有25处用到它,无一不是以其发汗解表,方后的注解还反复强调“汗出”,临床也证实它确有发汗之功。可见《伤寒论》谓“不可发汗”,并非仅仅忌用峻剂麻黄汤,而系指不可用包括内服方药及外治诸法在内的多种汗法发汗。二、“不可发汗”的病证某些医家根据“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等“不可发汗”的明训列于“太阳病篇”,便以为凡素病正虚复患太阳病者皆当忌汗。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正虚感邪者,只要立方遣药注意扶正祛邪、攻  相似文献   

3.
麻黄汤功用 ,自柯韵伯于《伤寒来苏集》中释为 :“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厥后 ,大多医者畏麻黄汤是发汗之峻剂而很少用之。究竟麻黄汤是不是发汗峻剂 ?笔者试从方药配伍关系及临床运用 ,略述于次 :1 方药剂量配伍方药配伍 :麻黄配桂枝 ,发中有制。《本草通玄》曰 :“麻  相似文献   

4.
王立春 《中成药》1992,14(3):48-48
麻黄为中医常用药物之一,始载于《本经》。自汉·张机收载麻黄汤后,历代医家都以麻黄为发汗、发喘、利水之要药,但在具体应用上虑其发汗力峻,有伤津耗液之虞,后世医家多不轻易采用兹略陈管见,尚祈赐正。 1.对麻黄发汗的认识:麻黄性温、味微苦辛,  相似文献   

5.
1.古有“有汗不得用麻黄”一说,应做何理解?根据什么? 答:古有“有汗不得用麻黄”之说,系指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之麻黄汤为发汗解表之峻剂,只能用于无汗发热恶寒之表实证,而不可用于有汗发热恶寒之风寒表虚证。但是,麻黄经过适当配伍之后,亦可用于有汗之证。如麻杏石甘汤和越婢汤二方之主证皆有汗出。分析此种汗出不是表虚自汗,乃因热邪所迫。故二方皆配用石膏,即能清解邪热;又能减弱麻黄之发汗力。这  相似文献   

6.
《外台》卷一、卷二载录了部分《伤寒论》方剂。以及在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下变通而来的方剂。这些“新方”源于《伤寒论》,但又较之有更大的灵活性。它是晋唐医家治疗经验的结晶。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一、对辛温解表剂的变通《伤寒论》重点记述了以风寒为病因所致的外感热性病。因此辛温解表是一治疗大法。仲景医治表实证,以麻黄汤为发表散邪之峻剂。治风寒表虚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攘外安内。治表郁不解证,又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微发其汗。这一随证施治的原  相似文献   

7.
1 麻黄汤治喘机理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全方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伤寒论》第36条曰:“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论》第235条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而愈,宜麻黄汤。”风寒客于肌表,卫阳闭遏,皮毛闭塞,肺气失于宣降,此乃因于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经气不利,邪干于肺所致,治以麻黄汤辛温发汗,宜肺平喘。本方是发汗解表之峻剂,也是“发汗治喘”的经典方。方中麻黄辛温发汗,  相似文献   

8.
浅议桂枝汤与中风表虚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为《伤寒论》中第一首方剂,被后世尊为群方之首,其主治之证后世亦多认为是中风表虚。今细读《伤寒论》之经文,始觉张仲景本意并非如此。麻黄汤治疗伤寒表实证,桂枝汤治疗中风表虚证,这似乎已成为我们中医界的定论。中医典籍浩如烟海,溯古察今,细细品味,才觉并非已成共识。我们先看看几位古代医家的论述:宋·朱肱《类证活人书·论经络》中记载:“仲景所谓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黄,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今人才见身热头痛,便发汗,不知汗孔闭而用麻黄,汗孔疏而用桂枝,伤寒伤风其治不同。”宋·成无几《伤寒明理论·药方论》中的《桂…  相似文献   

9.
《新中医》1977,(4)
方剂类试写稿麻黄汤(1)《伤寒论》方。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水煎服,服后取微汗。治感冒风寒表实证,证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脉浮紧。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解表;杏仁宣肺降气,助麻黄平喘;甘草调和诸药。四味配合,共收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本  相似文献   

10.
古医经论汗颇多 ,据我们探讨论述如下 :辛温解表剂。《伤寒论》麻黄汤 ,为太阳经证 ,头项强痛 ,恶寒无汗 ,脉浮紧等症之主方。方中麻黄辛温发汗 ,宣肺平喘 ,佐以桂枝辛散解表 ,甘温助阳 ,二者相须为用 ,更增强了发汗散寒之力 ,辅以杏仁 ,协助麻黄宣降肺气而平喘咳 ,使以甘草 ,调和药性。本方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作用较强 ,凡非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 ,头痛身疼 ,可汗而喘等症状较重者 ,一般多不轻用。《伤寒论》桂枝汤 ,为太阳经证 ,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 ,苔白 ,脉浮缓等症的主方。方中桂枝辛散解表 ,甘温助阳以散风寒 ,佐以白芍敛阴止汗 ,二者相合…  相似文献   

11.
1 风寒感冒 麻黄汤、桂枝汤、葱豉汤三方为纯解表之剂,治疗外感风寒而无兼挟证者。麻黄汤以麻黄为君,配伍桂枝,二药相须为用,发汗力强,并善宜肺平喘,适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宜所致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白脉浮紧之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以桂枝为君,配伍芍药,发汗之力较麻黄汤弱,但善于解肌调和营卫,适用于风寒客表、营卫不和所致恶风汗出,发热头痛、鼻鸣干呕、苔白脉浮缓之外感风寒表虚证,及一切营卫失调的杂病、胎、产诸证;葱豉汤,药仅两味发汗之力最缓,适用于一外感风寒之轻证。  相似文献   

12.
王国华先生为第四批北京市级老中医,余等有幸从师侍学,获益匪浅。老师临证善用经方,使用麻黄汤颇有独到之处。《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为辛温发汗之峻剂,  相似文献   

13.
周连三在小青龙汤中用麻黄干姜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为外解表寒,内散水饮之剂。方中麻黄为发汗峻品;干姜为辛热之药。故有“麻黄辛温专宜冬”“麻黄用量不过钱”之说;干姜有温燥伤阴之弊,多畏其峻猛而以它药代之,实失仲景原意。  相似文献   

14.
有关大青龙汤倍麻黄之我见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高忠英大青龙汤是由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所组成,为发表清里双解之名方。由于方中麻黄用量倍增至六两,后世医家多认为该方外证风寒益甚,发汗之力尤为峻猛,沿习至今。现行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伤寒论选...  相似文献   

15.
在《伤寒论》中以麻桂伍用的解表方剂不少,而对于麻桂的发汗机制二药之间的关系及麻黄无桂枝能否发汗等问题,历代医家存在不同看法。为此,特试就这些问题提出我们的初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方剂是多味药物的综合应用,根据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有效成方的分析,它的组成配伍,大部分具有很严格的规律性,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按照配伍原则遣药立方,每能奏到预期的疗效;这种用药方法,既原则,又灵活.怎样理解方剂的配伍规律呢?这里试举《伤寒论》的麻黄汤为例.麻黄是麻黄汤中的主药,它具有发汗解表和宣肺平喘两方面的功效,根据麻黄汤的病症,既是"表实无汗",又是"肺实而喘".因此,需要具有"发汗"和"平喘"作用的药物.才能解除这些症状.为了加强麻黄在这两方面的力量,配通阳解表的桂枝以发汗,配降气止咳的杏仁以平喘,成为"发汗平喘"的代  相似文献   

17.
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主治太阳病表郁轻症之方。《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以下简称《讲义》)第25条方义中有“本方(桂枝二麻黄一汤)为桂枝汤与麻黄汤2比1用量的合方,较桂枝麻黄各半汤发汗力更微”之说,果真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发汗力比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发汗力小吗?  相似文献   

18.
麻黄是中医常用药物之一,具有发汗、解热、鎮咳、止喘之作用。历代医家有认为該药系发汗峻药,致心存顾虑,不敢輕易采用者,不乏其人。現将笔者对麻黄运用的认識,加以介紹,并請指正。一、麻黄是否为发汗重剂麻黄性微溫,味微苦辛,质輕浮,体空疏,气味俱淡,专走气分,能散肺經郁火,疏解肺气膹  相似文献   

19.
麻黄汤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该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为治疗伤寒表实证而设,具有辛温发汗之功效。笔者临床运用麻黄汤加味治疗多种疑难疾病,疗效较好。现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20.
黎红 《江西中医药》2001,32(2):52-52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 ,性辛温、味甘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 ,温经通阳。《本经疏证》概括桂枝有六大功效 ,即“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桂枝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以来 ,为历代医家所常用。《本草》言桂枝辛甘大热 ,能宣导百药。《本草汇言》称桂枝为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伤寒论》中以桂枝为主药的代表方剂及桂枝汤的加减剂就有 2 0余首 ,由于配伍不同 ,作用各异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用的小建中汤、大小青龙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茯苓丸 ,等等 ,配伍桂枝甚多 ,可见桂枝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