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三位流脑患者密切接触者咽拭子调查报告,儿童A群流脑菌苗基础免疫成功率监测分析,中性粒细胞CD64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40例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敏分析,糖尿病合并败血症病原菌和耐药性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血清IL-6、CRP、PCT水平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琴  陈云 《山东医药》2009,49(47):1-3
目的 探讨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为败血症的患儿67例(观察组),另选同期无感染症状的3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两组IL-6水平,固相免疫层析法半定量测定PCT水平,定量免疫速率比浊法测定CRP水平;以临床常用标准作为阳性诊断阈值,观察各指标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以灵敏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分析ROC曲线,从而确定检测的最佳阈值.结果 IL-6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及ROC曲线下的面积值均优于CRP和PCT.而三个指标联合诊断的敏感性优于各指标独立诊断.结论 IL-6对新生儿败血症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疑诊新生儿败血症者应考虑多个指标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2005年广州市29例流脑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特点及临床研究,人类活性蛋白e(rhAPC)治疗严重败血症的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检测降钙素原及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无锡市儿童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60例为败血症组,入院后立即进行血培养;同期入院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42例为非感染组;同期出生健康新生儿3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败血症组血培养结果进行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分析,并检测3组新生儿的血降钙素原及血液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结果败血症组60例新生儿中18例血培养呈阳性,阳性率为30.0%。分离出病原菌6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7株(72.31%),以表皮葡萄球菌(32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为主;革兰阴性菌16株(24.62%),以大肠埃希菌(8株)和肺炎克雷伯菌(4株)为主;真菌2株(3.08%)。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96.9%,对氨苄西林、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在60.0%~100.0%之间。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00.0%,对头孢曲松、复方磺胺甲噁唑和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在62.5%~100.0%之间,对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耐药率较低。治疗前,败血症组降钙素原和CD64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非细菌感染组降钙素原和血液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败血症组降钙素原与血液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下降,但CD64水平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较常见,且对常用抗菌药物有一定抗性,治疗时应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败血症新生儿血降钙素原与血液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升高,且恢复期时CD64仍高于正常水平。如何降低败血症患儿CD64水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17例暴发型流脑病人的监护及护理,广州市番禺区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抗体水平调查,2005年广州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特征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外周血核因子-kB表达的研究,诊断败血症基因芯片的构建,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的病原学分析,新生儿败血症108例病原学检测及预后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亚败血症12例临床观察,854例败血症病原体分析。[编按]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外来建筑工人流脑病原菌带菌状况调查;用周期性回归法探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的季节节律;超敏CRP及IL-6水平变化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治中的价值;新生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临床及耐药性分析;10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治疗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联合检测CD14~+/CD1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降钙素原(PCT)3种不同诊断指标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6-01—2018-03收治的6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病例组,另同期选取3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采集2组新生儿血清标本,CD14~+/CD16~+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TNF-α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PCT的检测采用免疫发光法,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独或联合检测CD14~+/CD16~+、TNF-α及PCT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病例组患儿血清CD14~+/CD16~+、TNF-α及PCT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均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CD14~+/CD16~+以8.48%、TNF-α以7.52 pg/ml、PCT以1.02 ng/ml为诊断阈值时,三者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能最高,其曲线下面积为0.8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94%(62/66)、80.00%(24/30);CD14~+/CD16~+、TNF-α及PCT单独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能较低,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0.69、0.76,灵敏度分别为69.70%(46/66)、77.27%(51/66)、80.30%(53/66),特异度分别为66.67%(20/30)、73.33%(22/30)、70.00%(21/30)。三者在诊断阈值时联合检测与新生儿生后实验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并无显著性差异(χ~2=0.10,P=0.75)。结论:联合检测CD14~+/CD16~+、TNF-α及PCT对新生儿败血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视为临床重要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联合检测CD14~+/CD1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降钙素原(PCT)3种不同诊断指标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6-01—2018-03收治的6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病例组,另同期选取3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采集2组新生儿血清标本,CD14~+/CD16~+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TNF-α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PCT的检测采用免疫发光法,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独或联合检测CD14~+/CD16~+、TNF-α及PCT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病例组患儿血清CD14~+/CD16~+、TNF-α及PCT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均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CD14~+/CD16~+以8.48%、TNF-α以7.52 pg/ml、PCT以1.02 ng/ml为诊断阈值时,三者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能最高,其曲线下面积为0.8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94%(62/66)、80.00%(24/30);CD14~+/CD16~+、TNF-α及PCT单独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能较低,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0.69、0.76,灵敏度分别为69.70%(46/66)、77.27%(51/66)、80.30%(53/66),特异度分别为66.67%(20/30)、73.33%(22/30)、70.00%(21/30)。三者在诊断阈值时联合检测与新生儿生后实验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并无显著性差异(χ~2=0.10,P=0.75)。结论:联合检测CD14~+/CD16~+、TNF-α及PCT对新生儿败血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视为临床重要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90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及致病菌分布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4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诊断为败血症的患儿90例。通过回顾性分析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原菌分布特点。另选取同期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50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无感染症状及临床指标为阴性)为对照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治疗前C反应蛋白(CRP)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预测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价值。结果 90例败血症患儿中,28例为早发型败血症,62例为晚发型败血症。败血症新生儿临床表现中黄疸发生率最高,对比两组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表现,发热、吃奶差、腹泻、肤色苍灰或发花、心动过速或过缓、出血、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WBC计数降低、PLT计数降低、CRP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异常患儿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败血症患儿阳性率27.78%,共培养分离致病菌28株...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败血症是严重的全身细菌感染性疾病,目前仍缺乏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我们在16SrRNA基因内,自行设计引物,建立了16SrRN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加反相杂交法诊断败血症新方法,取得了较好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131例患儿系1996年3月~1997年3月间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拟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住院患儿。同时,对同期住院的非感染性疾病患儿30例抽血作为阴性对照组。按照1987年全国新生儿会议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修订方案》[1],败血症分为血培养阳性的确诊败血症及临床败血症。临床败血症…  相似文献   

11.
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26例疗效观察;早产儿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肝功能的变化;105株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分析;甲硝唑片中大肠杆菌的检查;整合子介导的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多重耐药研究;rep-PCR检测产ESBL大肠埃希菌;甲型副伤寒杆菌鞭毛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血清的制备;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率调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0例临床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的变迁,他汀类与败血症(综述),16S rRNA基因芯片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永朝 《山东医药》2011,51(43):91-9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败血症(NS)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36例NS患儿(NS组)及38例细菌性肺炎患儿(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恢复期测定血清PCT、评估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和危重评分系统(PCIS)评分,并采用Spearman对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PCT水平、SOFA评分均显著下降,PCIS评分显著升高(P均〈0.01);治疗前NS组血清PCT水平、SOF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NS组血清PCT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与PCIS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检测血清PCT对NS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脑5例总结;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构成及药敏分析;败血症患血小板计数与预后关系;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的临床分析;CD64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评估;红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将收住我院新生儿病房92例新生儿分别归入重症感染组(35例)、一般感染组(32例),非感染组(25例).比较三组患儿降钙素原(PCT)和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 重症感染组的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一般感染组、非感染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重症感染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3组间PC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0.5 ng/ml为临界值,诊断重症感染的敏感度为88.57%,特异度为66.66%;对所有感染的诊断敏感度为71.64%,特异度为92%.以2 ng/ml为临界值,诊断重症感染的敏感度为71.43%,特异度为87.71%.结论 血清PCT可作为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特别是对重症细菌感染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IL-6和前降钙素原变化的研究,头孢曲松钠治疗伤寒、副伤寒疗效观察,夏秋季腹泻便中气单胞菌属的分离与鉴定,78例伤寒、副伤寒临床分析,副伤寒甲651例临床资料分析,开泄法治疗细菌性痢疾37例,中药加微生态制剂(金双歧)治疗对抗生素无效小儿细菌性痢疾55例疗效观察,中毒型细菌性痢疾23例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倩 《肝脏》2016,(8):663-665
目的探讨肝硬化败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方法收集2012年—2015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152例,其中肝硬化败血症患者85例,单纯肝硬化患者67例,比较两组患者PCT检测阳性结果的差异;分析肝硬化败血症患者中PCT检测阳性诊断血培养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CT水平的差异。对不同时间点PCT水平诊断肝硬化败血症的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败血症患者中PCT检测阳性率(84.71%)高于单纯肝硬化患者(16.1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检测阳性诊断血培养结果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40.0%,准确性为81.18%。肝硬化败血症患者的PCT水平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单纯肝硬化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不同时间点PCT水平诊断肝硬化败血症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第1天PCT水平诊断肝硬化败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为74.20%;第2天PCT水平诊断肝硬化败血症的约登指数最高为0.440;入院时PCT水平诊断肝硬化败血症的灵敏度最高为85.37%,第2天PCT水平诊断肝硬化败血症的特异度最高为65.91%。结论血清PCT检测对诊断肝硬化败血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住院的疑诊新生儿真菌败血症患儿,其中确诊为真菌败血症8例(观察组),未确诊12例(对照组),均行血培养及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分析真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比较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早产及极低出生体质量儿5例,血小板降低4例,合并真菌性脑膜炎2例(其中死亡1例);应用抗生素>2周,有喂养不耐受、长期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及静脉营养史是真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其中合并真菌性脑膜炎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真菌性脑膜炎者(P<0.05)。结论新生儿真菌败血症多见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有外科手术史、营养状况差、长期PICC置管、行静脉营养及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儿,且高危因素越多,患病率越高。对疑诊新生儿真菌败血症患儿及时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可早诊断、早治疗,并可评估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败血症早期临床诊断;16SrRNA基因快速诊断败血症病原菌研究;老年人真菌败血症50例临床回顾性分析;低体重儿、早产儿败血症血培养的病原菌耐药性分析;一起水源型引起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暴发疫情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在新生儿肺炎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重庆市合川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新生儿肺炎患儿6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本院门诊收治的足月健康新生儿5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血清PCT、CRP水平及阳性率,病例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PCT、CRP水平。结果病例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儿PCT、CRP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儿治疗后血清PCT、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清PCT、CRP水平变化与新生儿肺炎密切相关,对新生儿肺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及治疗效果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