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改善了皮瓣受区的外形和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及头颈躯干与四肢创面的修复.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发现经典的穿支皮瓣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在秉承穿支皮瓣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穿支皮瓣术式得到了不断发展,如为了不牺牲受区主干血管衍生了血流桥接穿支皮瓣,为了避免皮瓣臃肿衍生了显微削薄穿支皮瓣,为了修复超长创面衍生了联体穿支皮瓣,为了吻合一组血管同时修复多个创面衍生了分叶穿支皮瓣,为了使合并深部骨骼或肌肉组织缺损的创面得到立体美学修复衍生了嵌合穿支皮瓣等等.这些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衍生和发展,丰富了穿支皮瓣的内涵,扩大了穿支皮瓣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吻合的3D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使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10具。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选择下腹部和小腿外侧皮瓣供区,应用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进行3D可视化研究。 结果 三维重建的各部位层次分明、穿支体区间小血管的清晰度好,穿支体区间的血管吻合有3种类型,2个层次。而且可对不同层次分别进行透明、不同穿支体分别配色或提取等专业化处理。 结论 ① 应用Mimics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穿支体区及其相互间血管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②穿支皮瓣血供方式与传统轴型皮瓣有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穿支皮瓣在下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以及Cochrane数据库于1980年1月—2014年4月期间公开发表的应用穿支皮瓣治疗下肢创面的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经筛选有264篇文献入选。对皮瓣的安全性、解剖学基础及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目前应用于下肢创面修复的穿支皮瓣主要有股前外侧皮瓣、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臀动脉穿支皮瓣以及小腿穿支皮瓣等。不同皮瓣各有其特点,临床应根据其特点和创面修复要求选择合适的穿支皮瓣。结论穿支皮瓣损伤小,供区并发症低,血运丰富可靠,具有与肌皮瓣同样的抗感染能力,是下肢创面修复的新技术,也是今后皮瓣外科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激光多普勒对大鼠背部3种皮瓣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研究。 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按照皮瓣切取方式等分为3组:穿支皮瓣组、穿支筋膜蒂皮瓣组及随意皮瓣组。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以上3组皮瓣的Ⅰ、Ⅱ与Ⅲ区在多个时间点进行测量。术后7 d,对皮瓣外观及髂腰动脉与骶尾部穿支血管间的筋膜血管网进行拍照。对3组大鼠的坏死率,及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Ⅰ、Ⅱ及Ⅲ区术后即刻、术后1 d的血流灌注值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穿支皮瓣、穿支筋膜蒂皮瓣及随意皮瓣的坏死率分别为0.087±0.07、0.071±0.05及0.267±0.11。3组皮瓣坏死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但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的坏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穿支皮瓣Ⅰ区与Ⅱ区的血流灌注值显著大于穿支筋膜蒂皮瓣的Ⅰ区与Ⅱ区;随意皮瓣3个血管区的血流灌注值在术后7 d内均小于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术后7 d,随意皮瓣骶尾部穿支与髂腰动脉穿支间的筋膜血管网管径显著增大。 结论 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存活能力无显著差异。随意皮瓣存活主要依赖于蒂部与蒂部周围潜在穿支之间筋膜血管网的扩张。  相似文献   

5.
股前外侧单一高位穿支供血区域的形态学研究与皮瓣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各类型高位穿支的特点与供血区域。方法:(1)6侧动脉灌注明胶一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整尸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股前外侧区高位皮动脉的数量和类型,取下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察皮肤血管的走行及分布,选择不同类型高位皮动脉各1侧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三维重建和穿支供血区域可视化研究。(2)在6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区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结果:高位皮穿支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横支。高位皮穿支三维重建显示以髂髌连线为纵轴的皮瓣内主要血管高密度分布区,供血区为24cm×6.8cm,供血区域由纵轴向两侧区域扩展,高位皮穿支供血区域可达26cm×18cm,皮瓣高位穿支蒂长约5cm。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单一高位穿支供血面积可达30cm×22cm,高位穿支蒂长,可形成穿支蒂皮瓣。穿支三维重建的血管区域客观可靠。  相似文献   

6.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穿过深筋膜后口径≥0.5 mm为标准,Taylor等[1]解剖发现,每个人体平均有374个皮肤穿支血管.杨大平、唐茂林等[2]报道的数据为442个.任何存在穿支血管的部位均有可能形成穿支皮瓣,几乎人体任何部位的创面均可能采用邻近的穿支皮瓣带蒂修复.再者,如果所需的穿支皮瓣面积不大,穿支血管蒂的口径再细些也无妨碍,因此在人体可切取的穿支蒂皮瓣数量众多.将穿支皮瓣的理念与带蒂皮瓣的转移技术相结合,临床开发出了穿支血管蒂V-Y推进皮瓣、穿支血管蒂岛状旋转皮瓣等新技术.尤其可旋转180°的穿支血管蒂岛状皮瓣,覆盖范围广,临床使用灵活,国外称其为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perforator pedicled propeller flap,PPPF),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有3个特点(图1):(1)仅以穿支血管为蒂,穿支血管为螺旋桨的旋转轴杆,(2)皮瓣为岛状,以穿支血管为界分为较大的皮瓣头部(大桨,用于覆盖受区创面),和较小的皮瓣尾部(小桨,用于闭合供区),(3)皮瓣旋转可达180°,在肢端创面的修复重建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此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以腓动脉穿支为中心设计的特殊形式皮瓣日趋多样化。根据受区复杂的创面缺损,选择适宜形式的穿支皮瓣修复,能最大限度的修复各种组织创面、重建受区功能。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较广泛,其穿支血管解剖较恒定、临床应用形式多样化、修复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对近年来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设计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1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穿动脉是指穿过深筋膜进入皮肤的动脉,可分为  相似文献   

8.
穿支皮瓣   总被引:52,自引:11,他引:52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或称皮支皮瓣,是指仅以管径细小(0.5~0.8mm)的皮肤穿支血管供血的皮瓣,属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穿支皮瓣是显微外科皮瓣移植的新发展,符合组织移植“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原则,但对显微外科技术要求更高。由此也提出了超级显微外科(supramicrosurgery)的新概念,即使用更精细的显微手术器械,发挥更高超的显微操作技能,完成更细小的显微血管吻合。  相似文献   

9.
跨区互蒂轴型皮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轴型皮瓣又名动脉皮瓣 ,是一种依赖其中所包含的与其长轴平行走向的知名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供血的一类皮瓣 ,这种皮瓣问世以来即以其血供可靠、抗感染能力强、转移方式灵活多样而得到广泛应用 ,现就轴型皮瓣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皮肤血管供区的研究情况作以回顾。1 皮肤的血管供区1.1 经典的血管供区早在 1889年Manchot[1] 就已经对人体的皮肤血管作了详尽的研究 ,第一次进行了关于皮肤动脉血供范围的解剖学观察 ,确认了皮肤穿支 ,系统描述了各个皮肤穿支的深部来源 ,首次将皮动脉的供血范围划分为 45个血管供区。虽然当时的研究手段极其…  相似文献   

10.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 Scion image,对股前内侧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该区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股前内侧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21.0±4.0)支,外径 (0.8±0.1)mm,蒂长(4.5±2.1)cm,穿支的平均供血面积(44±4.8)cm2。将股前内侧区分为上、中、下3区,发现三个区域均有穿支供应相应区域皮肤,中1/3区是穿支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多为肌皮穿支,主要由股动脉主干,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以及膝降动脉的穿支供血。 结论 股前内侧区穿支丰富,穿支蒂的来源因解剖部位而不同,在中1/3区穿支出现率较为恒定,设计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