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重度骨质疏松(Severe osteoporosis,SOP)条件下后路枢椎不同植钉方式在上颈椎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对1例健康成年男性进行上颈椎CT扫描,获得图像。结合有限元前处理软件,设置材料属性模拟出SOP的寰枢椎(C1~C2)失稳模型,依据手术方案建立后路寰椎双侧椎弓根螺钉(B-C1PS)+枢椎3种不同植钉方式固定: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B-C2PS,模型A);枢椎双侧椎板螺钉(B-C2TL,模型B);B-C2PS联合B-C2TL(模型C)。分析3种模型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工况下的C1~C2关节活动度、C1位移以及C2螺钉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 在SOP的C1~C2失稳有限元模型上,模型C在不同工况下C1~C2关节活动度和C1位移最小。C2联合固定时螺钉受到的最大应力较单一固定小:模型C枢椎椎板钉在各个工况下最大应力值小于模型B,模型C枢椎椎弓根螺钉在各个工况下最大应力值小于模型A。模型C应力主要集中于C2PS根部及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与钉棒连接处。 结论 在SOP条件下采取模型C内固定方式较模型A、B稳定性更好。枢椎螺钉受到的应力产生分散,枢椎螺钉更加不容易产生术后疲劳性松动脱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国人的颈椎椎间隙解剖学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的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纳入200例健康志愿者,在标准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C2~3、C3~4、C4~5、C5~6、C6~7椎间隙的前缘、中点、后缘高度,椎间隙横径,椎间隙矢状径,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和深度,椎间盘角。分别计算各解剖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 结果 纳入男性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21岁,女性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05岁。男性组椎间隙横径为(19.88±1.06)mm,矢状径(19.42±1.59)mm,前缘高度(5.57±0.74)mm,中点高度(7.24±0.98)mm,后缘高度(4.11±0.27)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33.54±1.14)mm,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24.35±1.53)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1.10±2.86)°,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7.13±3.17)°;椎间盘角为(4.94±1.36)°。女性组椎间隙横径为(18.29±0.89)mm,矢状径(13.76±1.41)mm,前缘高度(5.12±0.64)mm,中点高度(6.68±0.67)mm,后缘高度(3.20±0.25)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25.18±1.75)mm,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21.83±1.66)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1.66±2.70)°,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7.03±2.43)°;椎间盘角为(4.80±1.38)°。男性组与女性组各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节段椎间隙前、中、后缘高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表现为后缘高度<前缘高度<中点高度(P<0.05)。 结论 通过正常人群颈椎X线解剖学测量,可获得设计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国人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国人的颈椎椎间隙解剖学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的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纳入200例健康志愿者,在标准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C2~3、C3~4、C4~5、C5~6、C6~7椎间隙的前缘、中点、后缘高度,椎间隙横径,椎间隙矢状径,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和深度,椎间盘角。分别计算各解剖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 结果 纳入男性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21岁,女性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05岁。男性组椎间隙横径为(19.88±1.06)mm,矢状径(19.42±1.59)mm,前缘高度(5.57±0.74)mm,中点高度(7.24±0.98)mm,后缘高度(4.11±0.27)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33.54±1.14)mm,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24.35±1.53)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1.10±2.86)°,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7.13±3.17)°;椎间盘角为(4.94±1.36)°。女性组椎间隙横径为(18.29±0.89)mm,矢状径(13.76±1.41)mm,前缘高度(5.12±0.64)mm,中点高度(6.68±0.67)mm,后缘高度(3.20±0.25)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25.18±1.75)mm,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21.83±1.66)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1.66±2.70)°,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7.03±2.43)°;椎间盘角为(4.80±1.38)°。男性组与女性组各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节段椎间隙前、中、后缘高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表现为后缘高度<前缘高度<中点高度(P<0.05)。 结论 通过正常人群颈椎X线解剖学测量,可获得设计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国人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颈椎单开门手术中微型钢板侧块固定螺钉更为安全的钉道和置钉方向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取50套C3~7椎骨标本,确定微型钢板固定侧块时上、下两枚螺钉在颈椎侧块上的进钉点A和B,测量垂直颈椎侧块表面进钉的钉道长度A1和B1,以及头倾15°进钉的钉道长度A2和B2。 结果 A1的平均值C3(9.4±1.2)mm、C4 (11.7±2.8) mm、C5(12.9±2.5)mm、C6(12.0±2.3)mm、C7(10.4±1.8)mm;A2的平均值C3(11.9±1.6)mm、C4(15.3±1.7)mm、C5 (15.7±1.7) mm、C6 (14.2±1.3) mm、C7 (13.5±1.0) mm均大于11 mm; B1的平均值C3(4.7±0.6) mm、C4(5.0±1.1)mm、C5(5.8±0.9) mm、C6(5.5±0.6)mm、C7(5.3±0.4)mm,钉道长度<5 mm的占比分别为57%、46%、28%、27%和35%。B2的平均值C3 (6.8±0.8) mm、C4 (7.0±2.1) mm、C5 (7.8±1.4) mm、C6 (8.5±0.8) mm、C7 (7.6±0.6) mm均大于5 mm。 结论 微型钢板颈椎侧块固定时,为避免螺钉尖端穿出颈椎侧块前方,宜按头倾15°建立钉道,头端一枚可选择长度9 mm的螺钉、尾端一枚宜选择长度5 mm的螺钉,头倾15°建立钉道可以增加钉道的长度并避免螺钉尖端突破侧块前方而破坏小关节的关节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量中国成年人枢椎椎板的相关解剖学参数,探讨枢椎交叉椎板螺钉置钉的可行性.方法:取60具成年人干燥枢椎标本,测量双侧椎板的厚度、高度、钉道长度以及椎板长轴和矢状面的夹角.结果:成年男性枢椎椎板的厚度、高度、钉道长度以及椎板长轴和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5.93±1.54)mm、(10.98±1.47)mm、 (28.04±3.41)mm、 47.840±6.380,成年女性分别为(5.18±1.32)mm、 (9.97±1.64)mm、 (25.89±3.85)mm、 46.160±5.820,不同性别间的椎板厚度、高度、钉道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右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8%的椎板厚度大于或等于4 mm,78.3%大于或等于5 mm.结论:枢椎交叉椎板螺钉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能够在直视下操作,可准确估计钉道的长度以及进钉角度,避免椎动脉和神经根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CT三维重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为经口咽枢椎椎弓根逆向置钉设计制作一种新型的组合式个性化精确定位置钉的导航模板。 方法 取4具成人颈椎标本进行CT扫描,在Mimics14.11中重建寰枢椎三维模型,将该模型结合经口咽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 TARP)导入Solidworks 2014软件,设计经口咽枢椎椎弓根组合式个性化导航模板。采用快速成型技术制备组合式个性化导航模板,经该导航模板辅助在枢椎标本上置入椎弓根钉,根据术后CT数据评价椎弓根钉道位置。 结果 使用4个导向模板辅助置入8个枢椎椎弓根钉道,术后CT扫描计算水平面绝对偏差值为(0.85±0.70)mm,矢状面为(0.88±0.53)mm,水平面和矢状面的偏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椎弓根螺钉钉道评价分析中,I型螺钉为7枚(87.5%),II型螺钉1枚(12.5%),所有螺钉处于可接受位置。 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组合式个性化导航模板用于辅助经口咽枢椎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其操作简单,准确性高,为经口咽枢椎椎弓根精准置钉提供了一种全新、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寰椎后路椎弓根钉的进钉点和验证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方法:用40副干燥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点的最佳位置和相关数据,临床应用该置钉技术,CT测量6例术后病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和螺钉长度。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78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缘2.2mm,即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线,CT测量螺钉均位于寰椎侧块内,螺钉长度为28--30mm。结论: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可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延长线来确定,螺钉长度28--30mm。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置入枢椎峡部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0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合并椎动脉高跨的上颈椎病变患者74例,其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29~71(53.2±7.6)岁。患者均接受枢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枢椎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峡部螺钉组(38例)和椎板螺钉组(36例)。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置钉时间、螺钉长度、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基于术后颈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Upendra螺钉分级标准评估枢椎峡部和椎板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程度,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以及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手术时间为(125.75±13.64)min,短于椎板螺钉组的(145.53±2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P<0.001)。峡部螺钉组螺钉长度为(16.24±2.35)mm,短于椎板螺钉组的(20.67±2.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P<0.001)。峡部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透椎动脉孔后壁2例,术后无螺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椎板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破椎板皮质4例,术后并发椎板螺钉松动脱出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峡部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椎板螺钉组的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P=0.033)。2组74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30.8个月。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m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各时间点VAS评分及m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和椎板组置入螺钉数分别为55枚和50枚,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6.4%(53/55)、94.0%(4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906)。末次随访时,按照Odom评分标准评价,峡部螺钉组临床疗效优65.8%(25/38)、良21.1%(8/38)、可13.2%(5/38),椎板螺钉组优63.9%(23/36)、良19.4%(7/36)、可16.7%(6/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5,P=0.803)。结论 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峡部螺钉和椎板螺钉可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但在置钉准确性方面,峡部螺钉更占优势,同时它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3D建模技术设计寰、枢椎椎弓根钉手术模拟系统, 为迅速模拟置钉安全区、置钉方案及统一术前设计操作标准。 方法 从本院PACS系统14例健康成人(男7例,女7例;年龄30~68岁,平均45岁)的寰枢椎CT连续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三维重建后利用.dwg文件导入3dmax2009。确定三维参照坐标和原点,导入标尺确定进钉点,导入原创设计阵列模型,寰椎以3.5 mm直径,长度为22 mm螺钉,枢椎以3.5 mm直径,长度为24 mm螺钉为研究对象,模拟安全区置钉区间内最佳置钉方案,记录最佳置钉数据,最后输入最佳置钉数据指导计算机模拟置钉,并在透视图中观察置钉效果。 结果 185个元素符合寰椎进钉要求,枢椎395个元素符合进钉要求。通过透视图检查,其中寰椎27枚,枢椎25枚共53枚最佳角度模拟螺钉均准确位于椎弓根内。对双侧椎体左、右侧直径3.5 mm椎弓根螺钉最远距离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利用数字3D建模技术能建立标准、简化、精确地术前设计。  相似文献   

10.
寰椎骨折前路复位内固定钢板置钉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明确寰椎骨折前路复位内固定钢板寰椎侧块置钉可行性及置钉技术参数。 方法 用Mimics软件,对40例被检查者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解剖测量,并模拟置入寰椎侧块螺钉,测量并获得置钉的技术参数。 结果 椎动脉孔内侧壁距离中线23.2 mm。寰椎后弓与寰椎侧块移行处内侧壁距离中线距离13.2 mm。寰椎侧块上位螺钉置钉点距离上关节面前缘6.2 mm,距离寰椎中线20.0 mm。上位螺钉长21.5 mm,于矢状面上成角范围向上1.5°~向下11.6°。寰椎侧块下位螺钉置钉点距离下关节面前缘8.9 mm,长15.2 mm,最大下倾角为20.7°,距离椎动脉孔内侧壁1.9 mm。距中线17.6~23.2 mm的侧块为JeRP钢板侧块螺钉置入的相对安全区域。 结论 寰椎侧块置入上下位螺钉具备可行性。置钉点及钉道方向必须根据患者术前的三维CT数据做最终的决定。上位螺钉置钉角度应宁下勿上,下位螺钉置钉角度应宁内勿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量国人腰椎4、5(L4、L5)棘突、椎板及下关节突相关解剖学结构,为设计最优化的椎弓根螺钉- 翼状曲面钢板系统提供数据基础,为下一步临床试验奠定基础。方法:选取长征医院患者的脊柱三维CT影像学资 料,并将其通过3D打印技术建立模型,采用不同影像学测量方法及在3D模型上进行实物测量的方法,获得L4、L5 棘突厚度、棘突侧面大小、下关节突厚度、椎板与棘突成角、下关节突与椎板成角、下关节突与棘突成角、棘突 根部至上关节突根部的距离等数据。结果:男、女性测量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以男性为例,L4的棘突边距、 棘突中央高度分别为(24.55±2.31)mm、(23.06±2.89)mm,L5的棘突边距和棘突中央高度则分别为(20.87± 2.61)mm、(21.52±3.08)mm,两椎体的棘突厚度均呈从上至下增厚的趋势。在L4,棘突根部至上关节突根部距 离、棘突侧面与下关节突面夹角、下关节突面与椎板面夹角(A2)、下关节突面中心处矢状线方向厚度和下关节突 面中心处垂直于下关节突面方向的厚度分别为(10.33±1.03)mm、(149.74±6.40) °、(140.53±12.33) °、(10.51± 0.53)mm、(10.98±0.65)mm ;在L5,由于3D打印模型的L4、L5为一个整体,影响了A2的测量,其他指标分别 为(16.42±1.66)mm、(146.47±7.90) °、(11.38±0.86)mm、(10.15±0.62)mm。结论:国人脊柱L4、L5椎板、 棘突及上、下关节突的解剖学数据可为腰椎峡部翼状曲面钢板的设计研发提供精确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后路横置钢板固定骶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临床采集60例成人正常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30例),导入Mimics14.1行三维重建,用MedCAD模拟置钉,观测螺钉位置及毗邻,确定S1~4进钉点。测量钉道长度及其与水平面、冠状面及矢状面的夹角。解剖30侧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进钉点毗邻。2具成人骨盆标本模拟置钉,经X线验证试验结果。结果男性内侧钉道长度S1为(32.78±2.10)mm、S2为(28.54±2.67)mm、S3为(18.54±1.86)mm、S4为(12.58±1.18)mm;女性内侧钉道长度S1为(31.18±2.52)mm、S2为(26.00±2.49)mm、S3为(16.79±2.09)mm、S4为(11.19±1.53)mm;男性外侧钉道长度S1为(35.78±1.88)mm、S2为(29.99±2.48)mm、S3为(22.53±2.21)mm、S4为(13.62±1.58)mm;女性外侧钉道长度S1为(33.03±2.23)mm、S2为(29.34±3.87)mm、S3为(21.00±2.12)mm、S4为(12.72±1.83)mm;验证结果满意。结论后路横置钢板可固定骶骨纵形或斜行骨折,从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数字化分析、测量青少年骶骨安全骨性螺钉钉道并观察钉道增龄变化的规律。 方法 收集160名10~17岁健康青少年志愿者骨盆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测量S1、S2横向骶髂螺钉最优置钉通道的轴向狭窄处的宽度,测量S1、S2最优钉道经“骶骨经髂骨”(trans-sacral trans-iliac,TSTI)螺钉通道长度,测量S1、S2 TSTI通道投影长短轴长度并观察通道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 结果 S1骶髂螺钉安全通道宽度,男性:左(8.96±2.02)mm,右(9.03±2.24)mm;女性:左(8.26±1.96)mm,右(8.37±2.11)mm。S1处TSTI螺钉长度,男性(141.25±5.92)mm,女性(134.37±5.68)mm。S2骶髂螺钉安全通道宽度,男性:左(6.49±1.98)mm,右(6.38±1.88)mm;女性:左(6.21±1.76)mm,右(6.14±1.55)mm。S2处TSTI螺钉长度,男性(126.28±4.94)mm,女性(122.31±5.13)mm。 结论 青少年在S1、S2均存在影像学上安全的骨性髂骶螺钉通道,随着年龄的增长,通道投影长短轴比例逐渐加大,高度的增长速度快于宽度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CT三维重建及3D打印技术进行改良髂骨螺钉技术的相关解剖学观测及钉道设计,探讨改良髂骨螺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2017年3月佛山市中医院60例患者骨盆CT检查数据,其中男女各30例,年龄21~65岁,骨骼发育均成熟且排除骨盆疾病。首先采用患者CT DICOM数据,使用Mimics Research 21.0软件进行骨盆CT三维重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骨盆3D打印模型。在60例骨盆CT三维重建模型上,分别按照传统髂骨螺钉(对照组)和改良髂骨螺钉(改良组)两种不同方法模拟植钉,测量最大进钉深度、尾向倾角、外向倾角、入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与中线距离、钉道最窄髂骨厚径,测量数据分别纳入对照组和改良组,并进行组间、组内比较。在骨盆3D打印模型上采用改良髂骨螺钉技术分别植入直径7.5 mm长80 mm的髂骨螺钉,观察植钉成功率以及有无螺钉穿出或钉道受阻情况。结果 改良组以髂后上棘向尾侧1 cm处、髂骨缘内半中心点为进钉点,以髂前下棘与髋臼上缘中点为进钉方向,尾向倾角为28.6°±4.2°、外向倾角为32.8°±4.9°,为改良组的髂骨螺钉钉道。对照组的最大进钉深度(123.6±5.0)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4.5±3.6)mm、尾向倾角29.5°±2.1°、外向倾角31.4°±5.1°,与改良组的最大进钉深度(122.1±5.8)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5.4±2.7)mm、尾向倾角28.6°±4.2°、外向倾角32.8°±4.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的入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0.0±0.0)mm、与中线距离(44.3±4.9)mm,与改良组的入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16.5±2.9)mm、与中线距离(32.1±4.3)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72、14.496, P值均<0.05)。改良组中男性最大进钉深度(124.9±6.1)mm、外向倾角33.4°±5.6°、入钉点与髂后上棘垂直距离(17.3±1.9)mm、与中线距离(33.2±3.8)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5.5±2.9)mm,与女性最大进钉深度(122.3±5.5)mm、外向倾角32.2°±5.6°、入钉点与髂后上棘垂直距离(16.1±2.9)mm、与中线距离(31.0±4.8)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4.9±2.9)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中男性尾向倾角30.3°±3.6°与女性尾向倾角26.9°±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2, P<0.05)。60例3D打印模型均顺利植入髂骨螺钉,植钉成功率100%,未见螺钉穿出或钉道空间受限情况。结论 改良螺钉钉道的最大进钉深度、钉道最窄厚径、尾向倾角、外向倾角恒定,均能满足长度为8 cm、直径7.5 mm的髂骨螺钉,符合临床髂骨螺钉的植入安全性;改良后的进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与中线距离,较传统进钉点更接近L5、S1椎弓根螺钉进钉点所在的直线,方便安装,并可降低进钉点切迹,减少并发症。改良髂骨螺钉是髂腰固定手术中一种较佳的髂骨植钉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人双侧的胸椎及腰椎椎体解剖学参数,为新型防神经根损伤双螺纹椎弓根螺钉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纳入200例健康志愿者,在仰卧位CT片上测量胸椎T1~12及腰椎L1~5椎弓根螺钉进钉路径的分段长度(椎体段、椎弓根段和椎板段)、进钉外展角及椎弓根峡部宽度和高度。计算各解剖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 结果 纳入胸椎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21岁,腰椎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05岁。胸椎组螺钉椎体段长度为左侧(19.09±2.36)mm,右侧(19.77±2.54)mm;螺钉椎弓根段长度为左侧(7.67±1.19)mm,右侧(8.17±1.16)mm;螺钉椎板段长度为左侧(9.94±2.02)mm,右侧(9.06±1.71)mm;进钉外展角为左侧(8.61± 2.57)°,右侧(8.44±2.71)°;椎弓根峡部宽度为左侧(8.44 ± 2.71)mm,右侧(5.95 ± 1.16)mm;椎弓根峡部高度为左侧(11.76±1.86)mm,右侧(11.79±2.24)mm。腰椎组螺钉椎体段长度为左侧(26.99 ± 3.37)mm,右侧(27.06±3.24)mm;椎弓根段长度为左侧(10.00±1.58)mm,右侧(10.37 ± 1.53)mm;椎板段长度为左侧(12.74±2.16)mm,右侧(13.96±2.46)mm;进钉外展角为左侧(16.16±2.93)°,右侧(16.31±3.05)°;椎弓根峡部宽度为左侧(9.72±1.59)mm,右侧(9.45±1.84)mm;椎弓根峡部高度为左侧(14.50±2.83)mm,右侧(14.05±2.39)mm,胸椎与腰椎螺钉椎体段长度、椎弓根段长度、椎板段长度、进钉外展角各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L5椎弓根峡部高度分别与椎弓根峡部宽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通过对正常人群胸椎及腰椎椎骨较为细致的相关解剖学测量,可获得设计新型双螺纹椎弓根螺钉的较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单边固定对幼猪脊柱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5只3月龄幼猪采用完全随机化法随机分为3组:A组(5只)为空白对照组,自幼猪后路单侧切开,仅显露单侧椎板;B组(5只)为对照组,同法显露单侧椎板后常规椎弓根钉系统固定;C组(5只)为实验组,同法显露后单侧置入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固定。术后3个月应用X线测量T6-10、T10-14椎体的平均高度,T6-10椎间隙的平均高度,以及C组的钛棒上下两端滑动的平均距离。术后3个月时处死实验动物,选取固定节段的椎间盘观察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C组T6-10、T10-14椎体的平均高度分别为(26.81±1.70)mm、(27.43±2.92)mm,T6-10椎间隙的平均高度为(2.13±0.17)mm,与A组的(27.13±3.31)mm、(27.91±3.03)mm、(2.20±0.14)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与B组的(22.30±2.52)mm、(22.62±2.11)mm、(0.82±0.41)mm比较增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组钛棒上下两端滑动平均距离42.7mm。C组生长板软骨细胞层高度(165.6±1.7)μm与A组(167.2±6.8)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B组(140.4±7.2)μm比较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单边固定对幼猪脊柱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椎椎弓根进钉参数与棘突的三维关系,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器械的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 20例健康成人颈椎CT重建模型导入UG imageware 13.2,以70%、80%、90%边界深度为研究基础,测量椎弓根通道进钉螺钉半径、外偏角、通道长度(L)、通道与矢状面、水平面的角度;进钉轴与冠状面的交点与椎弓根的角度。B、C点到参考平面、棘突的距离。 结果 (1)C3~7椎弓根通道内切圆半径在2.79~3.89 mm之间。(2)通道长度、外偏角随着边界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C3~7的Ac最大值出现在70%边界深度。(4)B点到正中矢状面、冠状面的距离都随着边界深度增加而增大。(5)B点、C点棘突末端的距离随着边界深度增加而增大。 结论 颈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参数与棘突的三维关系,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器械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