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州市白云区2002年登革热暴发流行的特征。方法 对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蚊媒孳生地布雷图指数调查。结果 本次疫情共发病168例,发病率为19.41/10万;病例以21~40岁年龄组为主,占43.45%。发病时疫区布雷图指数高达145.0,平均为27.3。采取隔离治疗病人,开展以消除伊蚊孳生地,灭杀成蚊为主的综合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本次疫情证实为登革热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东莞市虎门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进行分析,以及对蚊虫媒介进行综合治理,为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提供参考。方法针对2014年9月~11月东莞市虎门镇暴发的登革热,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法分析疫情数据、布雷图指数法监测蚊媒密度以及分析可能传播途径来源等。结果东莞市虎门镇发生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本次疫情共报告了57例登革热确诊病例,所有病例均痊愈,没有出现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疫情主要分布在东方社区,共有39例,占68.42%。本次疫情男女性别比为1:1.28。年龄最小3岁,最大90岁,平均50岁。以30~59岁中年病例最多,占54.39%。疫情发生时蚊媒密度的布雷图指数最高达92.38,经采取各项综合防治措施,蚊媒密度下降,疫情得到较好控制。结论本起疫情为由输入性病例或病媒引起的本土暴发疫情,经过清除积水,消灭蚊虫孳生地,有效将蚊媒密度布雷图指数一直保持在5以下水平;使疫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对阳春市首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为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疫情数据、蚊媒调查资料以及可能传播来源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9月5日- 10月3日,阳春市春城街道发生1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共报告病例19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6例,输入性病例3例,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死亡病例。疫情主要集中在春城街道东门居委会,共报告7例,占36.84%;男女性别比0.73∶1;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6岁,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占47.37%。疫情发生时反映蚊媒密度的布雷图指数最高达56.41,发生登革热传播的风险极高,经采取各项综合防治措施,蚊媒密度快速下降,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症状不典型的输入性病例容易引起本地登革热疫情,人员的流动性易造成疫情的扩散,快速杀灭成蚊、清除蚊虫孳生地并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可以有效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州市1起社区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防控效果。方法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患者及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登革病毒抗体检测,采用RT—PCR进行登革病毒型别鉴定,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开展蚊媒密度监测。结果首例病例于8月22日发病,末例病例于10月16日发病,疫情持续55d,共发生登革热病例14例,其中实验室诊断9例、临床诊断5例。病例发病时间相对集中于9月份(11例)。登革病毒分型结果:检出2个血清型(Ⅲ型和Ⅳ型),其中Ⅲ型1例,Ⅳ型6例。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最高达40,经采取快速杀灭成蚊、清除伊蚊孳生地和对积水点投药杀灭蚊幼等综合防治措施后,布雷图指数降到标准值(5.0)以下,疫情得到控制。结论该起疫情为1起社区登革热暴发疫情,主要由Ⅳ型登革病毒引起。加强登革热病人管理和快速杀灭成蚊、彻底清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登革热病毒非结构蛋白(nonstructral,NS)快速检测在福州市登革热疫情控制中的应用,评价NS1快速检测的优势,为赢得公共卫生反应时间控制疫情发生发展提供支持。方法对报告的福州市登革热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媒介调查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实验室NS1、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均应用ELISA法。结果 2016年福州市蚊幼虫布雷图指数为4.74~26.07,2017年布雷图指数为10.88~24.28,2018年布雷图指数为8.89~19.60;2018年福州市本地登革热病例发病到报告时间间隔短于2016年(P0.01),但2017年福州市本地登革热病例发病到报告时间间隔长于2016年(P0.01)。结论登革热抗原NS1快速检测相对于常规的监测模式具有提早发现病例,有助于登革热疫情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登革热暴发疫情发病病例与蚊媒密度情况,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海曙区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资料,通过海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蚊媒密度监测资料和登革热暴发疫情资料,分析发病病例与蚊媒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海曙区共15个疫点,报告登革热病例43例。望春街道病例和疫点最多,病例29例占67.44%,疫点5个占33.33%。流行曲线呈多峰分布,8月14日—22日为发病高峰,17例占39.53%。布雷图指数为0~175.00,中位数为5.00;叮咬指数为0~20.00只/(人·h),中位数为2.00只/(人·h)。不同地区的布雷图指数和叮咬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例数与布雷图指数(r=0.743,P=0.002)和叮咬指数(r=0.543,P=0.037)均呈正相关。结论海曙区登革热暴发疫情发病例数与蚊媒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有效降低媒介种群密度,迅速控制登革热的流行;方法:以翻盆倒罐,清除无用积水,减少媒介孳生环境和使用拜虫杀、强力克敌等杀虫剂灭蚊的防治措施,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和成蚊刺叮率评价灭蚊效果;结果:灭蚊前平均房屋指数为56.5;容器指数54.5;布雷图指数175.5。共清除各种积水容器21种25776个,措施后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和布雷图指数为2.4,11.1和4.O,分别下降95.8%,78.9%和97.7%;刺叮率从措施前平均每人工小时为42.3只下降到0,10月12日后未发现新病例报告;结论:媒介防治措施得当有效,登革热流行迅速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8.
2005年福州市登革热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监测登革热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方法]对2005年福州市登革热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发热病人血清255份,登革热IgM、IgG抗体均阴性;检测疑似登革热病人血清5份,登革热IgM、IgG抗体均阳性。57个媒介调查点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15.09、10.48、8.87、43.15。县(市)地区白纹伊蚊密度远高于市区。[结论]福州市仍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杭州市2017—2018年登革热核心区蚊媒应急处置工作情况,明确登革热蚊媒控制对策。方法收集杭州市2017—2018年登革热疫情相关资料,对病例报告发现情况以及应急处置核心区的数量、持续时间和伊蚊密度监测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核心区蚊媒应急处置工作效果。结果 2017—2018年杭州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 242例,划定核心区419处。本地病例核心区342处,占81.62%;首次监测布雷图指数10~20和≥20的核心区分别为87处和79处,分别占20.76%和18.85%;持续时间≤25 d的核心区298处,占71.12%。应急处置3日后布雷图指数达标率和成蚊帐诱指数达标率分别为60.38%和73.51%,8日后达标率分别为73.27%和79.95%。与2017年相比,2018年本地病例核心区所占比例(27.63%)下降,核心区持续≤25 d的比例(96.05%)增加,成蚊帐诱指数3日达标率(82.89%)提高(均P0.05)。结论杭州市登革热核心区蚊媒应急控制机制基本建立,登革热诊断延误、暴发疫情应对不及时、媒介伊蚊控制失败仍是杭州市登革热暴发响应和应急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评价广州市近年来4次登革热疫情及其媒介防治的情况与效果。方法收集、分析本地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布雷图指数、标准间指数、叮刺率等方法监测和调查白纹伊蚊密度。结果4次流行共发生2286例本地病例,疫情最早首发于5月,最晚终止于12月,发病高峰在8—10月,共出现40个暴发疫点,累计流行614d。经过积极的防治,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呈下降趋势。布雷图指数从2002年的11.99降到2007年的4.64,标准间指数从2003年的4.45降到2007年的0.54。但在登革热高发季节,白纹伊蚊幼虫的密度指数仍处于危险的阈值范围。使用速杀型杀虫剂对疫点进行超低容量喷雾灭蚊,对成蚊的杀灭率达98.2%。对农村、城中村、社区等3种类型疫点的控制历时分别为10.3、49.4、56.6d(P〈0.01)。结论登革热疫情的控制,必须坚持以及时、快速、全面、反复地杀灭媒介伊蚊成蚊为主导,辅之以全面落实清除、控制孳生地的措施。要不断探索、完善对媒介伊蚊(尤其是成蚊)的监测方法和手段,以客观、科学地评估防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晋安区2000—2002年登革热疫情监测结果,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疑似病人和健康人群的血清检测登革热抗体;调查媒介白纹伊蚊的幼虫的有关指数,成蚊的刺叮率和带毒率。[结果]布雷图指数超过5的占92.3%,超过20的占34.6%,各类型积水容器白纹伊蚊孳生率为33.5%(456/1360),废缸罐和蓄水缸积水占全部阳性积水容器的37.9%和22.8%。[结论]3年中晋安区未发现登革热病例。但人群对登革热缺乏免疫力,媒介白纹伊蚊分布广,在各类的积水容器中幼虫孳生的频率与密度均高,一旦有传染源输入,可能导致登革热流行,必需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2.
一起由输入病例引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一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原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明确病例定义,对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采集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结果]本起疫情共发病38例,流行历时84d,登革热抗体阳性21例,分离登革热Ⅰ型病毒3株。经采取以快速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结论]本起疫情是由登革热Ⅰ型病毒引起,传染源输入是本次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早期病例误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是造成疫情暴发的重要因素,防蚊灭蚊是防止登革热发生的有效措施,加强对输入病例的监测是我市今后登革热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泉州市2005-2007年登革热监测数据,提出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病人及人群血清学监测用酶标法(ELISA)检测IgG抗体;伊蚊幼虫监测用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成蚊监测用PCR法检测登革热病毒特异性核酸。[结果]600份人群抗体检测全部阴性;平均布雷图指数24.63,容器指数23.76,房屋指数15.36;494只白纹伊蚊成蚊未检出特异性登革热病毒核酸。[结论]泉州市监测点内登革热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同时存在,只要有传染源(病原)的传入就会引起流行,必须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马尾港居民区登革热传播危险程度及白纹伊蚊孳生习性,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帐诱蚊法调查当地成蚊优势种群。采用 WHO 推荐方法,7~9月每月2次,10~12月每月1次在福州马尾区两个新村居民屋内外不同环境采集容器中伊蚊幼虫,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及布雷图指数评估幼虫密度。[结果]在马尾区白纹伊蚊是优势种群,未发现埃及伊蚊;马尾区总体容器指数20.5%,房屋指数7.8,布雷图指数11.41。相较于洲尾新村,罗星塔新村房屋指数与布雷图指数都高,存在显著性差异;白纹伊蚊幼虫孳生主要分布于户外,各种容器类型中,花盆、蓄水缸、盆类等积水容器孳生幼虫的阳性率较高。[结论]该地区登革热媒介蚊种为白纹伊蚊;幼蚊密度已超过安全阈值,一旦该地区有登革热传染源,可引起登革热传播和流行。应及时制定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风险分析,评估登革热传人防城港口岸的风险,为实施检疫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防城港口岸的自然地理条件、周边疫情、交通运输状况、口岸蚊媒监测情况、口岸地区人群发病及输入性病例情况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防城港口岸地理条件适宜登革热病原及媒介的生存及繁衍传代;周边国家疫情严竣,给与之有着经常性贸易往来的防城港口岸构成严重威胁;存在通过交通工具携带而输入登革热病人、潜伏期带毒者或带毒蚊媒的可能;近3年来防城港口岸伊蚊的布雷图指数和密度较低,伊蚊的传播引起登革热流行风险较低;防城港口岸所在地区未发现登革热病例,也无输人性登革热病例。[结论]登革热传人防城港口岸的可能性及危险性不容忽视,应加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16.
2005年福州市台江区登革热媒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开展媒介密度监测,预防登革热暴发流行。[方法]定人每月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以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和容器指数确定媒介种群密度。[结果]4~11月份平均布雷图指数为8.53,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分别为11.18、3.32,最高调查点布雷图指数达46。[结论]通过监测,在有关部门努力下,通过降低蚊媒密度,可以控制登革热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漳州地区伊蚊的种类、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登革热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芗城、东山、诏安为监测县,以入户方式调查伊蚊的幼虫密度指数;用人工小时法诱捕成蚊并分类计算成蚊刺叮率;饲养孳生地幼虫,羽化成蚊后鉴定蚊种;用容器培养幼虫,观察季节消长规律。[结果]伊蚊仅有白纹伊蚊;3地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59.4、88.6和74.7;芗城和诏安两地成蚊刺叮率分别为35和38(只/人工小时);幼虫生长高峰季节为7、8和9月。[结论]漳州地区已具备登革热流行条件,应警惕毗邻地区流行的登革热传入并造成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广州市2010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为今后广州市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数据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10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81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59例,输入性病例22例,累计发病率为1.57/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全市8个区26个行政街(镇)。检测可疑登革热发热患者血清标本1879人份,其中阳性139人份,阳性率为7.40%;分离到登革病毒29株,其中登革病毒Ⅰ型7株、Ⅱ型2株、Ⅲ型6株、Ⅳ型14株。蚊媒监测结果显示,蚊媒密度在6—10月份达到高峰,布雷图指数(BI)达4.02~6.40,与登革热疫情流行高峰相一致。结论2010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总体上呈现出中等强度、多点散发的流行态势,发病数较2009年明显增多,与广州市历年来登革热流行规律基本一致,属于发病规模较小的登革热暴发年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云南省瑞丽市2013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所有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用登革热病毒NS1抗原法检测病例血清标本,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进行蚊媒密度监测。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104 d,共确诊病例232例,其中本地感染145例,缅甸输入87例。流行季节为8-11月,病例主要集中在瑞丽市城区(124/232,53.45%);男女性别比为1.23∶1,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80岁,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农民和家务及待业者居多。结论此次疫情为瑞丽市首次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采取伊蚊综合控制措施,布雷图指数≤5.0,疫情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深圳市福田区2014年登革热防控工作的效果,发现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4年深圳市福田区的登革热疫情相关资料和数据,对登革热防控工作的过程、防控措施的效果以及疫情控制进行评估。结果福田区防控措施全面实施后,布雷图指数大部分在疫情结束前降至安全值5以下,诱蚊诱卵指数也降至警戒线5以下;平均发病数由2.6例/d降至0.4例/d;暴发点在最长潜伏期(25天)内无新发病例。结论福田区登革热暴发疫情防控措施效果较好,但防控工作中仍存在重药物消杀、轻环境治理等问题,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