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地区尿路结石的主要成分.方法运用简易化学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120例患者体内的尿路结石进行分析.结果草酸盐、钙盐、镁盐、铵盐是其结石的主要成分,其比例分别是:96.7%(116/120)、88.3%(106/120)、60.0%(72/120)、59.2%(71/120).结论草酸盐、钙盐、镁盐、铵盐是其结石的主要成分,而磷酸盐、尿酸盐、胱氨酸、碳酸盐等较少见,且未发现单一成分的结石.这对临床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化学定性法,对皖北地区泌尿系统结石标本90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含草酸盐结石所占比例最大,为84.4%,其中纯草酸盐结石占16.7%;其次为含尿酸盐结石占54.4%;含碳酸盐结石、含磷酸盐结石所占比例分别为34.4%和11.1%.阳离子中含钙离子占54.4%;含铵离子占38.9%;含镁离子占10%.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探讨在其在泌尿系结石防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32例泌尿系结标本进行化学定性分析,测定结石化学成分,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结石中钙盐检出93.5%,草酸盐78.0%,磷酸盐45.7%,尿酸及尿酸盐26.3%。结石类型有性别和年龄差异(P0.05)。结论结石成分分析对了解结石成因、预防结石复发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及膀胱、尿道结石等。现代医学认为尿路结石的主要成因是:尿中含有形成结石的晶体(尿酸盐、草酸盐、磷酸盐)过多和晶体聚合抑制物质(焦磷酸盐、粘多糖、多肽、尿素、枸椽酸、镁等)减少。从临床角度来看,上尿路(肾及输尿管)结石较下尿路(膀胱)结石多见,上尿路结石多为草酸钙结石,下尿路结石则以磷酸镁铵结石多见。目前对尿路结石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大多数含钙结石的形成原因目前仍不能完全解释,因此对大多数结石也无理想的预防方法,西药治疗效果尚不满意。故探讨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着十分…  相似文献   

5.
232例尿路结石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茂良  范东波  陈怡丹 《检验医学》2009,24(12):918-920
目的通过对泌尿系统结石成分分析,探讨其在泌尿系结石的防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32例泌尿系结石标本进行化学定性分析,测定结石化学成分,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结石中各成分检出率钙盐93.5%,草酸盐78.0%,磷酸盐45.7%,尿酸及尿酸盐26.3%。结石类型有性别和年龄差异(P〈0.05)。结论提示结石成分分析对于了解结石成因、预防结石复发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尿酸结石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探讨其成因提供依据.方法:从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对837例尿石症患者的结石标本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法进行成分分析.探讨其中64例含尿酸成分的结石与性别、年龄及结石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6例(9.4%)为纯尿酸结石,尿酸混合结石58例(90.6%),多以尿酸与草酸钙混合(59.4%).其中18例(28.1%)尿酸的比例在50%及以上(即为尿酸结石),46例(71.9%)少于50%(非尿酸结石).单因素分析显示尿酸结石全部来自于男性(P=0.008),且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非尿酸结石(54.7岁vs 46.6岁,P=0.039).尿酸结石多来自于下尿路(P=0.007).结论:红外光谱分析法是一种研究结石成分比较理想的分析方法.性别和年龄对尿酸结石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此项研究能够为以后更深入的研究尿酸结石的病因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泌尿系巨大结石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来自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的227份泌尿系巨大结石标本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合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将结石分为不同类型。比较患者性别、年龄、地区分布,以及结石的发生部位及成分。结果 227例泌尿系巨大结石患者按照发生部位划分,108例(47.6%)为膀胱结石,99例(43.6%)为肾结石,20例(8.8%)为输尿管结石;同时,根据成分分为5类,包括78例(34.5%)尿酸结石,69例(30.4%)草酸钙结石,26例(11.5%)磷酸钙结石,1例(0.4%)磷酸镁铵结石和53例混合型结石。多中心比较显示,华中、华南地区巨大结石以膀胱最常见,主要为尿酸结石,而西南地区巨大结石以肾结石最常见,主要为草酸钙结石。结论泌尿系巨大结石最常发生于膀胱,其次是肾脏,结石类型以尿酸结石为主,其次是草酸钙结石。不同地区结石部位和成分存在差异,华中、华南地区巨大结石以膀胱最常见,以尿酸结石为主,而西南地区巨大结石以肾结石最常见,以草酸钙结石为主。  相似文献   

8.
郑凯  徐廷昭  谭建明  吴卫真  杨顺良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9):1459-1460,1463
[目的]比较钬激光与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10月至2006年2月作者采用钬激光治疗泌尿系结石,其中输尿管结石159例,膀胱结石23例.作者对钬激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气压弹道碎石术进行了比较.[结果]159例输尿管结石中148例(93.1%)单次手术碎石成功,高于气压弹道碎石术(68.0%,87/128)(P<0.01).膀胱结石的单次碎石成功率钬激光组显著高于气压弹道碎石组(91.3% vs. 31.3%,P<0.01).钬激光碎石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气压弹道碎石组有2例发生穿孔.[结论]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泌尿系结石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结石合并息肉形成以及体外冲击波碎石无效的患者,效果明显优于气压弹道碎石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腔镜碎石治疗的上尿路结石患者的分布特点和结石成分的构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8年3月在该院经腔镜碎石治疗的542例上尿路结石成分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并结合相应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42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27∶1,高发年龄段为40~59岁,占总数的62.9%。结石构成以混合型结石为主(65.5%),各种成分结石检出率分别为草酸钙(87.5%)、碳酸磷灰石(56.3%)、磷酸铵镁(18.6%)、尿酸(12.5%),含钙结石占总数的91.1%,其中含草酸钙结石和尿酸结石患者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结论该组泌尿系结石成分以混合型为主,含草酸钙、碳酸磷灰石较多见,含尿酸和草酸钙结石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本地区尿路结石的主要成分,根据尿路结石成分构成指导尿路结石的治疗和预防。方法运用简易化学分析方法对收集的214例患者体内的尿结石进行分析。结果草酸盐、钙盐、镁盐、铵盐是结石的主要成分,其比例分别为95.8%(205/214)、87.9%(188/214)、59.8%(128/214)、59.3%(127/214);而磷酸盐、尿酸盐、胱氨酸、碳酸盐等较少见。结论化学分析法简便、快捷、准确,尿路结石成分分析对于了解结石成因、预防结石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顾娟 《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3):309-310,313
临床上24小时尿液检测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和随访,例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用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24小时尿中某些离子检测可用于尿路结石病人的随访.尿液中钙(Ca2+)、磷(P3-)、镁(Mg2+)、草酸盐、柠檬酸盐、钠离子、钾离子和尿酸等指标可用于尿路结石病人的实验室检查,因为这些物质在结石形成中起重要作用[1].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介绍一种适合临床实验室用的简易分析法,来进行钙、镁、草酸盐、尿酸盐、磷酸盐及黄嘌呤的定量;并可对胱氨酸、碳酸盐及氨作定性分析.一.试剂:(1)草酸盐沉淀剂:称取1.25g Ca-Cl_2及20.5g醋酸钠,加蒸馏水至100ml.(2)0.005N高锰酸钾溶液:取0.158g高锰酸钾加蒸馏水至1升.(3)5%氰化钾溶液:取氰化钾(KCN)5g,加蒸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安徽省某三甲医院收治的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患者的结石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安徽地区结石的特点。方法 选择1 866例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送检结石标本1 866份,使用红外光谱法对标本进行分析,收集并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结石部位、职业、居住地、结石成分等特征。结果 泌尿系结石的高发年龄段为中年,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比例为1.93∶1;其中,肾结石1 130例,输尿管结石692例,膀胱结石44例,混合性成分结石1 504例,单一成分结石362例;结石成分以草酸钙及碳酸磷灰石为主,尿酸结石、磷酸氢钙结石、磷酸镁铵结石的比例较低,不同居住地患者的结石成分差异不大。结论 上尿路结石成分检测可以了解结石形成的原因,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对患者进行个体化饮食和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儿童泌尿系结石成分特点,为当地儿童泌尿系结石的治疗和结石复发的预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法收集203例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儿童泌尿系结石标本,采用红外光谱法对结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在203例和田地区维吾尔族泌尿系结石患儿中,男童比例(70.94%)高于女童(29.06%),发病高峰年龄段为学龄前期(51.72%);肾脏结石123例(60.59%)、输尿管结石37例(18.23%)、膀胱结石33例(16.26%)、尿道结石10例(4.93%);单一成分结石39例(19.21%),其中一水草酸钙结石19例(48.72%)、尿酸铵结石14例(35.90%),单一结石成分构成男童、女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86,P>0.05);二水草酸钙+尿酸铵结石56例(34.15%)、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结石27例(16.46%),结石混合成分构成男童、女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81,P<0.01)。结论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儿童泌尿系结石以草酸钙类为主,且存在年龄及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急诊与择期体外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急诊ESWL(发生肾绞痛24 h以内行ESWL)与择期ESWL(发生肾绞痛后5~14 d内行ESWL)两种方法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南昌市第二医院行ESWL治疗的输尿管结石患者365例,共分为两组:治疗组(即急诊ESWL治疗组)、对照组(即择期ESWL治疗组).所有患者在采用ESWL治疗时均按发病后初次就诊先后顺序选择急诊ESWL或择期ESWL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HK.ESWL-108能量电磁冲击波碎石机碎石.观察两组输尿管结石患者碎石成功率、2周结石排净率、术后再发疼痛率、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利用SPSS 15.0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组(即急诊ESWL治疗组)治疗输尿管结石碎石成功率(96.76%)、2周结石排净率(96.21%)、术后再发疼痛率(4.32%)均分别优于对照组(即择期ESWL治疗组)的88.33%,87.22%,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4%和2.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更优于择期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两者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腹腔镜切开榆尿管取石术和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疗效.方法 67例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切开输尿管取石术和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成功率、结石清除率.结果 输尿管镜组、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2.58±39.64)vs(74.25±28.48)min、(5.32±2.28)vs(8.47±2.65)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榆尿管镜组手术成功率和结石清除率分别为73.33%、76.67%,腹腔镜组为94.57%、1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比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多沙唑嗪控释片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排石疗效.方法 收集输尿管下段结石病例共121例,所有结石均经B超、CT或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确诊,结石大小4~10 mm,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9例,采用多沙唑嗪控释片+肾石通治疗;对照组62例,单独采用肾石通治疗,比较两组在结石排出时间、结石排出率、肾绞痛发作次数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对照组结石完全排出28例,排石率为45.16%;治疗组结石完全排出45例,排石率为76.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3,P<0.05).对照组平均排出结石时间为(15.78±3.08)d,治疗组为(12.59±2.8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P<0.05);对照组肾绞痛发生率为17.74%,治疗组肾绞痛发生率为6.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34,P<0.05).结论 多沙唑嗪控释片能明显促进下段输尿管结石的排出,减少肾绞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输尿管镜碎石术中反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输尿管镜碎石术中肾盂反流的情况以及手术对肾脏、肾用情况的影响.方法 对75例上尿路结石患者行输尿管镜碎石术,研究不同灌注压力、输尿管镜在不同位置、结石大小、灌注液量、手术时间等因素与肾周情况、手术前后血常规、血液生化变化等之间的关系,探讨输尿管镜碎石术中反流发生的因素.结果 患者手术后RBC、Hb、Hct等指标明显低于术前(P<0.01);术后Scr、Na+、Cl-等指标明显高于术前,而K+明显低于术前(P<0.01);9例(12%)患者术后B超出现肾用积液,其中榆尿管上段结石8例,中段结石1例;3例术后高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积液;有肾周积液的患者术中灌注液应用总量[(5 866.67±964.37)mL]及手术时间[(59.44±15.09)min],明显高于无肾周积液患者的(2 847.12±1 202.51)mL和(35.23±10.10)min(P<0.01);术后肾周积液出现与结石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80).结论 输尿管镜碎石术中存在肾盂内尿液反流现象,反流的发生与灌注液用量、手术时间、结石部位有关,与结石大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结石与J管沉积结石成分差异,分析结石形成与尿液理化性质的关系,为临床防治拔管困难,预防结石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株洲市中心医院从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结石术后遵嘱拔管的357例患者,对其J管沉积结石、原结石标本及24 h尿生化成分进行检测。比较J管沉积结石与原结石成分,不同成分结石组的成分特点及其24 h尿成分含量。结果:J管结石成分和原发结石成分有差异。双J管结石以尿酸、尿酸铵为主,而原发性结石以草酸钙为主。草酸钙组、尿酸组、尿酸草酸混合组pH值均小于对照组,磷酸钙组和磷酸镁铵组大于对照组。除磷酸镁铵组外,余4组尿量均少于对照组。草酸钙组和尿酸草酸混合组尿钙均大于对照组,磷酸钙组尿磷低于对照组。尿酸组、磷酸镁铵组尿镁高于对照组,而草酸组低于对照组。尿酸组、草酸组及尿酸草酸混合组尿酸高于对照组。草酸钙组主要出现高钙尿,还有过度酸化尿和高尿酸尿。磷酸钙组和磷酸镁铵组也以高钙尿为主。尿酸组主要有高尿酸尿,其次是过度酸化尿。尿酸草酸混合组主要出现高尿酸尿,其次是少尿,与对照组相比具有差异性。结论:J管沉积结石形成与原发结石、相应尿液代谢变化之间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CT (DSCT)双能量技术应用于尿路结石成分分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5例尿路结石患者行DSCT双能量扫描及血清尿酸测定,对其结石成分进行分析,将结果与采用红外光谱法分析结石成分的结果作对比,计算DSCT在体分析尿酸盐结石及非尿酸盐结石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75例结石标本中尿酸盐结石25例,在140 kV能量下的CT值为(316.3±64.5)HU,在80 kV能量下的CT值为(336.4±55.7)HU;非尿酸盐结石为50例,在140 kV能量下的CT值为(680.7±334.1)HU,在80 kV能量状态下为(1005.2±221.3)HU。尿酸盐结石在2种能量状态下差值、比值分别为(20.1±8.1)、(1.06±0.02) HU;非尿酸盐结石在2种能量状态下差值、比值分别为(324.6±31.2)、(1.48±0.03)HU,尿酸盐结石差值、比值均明显低于非尿酸盐结石(均P<0.05)。 DSCT能准确地区分尿酸盐结石和非尿酸盐结石,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8.0%及98.0%。结论 DSCT能准确地区分尿酸盐结石和非尿酸盐结石。使用DSCT双能量技术在治疗前对尿路结石的成分进行初步分析,对了解结石成因、预防结石形成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