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1]。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VD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针刺1.1体针陈月琴[2]采用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四神聪、风池、太冲穴位,实施固定的补泻手法治疗41例。结果显效10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92.7%。安鹏等[3]以祛脑络之风邪为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优势及不足,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及研究。方法:搜集国内近10年来采用单味中药、复方合剂联合西药、针灸及综合治疗等相关治法,干预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文献,对其诊疗特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单味中药、复方合剂联合西药、针灸及综合治疗均对卒中后抑郁具有确切疗效,其中复方合剂联合西药临床应用最多,颇获良效。结论:中医治疗卒中后抑郁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势,特别是复方合剂联合西药的治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VD)是一类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属老年期痴呆主要类型之一。近年来,针灸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取得了一定优势,笔者现将针灸对VD的临床应用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与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1])。血管性痴呆发病率逐年上升~([2]),对于家庭和社会均是沉重负担。该病早期治疗具有可逆性。自2015年以来,笔者运用针刺颈夹脊穴治疗血管性痴呆并进行了系统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临床病例收集于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针灸一科住院患者,将符合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针灸治疗VD进展情况。方法:通过针灸对VD在生化、脑电图、头针、体针、电针、穴位注射等方面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针刺治疗VD疗效及其机理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对照比较有显著的差异,体现了针灸治疗VD的优越性。结论:针灸治疗VD疗效肯定,只有系统、客观地揭示针灸治疗VD的机理,方可在今后临床上有更进一步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黄龙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802-803
目的观察中药合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药组予辨证中药汤剂合针灸治疗,中药组单予中药口服,对照组予黛力新片口服,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针药组和中药组的HAMD、MS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针药组与中药组疗效相近。结论中医治疗卒中后抑郁可更好地改善抑郁状态,促进功能恢复,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7.
<正>血管性痴呆(VD)是由脑血管因素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善忘"、"愚痴"、"痴证"、"神呆"、"不慧"等范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痴呆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对VD的研究多通过模拟VD动物模型后给予中药干预,观察用药后各项实验指标的变化以探讨中药治疗VD作用机制。本文将近年来中药治疗VD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41例、中药组41例、综合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针灸组、中药组、综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以针灸、中药汤剂、针灸加中药汤剂治疗,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幅度以及总有效率。结果综合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25±4.58)明显低于中药组(11.97±5.17)、针灸组(12.35±5.29)、对照组(15.41±5.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治疗组有效率(85.37%)明显高于中药组(58.53%)、针灸组(68.29%)、对照组(51.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治疗的3组患者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治疗能够提高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基础治疗联合针灸治疗或联合中药汤剂治疗脑梗死疗效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枳实消痞丸配合针灸支沟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中药内服加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针灸并用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优于中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VD)是由脑血管因素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通过模拟VD动物模型并予巾药干预,观察各项实验指标的变化,是探讨中药治疗VD作用机制的主要研究方法。现将近三年来中药治疗VD的实验研究进展分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廖川  周金和 《光明中医》2009,24(12):2309-2310
目的:观察牵引针灸加中药辨证治疗颈椎病效果.方法:对照组:42例颈椎病用牵引针灸治疗三疗程(7天为一疗程);观察组:42例颈椎病用牵引针灸加中药辨证治疗三疗程(7天为一疗程)对照观察.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0%,观察组总有效率91.7%.P<0.05.结论:牵引、针灸加中药辨证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是治疗颈椎病一种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 90例随机分为 3组。分别采用针灸、中药、针灸加中药进行治疗。结果 :三组间总疗效、神经功能缺损、ADL评分经统计学处理 :针灸组、针灸加中药组与中药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针灸组与针灸加中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提示 :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具有良好疗效 ,并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早期介入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按1:1:1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针灸、针灸加中药、中药进行治疗。结果:3组间疗效、全血黏度经统计学处理,针灸组、针灸加中药组与中药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针灸组与针灸加中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对中风后偏瘫肩痛具有良好疗效,对异常全血黏度有近期调节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区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社区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社区免费综合中医特色治疗,分为单号组及双号组,单号组给予针灸、膏药贴敷加腰椎牵引治疗;双号组给予推拿、针灸加中药烫疗治疗;2组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2组临床痊愈21例,占35%;显效31例,占53%;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卒中后肩痛的原理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近年来有关卒中后肩痛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卒中后肩痛的发病原因较多,针灸、中药和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结论:卒中后肩痛的康复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试验组与西医卒中单元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在单纯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介入中药、针灸、推拿、康复等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为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结合早期康复锻炼;疗程均为3周。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NIHSS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治疗后均改善,试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且中医证型属气虚血瘀的180名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60例、中药组60例、中药加针灸组60例:三组均予西医降血糖基础治疗;西医组在降糖基础治疗上加服甲钴胺片;中药组在西医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中药加针灸组在中药组的治疗基础上再联合针灸治疗;3组疗程均为1月。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临床症状和体征评估,并检测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和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结果①总有效率:西医组为75.1%,中药组为80.3%,中药加针灸组为92.3%;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3组神经功能评分总分、周围神经症状评分和周围神经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其中:中药组和中药加针灸组上述指标评分均低于西医组(P0.01),3组正中神经和胫神经的MNCV和SNCV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中药组和中药加针灸组正中神经、胫神经的MNCV与SNCV均快于西医组(P0.01)。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单用或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针灸治疗DPN气虚血瘀证患者均能能明显改善神经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单纯西医组,但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针灸治疗疗效更佳,为临床上该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石氏伤科针药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6例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40例、中药组39例、针刺组37例。各组均给予高压氧及西医常规治疗。针刺组加石氏针刺治疗,每周5次,30次为1个疗程;中药组加石氏伤科中药,每日1剂,30剂为1个疗程;综合治疗组同时加石氏伤科中药口服和石氏针刺治疗,方法 同中药组和针刺组。治疗前后采用中文版神经行为认知状况测试(NCSE)量表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评测(FIM)评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功能独立性。结果 各组治疗后语言能力、推理能力、回忆能力、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及NCSE、MMSE、FIM总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综合治疗组治疗后语言能力、推理能力、回忆能力评分及NCSE、MMSE总分均明显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P<0.01)。治疗后综合治疗组与针刺组的FIM总分、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中药组(P<0.05或P<0.01)。结论 石氏伤科针药联合高压氧能明显改善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语言能力、推理能力、回忆能力、认知功能,疗效优于单用石氏伤科针刺或者中药联合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临床运用中药加针灸对更年期抑郁症的疗效效果。方法:选取自2010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接收的更年期抑郁症患者156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52例。治疗组内服中药配合针灸;对照1组单纯服用中药;对照2组交替针灸身体相关穴位。对三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加针灸治疗更年期抑郁症弥补了单纯中药、针灸治疗的缺陷,且效果稳定不易复发,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因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种主要类型。随着老年化和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VD患者也随之增多,VD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病种之一,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在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