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初步疗效。方法:2例病人经食道超声(TEE)证实为VSD,并在透视和TEE下置入封堵器。术后24h,1mon经胸超声,心电图(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例VSD病人,选择的封堵器的直径为4mm和6mm。术中未发现任何并发症,术后即刻,24h和1mon,经胸B超检查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VSD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防治。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36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年龄3~36岁,体重11~65kg。膜周部VSD334例,嵴内型VSD26例,并发动脉导管未闭8例,并发房间隔缺损12例。结果 360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检测VSD大小为3~12mm,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大小为2.6~13mm,347例(347/360)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16mm。无死亡病例,严重并发症6例(6/360)。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5例(5/360);溶血1例(1/360);2例术中出现AVB,收回封堵器,1例1个月后再次手术成功;1例术后24h出现AVB治疗5d仍未恢复,急诊外科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2例术后1年出现Ⅲ°AVB,均行起搏治疗。溶血患者经输血,常规治疗后恢复正常。未见封堵器明显移位。其他并发症有:5例术后1周有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2例消失,3个月后复查3例消失;7例术后心出现主动脉瓣微量返流,6例术后出现三尖瓣微量返流;35例术后出现间歇性加速性交界性心律,治疗后均恢复正常;28例术后出现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6月-2006年6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损患者接受了经导管应用Amplatzer装置进行堵塞.男27例,妇23例;平均年龄(13.5±4.0)岁(5~20岁).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窦窦瘤,1例为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VSD的平均直径(5.2±0.9)mm(3~lO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结果 50例惠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9例术后7d内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8.8%,分别为Ⅰ°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4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中3例并发两种传导阻滞.分析本组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发现:①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mm;②室间隔缺损直径≥7mm,封堵器直径≥9mm等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结论 心律失常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是降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万金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54-1155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心病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前、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ASD4例、VSD14例、PDA7例TTE检查条件符合而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结果:24例封堵成功,1例VSD封堵失败。结论:TTE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对术前病例的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和术后随访疗效评价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偏心型封堵器在经胸微创镶嵌手术治疗毗邻主动脉瓣的室间隔缺损(VS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偏心型封堵器治疗VSD边缘距主动脉瓣均<2mm的22例VSD患儿.经食道心脏超声(TEE)观察室间隔缺损大小、部位及与周边组织的解剖关系,选择合适的封堵器.结果 22例VSD微创镶嵌术全部成功.术后TEE显示封堵器与VSD边缘吻合紧密,其中3例封堵器边缘存在细小左向右分流(分流束<1.5 mm),均于术后1个月内愈合.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22例患儿均无封堵器移位.结论 微创镶嵌术使用偏心型封堵器治疗毗邻主动脉瓣的VSD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赵君  苏俊武  张纯  李德云 《中国医药》2012,7(5):613-615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VSD患儿51例,其中21例合并膜部瘤形成,6例膜部瘤合并多处破口.所有患儿均采用胸骨旁小切口置入Amplatzer等边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VSD.术中采用小儿经食管二维超声心动图(TEE)监测封堵过程,术后立刻评价疗效.术后1年采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TE)跟踪随访.结果 51例患儿均成功置入封堵器.术中TEE显示7例患儿封堵器边缘仍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48 h采用TTE复查显示7例患儿仍存在微量分流.随访1年发现,7例微量分流患儿术后与术前肺动脉收缩压(PAS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3 ±5)mm Hg(1 mm Hg =0.133 kPa)比(56 ±9)mm Hg,P<0.05],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和舒张末期左右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40 ±4)mm比(48±8)mm,(38 ±4)mm比(47±7) mm,均P<0.05];3例患儿仍有微量残余分流,但同期TTE随访显示其左心室内径、恢复正常水平.其他无残余分流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舒张末期左右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0±4) mm比(50 ±7)mm,(37 ±4)mm比(47±9)mm,均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外科微创封堵治疗VSD中,术前适应证筛选病例、术中实时监测、术后即刻疗效评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西藏地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方法 1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临床和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确诊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房间隔缺损(ASD)6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72 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并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完全封堵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西藏地区经导管置人国产封堵器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术中监测以及术后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心脏彩超检查筛选52例先心病患者,在心脏彩超配合X线监测下行介入封堵术,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1例;室间隔缺损(VSD)1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3例。结果 51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术后6个月复查无残余分流。1例ASD因术前评估测量有误,封堵失败。1例VSD术后出现三尖瓣中至大量反流。结论心脏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监测评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患者,年龄4~36岁,其中膜部VSD术后7例。嵴内型VSD术后4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术后残余漏直径为4~10mm。9例为1个残余漏口,2例为2个残余漏口。结果左心室造影7例膜部瘤的左室面直径8~16mm,漏口均在膜部瘤的出口。其中2例残余漏有2个孔,分别为2、6mm和6、8mm,两孔之间距离分别为2和8mm。前1例放置VSD为9mm边4mm封堵器缺损消失,后1例用VSD 9mm和10mmVSD封堵器。5例膜部4、5、5、6、6用6、8、8、9、9mm VSD封堵器。4例嵴内型3、5、5、6mm用8、10、10、11mm偏心封堵器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10例无残余分流,1例有2个孔放1个封堵器的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无主动脉瓣返流。随访1~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残余分流的1例在3个月后消失。全部患者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封堵器无移位,无主动脉瓣返流。结论本研究显示经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田翔  杨天和  俞杉  梁勤  蔡运昌  李世英 《贵州医药》2004,28(11):966-968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Amplatzer封堵器在介入封堵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应用TTE按介入封堵适应证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例,全组共56例,ASD24例、年龄3.7~49岁,ASD直径4.8~34mm;VSD9例、年龄3~18岁,VSD直径2.8~8.2mm;PDA23例,年龄3~18岁,PDA最窄直径2.1~8.0mm。经导管在X线引导下采用TTE指导封堵。结果 全组病例均一次封堵成功,无1例残余分流。结论 TTE对ASD、VSD、PDA在介入治疗适应证的筛选及术中监测与术后随访均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5例先心病膜部瘤形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行室间隔缺损(VSD)的保留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次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随访1年,行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5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封堵伞位置良好,无房室传导阻滞、无异常分流。结论: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同时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估。方法总结我院2005年7月-2009年5月共有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其中室间隔缺损(VSD)(膜部)8例,房间隔缺损(ASD)(继发孔型)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结果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一例室间隔缺损行左心室造影示缺损小于3mm,终止介入治疗;一例室间隔缺损行左心室造影示两个小缺损,面积共4mm,后转心胸外科行室缺修补术;余18例皆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成功率为90%。有一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第五天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立即行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地塞米松10mgIV3天后CAVB恢复正常,其他患者无不良并发症发生。随访2月~4年,无不良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国产异常通道封堵器在先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2002年1月~2005年4月具有81例先心病介入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32例,室间隔缺损(膜部)25例,房间隔缺损24例。结果 81例先心病介入治疗手术操作时间30~90min,X线曝光时间3~60min,皆采用国产异常通道封堵器,PDA直径3~10mm,手术成功率100%,无1例并发症;ASD直径14~39mm,其中有6例缺损直径≥36mm,除1例出现封堵器脱离外,其他皆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牢95.8%;VSD皆为膜部缺损,直径3~10mm,手术成功率100%,2例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尤其他的并发症。结论 国产的异常通道封堵器在先心病介入治疗是安全行效的.且价格低廉.更能被广大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三维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适应证的筛选,及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至2012年6月我院VSD患者32例.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VSD之形状与大小,术中超声心动图监测,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诊.结果 32例患者中膜周部25例、隔瓣后型3例、膜周嵴下型2例、嵴内漏斗部1例、心肌梗死室间隔肌部穿孔1例,共放置33个封堵器,被封堵的VSD最大直径为8 mm,最小为3 mm,平均(5.2±0.8)mm,封堵器选用的型号比VSD测量值大2 mm,最大封堵器为10 mm.30例患者封堵术后即刻观察,穿隔分流消失,术后1周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1例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复查分流消失;1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复查最大分流速度为1.2 m/s(低于险值2m/s).6个月后复查仅见微量残余分流.结论 三维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在VSD封堵术适应证的筛选、确定、封堵器释放时间、释放时即刻疗效的评价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进口或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安全性。方法超声心动图确诊的1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患者,均在X线透视及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引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术后24小时,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分别行TTE、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0例PDA经造影测量PDA最窄处直径为2.5~8.5mm(平均4.2±1.6mm),选择封堵器直径6~14mm(平均8.5±1.8mm);8例PMVSD造影测量VSD直径2.8~6.5mm(平均4.4±2.1mm),选择封堵器直径5~9mm(平均6.5±1.8mm)。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1例VSD存在残余分流,6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其余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肺动脉压下降。结论应用进口或国产封堵器经导管置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是适合儿童部分类型PDA及PMVSD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志刚 《临床医药实践》2009,(5Z):1627-1628
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方法,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2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18~36岁,平均30岁,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3个月~1年,胸超声心动图、X线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2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反流、房室瓣反流,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患者胸闷、心悸症状消失,心电图随访无房室传导阻滞也无束支传导阻滞并发症,封堵伞位置良好。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介入治疗成人膜部室间隔缺损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5例PVSD患者,年龄6个月~43岁。PVSD直径2.0~6.0mm,均经胸骨中下1/3段2.0~4.0cm正中小切口行微创VSD封堵术。51例采用食管超声,4例采用经胸壁超声。术后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55例患者均微创封堵成功。其中应用等边对称封堵器41枚,偏心封堵器14枚。随访1~3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VSD封堵术治疗PVSD的近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细腰大边型封堵器在多出口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要点.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检查确诊的20例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患者,采用国产的细腰大边型VSD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测量最大出口孔的直径,选择相应的VSD封堵器,封堵器释放前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和主动脉瓣上造影的检查,以确认能否释放.术后常规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20例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患者中,2个出口4例,2个以上出口16例.最大出口孔的直径3~10 mm,平均(4.6±1.3)mm,选择封堵器的大小为4~12 mm,平均(6.0±3.2)mm.成功封堵18例,治疗成功率为90%.2例患者封堵器释放前,经胸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瓣上造影显示主动脉瓣返流,而放弃封堵转外科手术治疗.成功封堵的18例患者中有3例术中左心室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残余分流消失,1例患者术后6 h出现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营养心肌治疗,一周后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 应用细腰大边型封堵器治疗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术者熟练的操作技巧,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和主动脉瓣上造影的检查配合,是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成功封堵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9.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Amp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2月采用国产封堵器对33例(男23例,女10例)VSD施行封堵术。所有病人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完成VSD封堵治疗。结果术中造影示嵴内型8例,膜部25例。29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其中2例分别采用6~8mm、4~6mm动脉导管未闭Amplatzer伞封堵,27例应用对称型室间隔封堵器,型号为4~12(7±2.39)mm。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3.2~11(4.9±1.8)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根部距离0.8-9(3.1±2.2)mm,16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28例即刻无分流,1例术后即刻有流速达4.5cm/s的2mm的残余分流。4例失败,原因分别为嵴内型缺损、多孔型大缺损2例、操作粗暴损伤三尖瓣。术后发生一过性束支传导阻滞3例,永久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各2例,一过性机械性溶血1例。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国产Ampla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问隔膜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室间隔膜部缺损患者共32例,本组患者均实施封堵器介入治疗。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其中30例患者采用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顺利完成,均治疗成功。其余2例患者中,1例患者两处室间隔缺损同时合并有膜部膨胀瘤,转为心脏外科手术治疗;1例患者因合并有膜部膨胀瘤实施封堵后出现显著分流现象,超声显示封堵器和室间隔缺损处贴合效果不佳,可能为室间隔缺损周围发生间隔瘤样膨出而出现了成角畸形导致封堵器与缺损处贴合不佳。介入治疗成功的30例患者中,术后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最短时间12个月,最长48个月,随访过程中听诊无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显示无明显分流,对周围解剖结构无影响。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问隔膜部缺损临床效果显著,此项操作较传统手术安全,创伤小且术后恢复快,但是术者要操作熟练,要严格选择合适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