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和术中切开泪囊时瘘口处理的经验。方法:选择鼻泪管堵塞、慢性泪囊炎(包括术后复发)患者90例、105眼,均行鼻内镜下处理。造瘘口采用EC耳脑胶粘合固定成形72眼,术中置硬膜外导管10眼,用银夹吻合泪囊后瓣与鼻黏膜瓣13眼,造瘘口用碘仿纱条填塞扩张成型5眼,用一次性5?ml注射器乳头将前后瓣撑开成型5眼。同期行鼻中隔高位偏曲矫正7眼,钩突肥大切除10眼,中鼻甲前端息肉样变切除9眼,鼻息肉6眼。结果:完全无溢泪92眼,好转8眼,无效5眼,有效率95.24% 。结论:泪囊鼻腔造口术造瘘口的处理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及手术经验、设备条件及术中切开泪囊后泪囊鼻腔黏膜瓣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利用银夹固定泪囊造孔治疗慢性泪囊炎。方法对39例(42眼)慢性泪囊炎病人经鼻内镜行泪囊鼻腔造口,用银夹把造口处泪囊黏膜和鼻腔黏骨膜固定吻合,无需置管让其形成瘘口。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对其疗效观察分析。结果手术治愈36眼(85.7%),好转3眼(7.1%),无效3眼(7.1%)。无效3眼为泪囊狭窄所致,改留置腰麻管2个月后泪道部分通畅。结论经鼻内镜银夹固定泪囊造孔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便、方便,疗程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的原因及在鼻内镜下处理的经验。方法 对25例经颜面部切口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病例均在鼻内镜下观察造瘘口,根据造瘘口堵塞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 随访6~12个月,19眼症状完全消失,4眼症状明显减轻,2眼无效。 结论 经颜面部切口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应在鼻内镜下定期检查换药,及时处理堵塞造瘘口的血块、肉芽和粘连,对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通过对造孔、泪囊黏膜瓣的切开及固定方式等的改良处理,在鼻内镜下完成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22例(23眼)。结果: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8个月。22例(23眼)中,21例(22眼)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泪道冲洗畅通,内镜检查造孔通畅;1例(1眼)症状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95.7%(22/23)。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瘘术(附5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鼻腔泪囊造瘘术的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52例(61眼)慢性泪囊炎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瘘术,随访6月-6年。结果 治愈51眼,好转8眼,无效2眼。结论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瘘术视野清楚,损伤小,出血少;面部无瘢痕,符合美学要求;可以同期处理相关的鼻腔病变,效果好,复发率降低。是治疗慢性化脓性泪囊炎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慢性泪囊炎最初是由眼科医师经鼻外径路手术治疗.自鼻内镜手术开展以来,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已成为鼻眼相关外科重要内容之一.我科自2005年以来在鼻内镜下对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稍做改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复发性泪囊炎经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孔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复发性泪囊炎经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孔术的疗效。方法对38例(44眼)病人行鼻内镜下吻合口瘢痕组织切除,造孔留置支撑物2-3个月。结果经术后随访6个月-36个月,治愈40眼,占91%;好转2眼,无效2眼,各占4.5%。结论该手术方式效果确切,易操作,创伤小,不影响面部美观,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32例(35眼)采用德国Storz公司0°鼻内镜及手术器械行泪囊鼻腔造孔术,下泪小点植入硬脑膜外麻醉用硅胶导管,留置于中鼻道3~6个月。结果随访6个月至2年,随访30例(32眼),27眼泪道通畅,炎症消退;3眼术后泪囊造口处粘连闭锁,经鼻内镜下开放泪囊造口,泪道恢复通畅。2眼泪道阻塞,检查泪囊造孔处通畅,行泪道冲洗多次,1眼泪道恢复通畅,1眼仍有阻塞,经再次置管处理,恢复正常。结论该术式具有创伤小,面部不遗留瘢痕,操作简便等特点。术后随访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鼻内窥镜下鼻内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慢性泪囊炎36例、38眼在鼻内窥镜明视下行鼻内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结果手术成功35例,其中2例行二次手术后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7.2%,3例经鼻外切口泪囊鼻腔造孔术后复发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手术失败1例(2.8%).结论鼻内窥镜下鼻内泪囊鼻腔造孔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经鼻外泪囊鼻腔造孔术失败者亦适用此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复发性泪囊炎经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孔术的疗效。方法 对38例(44眼)病人行鼻内镜下吻合口瘢痕组织切除,造孔留置支撑物2~3个月。结果 经术后随访6个月~36个月,治愈40眼,占91%:好转2眼,无效2眼,各占4.5%。结论 该手术方式效果确切,易操作,创伤小,不影响面部美观,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式、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28例(30眼),术后在鼻内镜下行常规泪道冲洗及鼻腔清理换药。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治愈率93.33%,总有效率100% 。结论 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理想方法,具有创伤性小、治愈率高、不影响美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1991年11月-2006年3月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144例(155眼)。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44例患者(155眼)术后随访1年,治愈率为87.7%(136/155),显效率4.5%(7/155),有效率1.9%(3/155),无效5.8%(9/155),总有效率94.2%(146/155)。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悉有关解剖、牢记手术操作要点,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对鼻-鼻窦疾病的治疗及术后随访处理是提高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并探讨术后鼻泪管再通现象及其原因。方法36例(39眼)慢性泪囊炎患者,男7例(7眼),女29例(32眼),年龄23 ̄71岁,平均39.6岁,病程半年 ̄12年,均在局麻、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孔术,随访亦在鼻内镜下进行,以黏膜表面麻醉为主。结果术后8 ̄10周术腔逐渐上皮化,35眼泪道冲洗通畅,溢泪及溢脓症状均消失;2眼冲洗通而不畅,需加压,有冲洗液溢出;2眼泪道冲洗不通,仍有溢泪及溢脓症状。总有效率94.5%(37/39)。鼻内镜下观察,冲洗通畅者造瘘口有液体流出。随访6个月部分病人(4眼)下鼻道原鼻泪管开口处冲洗时亦有液体流出。结论慢性泪囊炎病人在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后效果好,且部分病人鼻泪管可再通。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鼻息肉患者接受鼻窦内窥镜手术后变应性鼻炎、哮喘症状的改变。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应用量化标准评估75例鼻息肉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变应性鼻炎、哮喘症状及用药情况。结果鼻窦内窥镜手术后, 鼻息肉患者伴发的变应性鼻炎症状有明显改善,显效率为80.00%,有效率为14.67%,而对伴发的哮喘症状治疗效果不明显。结论鼻窦内窥镜手术后,鼻息肉患者伴发的变应性鼻炎症状有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伴有鼻息肉、鼻窦炎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对鼻息肉伴有哮喘的患者,要正确评估其预后,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鼻窦手术围手术期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方法 分析892例内镜鼻窦手术患者术后随访及手术1年后治疗效果。 结果 根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南昌标准,以手术后1年为近期疗效评估时间,采用Lund-Kennedy评分法进行鼻内镜检查量化评估,892例中治愈759例(82.5%),好转133例(15%),无效22例(2.5%),均为慢性鼻-鼻窦炎伴有鼻息肉的患者。手术并发症为眶纸板损伤27例,脑脊液鼻漏11例,术后大出血1例,筛顶损伤6例,多数并发症发生于手术后初期。 结论 认真的围手术期治疗、建立术后严格的鼻内镜随访换药制度是防止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鼻内境泪囊鼻腔造孔术远期疗效随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分析慢性泪囊病变患者鼻内镜下经鼻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的临床远期随访观察结果,探讨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的因素。方法对275例(310眼)慢性泪囊病变患者采用鼻内镜下经鼻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术前行泪囊碘油造影,手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根据泪囊大小或病变情况决定术终泪道放置泪道硅胶扩张管。术后随访包括鼻内镜检查处理、泪道冲洗及鼻腔局部糖皮质激素应用。结果随访3~60个月,随访超过1年(远期)者211例(230眼),治愈率75.3%,好转率11.7%,无效13.0%,总有效率87.0%。9眼术后1年发现自然泪道复通,但泪囊鼻腔造孔瘢痕闭锁。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远期效果较好。扩大造孔骨窗,减少黏膜损伤和手术创面,以及随访清创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鼻泪管黏膜在手术造孔引流后,有可能发生可逆性转变,重新发挥泪道的泪液排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丘气房过度气化在鼻内镜下泪囊鼻内造口术时对造孔的影响。方法18例溢泪患者经泪囊造影CT检查后显示鼻泪管阻塞,且鼻丘气房气化超过泪颌缝,采用经鼻内镜下鼻丘气房泪囊鼻内造口术,回顾性分析该术式及临床疗效。结果18例(20眼)术后随访1年,治愈率9 0%(18/20);显效5%(1/20);有效5%(1/20),总有效率100%。结论通过术前泪囊CT造影检查明确鼻丘气房与泪囊窝的局部解剖关系,对鼻丘气房过度发育者,可行经鼻丘气房泪囊鼻内造口术。  相似文献   

18.
Bilateral nasolabial cysts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t dacryocystiti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 Nasolabial cysts are rare, nonodontogenic, soft-tissue, developmental cysts occurring inferior to the nasal alar region. They are thought to arise from remnants of the nasolacrimal ducts and they are frequently asymptomatic.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bilateral nasolabial cysts accompanied by bilateral chronic dacryocystitis. CASE REPORT: A 48-year-old woman suffering from bilateral chronic dacryocystitis was referred to our department for endo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 She had undergone external dacryocystorhinostomy on the left side a few years earlier.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revealed nasolabial cysts bilaterally inferior to the nasal alar region. The cysts were removed via a sublabial approach and 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 was performed on the right side. Ten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patient was asymptomatic. CONCLUSION: There may be a correlation, due to embryological reasons,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nasolabial cysts and the presence of chronic dacryocystitis. Both can be corrected surgically, under the same anaesthesia, without visible scar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9.
上颌窦源性后鼻孔囊性息肉临床与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上颌窦来源的后鼻孔息肉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1998年10月至2004年9月,在施行鼻内镜手术的鼻息肉鼻窦炎患者1023例(1895侧)中,确诊为上颌窦源性后鼻孔息肉46例(4.5%),均为单侧发病,年龄5~65岁,平均15岁,有前期手术史者5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息肉组织标本经石蜡包埋后切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特点.结果1年随访治愈率达100%,其中3例局部复发再行鼻内镜下处理治愈.上颌窦源性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点:①单侧发病;②以单侧进行性鼻阻为主诉症状;③儿童多见,多为单个息肉;④息肉均源于上颌窦口窦内侧,蒂部悬于后鼻孔,上颌窦内为一薄壁囊肿,破溃后常有淡黄色液体流出.病理学检查:息肉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膜下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浸润较少见,间质水肿,并有潴留囊肿形成,囊肿为单个,较大,内有炎性潴留物.结论上颌窦源性后鼻孔息肉特殊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说明其发病机制可能存在特殊性,临床治疗也应区别对待.依其病理特征诊断为"上颌窦源性后鼻孔囊性息肉"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