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理历代医家治疗情志疾病多从肝论治的理论论述,深入分析青少期"肝常有余"的脏腑特性,认为"肝常有余"是青少期情志异常的重要生理病理基础,青少期情志异常与肝关系最为密切;怒、兼夹忧悲等"阴性"情志为其主要致病因素;气机紊乱、气血失调为其核心病机。在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而致情志异常的基础上,易出现发热生风的临床症状;情志疾病发病首先侵犯本脏,进而累及他脏。  相似文献   

2.
血脂异常是血脂的病理状态,肝脾肾功能失常为其病因,痰浊、瘀血为其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从饮食不节,脾失运化,情志内伤,肝失疏泄,年老体衰,肾气不足论述。  相似文献   

3.
血脂异常是血脂的病理状态,肝脾肾功能失常为其病因,痰浊、瘀血为其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从饮食不节,脾失运化,情志内伤,肝失疏泄,年老体衰,肾气不足论述。  相似文献   

4.
介绍王霞芳教授运用四逆散治疗小儿脾胃病的经验。凡辨证属肝失疏泄、肝气郁结的小儿脾胃病,无论其为始发因素还是继发因素,皆考虑用四逆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肝常有余”理论,探讨化肝煎治疗儿童慢性咳嗽思路。[方法]通过查阅中医古籍和现代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从“肝常有余”理论与儿童的生理、病理联系着手,探讨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和论治规律,并阐释化肝煎的来源、方义及其在儿童慢性咳嗽中的应用,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肝常有余”理论分别阐述了儿童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生理上的“有余”体现了小儿良好生长发育的生理机能状态;病理上的“有余”指生理上的“有余”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转化为病理上的“亢盛”表现,是小儿疾病向“易实”转化的病理基础。由此探索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通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适、情志不遂等因素有关,核心病机多为肝郁化火,木火刑金,症状特点多表现为春季多发、情志异常、夜间发作、病程日久,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调肝,同时联合治肺诸法,以达肝肺同治。化肝煎的主要功用是疏肝解郁、降逆散火,符合小儿慢性咳嗽的核心病机特点,临证可加减使用。文末所举小儿慢性咳嗽医案辨证为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证,治以疏肝泻火、化痰止咳为主,方用化肝煎加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肝常有余”理论可用于指导儿童慢性咳嗽的治疗,运用化肝煎治...  相似文献   

6.
试从小儿“肝常有余”特性辨治青少期情志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代医家对小儿"肝常有余"理论的认识,试从小儿"肝常有余"特性论述青少期情志异常证治机制。认为青少期情志异常与肝关系密切,"肝常有余"是青少期情志异常的病理基础之一,其治则为肝郁气滞型宜疏肝调肝,肝郁化火型宜清肝柔肝,肝阳上亢型宜抑肝平肝。  相似文献   

7.
熊磊教授基于脏腑气机理论,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提出小儿疾病常与情志因素有关,且多痰多湿,临床用四逆散合温胆汤加减化裁为柴芍温胆汤,该方寒温并用,畅情志、和枢机、调脾胃、化痰湿,广泛用于治疗儿科疾病。  相似文献   

8.
略论"肝亦为痰之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津液的代谢,痰饮的产生不仅与脾、肺、肾关系密切,同时亦与肝脏的疏泄功能直接相关。若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而津液代谢输奉障碍,则产生痰饮等病理产物,故日“肝亦为痰之源”。临床上不少痰证可从肝认识。采用疏肝调气之法进行治疗。即使肺、脾、肾失调所致痰饮,也应佐以调肝治疗,便可使气机通畅,气化有常,脏腑功能协调,则痰饮自除。  相似文献   

9.
曾读董汉良《胃强脾弱证的辨证体会》(《中医杂志》1998- 2期 )。因分派去绍兴市中医院毕业实习 ,有幸待诊于董汉良主任中医师 ,在亲聆面授之机 ,特别关注其胃强脾弱证的临床辨证 ,现将董老师辨治胃强脾弱型脂肪肝的经验介绍如下。胃强脾弱型的脂肪肝常见的四大主症 :肥胖、乏力、便溏、口干。这些症状皆与脾虚有关。虽病位在肝 ,然常肝脾同病。肥胖为脂肪肝的常见特征。因痰瘀胶结于肝而致血流不畅 ,失其疏泄之功 ,肝喜条达 ,木郁则土虚 ,失其健运 ,则水谷不化 ,痰瘀内生 ,壅阻肌肤 ,发为肥胖。“肥人多痰湿” ,形成恶性循环。乏力为全身无…  相似文献   

10.
有相关研究提示大肠息肉与血脂异常存在一定的联系。文章拟从饮食、情志的异常为病因,以痰瘀为病理基础,以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脾肾亏虚为病机,探讨大肠息肉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肝脾相关"理论可运用于小儿治未病,小儿脾胃疾病、肝胆疾病、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等疾病的诊治,亦可运用此理论。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需健脾疏肝,病后调养应健脾调肝;小儿脾胃疾病除了运脾开胃,还应疏肝清肝、调畅气机;小儿肝胆病除了疏肝利胆,还应健脾化湿;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需抑木扶土、肝脾同治。正确理解"肝脾相关"理论并在儿科的临床实践中注重肝脾同治,对提高儿科诊治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万全是明代著名医家,《万密斋医学全书》中附有349则医案。从万全医籍所附医案探讨其小儿五脏观,得出以下四点结论。①以五脏有余不足释小儿生理,提出“三有余、四不足”之说,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不足、阴常不足。②以调理脾胃作为治疗重点,主张脾与胃异同论,提倡节饮食,适寒温,遵“中和”之道。③小儿疾病以五脏为纲,从肝、心、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进行分证论治。④小儿亦有五脏情志病,怒、喜、思、悲、恐等情志活动与五脏密不可分,需顺欲治疗。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肝脏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总病机为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肝旺侮土,脾不健运,滋生痰浊,气机不利挟痰浊循经上行,气、痰、血凝结于颈部。治疗时调理肝脏是其治疗大法。从肝论治,以疏肝理气为主,兼顾清热、化痰、散瘀。方用平亢散结方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痰乃津液凝聚而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是指存在于体内一切有形和无形之痰,狭义的痰是指排出体外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痰。古人日:“五脏皆可生痰,痰生百病。”痰证临床表现殊多,笔者根据肝主疏泄,可调节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气机升降,使津液代谢正常的理论,对部分痰证从肝论治,归纳三法,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肝主疏泄与肝病治疗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为肝功能的总括,包括疏泄气机,调畅情志,调节血脉等。现代所说“肝病”与中医藏象含义上的肝及其病变的内容不尽相同。现代肝病的发生、治疗、发展进程及预防均与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纵横证首见于《伤寒论》中,肝木疏泄失常,肝邪乘脾,导致脾胃功能失常,此属于纵证;肝邪旺盛,木旺而侮金,肝邪侮肺,可导致一系列肺系症状,此为横证。纵横二证虽症状不同,但皆为肝经实证,病位在肝,故治疗上均应从肝着手。肝以条达为顺,肝气条达则气血通畅,土木平和。若肝气郁而不行,则会导致血脉瘀滞、肝气乘脾、痰湿内生,从而阻碍气机。气机紊乱,上下出入不利,则会变生寒热,最终导致痰、瘀、寒、热错综复杂,相互胶结,变生百病。治疗纵横证皆可针刺期门以治肝,治肝则治脾,治肝亦治肺,肝气条达则诸证自消。  相似文献   

17.
<正>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寒、湿、热、痰、食积、气滞、血瘀、情志、虚损等因素均可影响胃的生理功能而罹病。胃病的发生,与肝脾颇为密切。肝得疏泄,则脾(升)运、胃(降)和;肝失疏泄,则脾壅胃塞,此谓木(肝)土(脾胃)不和。脾胃互为表里,脾不运化,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影响胃主纳谷和腐熟水谷的功能;脾气不升,气机阻滞,必碍胃通降浊气的功能;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在脏  相似文献   

18.
探讨分析脂肪肝发病的中医病因及病机。脂肪肝属中医学的"胁痛""痰浊""痞满""积聚"等范畴,其发病多与酒食过度、情志不遂、贪逸少劳、先天禀赋、药毒、疫毒伤肝等诸多因素有关,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水湿不化,滋生痰浊,气滞血瘀,其病位在肝,涉及脾胃胆肾诸脏,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介绍李永寿教授疏调肝木法治疗脾胃气机升降的经验。李永寿教授认为肝主疏泄,脾胃是人体气机之枢纽,脾升胃降,中焦气机顺畅,肝气宣达,脾胃升降和顺;肝藏血,主疏泄,厥阴通过任脉与胞宫相连,司血海,调胞脉,肝主冲脉,致月经不调;情志不遂致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以"疏调肝木、气机和畅、脏腑自安"为基本治疗原则,再根据临床辨证的不同加减,常用"疏肝解郁和胃、疏肝理气化痰、平肝降逆止呕、抑肝扶脾止痛、培土抑木止泻、疏肝益气健脾、滋阴疏肝和胃、疏肝除湿散满、清肝散郁和胃、化瘀疏肝和络、疏肝涤痰安神、疏肝理气利水法"治疗肝木不调诸病,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脂肪肝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脂肪肝多因进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嗜酒过度、感受湿热疫毒或情志不畅,损伤肝脾致脾胃运化失职,痰浊内生,肝胆疏泄失常,升降失职,痰浊气阻,留而成瘀,痰瘀互结而成。通过综述国内研究人员应用疏肝健脾、化痰利湿、化瘀降浊的治疗原则治疗脂肪肝,征实中医药在治疗脂肪肝上能显著降低血脂,修复肝损伤,减轻肝纤维化,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