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评价γ-干扰素释放分析T-SPOT.TB检测在结核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SPOT.TB试剂盒对疑诊或待排结核患者外周血中释放γ-干扰素的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淋巴细胞进行检测。结果γ-干扰素释放分析T-SPOT.TB检测在结核性疾病阳性检出率为83.3%(20/24),明显高于结核菌素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的41.7%(10/24)、涂片找抗酸杆菌的26.7%(4/15)、分枝杆菌分离培养的22.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γ-干扰素释放分析T-SPOT.TB检测诊断结核性疾病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3%、96.4%,显著优于结核菌素试验。结论γ-干扰素释放分析T-SPOT.TB检测是诊断结核的快速敏感方法,在结核性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结果的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共1537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的标准将患者分为临床诊断结核病组(1159例)和临床诊断非结核病组(378例);再经病原学诊断及随访排除不能做出最终诊断的39例患者后,将患者分为结核病组(1103例;包括经分枝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确诊的229例和最终临床诊断的874例)和非结核病组(395例;包括既往有结核病史或肺部存在陈旧性病灶者94例,无病史者301例);1103例结核病组患者中,肺结核557例,结核性胸膜炎107例,淋巴结结核16例,骨关节结核51例,脑结核7例,多组织器官结核363例,其他肺外结核2例;395例非结核病组患者中,经分枝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确诊的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患者93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结核病组和结核病组患者T-SPOT.TB检测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核病组与非结核病组患者T-SPOT.TB检测反应强度,不同结核病类型T-SPOT.TB检测阳性率,以及NTM感染患者与结核病患者的年龄差异。结果 (1)临床诊断结核病组T-SPOT.TB检测的敏感度为81.97% (950/1159)、特异度为53.44%(202/378);结核病组T-SPOT.TB检测的敏感度为83.77%(924/1103)、特异度为54.43%(215/395);结核病组中抗酸染色阳性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90.73%(235/259);培养阳性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92.58%(212/229)。(2)非结核病组有结核病史或肺部显示陈旧性结核病灶的患者与无病史者T-SPOT.TB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69.15%(65/94)和38.21%(115/3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7.65,P=0.000)。(3)结核病组与非结核病组T-SPOT.TB检测结果以斑点计数表示反应强度,结核病组对A、B抗原刺激出现阳性反应(斑点数≥1)的患者中,明显阳性及超强阳性(斑点数≥11)的比率分别为69.81%(652/934)和69.67%(627/900),明显高于非结核病组[分别为46.83%(96/205)和46.63%(83/178)];经曼-惠特尼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4.20、-14.63,P值均<0.01)。(4)1103例结核病组患者中,T-SPOT.TB检测阳性率以淋巴结结核(87.50%,14/16)为最高,随后依次为多组织器官结核(87.33%,317/363)、肺结核(86.54%,482/557)、结核性胸膜炎(74.77%,80/107),脑结核(57.14%,4/7)和骨关节结核(50.98%,26/51)相对较低。(5)T-SPOT.TB检测阳性的NTM感染患者的平均年龄[(53.61±18.43)岁]较T-SPOT.TB检测阳性的确诊结核病患者[(44.98±18.88)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09)。结论 T-SPOT.TB检测结果受结核病诊断依据、痰菌量、既往结核病史或肺部陈旧性结核病灶、NTM感染、结核病灶存在的部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T-SPOT.TB检测用于指导结核病诊断时,需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发病例数与潜伏性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人数庞大,给我国结核病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效识别结核病和LTBI对控制结核病疫情有重要意义。菌阴肺结核和LTBI的诊断依赖于结核感染的免疫学诊断方法;现行结核感染免疫学检测方法主要是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s,IGRA)和抗原抗体检测。在现行的三类方法基础上,研发出了敏感度高、特异度强、试验操作简单、可用于LTBI和结核病诊断的新产品和新技术——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该制品名称是国家药典委员会确定的药品中文通用名称,“EC”为重组融合蛋白“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性抗原靶6(ESAT-6)和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简称“EC”)。目前,已完成EC的Ⅰ、Ⅱ和Ⅲ期临床试验。其中Ⅲ期临床试验中对1559名健康人群的筛查中发现,EC与IGRA的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且两者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88.77%);对791例临床诊断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EC、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检测均具有良好的敏感度,且三者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479名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人员的研究发现,EC与T-SPOT.TB的两次检测阴性一致率较高(88.20%和93.17%);在卡介苗接种对检测结果影响的研究中发现,EC和T-SPOT.TB基本不受卡介苗的影响;对394例临床诊断非结核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EC与T-SPOT.TB阴性符合率较高,且一致性较好(87.21%)。基于EC在用于诊断结核感染安全且有效的基础上,EC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批而准予上市。经广泛征求有关结核病防控、临床和研究等领域的专家意见,在系统总结相关技术和方法的应用特点的基础上,结合EC的临床试验结果,形成了EC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本共识介绍了EC的临床应用建议,包括使用对象、使用方法、结果判读,以及临床意义和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入住本院的116例可疑结核性胸膜炎(tuberculous pleurisy,TBP)患者,同时采集全血和胸水进行T-SPOT.TB检测,利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ESAT-6和CFP-10与全血和胸水细胞共同培养,按说明判读检测结果。结果 116例可疑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有91例被确诊为活动性结核感染,25例排除结核感染。全血细胞诊断TBP的敏感性是79.1%,特异性是64.0%。胸水细胞诊断TBP的敏感性是90.1%,特异性是88.0%。两组患者比较TSPOT.TB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01)。联合全血和胸水细胞T-SPOT.TB结果阳性预测值等于100%(72/72),阴性预测值等于94.1%(16/17)。结论采集胸水细胞进行T-SPOT.TB检测对诊断TBP具有可行性,联合全血和胸水进行T-SPOT.TB检测对于TBP的诊断意义会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结核分枝杆菌游离DNA(cfDNA)检测对结核病(TB)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细菌学确诊结核病患者11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非结核其他肺部疾病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研究对象血浆中的结核分枝杆菌cfDNA,绘制ROC曲线分析其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并应用T-SPOT.TB检测、Xpert MTB/RIF (Xpert)检测对入组对象进行验证性诊断,采用配对四格表χ~2检验比较结核分枝杆菌cfDNA检测与T-SPOT.TB、Xpert检测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差异。结果结核分枝杆菌cfDNA检测诊断结核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G)为:0.884,最佳诊断阈值(cut-off值)为38.69。T-SPOT.TB、Xpert、结核分枝杆菌cfDNA检测诊断结核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36%和40.98%、61.01%和96.72%、79.70%和95.10%。另外,结核分枝杆菌cfDNA检测对肺结核组(PTB)或肺外结核组(EPTB)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Xpert检测(P0.05),但与T-SPOT.TB检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Q-PCR技术可以在结核病患者血浆中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cfDNA,能够显著提高结核病的阳性检出率,并且有望成为肺外结核病快速诊断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儿童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08—2018-02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收治并确诊的70例结核病患儿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在儿童医院就诊的70例非结核病患儿为对照组。对入组患儿分别做T-SPOT.TB、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基因检测(Xpert MTB/RIF)、MTB蛋白芯片、结核抗体(MTBAb)、荧光染色法和液体快速培养法检测,比较各项检测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6种检测方法阳性率分别为58.57%、41.43%、30.00%、30.00%、12.86%、27.14%。T-SPOT.TB阳性率高于其他5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OT.TB在肺内结核和肺外结核中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63.41%和5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其他方法。结论:T-SPOT.TB采用外周血标本容易留取,能显著提高灵敏度,有较高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在肺内结核和肺外结核检测中均有较高的阳性率,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并可防止漏诊,对儿童结核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与评价结核感染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与结核抗体检测在骨关节结核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在北京胸科医院骨科住院并手术诊治的骨关节疾病患者156例,经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确诊后分为骨关节结核患者92例和非结核骨关节疾病患者64例,对所有患者应用T-SPOT.TB试剂盒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和培养滤液蛋白-10 (CFP-10)刺激后外周血中分泌γ干扰素的特异性T细胞的数量,同时对两组患者行血清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体检测.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x2检验比较两种检测方法诊断骨关节结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T-SPOT.TB检测在诊断骨关节结核中的敏感度为93.5% (86/92),特异度为78.1%(50/60);结核抗体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4.1%(59/92)、81.3%(52/64).T-SPOT.TB检测的敏感度高于结核抗体检测(x2=23.72,P<0.01).结论 T-SPOT.TB检测方法在辅助骨关节结核快速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Rv0220蛋白γ-干扰素(IFN-γ)释放试验(IGRA)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潜伏性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目前IGRA广泛使用的ESAT-6、CFP-10、TB7.7三种刺激抗原作为参照,用Rv0220蛋白刺激112例新疆喀什结核病防治中心(肺核医院)健康体检外周血样本,分析Rv0220蛋白在IGRA时检测结核潜伏性感染的灵敏性与特异性。结果 Rv0220蛋白在刺激IFN-γ释放水平上与ESAT-6、CFP-10、TB7.7混合抗原刺激无显著性差异,以ESAT-6、CFP-10、TB7.7混合抗原检测结果为参照,Rv0220的蛋白检测临床样本的灵敏性与特异性分别为72.73%、100%,阳性预测值为72.73%,阴性预测值为40%。结论 Rv0220抗原蛋白在人结核病外周血IFN-γ体外释放实验中可作为刺激原,对于结核潜伏性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释放分析T-SPOT.TB的检测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在本院住院的胸腔积液的患者78例,分为两组,每组患者39例,A组为疑是结核性胸腔积液,B组为临床确诊的癌性胸腔积液,两组患者均采用T-SPOT.TB试剂盒对外周血中释放γ-干扰素的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同时抽取胸水常规检测腺苷脱氨酶(ADA)及癌胚抗原(CEA).结果 A组联合胸水常规ADA及 T-SPOT.TB检测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敏感性高于单纯的ADA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CEA检测无明显升高,B组检测ADA 及T-SPOT.TB无升高情况.结论 联合胸水常规ADA及T-SPOT.TB检测对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特异性高,对结核性疾病的诊断意义大,而对癌性胸腔积液无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诊断活动性结核病敏感性、γ-干扰素释放水平的影响因素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2-10/2015-08期间某院279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住院资料。按年龄、部位、PPD与TB-Ab实验结果分组进行IGRA定性、全血γ-干扰素定量检测。比较组间IGRA敏感性、γ-干扰素水平差异,并与PPD、TB-Ab、ADA、ESR检测敏感性比较,分析IGRA在诊断活动性结核病中的影响因素及价值。结果 IGRA敏感性:淋巴结核100%活动性结核病为88.53%、结核性脑膜炎最低64%,其余部位结核病均87%;全血γ-干扰素水平:活动性结核病为593.18±1258.26 pg/m L,肺结核最高1372.09±2257.22 pg/m L,结核性脑膜炎最低190.57±535.53pg/m L;PPD阳性组IGRA敏感性、γ-干扰素水平均高于PPD阴性组;IGRA敏感性与年龄无关,γ-干扰素水平中青年高于老年人;IGRA敏感性、γ-干扰素水平与TB-Ab试验结果无相关性。结论 IGRA敏感性、γ-干扰素释放水平与机体的细胞免疫、结核病部位相关,IGRA是活动性结核病辅助诊断中高敏感性指标,对结核病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评价卡介菌多糖核酸(斯奇康)注射液(BCG-PSN)在复治肺结核免疫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配对分组法将96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分为免疫治疗组(A组48例)和对照组(B组48例)。化疗方案为2H(D)R(T)Z E(S)/6H(D)R(T)E,治疗组加用斯奇康治疗。结果治疗8个月后,A组痰菌阴转率显著高于B组(P〈0.01)。病灶吸收好转及空洞缩小、关闭速度,亦优于B组。A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显著优于B组。1年后A、B两组复发率分别为2.1%和8.9%。结论斯奇康注射液能有效改善初治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化疗疗效,有助于痰菌阴转及病灶吸收好转。可作为复治肺结核化疗的辅助性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含左氧氟沙星联合利福布丁方案治疗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为临床抗结核药物的科学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72例复治肺结核患者的治疗分为含左氧氟沙星联合利福布丁方案(A组,86例)、链霉素联合利福平方案(B组,86例)两组,每组各86例。A组采用2(HZE+Lfx+Rfb)/6(HE+Rfb)治疗方案(左氧氟沙星0.6g/d,口服,1次/d;利福布丁0.3g/d,口服,1次/d);B组采用2HRZES/6HRE治疗方案(链霉素0.75/d,肌内注射,1次/d;利福平0.45g/d,口服,1次/d)。治疗8个月后对两组痰菌阴转率、疗程结束时痰菌培养阳性率、病灶总吸收率、空洞闭合率进行比较。采用矿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痰菌阴转率、疗程结束时痰菌培养阳性率、病灶总吸收率、空洞闭合率分别为85.7%(72/84)、3.6%(3/84)、95.2%(80/84)、78.8%(41/52);B组痰菌阴转率、疗程结束时痰菌培养阳性率、病灶总吸收率、空洞闭合率分别为58.5%(48/82),14.6%(12/82),61.0%(50/82),50.0%(24/48);A组与B组比较痰菌阴转率(x2=61.9,P〈0.01)、疗程结束时痰菌培养阳性率(x2=25.0,P〈0.01)、病灶总吸收率(x2=116.6,P〈0.01)和空洞闭合率(x2=28.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含左氧氟沙星联合利福布丁方案(A组)较含链霉素联合利福平方案(B组)治疗复治肺结核患者,更加有助于痰菌阴转、病灶吸收和空洞闭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24例肺结核与45例健康体检者肝素钠抗凝全血,采用IGRA试剂盒检测其血浆γ-干扰素含量,同时应用蛋白芯片识别仪检测其结核菌蛋白16Kda和38Kda以及脂阿拉伯甘露糖(LAM)抗体含量,应用ELISA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抗体(TBAb),并将三种检测结果进行平行分析比较。结果 IGRA、蛋白芯片和TBAb的敏感性/阳性率分别为86.29%、67.74%和69.35%,三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69,P<0.01)。结论 IGRA比蛋白芯片、TBAb对诊断肺结核有更高的敏感性,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克隆表达的抗原PPD、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融合蛋白(简写为E/C)和ESAT-6的全血干扰素释放试验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活动性结核组96例和对照组91例共计187例,抽取清晨空腹肝素钠抗凝外周静脉血5 ml,分别给以抗原PPD、E/C和EAST-6刺激,通过ELISA的方法检测抗原刺激后血浆中IFN-γ的数值。 结果 在活动性肺结核组中3种抗原刺激后IFN-γ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ESAT-6[96(41~379)pg/ml]、E/C[3180(1192~7231)pg/ml]、PPD[4348(1230~902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中IFN-γ含量ESAT-6[10(4~52)]、E/C[210(49~523)]、PPD[1800(70~3021)pg/ml],U值分别为1190.5、2405和1309.5,P值均<0.01;ESAT-6、E/C和PPD的全血ELISA敏感度分别为78.1%(75/96)、87.5%(84/96) 和85.4%(82/96),特异度分别为76.9%(70/91)、83.5%(76/91)和65.9%(60/91)。 结论 融合蛋白ESAT-6/CFP-10对活动性结核病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HIV(+)/AIDS并发肺结核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选取2007年以来我院收治的HIV(+)/AIDS并发肺结核的病例共90例为观察组(A组),及同期住院的HIV(-)的单纯肺结核病例90例为对照组(B组)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A组发烧和体重下降较B组更常见,而咳嗽和咯血较B组少见;A组痰抗酸杆菌阳性率显著低于B组;A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B组;肺结核的x线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或粟粒性阴影及合并空洞率,A组和B组无显著性差异,而A组影像学胸腔积液显著高于B组;A组合并肺外结核较B组多见,其中以淋巴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脑膜炎,肠结核多见;PPD结核菌素反应阳性率A组显著低于B组。结论HIV(+)/AIDS患者并发肺结核临床表现不典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综合医院)转诊肺结核患者的到位情况。方法 追踪调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东方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患者中,临床诊断为“肺结核”的156例患者,全部给予转诊和网络上报,采用电话追踪询问的方式,询问患者去结核病防治所或胸科医院的转诊到位就诊和追踪到位就诊情况。以患者转诊到位率为分析指标,收集不同年龄段、性别、有无医保、免费治疗是否知晓、有无稳定收入、是否担心社会偏见、就诊时间是否超过7d、转诊科室是否为呼吸科等情况,使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处理,分别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56例患者中到结核病防治所就诊者106例,在胸科医院诊治者29例,回原籍诊治者6例,失访者15例。转诊到位者96例,到位率61.54%(96/156);追踪到位45例,追踪到位率28.85%(45/156);总体到位率90.38%(141/156)。住院患者的转诊到位率明显高于门诊患者,分别为90.00%(27/30)vs 54.76%(69/126) (χ^2=12.712,P<0.01);不同性别、有无医保、有无稳定收入、是否知晓免费医疗、转诊科室是否为呼吸科等因素的转诊到位率分别为94.85%(92/97) vs 83.05%(49/59)、98.09%(103/105) vs 74.51%(38/51)、97.37%(111/114) vs 71.43%(30/42)、 96.21%(127/132) vs 58.33%(14/24)、98.70%(76/77) vs 82.28%(65/79)],上述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87、19.34、20.87、29.31、12.10;P值分别为<0.05、<0.01、<0.01、<0.01、<0.01)。结论 东方医院转诊肺结核患者的总体到位率较高;不同性别、有无医保、有无稳定收入、是否知晓免费医疗、转诊科室是否为呼吸科等是影响转诊到位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干扰素a-2b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40例)和联合治疗组(42例),分别应用干扰素a-2b单药治疗或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结果在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ALT复常率为85.7%,HBVDNA阴转率为71.4%,HBeAg转阴率为61.9%,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5.2%,均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分别为60.0%、45.0%、37.5%、25.0%,P〈0.05);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药治疗组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观察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纳入8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组32例,给予注射600万单位普通干扰素α-2b,1次/隔日,疗程48w;阿德福韦酯治疗组27例,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1次/d,疗程72w;和联合治疗组28例,同时给予普通干扰素α-2b,48w和阿德福韦酯72w。每隔12w检测各组患者ALT、血清HBV标志物和HBV DNA 水平。结果干扰素单药治疗、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1.8±6.6)岁、(34.2±6.4)岁和(30.5±7.2)岁,基线HBV DNA水平分别为(7.68±1.56)log10IU/ml、(7.61±2.00)log10IU/ml和(7.80±1.79)log10IU/ml,三组患者间两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性别构成和基线ALT水平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72w时,干扰素单药治疗和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患者HBeAg转阴率分别为41%和19%,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3%和63%,ALT复常率分别为63%和67%,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0.0%,均显著低于联合治疗组患者(57%、89%、93%和14%,P〈0.05)。结论在病毒抑制、转氨酶复常和血清学转换率方面,普通干扰素α-2b 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2w的疗效明显优于两药单独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 BNP)在妇产科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中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1月我院妇产科病房输液或输血过程中或输注后发生急性呼吸困难患者69例,根据其对强心利尿治疗的反应,将治疗后呼吸困难缓解者作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组(41例),将治疗后呼吸困难持续甚至加重者作为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28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NT-pro BNP水平。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组NT-pro BNP水平和阳性率均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P0.05)。血清NT-pro BNP诊断心源性呼吸困难敏感度为100.0%(41/41),特异度为92.9%(26/28),阳性预测值为95.4%(41/43),阴性预测值为100.0%(26/26)。结论妇产科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血清NT-pro BNP水平显著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者,血清NT-pro BNP可作为鉴别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的一项观察指标,具有高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肝损伤发生情况,及拉米夫定使用的疗程和疗效。方法将江西省胸科医院治疗前肝功能正常的初治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14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73例(失访4例,69例获得随访)和对照组69例(失访6例,63例获得随访)。对照组抗结核治疗至满疗程后停药,拉米夫定治疗组在使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至18个月后停药,两组患者均随访24个月,定期检测肝功能,对两组患者不同时期肝损伤率、总肝损伤率、死亡率、HBV-DNA阴转率、结核病治愈率及失败率进行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7。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4周内肝损伤率、总肝损伤率、死亡率分别为4.3%(3/69)、20.3%(14/69)、0.0%(0/69),均低于对照组[19.0%(12/63)、49.2%(31/63)、7.9%(5/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064,P=0.007;X2=15.176,P=0.0001;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3)。抗结核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HBVDNA阴转率E24.6%(17/69)、21.7%(15/69)]均高于对照组[3.2%(2/63)、3.2%(2/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311,P=0.0005;X2=10.115,P=0.001)。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结核病治愈率(89.9%,62/69)高于对照组(73.0%,4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7,P=0.012);治疗失败率(4.3%,3/69)低于对照组(17.5%,11/63),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5.972,P=0.015)。结论应用拉米夫定可降低慢性HBV携带者眼用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肝损伤,使用18个月后停用相对安全,可为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