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卵黄囊癌是一种具有向胚外体腔分化倾向的恶性肿瘤,曾被 Teilum(1959)命名为内胚窦癌,后 Pierce 等(1970)认为以称“卵黄囊癌”较好。本瘤可发生于睾丸,卵巢及生殖腺外,一般是靠近躯体中线的部位。生殖腺外卵黄囊癌报导过的病例有骶尾部、盆腔、腹膜后、纵隔、颅内、上颌窦、肝、胃、女性的外阴、阴道、阔韧带、子宫及男性的前列腺等部。  相似文献   

2.
卵黄囊瘤是较少见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好发部位与其它生殖细胞来源的肿瘤一致。现将本组18例卵巢卵黄囊瘤分析如下: 资料和方法查阅我室1959~1987年间病检资料及市内会诊切片,对过去诊为卵巢中肾瘤,卵巢胚胎癌,年幼患者囊腺癌进行仔细复查,资料完整的单一型(即A型)卵巢卵黄囊瘤18例,除HE染色外,大部分  相似文献   

3.
卵黄囊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直到1959年,Teilum通过比较胚胎学的研究而将其命名。本瘤结构复杂,形态特殊,它复制了大鼠胚胎的卵黄囊的迷路样结构,是一类向胚外中胚层和卵黄囊(胚外内胚层)分化的肿瘤。这些肿瘤有快速生长的特点,并较早发生淋巴道转移,晚期发生血源性播散到肺、肝等其它器官。预后很差,多数患者在1~2年内死亡。作者收集了本教研室15例卵黄囊瘤,旨在结合文献复习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卵巢的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好发于年轻妇女,是胚外结构卵黄囊发生的恶性肿瘤,又称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比较少见,认识它作为单独一型肿瘤为时较晚,自1959年以来,国内外文献报导日趋增多。(1.2.3.4.5) 现报告我们所见的两例,并对文献上所载本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5.
本院1966年~1989年共收治小儿卵黄囊瘤37例,经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光镜确定诊断又通过10例电镜观察,8例AFP免疫组化观察,文献复习,本文支持Teilum提出该瘤来源于卵黄囊瘤背壁的全能性生殖细胞的组织发生观点;1.胚胎卵黄囊有合成AFP能力,本文意儿血清AFP明显升高,免疫酶标可作AFP定位。2.超微结构观察:肿瘤形态与妊娠7周卵黄囊相似,电镜下可见到上皮性及间叶性成份相当于胚外内胚层及胚外中胚层成份。且讨论了该瘤的命名与畸胎瘤关系和免疫组化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恶性卵黄囊瘤又称卵黄囊瘤(yolksac tumor)或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tumor),过去由于对其组织发生和形态特征认识不足,曾有中肾瘤、胚胎癌或恶性畸胎瘤等名称。由于本瘤来源于多能的原始生殖细胞,故结构上具有类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种种成分,形态多样,容易误诊,以至影响正确治疗和预后。本文拟结合所收集病例材料,对本瘤的形态学特  相似文献   

7.
恶性卵黄囊瘤组织发生来自人胚卵黄囊,恶性程度高,称恶性卵黄囊瘤较确切。应与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腺癌,胚胎性癌进行鉴别.在诊断方面,要以病理诊断为主 AFP 对其诊断上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恶性卵黄囊瘤(Malignant yolk sactumor)又称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卵黄囊癌(Yolk sac carcinoma)、Teilum氏瘤等,国内报道约100例。本文报道12例如下。一、肿瘤发生部位 12例中,发生于卵巢者10例,睾丸2例。其中左卵巢7例,右卵巢2例,1例侧别不清。肿瘤均为单侧。  相似文献   

9.
阴道卵黄囊瘤罕见,常发生在三岁以下婴幼儿、肿瘤呈息肉状,临床上似阴道葡萄状肉瘤,但组织学上和睾丸的婴儿型胚胎癌相似。回顾性复习苏医附—院病理科近22年(1960~1981)外检资料,发现阴道卵黄囊瘤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马萍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180-180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总结9例卵黄囊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平均发病年龄22.6岁(1.5~36岁),以性腺的囊实性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卵黄囊瘤是一种由胚外内胚层-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在卵巢或性腺外者预后极差。诊断须排除卵巢胚胎癌、透明细胞癌等。  相似文献   

11.
生殖腺外卵黄囊瘤,是一种很少见的恶性肿瘤,国内尚未见报告。本文报告14例(骶尾部8例,阔韧带2例,宫颈、腹膜后、松果体及垂体各1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并着重对卵黄囊瘤的组织发生学、形态发生学以及为何好发于身体中线部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引起注意,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2.
卵巢卵黄囊瘤以往被称为内胚窦瘤,因其组织形态酷似啮齿类胎盘内胚窦结构,但因人类无此结构,却有类似人胚卵黄囊结构,故Huntington(1970)称卵黄囊瘤,本瘤多认为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多潜能胚胎细胞向胚外的中、内胚层衍化为卵黄囊瘤内的各种成分。本瘤为罕见且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本瘤在组织学发生、形态特征、生物学行为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均具有特征性,我们近20年收治8例卵黄囊瘤,复习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光镜观察,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卵黄囊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加强对卵黄囊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认识,并讨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总结10例已确诊的卵黄囊瘤的常见形态特征。结果10例肿瘤由胚胎性瘤细胞组成,具疏松网状结构,同时伴有上皮样及卵黄囊样结构,嗜酸性小球,基底膜样物质为主要特征,也有个别是以血管上皮套结构为主或卵黄囊结构为主者。结论明了卵黄囊瘤形态特征,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李艳菊  马超  高翔 《河北医学》2016,(7):1111-1114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的脂肪酸合成酶(FASN)免疫组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5年2月我院诊治的卵黄囊瘤患者60例(观察组)与正常健康人60例(对照组),选择两组的卵巢新鲜标本进行 FASN 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调查观察组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FASN 在观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在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 FASN 在观察组的阳性表达率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60例卵黄囊瘤组织中,FASN 的表达在不同 FIGO 分期、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N 在卵黄囊瘤中呈现高表达状况,能有效反应卵黄囊瘤组织的 FIGO 分期、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状况,与卵黄囊瘤病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5例卵巢恶性卵黄囊瘤进行了临床和病理分析,并对组织发生和命名、诊断和鉴别诊断等进行了讨论。本组年龄为9—31岁,平均为19.9岁,病程多在半年以内(12例),11例在手术切除后半年之内死亡。该瘤组织学改变多种多样,其中疏松网状结构、内胚窦样结构和存在于细胞内外的透明滴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根据组织学特点和好发部但,认为该瘤起源于生殖细胞,并称其为恶性卵黄囊瘤为宜,测定血清AFP有助于诊断和对予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16.
卵黄囊癌(yolksactumor)又称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tumor,EST),属于生殖系统肿瘤,一般原发于卵巢和睾丸,偶尔也发生于生殖腺以外,但发生在颅内的极为罕见。现将我院1例儿童颅内卵黄囊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纵隔卵黄囊瘤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来源于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多见于青壮年的卵巢或睾丸,原发于纵隔者极为罕见[1]。该肿瘤恶性程度高,发展快,瘤体常破裂向周围组织侵犯、扩散,术前明确诊断困难。现就我院2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诊治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男,19岁,因胸痛、胸闷、气急2天由院  相似文献   

18.
<正> 尽管目前对婴儿睾丸卵黄囊肿瘤<内胚窦瘤>的术语,名称和组织发生认识还不一致,但肿瘤的组织学特点已是众所周知。对发生在卵巢、睾丸和性腺外的相似的组织形态也已被认识。卵黄囊瘤可以认为是婴儿和幼儿最常见的肿瘤,对成人睾丸生殖细胞瘤中卵黄囊成分的发现也说明了这种肿瘤的存在不象以前认为的它是不常见的肿瘤。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光镜形态学观察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法,对5 例颅内卵黄囊瘤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颅内卵黄囊瘤典型结构为疏松网状结构区和实性细胞团块区共同存在,并可见Schiller 小体和玻璃样小体。AFP 阳性5 例,PLAP 阳性3 例,SP1 阳性3 例,HCG、CEA、CK、ER 全部阴性。提示:颅内卵黄囊瘤常伴有畸胎瘤和生殖细胞瘤成分存在,其形态学、发生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均与生殖腺卵黄囊瘤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原发纵隔卵黄囊瘤的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CT表现.结果 5例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3~35岁,平均年龄(22.2±12.1)岁,肿瘤大多形态欠规则,体积较大,病变与周围分界不清,并常压迫临近血管和器官,CT平扫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